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嗎?

蔣華浪


和親的女子基本上都不是真公主。

和親政策最早開始於西漢的漢高祖時期,後來為了緩解邊疆緊張局勢,唐朝就效仿漢代,也進行了所謂的“和親”。 不過和親的地方都是少數民族的一些邊遠艱苦地區,皇帝是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和親公主都是從宗室裡面選擇的,有的甚至還是宮女。王昭君作為和親史上有名的人物,她甚至連皇親都不算,她是當時皇帝的女人。

最典型的是唐太宗時期的文成公主以及唐中宗時期的金城公主。這兩個女子都不是真的公主,文成公主本是唐朝遠支宗室女,於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唐中宗李顯的養女,生父為雍王李守禮。金城公主於唐睿宗景雲元年送嫁給吐蕃贊普赤德祖贊。

他們兩個雖然只是宗室女,可是再吐蕃的地位很高,甚至在死後都享受了高待遇。

不怕少數民族首領發現公主是冒牌的嗎?

不怕。原因如下:

一、他們要的是公主的身份。

少數民族的首領根本不在乎他們是不是唐朝皇帝的親生女兒,他們在乎的只是對方這個公主的身份。

即使她們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但一般也是皇帝的親戚的女兒,這樣一來,少數民族就能以此為籌碼,避免唐朝對他們開戰,讓他們得以休養生息。

二、他們只在乎和親的女子能為部落帶來什麼。

我們前面都說過,和親的地方都是邊遠地區,各個方面自然不及唐朝,所以表面上是和親,其實也是學習唐朝的各種技藝。

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文成公主還把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極大發展。

所以,每次的和親都不是簡單的愛情的結合,那都是關乎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事關部落的面子。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當時唐朝最大的外敵突厥在一直請求與唐皇室“和親”而不得,其首領忿忿地對唐朝使臣說:“吐蕃和契丹、奚的首領都能迎娶唐朝公主,為什麼我們強大的突厥就不能娶唐朝公主做老婆呢?”

看看,別人都娶到了唐朝公主,他沒娶到,就覺得沒有面子。所以他在乎是不是真公主嗎?他根本不在乎。

所以說,唐朝根本就不怕別人發現公主是假冒的,就算對方知道知道公主是假冒的也無所謂,因為他們要的本來就不是具體的某個人,而是他們能夠得到的好處。


陶小小講故事


最著名的和親公主,應該是漢朝的王昭君了。王昭君不僅不是公主,甚至不是宗室,只是一個小小的宮女。但是為了和親,給她封了個公主的名號,就稀裡糊塗嫁過去了,在少數民族還受到了比較高的待遇。

事實上,很多和親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比如唐朝最著名的文成公主,是一個宗室王爺的女兒,臨行被封為公主;金城公主也是如此。

當然,也不是沒有真公主。比較多的是清朝,因為皇室是女真族(後來的滿族),興起於東北。女真族人口少,用兵中多虧蒙古族的支持。所以女真與蒙古多有聯姻,像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族,皇帝的女兒也有不少嫁給了蒙古王公。這些是真公主了。

而少數民族,與中原禮法不同,其實也不太在意是不是真公主,有嫁妝就行了。反正,他們在意的是財富。


棲鴻看紅樓


不僅僅是唐朝,歷朝歷代的和親也多是“冒牌”的,相對來說,唐朝還是挺講究的,至少他們還是嫁過去幾個真公主的,比如唐肅宗就曾經把他的次女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還有唐德宗的女兒鹹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也都是如假包換的公主。

哪像大漢朝,用宗室女代替公主也就算了,還曾經用過宮女代替,結果,不但對面的匈奴沒啥意見不說,這位宮女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公主”,她就是王昭君。

“冒牌”公主的養成

為什麼在中原王朝習慣於將“冒牌”公主嫁給“番邦”呢?這個頭兒還要追朔到大漢朝的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

當時,他率三十二萬大軍打算去揍匈奴,結果卻因為輕敵冒進,反被冒頓單于給教育了。回來之後,建信侯劉敬就給劉邦建議和親,劉敬最初的意見是把劉邦的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嫁過去,匈奴看大漢朝的面子肯定要把魯元立為閼氏,那她生的兒子未來也就是匈奴的單于,這樣匈奴的單于不就成為大漢朝的外孫了麼?

