《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阿哥保舉廢太子復出,有何陰謀?

紅雨說歷史


太子被廢后,儲君位置令人垂涎,康熙的其它兒子似乎看到了希望的光亮,都開始蠢蠢欲動。八阿哥胤祀素有八賢王美譽,他與人為善,群眾基礎好,是其它幾個阿哥的楷模。連上書房的大臣馬齊,佟國維都看好他,視為新太子的人選,其他大臣辯風識向後紛至沓來投其所好。


然康熙帝自有火眼金睛,他明察秋毫、洞察入微。深諳八阿哥是虛偽做作的人,眾大臣為自己的利益,置江山社稷於不顧,都在蠅營狗苟。如不當即立斷,大清危矣!事到如今必須考慮真正的接班人了,廢太子雖難堪重任,但啟用後能製造出一個過渡期。在這個時期康熙可以明辯誰在覬覦帝位,誰心中裝有黎民百姓。


所以,康熙帝內心早有重新啟用廢太子的想法——這是滿天過海的謀略。眾官舉薦八阿哥,而四阿哥卻舉薦廢太子,四阿哥的舉薦,符合康熙帝心意。

鄔先生建議四阿哥推舉廢太子有何陰謀?

1.鄔先生有大智慧,揣摩上意後,深知皇上這次要眾人推舉新的太子人選是權宜之計,他老人家這個舉措不是要真正的接班人,而是要藉此舉動查出是誰在嫁禍太子。



2.誰是太子人選,不是推薦所能決定了的,最後的決定權在康熙。康熙是乾綱獨斷的人,這樣的大事容不得別人插手。所以只能推薦康熙曾經欣賞過的廢太子。 而只有推薦了廢太子,才能表明雍正自己沒曾經嫁禍於太子——無疑是向皇上表明瞭心跡!


希望星晨58298869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建議四阿哥保舉廢太子的情形是這樣的,十三阿哥從理藩院被放出來後,與四阿哥團聚,期間他發出了“這樣的太子值得我去保麼”的感慨,並且讓四阿哥去爭取太子之位,聽到這裡,鄔思道立馬贊同並稱在十三阿哥是“國士無雙”,隨即拿出了兩份已經擬好的密摺稿件交給了兩位阿哥,要二位阿哥以各自的名義上奏康熙皇帝,內容當然就是保舉廢太子胤礽,復立二阿哥。

這一段劇情看似平淡無常,但是我認為在整部電視劇裡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從這一刻開始,四阿哥胤禛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奪嫡之路,之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輔佐太子,而這一刻開始,則完完全全不一樣了。

鄔思道建議四阿哥和十三阿哥保舉廢太子,不能說是有什麼陰謀,但是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日後四阿哥的奪嫡鋪路:

其一,鄔思道在之前“張五哥刑部冤案”的劇情中就提到,太子名分早定,三十多年的太子經歷讓各種關係錯綜複雜,誰讓太子倒臺“將不容於朝廷,不容於天下,最終也將不容於皇上”。康熙自己也提到,“一廢皇太子”是在特殊情況下,為了穩定局面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真的有廢黜的打算,他心中的首選繼位人還是廢太子胤礽,所以保舉胤礽正是應了康熙的心思,必然得到康熙滿意。

其二,這個時候舉薦太子,必然得到康熙的信任與重用,此時的太子黨羽被俘獲,滿朝又極力保舉八阿哥,即便是復立太子,太子的勢力也是勢單力薄,保舉廢太子,是對太子的支持,也是對於康熙的支持,必然得到康熙的重用以平衡朝中勢力,事實上,四阿哥兼任了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十三阿哥監管了刑部,德妃被晉封皇貴妃,就連弘曆都被安排進宮由康熙親自教育,都是說明了這一點,正是以退為進,鞏固自己的勢力和成果。

其三,康熙對四阿哥胤禛的要求是做“孤臣”,而這次,面對滿朝保舉八阿哥的局面,保舉廢太子,就是與朝臣的意見相左,會進一步的為朝臣所“孤立”,在其他兄弟那裡也會被另眼相看,但是這卻迎合了康熙的想法,做了皇帝的孤臣,替皇帝分憂解難。