可是,當劉邦把這個意見跟呂后一說,當時就把呂后惹火了,她怎麼可能捨得她的女兒入火坑,又是罵又是哭,總之就三個字——不好使。最後沒辦法,劉邦只能以宗室女代替。

從此以後,用宗室女頂替公主和親便形成了風氣。

“番邦”人那麼傻,發現不了?

這麼想可就太小瞧這些“番邦”了,無論是漢朝的和親對象匈奴、烏孫,還是唐朝的和親對象吐蕃、回紇等等,哪個都不是白給的。他們之所以還是樂此不疲地想要跟中原王朝和親,自然是有所圖的,不過圖的重點並不是“和親公主”,而是公主帶過來的嫁妝。

這有點類似於一個窮小子娶了富豪的女兒,彩禮就是象徵性的,嫁妝可是豐厚得很。皇帝嫁“女兒”,那個嫁妝自然是不能少的。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這些嫁妝雖然看起來也挺不錯的,但至少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對於資源匱乏的“番邦”來說,這些嫁妝可就顯得太重要了,尤其是那些遊牧民族,更是他們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重要補充。

這些遊牧民族,資源充足的時候,自然可以自己發展,可當他們趕上了荒年、或者資源用差不多了,就需要出來搶了。可是搶的哪裡有通過娶“公主”送過來的安逸呢?真正愛好打仗的民族還是極少的。

此外,和親的時候,“嫁妝”裡面往往也會帶過來一些有用的人和書籍,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時候就帶過去很多食物、飲料的做法,以及各種工技、醫學等書籍和設備等,這些也都是吐蕃所需要的。

另外,“和親”往往也伴隨著“互市”的開放和發展,這種邊境貿易也都是這些和親對象所需要的。


可見,“和親”對於這些“番邦異族”來說,那個公主更像是一個代表特殊身份,讓他們獲取這些利益的載體而已。至於她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他們是並不在意的,重要的是“好處”。


水一白聊歷史


答:和親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時候真的會搞出大事的。

舉個例子。

武則天篡唐代周那會兒,有些飄了,以為自己真的是天降聖人,而武家的種全是尊貴的龍孫鳳種,完全沉醉在個人的世界裡了。

突厥首領默啜是個粗人,並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換成了武周王朝,看見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還傻乎乎地出兵趕跑了契丹人。

武則天樂呵呵地冊立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並將豐、勝、靈、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賞還突厥,並加賜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具三千件、鐵四萬斤。

默啜的汗位其實也是從侄兒那兒篡位而來的,算是個暴發戶,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於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為他的女兒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麼武周皇室。

但是,武則天明顯會錯意了,她以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龍孫鳳種”,高高興興地讓武承嗣的兒子淮陽王武延秀前往後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為妃。

默啜看見來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罵:“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帶去的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趕緊給他解釋這裡面的來龍去脈。

這不解釋還好,這一解釋,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經給老妖婆武則天篡奪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幫李唐,而是幫武周,渾身發抖,命人將武延秀丟下了大獄,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

他怒火中燒地說:“我突厥積代以來,只降附李家,今聞李家天子種未總盡,惟有兩兒在,我今將兵助立!”

隨後,便發兵襲擊靜難軍(治所在今陝西省彬縣)、平狄軍(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東北馬邑)、清夷軍(治所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又進攻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趙縣)。

搞得武則天手忙腳亂,最後,不得不聽從狄仁傑等賢臣所勸,答應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所以說,和親之說,表面好聽,說是咱們兩家結為親戚了,以後親如一家了。

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買不來和平,主要還是講實力。

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曾經說:“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漢唐兩朝的和親活動很多,許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慘,有的被轉嫁三四次,有的被當成豬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時候牙爪還不夠利,羽翼還沒有豐,明知是假公主,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當它的獠牙已張,羽翼已滿,野心已現,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沒商量。

舉幾個例。

西漢武帝時代,武帝為了盡力打擊匈奴,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下嫁給烏孫國王昆莫,目的是拉攏昆莫和自己一起夾擊匈奴。

那年,細君公主年方十六歲,昆莫七十多歲,活脫脫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漢武帝之願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這個糟老頭很懂得抓住商機,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並封之為“左夫人”。

這麼一來,細君公主只好屈居為“右夫人”。

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昆莫年邁體衰,掛了。

細君公主被轉嫁給他的孫子軍須靡。

劉細君不堪其辱,向長安呼救。

漢武帝無可奈何,大手一揮:“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劉細君只好在屈辱中“轉嫁”給了軍須靡,三年後在軍須靡的蹂躪和折磨中死去。

漢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孫女劉解憂補嫁給軍須靡。

軍須靡也是個短命鬼,不久,也掛了。

劉解憂即轉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

劉細君、劉解憂雖說不是漢武帝親閨女,但她們身上好歹也流著劉氏王室的血液,卻命賤如狗。

歷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後事夫呼韓邪單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難當,最後崩潰,選擇了服毒自盡,時年三十三歲。

唐朝的和親數是西漢對外和親的兩倍!

而且,唐太宗許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親生女兒新興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側室、小老婆。

而且,和親並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進貢給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強勁的入侵勢頭。最終,繼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黃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讓給吐蕃,讓吐蕃取得戰略地理上的優勢。

唐玄宗時期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密集期,這期間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靜樂公主、東光公主等等先後送給了契丹人與奚人,但契丹人與奚人經常把這些和親公主像宰豬羊一樣宰殺了。

這裡,說說裡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長寧公主的女兒,被唐玄宗送給奚族首領李延寵。

宜芳公主經內蒙古輾轉到達了奚族與李延寵完婚,新婚蜜月期還沒有過完,李延寵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為了表明決心,他把宜芳公主從婚房拉出,像殺豬羊一樣,割頸放血,血祭軍旗,以壯聲威。

此時,宜芳公主只有十七歲。

所以說,和親實在是屈辱、丟臉,又不討好。


覃仕勇說史


公主我是嫁過去了,是不是親生的你們就不要計較了!

(文成公主劇照)

嚴格來說,唐朝的和親公主並非“冒牌”的。只不過19位公主中,大多數都是“宗室女”,還有外姓女被封為公主的。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和親公主並非當朝皇帝的親生女兒。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這裡就不多解釋了。

實際上,唐朝的和親,並非是在國力較弱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處於優勢或者均勢的狀態下才和親的。

也就是說,就算嫁出去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號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對方也就不敢說什麼了。


咱們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親公主,李世民時期有6位,唐玄宗時期有8位;剩下中宗、肅宗、代宗、德宗、穆宗,每個時期1位。

這意味著什麼?最強大的初唐和盛唐時期,才是和親最頻繁的時期。而這一段時間,唐朝在對外關係中一直是主動地位,佔據優勢的。不管是吐蕃、契丹,還是回紇,唐王朝都是有選擇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關鍵的是,雖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們嫁過去之後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國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開始衰落,也開始和回紇和親,略微有些無奈。但是雙方依然是平等狀態,互有嫁娶,算是一種維持雙方穩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紇也對迎娶的公主沒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肅宗的寧國公主,回紇可汗派人來求婚才嫁過去的。在這之前,寧國公主已經嫁過兩次人了……嫁給回紇可汗這是第三次(前兩任丈夫都是婚後不久去世,回紇可汗婚後沒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說和吐蕃的和親,那是在打贏了之後,而且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和親的。松贊干布剛開始還嘴硬,不承認唐朝的老大地位,結果被唐軍一頓亂錘,打得連連認罪稱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把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過去之後,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資料都有記載。