劇中的鄔思道之所以“神”,就是因為他深知康熙心中的想法,康熙非常反感阿哥們與朝臣結黨,這一點也有明珠和索額圖的先例,而八阿哥就犯了這樣的忌諱,倒臺再所難免,而太子的心智和能力以及手段,比起四阿哥還是有些差距的,即便是復立為太子,也很難吸取教訓,難免重蹈覆轍,再次被廢就是在所難免了。所以,康熙給八阿哥來了一個“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而鄔思道也讓四阿哥給太子來一個“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如果是陰謀,可能陰謀就是在這裡吧。


雍親王府


鄔先生舉薦之前。特意講故事。以不爭而默默做事的兒子取得最後勝利為隱喻。為四爺指明方向。

而後鄔先生讓兩位爺舉薦廢太子。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就是讓四爺不要去爭。八爺黨現在勢力太大。四爺只能選擇做實事而不是去主動去爭。唯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這個策略。

第二,就是表現好印象。皇帝的態度晦暗不明。最穩妥點的選擇就是廢太子,無論結果如何,都證明了他們的忠義之心。可以給皇帝留下好印象。這也是先前故事裡面做實事兒子所採取的方式來讓老人最後醒悟。

第三,這點鄔先生不好當面說。不過呢,封建王朝選舉,說來可笑。皇帝獨攬大權,怎麼可能讓外人弄權呢。無論結果如何,還不是皇帝自己說了算嗎。這次選舉就是騙局,來試探各個皇子的勢力罷了。四爺和十三爺舉薦廢太子,幾乎就是棄權票證明自己沒有結黨營私。

而結果也正是如此。康熙以結黨營私為由強行結束這不公平的選舉。八爺黨落敗,廢太子重新上位。而舉薦廢太子的四爺,十三爺和張廷玉都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亂神虎


其實鄔思道只抓住了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皇儲的廢立乃是帝王家事,康熙公然提出議立太子人選,絕非真意。


當然我們若從劇情前後,以觀眾的視角,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康熙在引蛇出洞。因為此前在張廷玉的提示之下,康熙已經意識到“太子手諭”是假的,那麼這背後何人興風作浪,攪弄風雲,康熙不能不查。

如何查?那就只能讓這隱藏在幕後的人主動跳出來,第一個跳出來的是大阿哥胤禔,但很顯然搞假太子手諭的人,必然不是胤禔,因為胤禔雖然垂涎儲位,但沒有搞陰謀的智商。因此此事必有隱藏得更深的其他人。

但是對於鄔思道而言,他掌握信息再詳細,必然不能如觀眾那般面面俱到。所以站在鄔思道的角度,他只能從康熙的帝王心術著手。


既然此次公議太子人選,不是出於康熙真心。那麼就必須考慮到康熙最擔心什麼?

歷史上帝王越到晚年,越是習慣性抓緊權柄,最擔憂的便是大權旁落。所以此次議立太子人選,誰被公舉,必然成為康熙的眼中釘、肉中刺。康熙雖不會除之,畢竟是自己的兒子,但是必然加以防備,也就是說這種人是不可能再次進入康熙的選嫡視線的。

在這個關鍵階段,其實就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精髓階段。

其實對於這點,不但但鄔思道讀得懂,張廷玉、佟國維都讀懂了。但是出於各自不同訴求,每個人的具體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鄔思道第一點提出的就是不同意四阿哥胤禛參與競爭,不允許十三阿哥胤祥保舉四阿哥。

因為參與競爭,必然減分,甚至可能被排除出局。這是一心把胤禛推上皇位的鄔思道絕對不允許犯的錯誤。

自己不參與,但也絕對不能隨大流。要給康熙心目中對胤禛加分,必須表現出胤禛的忠直,讓康熙放心。

如何做到這一點,很多人都忽略了康熙提出議立太子人選,卻並沒排除了廢太子胤礽。胤禛和胤祥以前就一直都以忠直於皇帝康熙、太子胤礽的形象示人的。


所以既然沒有排除胤礽,此次理應推舉胤礽。

一來,表明胤禛忠介耿直,不忘本,這樣對胤礽,自然可以這樣對自己;

二來,表明胤禛顧大局,無奪嫡之心;

三來,表面胤禛敢於堅持少數派意見,興利除弊,此人堪當大任。

這也是康熙對胤禛保舉胤礽,一連說了三個好的原因所在。

但康熙一開始就是想復立胤礽的嗎?非也!