所以說,唐朝的和親公主,是帶著尊貴的地位,背後有強大國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裡,對方都不會虧待,不敢虧待(靜樂公主被殺,是因為安祿山多次殺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當然,這種和親政策畢竟還是略顯殘忍的,只能說相比較而言,唐朝的和親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七追風


唐朝的和親公主確實很多都是宗室之女,並不是皇帝親生的金枝玉葉的公主,然而這在當時卻不害怕被發現,即使很多和親的君主發現,也不會在意,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不願意為了真假公主而引起兩國紛爭

當時的唐朝國力強盛,很多番邦都是為了和大唐和親,來促進兩國的友好,這樣才能利於長遠發展,一般哪怕和親的不是真正的公主,也是皇帝宗親的女兒,和皇家有密切的關係,也受到了皇帝的重視。

比如當時的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之女,然而大唐卻是把她記在了長孫皇后名下,把她當成了嫡公主來對待,這樣一來,宗室女有封號,有地位,因此和親的部落最好選擇“見好就收”,求娶的是公主,大唐就給了一位公主,不管怎麼說,這樁婚事是定下來了,也就相當於和大唐結下了親,何必那麼較真真假,難道要因為真假公主再起紛爭嗎?

第二:冒牌的公主儀態並不輸給真公主

雖然很多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然而冒牌公主大多也是皇室宗親,並不是找了個宮女來代替,大多是金枝玉葉、金尊玉貴,儀態萬千,形象氣質和真公主並無區別。這下“面子”和“裡子”都有了,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三:真假公主在嫁妝方面並沒有區別

不論真公主還是宗室之女,作為公主的身份去和親,都會帶上一筆豐厚的陪嫁,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這些按照公主規格在嫁妝中必備的不用說,還有天文曆法、詩文經史,幾百箱農事、醫藥、科技、軍事、建築等有用的書籍,還會有各類糧食和果木種子等,以及相應的技術工匠,還有一些宮廷樂隊等,這都是很多偏遠部落沒有的,而且緊缺的,公主給他們帶去了這麼好的資源,真假公主的嫁妝都一樣,既然如此何必糾結真假呢?

第四:純屬為了和親,其他不在乎

當時很多想和大唐和親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和大唐成為親戚,至於娶得是不是真公主,醜或者美、並不重要,只要大唐認同這門親事,就可以和大唐永世友好,大唐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就會源源不斷的輸送,這才是硬道理,其他不在乎。

綜上所述,即使唐朝和親的公主很多是“冒牌”的,然而當時大唐國力強盛,而且本來“冒牌”的公主地位和真公主無差別,因此和親的部落首領,大都選擇欣然接受,畢竟能有機會和大唐聯姻,做朋友、做親戚,好處是數不盡的,何必那麼較真呢?


小聰歷史客棧


提出和親的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他們只在乎一樣東西,那就是這個和親,到底有沒有中央王朝的正式認證!倘若存在這個認證,並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和冊封,那麼公主是真是假早已經無所謂,和親的公主只不過是一個橋樑,他們更在乎的是中原王朝對自己的認可!



說白了,只要中原王朝允許這次和親,在承認這次姻緣的基礎上,外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可以藉此“攀上親戚”,也間接承認了自己的地位,至於來的新娘是真是假早已經無所謂,反正中央王朝白紙黑字認定這是真的,這個東西比什麼都重要!