他一開始只是為了揪出幕後真兇。因為只是議立人選,並非選中之後,便要立當選之人的。天子乾綱獨斷,最後決定權還是在於康熙本人。他不用擔心結束後,要給誰交待。

但是張廷玉還意識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太子長期缺位,只會使奪嫡之爭愈演愈烈,這樣一來可能傷及真正的儲苗。

於是康熙經過張廷玉密摺的點醒,立馬生出來復立胤礽,平息奪嫡之爭。最後發現胤禛、胤祥的保舉和自己不謀而合,這更體現出來了一種默契,自然又是更多的加分項。


所以全局來看,鄔思道只是更聰明,想到的問題更為全面。至於陰謀還不至於。畢竟看到這一層深度的還有張廷玉、佟國維。要說陰謀,佟國維還真玩了把陰謀,而且是陰謀陽謀交叉使用,讓人眼花繚亂,既讓自己軟著陸了,又把隆科多送上了關鍵位子,保住了佟佳家族的富貴。


炒米視角


歷史上的雍正朝沒有這段人和事。只能用清朝秘史解開迷團,康熙皇帝廢掉太子胤礽後,胤禃是實對胤礽表現出救援態度。胤禛很著急,很想救他,此後發生的一件事情則更能表明胤禛對侍胤礽的態度。胤礽被廢出後,康熙皇帝準備宣佈胤礽被廢的告天文書,但在之前,他將文書給胤礽看,胤礽看後說:我的皇太子是父皇給的,父皇要廢掉就廢掉好了,何必還告天呢?大阿哥便將胤礽的話轉奏給康熙。康熙聽後很是生氣,他下令說:做皇帝是受天之命,如此大事怎能不告天,胤礽這樣胡說,以後他的話就不要上奏了!大阿哥又將父皇的諭旨傳達給胤礽,胤礽又說:父皇若說我別的不是,我倒無話可說,只是說我弒逆之事,我斷無此心!請您帶我的話轉奏父皇。然而大阿哥卻以有康熙曾說一句:不必轉奏胤礽話,的諭旨為由,不肯為胤礽轉奏此話。在當時,胤唐得知了此事,便告之胤禛,並對他說,這件事關係重大,我們應該上奏給父皇知道。胤禛聽後也十分贊同胤唐的意見,他表示即使因代奏得了不是,也應該替胤礽轉奏此事。他倆一同找到大阿哥,希望他能夠改變主意,為胤礽奏明此事。然而,大阿哥卻厲聲拒絕了,胤禛十分生氣,他說:你不奏,我來奏。阿哥沒有辦法只好同意代奏此事,康熙聽後非但沒有因他們違抗諭旨而生氣,反而誇讚他們奏得對,並命人將胤礽項上的鎖鏈拿掉。胤禛在皇太子的廢立事件中,採取與他人截然相反的做法。對胤礽表示關切,仗義執言,疏通康熙與胤礽之間的感情,並且伴隨康熙更是體貼人微。在皇帝面前更是經常誇讚其他皇子,在別人需要時給予幫助。在激烈的爭儲鬥爭中胤禛深得人心。


茹叔敬



《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簡直是神人一般,看穿了康熙帝的一舉一動。對於康熙帝要求推薦新太子的舉動,更是洞若觀火,明白康熙背後的深意。所以才要求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舉薦廢太子重新當太子。至於鄔思道此舉有沒有陰謀,其實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讓胤禛上位。


可是鄔思道既然建議胤禛等人推薦廢太子胤礽復出,那胤禛又怎麼能繼承皇位呢?這就是鄔思道的高明之處。



先說康熙帝要求舉薦新太子。


其實這是康熙想看看到底是誰偽造調兵手諭陷害太子,也想看看老八在朝中勢力如何,並不是真的想大臣們舉薦新太子。畢竟康熙是最痛恨結黨營私的人的,明珠和索額圖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康熙發現朝中勢力大部分都倒向老八集團,康熙感到了一股涼意,於是就進行了內部大清洗,尤其是與朝中大佬佟國維進行了利益交換,以佟國維提前退休來換取隆科多的上位。這樣,老八的實力就元氣大傷。



至於康熙帝對廢太子的態度,其實真的很複雜。況且太子是國之根本,不是說廢就廢的。


廢太子胤礽是康熙用了40年心血培養出來的,完全是按照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的。說廢就廢的話,對於康熙來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而且太子心腹凌普包圍八大山莊,其實是有人在背後栽贓陷害太子,就是想讓康熙廢掉太子。這些小動作,康熙都是非常清楚的,也知道太子背後的壓力。


可是越往後,太子的行為越混賬,監國不力,監守自盜,賣官鬻爵,甚至揹著康熙與康熙的妃子搞在了一起。這對於任何男人都是一種恥辱,更何況是皇帝呢?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可是在康熙心裡,還是想給予太子一次機會的。這是康熙自欺欺人,也是一種無奈。



而鄔思道建議胤禛與胤祥舉薦廢太子,則是摸準了康熙的脾氣。這也是一種奪嫡策略: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畢竟當時的胤禛和胤祥是太子黨的人,論實力,胤禛是“孤臣”,沒什麼堅強的後盾。如果過早的暴露奪嫡野心,會遭到老八和廢太子的雙重打擊,這對於胤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而且,太子剛剛被廢,胤禛就自立門戶暴露奪嫡野心,康熙會怎麼想,肯定會把胤禛等同於老八等人,認為胤禛見利忘義。這樣對於胤禛來說,康熙、廢太子、老八都會對胤禛另眼看待。這對於實力最弱的胤禛來說,就是天大的災難。


其實康熙還是希望大家舉薦廢太子,讓他復出。當康熙看到胤禛等為數不多的人舉薦廢太子時,心裡是那個高興,連說了好幾個“好”字。這無形中也提高了胤禛在康熙心裡的地位,達到了效果。而胤礽復位只是時間問題。



鄔思道提出的奪嫡策略成功了第一步,但奪嫡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以後還是要夾著尾巴做人做事。胤礽雖然做了太子,但是看他之前的所作所為,也難成大勢,肯定還會讓康熙大怒的。並且老八集團的存在,也肯定會令胤礽劍走偏鋒,昏招不斷。到時候,胤禛只要隔岸觀火,就可以漁翁得利。


不得不說,鄔思道實在是高。既讓胤禛隱藏了自己的野心,可以從容佈局,又讓太子上位作為擋箭牌與老八內耗,而且種種行為,替胤禛在康熙那裡加分不少。康熙是一代明君,這些都看在眼裡。


對此,你覺得鄔思道為何建議胤禛等人舉薦廢太子復位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不算什麼陰謀,只是針對胤禛的特定情況來制定適合他的奪嫡策略。


胤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辦差盡心盡力,為朝廷為君父分憂操勞,這都沒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為了辦差他一絲不苟,鐵面無私,從來不講什麼情面,也不屑於結黨,這導致他在群臣之中沒有支持者,是典型的孤家寡人。



而胤禩就不同了,八面玲瓏,收買人心,辦差往往為了既得利益睜一眼閉一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胤禩在朝中的支持者特別多,樹大根深,結黨營私。

此時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表面上康熙下令讓百官推舉新太子,實際上他是想借機觀察並防備皇子結交群臣的隱患,不可能真的讓百官來決定儲君的人選。所以,如果胤禛也加入奪嫡的行列,反倒是入了康熙的陷阱,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而且即便康熙是真想推舉新太子,胤禛在群臣中的支持度也遠遠比不上胤禩。



於是,鄔思道向胤禛提出了“不爭是爭”的奪嫡方針。既然康熙不可能將儲君的決定權交給百官,那麼百官支持誰就不重要了,也沒必要跟胤禩爭個高低,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康熙的喜愛和支持,才有希望成為儲君。