在歷史上,真正把皇室宗親的女子嫁到外地去和親的例子其實寥寥無幾,更多的則是找一些旁門左枝,在以中央王朝的名義冊封認可其地位,再外派出去和親,既解決了和親問題滿足了外圍少數民族政權的面子,又避免皇室成員孤身遠嫁,這種做法也算得上是兩全其美,例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女主角王昭君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宮女,跟皇室宗親八竿子打不著,但經過漢元帝的冊封,不但自己身價倍增也讓這一次和親得到了漢朝皇室的認可,當漢元帝以政府層面推行了這次和親,那呼韓邪單于早已經不在乎了王昭君的真實身份,自己成為大漢王朝的女婿才是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所以在古代歷來的和親活動中,也不存在當事新娘故意隱瞞身份,明明是普通人嫁到外地非要說自己是皇室宗親,事實上出嫁以後,他們完全可以明目張膽的說出自己早年的身份地位,由於已經經過了中央王朝的冊封,他們早年的地位再卑賤也早已成為過去式,經過冊封地位和尊號才是他們的現有身份,或者再說的粗俗一點,這些少數民族的首領在沒參與和親之前,在中原王朝的眼裡不過是個蠻夷頭子,現如今經過這樣的婚姻也成為了被中原王朝認可的政權首領,大家都經過了中原王朝的認可抬高了身份,那還糾結過去幹什麼?


遼寧資深球迷


“和親”一般是指漢族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之間的一種政治聯姻,從漢朝開始逐漸發展,成了各朝各代通用的政治方法,其根源來自於“聯姻制度”!

到了唐朝,“和親”成為了唐朝政權對少數民族政權主用的政治手段,整個唐朝三百年,有和親公主多達二十多人。

然而這些“和親”公主多是“冒牌貨”,難道就不怕發現嗎?

首先,應該可以肯定,這些“和親公主”會被發現不全是皇帝親生的女兒,然而大唐王朝是不怕被發現的!

1.“和親公主”也是公主――雖然沒有公主之實,但是有公主之名!

唐朝的“和親公主”多是宗室之女,畢竟皇帝也不會把女兒送到荒無人煙、半文明狀態的少數民族吧。而且,在古代,女兒一旦出嫁,相當於一生就要在夫家渡過,想想都很可怕!

所以說,絕大多數的“和親公主”都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而是臨時找來頂替的宗室之女,比如說非常出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如此。

但是,雖然說這些公主和皇帝不見得有什麼親密的血緣關係,但是都是經過皇帝親自冊封和承認的“義女”,所以說是公主也毫無違和感!

2.“和親”只是一種政治外交手段!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和親”並不是為了滿足公主或者部落首領的個人幸福,兩個人也不是奔著傳宗接代或者幸福婚姻而去的。

兩個人的結合代表了兩種勢力,是一種政治外交手段。要麼是唐朝一方為了止戰,不得已派出公主進行和親,要不就是部落首領為了依附唐朝或者找個過硬的大靠山求著與大唐進行和親。

3.“和親”公主無所謂真假,只要達到政治目的即可!

不難想象,那些單于和首領肯定知道這些公主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同樣的,他們娶這些公主也不是為了延續有多麼優良血統的後代,而是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一是緩和和唐朝的關係,畢竟娶了一位公主,怎麼說也是有關係了。以後發生爭執都好講話了,再也不用動不動就刀戎相見了。

二是確定宗蕃關係,

好接受唐朝的援助。有些部落就希望和唐王朝扯上關係,強大的王朝每年用一些特產就可以換取不少的收益。

所以說,“和親”公主是不是真公主並不重要,只要是唐朝皇家承認的公主就可以達成其政治目的!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唐朝去和親的公主沒幾個是真公主,試想一下,誰捨得自己的親閨女嫁那麼遠,而且嫁的都是蠻荒小國的親王啊,皇帝啊。誰捨得啊,嫁得又遠,爹媽看不到不說,一旦翻臉就成人質了,說不一定還有家暴之類的事發生,所以人家也不把自己親閨女送去受罪。

和親這事吧,好像在古代很流行,哪個君王拌嘴了,兩家誰也不服誰,最後也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這種爭端,好嘛,兩人就一合計,好吧,咱和親吧,也別打了,我有一個閨女二八年華,長得好看啊,別人我都不捨得給,看在咱這麼聊得來的份上,我把她許配給你吧,這是主動握手言和的。也有人家主動去求的,說,你看我這也老大不小了,聽說你家姑娘漂亮,咱結個親家唄,別人家姑娘我也瞧不上,你家大業大的,姑娘也錯不了。