那麼,康熙喜歡怎樣的皇子呢?第一,對君父孝順的。第二,對兄弟友愛的。第三,不結黨不隱私,忠誠於君父的。第四,願意為朝廷為百姓辦實事的。



所以,保舉廢太子正中康熙下懷。第一,對曾經的儲君忠心耿耿,體現了對皇帝的忠誠。第二,作為胤禛的二哥,保舉廢太子體現了對兄弟的友愛。第三,時時刻刻為康熙考慮,體現了對君父的孝順。第四,保舉廢太子有助於平衡朝局,壓制八爺黨愈發膨脹的勢力,體現了他為朝廷著想不惜得罪大多數朝臣和皇子的犧牲精神。

經此一事,康熙對胤禛好感大增,而對胤禩徹底失望。


達摩說


《雍正王朝》裡,胤礽第一次被廢黜之後,康熙就命滿朝二品以上的京官與地方官保舉新太子的人選,最後保舉廢太子的有以下幾個人,分別是四爺、十三爺、張廷玉、太子的師傅王琰,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人,那就是康熙。

康熙為什麼要讓滿朝保舉新太子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看滿朝大臣的意思,結果也讓康熙大吃一驚,那就是滿朝除了個別幾個,基本都是在保舉八爺,其實,康熙這一手就是在試探,試探滿朝大臣的人心所向。

很多人認為康熙是在出爾反爾,正如十四爺在殿前說的那一番話,康熙為什麼要問責八爺與佟國維,那就是滿朝大臣在支持八爺,這個犯了康熙的忌諱,康熙帝還在呢,而滿朝大臣卻認為八爺是個很合適的儲君。

如果八爺是康熙心目中的人選,那麼倒還好,可能心裡會有一些不舒服,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好現象,他心中的人選,也是大家支持的,但是,八爺其實在他心裡很早就排除了。

這個在康熙暢春園裡對雍正說的那番話就指出了,八爺一直在學康熙的仁,但一直學不像,而康熙後期的問題,是在新政與吏治上面的問題,以八爺這種喜歡收買人心,表面仁義的人,是十分不合適的,而是需要雍正這樣的人。

康熙知道會是這個結果嗎?其實,他心裡也有一個大概,而這次保舉新太子,他其實是在觀察,觀察每個人的選擇是怎麼樣的,最終沒讓他失望的,就四爺、十三爺、張廷玉等人,而佟國維也讓他失望了。

有兩個人看出了康熙的內心,一個是鄔思道,所以他才讓四爺、十三爺上了那個保舉廢太子的摺子,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張廷玉,張廷玉考慮的點是,當太子被廢之後,諸皇子就會為爭這個儲君而不可開交,而讓廢太子繼續當太子,可以緩解這個局面。

康熙真的想讓廢太子重新當太子嗎?顯然不是,張廷玉和鄔思道其實都知道,廢太子是本性難移,幾十年的太子是怎麼樣的,重新當太子還是那樣,而且經過一次被廢,太子的威望已無,遲早還是要被廢的。

當太子被廢之後,康熙其實就將雍正做為繼承人的人選了,但是他又不能將雍正推到風口浪尖,那樣雍正也招架不住的,而廢太子就能成為雍正的擋箭牌,將雍正隱藏後面。

而雍正能保舉廢太子,也能體現出雍正對廢太子的兄弟之情,並沒有落井下石,這個也能博得康熙的好感。所以,鄔思道和張廷玉其實就是在配合康熙在演這一齣戲,爭是不爭,不爭是爭。


歷史簡單說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大型清宮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可謂最神秘的人物,四阿哥胤禛正是在鄔思道的指引下,一步步從“九子奪嫡”大戰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康熙認可,繼承了皇位。

鄔思道為四阿哥胤禛多次出謀劃策,其中保舉廢太子胤礽復出一事,可謂聰明睿智,心細如塵,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康熙下詔群臣舉薦太子事件,並不簡單。



熱河事件後,康熙廢除了太子胤礽,圈禁了大阿哥、十三阿哥,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老的康熙皇帝宣佈,由群臣投票推舉新太子,這個活動可謂規模龐大,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地方總督、巡撫全部參與,在眾人眼中,這次活動,誰成為今天的太子,那麼他就是明天的皇上。所以大家積極奔走,熱烈相應,更有大批官員互相串聯,甚至道士都被人請下了山,宣傳“八王大”口號。

那麼,康熙推出選舉新太子活動,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熱河事件,毫無疑問太子被陷害,陷害太子的人膽子非常大,地位非常高,權利也很大,最重要的是,心腸太狠辣,康熙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熱河假“太子手喻”調兵事件,讓康熙不寒而慄,因此他迫切的需要看清楚,這些人到底都是誰?毫無疑問,經舉薦新太子事件,八爺黨徹底暴露,更是被康熙狠狠打壓,佟國維被勒令退休,馬齊連降兩級,“八賢王”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虛假糜爛惡毒虛偽不堪。

康熙舉薦新太子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復立胤礽為太子。



在眾多皇子中,康熙最為器重的就是胤礽,胤礽一出生就被策立為太子,因為他的生母孝誠仁皇后因為生育胤礽難產,康熙和孝誠仁皇后情深似海,所以康熙對胤礽從小嚴格教導,一切都是以自己接班人的目的去培養,而早期的胤礽也不負康熙期望,他的行為舉止深諳儒家學識,同時很早就以監國的身份輔助康熙處理朝政,吃穿用度更是和康熙帝一個標準。他辦事公允,深得百官稱頌。

但是,康熙壽元遠超其他帝王,胤礽這太子一當就是三十多年,最終他慢慢變的驕橫自滿,目中無人,在《雍正王朝》中,胤礽懦弱無能,更是犯下私通康熙嬪妃鄭春華的滔天大罪。

熱河事件後,康熙雖然惱怒胤礽,但多以他不知進取而痛心,得知胤礽可能受魘鎮迫害後,又氣憤又心疼,他在氣頭上廢除了胤礽太子之位,平復心情後再面對孝誠仁皇后,他內心也非常後悔,因此復立胤礽,是康熙從心底發出的吶喊。




鄔思道為何建議四阿哥推舉廢太子,不只是精準揣摩皇帝心思那麼簡單

首先可以確信一點,鄔思道看出康熙想要復立胤礽為太子的想法,這點和張廷玉不謀而合,不得不說,兩人都是奇才。

其次,鄔思道清楚的看到,康熙發起“推舉新太子”活動的另一個目的:肅清朋黨,很明顯,八爺黨上天串聯,動靜非常大,這顆雷千萬不能踩,但是皇帝旨意,所有官員必須推舉一位新太子,也就是說,胤禛胤祥想棄權都不行,在廢太子、三阿哥、八阿哥三方勢力面前,四阿哥唯有推舉廢太子最為明智。



為什麼說推舉廢太子最為明智呢?因為這屬於一箭三雕的高明計謀。一方面顯示自己念兄弟手足情義,一方面表示自己不屬於八爺黨,一方面體現出自己舉賢不避親,為朝廷江山社稷著想的赤子之心,哪怕太子胤礽被廢,但是太子治國的能力還是可以的。

果然,康熙看到張廷玉推薦胤礽,心中非常高興,不惜言辭大力讚揚了張廷玉的人品,再聽聞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也推薦胤礽後,更是開懷,他非常欣慰這兩個孩子並沒有落盡下石,依然惦記手足之情,他這個做父親的豈能不欣慰?因此在怒斥完八爺黨之後,順水推舟復立胤礽為太子,帝王手段確實高明。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也會和小哥一樣,生出“鄔思道真乃神人也”這樣的感嘆,在鄔思道點撥之前,胤禛還為舉薦新太子的事憂憤交加,經鄔思道點撥後,他矛塞洞開,再被鄔思道調侃解字“大王八”後,更是忍不住開懷大笑,心情大好,忍不住要浮一大白,鄔思道的這一手筆,短期效果就已經非常厲害,那麼,長期效果如何呢?胤礽復立後,康熙南巡,胤礽心懷抱負,最終得罪了大部分人,最終牆倒眾人推,徹底倒臺,而導致胤礽墜落深淵的,一是自己不清醒,二是八爺黨下手太狠,最終,胤礽徹底玩完,八爺黨和廢太子黨不死不休,康熙更加惱怒八爺黨,胤禛在胤祥和鄔思道的勸說下,正式加入奪嫡大戰。