我們所熟知的大唐王朝和親次數就超過二十次之多,有主動來求的,也有皇帝嫁出去的,這也算禮尚往來,你別找我事,我把姑娘嫁給你,你消停點。但是二十次,你想想,唐朝哪裡來那麼多真公主去嫁,所以多半也是認個義女什麼的,然後再嫁給番邦小國。

這麼做了二十多次,就算大唐王朝再榮耀強大,被發現總是不好吧,那他們又是怎麼處理這些事的呢?

唐朝最有名的和親就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了,這哥們還打算用武力征服大唐,結果還是被唐朝大將給反殺了,唐朝公主又不是大白菜,想求就求,人家老李也是有實力的,把松贊干布打服了後,老李還是給了他一個面子,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舊唐書》記載,這文成公主並不是老李的親閨女,而是宗室之女,老李認了一個幹閨女而已。這幹閨女也確實是不辱使命,把大唐王朝的先進科技技術帶到了吐蕃,而且促進了大唐與吐蕃的和平共處。

至於文成公主後來的孤獨寂寞,還有後來的鬱鬱而終,誰也不會想得太多,只看到她做出的貢獻,沒誰看到她絢爛後的毀滅,所以和親公主的命運並沒有歷史上記載得那麼光鮮亮麗。

對於和親來說,用不用真公主,並沒有那麼重要,這只是一種形式而已,這種形式代表的是兩國友好,誰還追究公主的真假。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本來就不高,不論平民還是宗室貴戚,女子有時候的作用就相當於一件禮物。所以看電視劇總有這樣的情節,要賄賂某個志士了,總會有人送金銀珠寶,連帶著一票美女,然後那位志士會義正言辭的斥責這個送東西的狂徒,呸!你這是在侮辱我。

雖然疆外苦寒,但是也畢竟是有國家實力的,所以也不是真要求娶什麼真公主,求親是一種示好,所以人家也未必要娶什麼真公主,就算求個真公主,人家連皇帝都不尊重,幹嘛要尊重一個公主,所以真不真的,人家也完全不是太在意。

說白了,公主和親只是一種外交手段而已,誰還較真呢?再說,真公主未必有假公主溫柔賢淑吧,人家送禮物也不能送個拿不出手的東西吧,所以人家也樂得笑納了。

  

  

  

  

 

  

  


逆風解語


公主包括皇女、王女、宗女,嚴格意義上來說,唐朝的和親公主都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大部分都是宗室女,以皇帝養女的身份出嫁,僅有幾個是皇帝的親生女兒。

和親的公主是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不重要,只要有大唐公主的封號就可以。

雖然嫁的是少數民族首領,但是他們肯定也會把和親公主的資料查的一清二楚,雙方都知道公主是“冒牌”的,但是都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

公主遠嫁少數民族和親,代表兩方願意以和睦相處,停止戰爭,從國家層面而言,這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邊界和平的方法。

唐朝有19次的和親歷史,有12次和親發生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時期,後7次和親大唐由盛轉衰,和親情有可原,這個時期的大唐處於盛世,為何還要與區區吐蕃等少數民族和親呢?這其中折射了“強國不恆強,弱國亦非弱”的道理。

比如松贊干布求娶文成公主,松贊干布多次派人進入長安求娶大唐公主,屢次被拒,最後還放狠話:“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唐太宗很是憤怒,兩軍交戰,即使松贊干布兵敗,最後唐太宗還是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安撫人心。

唐太宗為何要做打了一巴掌又給一個棗的事情呢?即使松贊干布兵敗,但還是對唐朝的軍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唐朝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吐蕃,還有突厥、吐谷渾等等,不安撫好這些部落,群起而攻之,勢必威脅李唐江山。

大唐和親幾乎不嫁皇帝親女,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少數民族部落也不在乎是否親女,只需要大唐肯嫁公主,給足他們面子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