所以說,鄔思道建議四阿哥保舉廢太子,簡直是神仙級大手筆,令人歎為觀止。

謝謝大家。


古梁鏞


《雍正王朝》鄔思道建議四阿哥保舉廢太子復出,有何陰謀?(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算是比較瞭解帝王之術的,通過自己對康熙的瞭解,一步一步的把雍正輔佐到登基。可見,鄔思道確實厲害,他所預料的事情,基本都應驗了。所用的計謀都實現了,讓雍正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

鄔思道在雍正王朝中,可以說上是料事如神。雖然鄔思道在雍正王朝中是虛構出來,但是,他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乃是十四爺與八爺聯合陷害所致。當時,康熙不知道,因此,才能這樣做。當時,張廷玉認為太子的調兵手諭有問題,於是,康熙便仔細看了手諭,才發現調兵手諭是模仿的。

由於當時無從查起,便沒有宣揚此事。事後,康熙便在朝堂上宣佈,要從眾皇子中推選太子。當時朝廷有一大部分官員推薦八阿哥為太子,康熙看後非常生氣,他已經知道,老八在朝廷中的勢力非常龐大。其實,康熙不是真的推選太子,而是想通過推選太子,來看看,陷害的太子的人是誰。

當時,康熙看到奏摺上名字,而官員們都推薦八阿哥。康熙說了一句話:乖乖啊!抱團了。這說明老八有可能是陷害太子的幕後黑手。

上摺子推選太子時,鄔思道給四爺與十三爺都寫一份奏摺,奏摺主要是保舉廢太子胤礽為太子。

那麼鄔思道為何要讓四爺保舉廢太子復出,其中有何陰謀。

長城君便一一分析。

其一,為了讓康熙知道,四爺沒有參與陷害太子。其實,鄔思道肯定知道,康熙已經發現調兵手諭是假,也知道太子胤礽是被冤枉的。但是,康熙還不知道誰是幕後黑手,只能通過推舉新太子,來試探誰有奪嫡之心。

這就是通過投票的方式,看看誰的票數多,而每個官員投的又是誰。這樣康熙很輕鬆的,便知道哪些官員與那個皇子是一條心。如票數多的皇子有可能是陷害太子的,這是一條非常精巧的計謀。對於鄔思道,肯定知道康熙的目的。

因此,鄔思道便讓四爺保舉廢太子復出,這樣康熙會認為四爺沒有嫌疑。會讓康熙在心裡給四爺加分,更會得到康熙的信任。雖然,老八精明,但這次被康熙下套了。因為八爺黨的官員基本,都推舉八爺當新太子。

雖然,康熙知道八爺的嫌疑最大,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陷害太子的人是十四爺,這次八爺替十四爺背黑鍋了。其實,八爺是被十四爺利用了,康熙並不知道。那麼鄔思道知不知道,他肯定知道。

平時,十四爺跟著八爺轉,以八爺為首,其實,十四爺精著呢。

其二,掩蓋自己沒有奪嫡之心。長城君在上面提到,康熙這次推舉新太子,是為了找出陷害太子胤礽的幕後黑手。康熙這一舉動,鄔思道知道,四爺與十三爺不知道,八爺更不知道。

但是,有一點四爺知道,那就是太子胤礽是被陷害的。為什麼?試想一下,張廷玉都能推測出太子胤礽沒有膽量調兵,只能是調兵手諭有問題。對四爺來說,肯定也知道調兵手諭上有問題。四爺多精明的一個人,他知道,只是不說而已。

話說回來,鄔思道怕十三爺與四爺不知道,怎麼給康熙上摺子,因此,自己給他們每個人都寫了一個摺子。長城君認為,摺子裡面主要寫了,太子胤礽的褒獎,以及為什麼要保舉太子胤礽復出。

因此,康熙會排除十三爺與四爺沒有奪嫡之心,更知道四爺已經看出太子胤礽,是被某人陷害的。

長城君曰:鄔思道讓四爺保舉太子胤礽復出,其目的是讓四爺在康熙心裡增加地位,更讓康熙不要懷疑四爺,是陷害太子胤礽之人。鄔思道善於帝王之術,對康熙掌握的非常清楚。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鄔先生雖然足不出戶,對外面的事情瞭如指掌。說明他對人性非常瞭解,就像破案一樣。一點線索就可以放大很多,只有這樣,才能一一擊破。不管怎樣,鄔思道的目的,是為了雍正更順利的登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