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一生玩弄權術,活了81歲,為何在56歲時堅決要求退位?


宋高宗趙構是宋代多坎可、多波折、多磨難的一位皇帝,被百姓稱為逃跑皇帝。他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大觀元年五月(公元1107年6月)生於宮中,天性聰明,博攬群書。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了他的父皇宋徽宗趙佶和哥哥宋欽宗趙桓,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建南宋。


在位時由於形勢所迫,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的將領抗擊金兵,重用信任主和派的黃潛、汪泊彥、秦檜等人,又由於岳飛揚言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等諸多原因,趙構暗示秦檜處死岳飛,以致於秦檜替他趙構背了近千年的黑鍋,在岳飛墓前跪了近千年之久!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趙構對親信說,自己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了,感覺很累了,想要退下來好好的休息一番,以養天年,享百姓天倫之樂,於是不顧眾人的反對,將帝位傳於皇太子趙昚。這時趙構才56歲,正是精力旺盛之時,隨後又當了25年的太上皇。

.趙構一生共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但唯一親生的兒子夭亡了。於是他便收養了兩個兒子,都不是自己這支血脈的,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和趙璩。為什麼說趙昚和趙璩與趙構不是一個血脈的呢?原來宋朝創業打江山時是老哥倆,就是趙匡胤(即宋太祖)和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怎麼來個弟繼兄位呢,原來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再次北伐,但突然於十月十九曰去世,留下了″燭影斧聲.的驚天曆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宋太宗),這趙光義弟繼兄位一事頻有疑雲,民間一直傳言是趙光義為了皇位而謀殺了哥哥趙匡胤,這時趙光義為了平息謠言,為了確保皇權的穩定,更是為了皇位的合法性,他又拋出了母親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這樣謠言平息了,皇位也穩固了,趙光義繼續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現在的這位高構便是這趙光義的後人。


這趙構也是個精明的人,他選擇此時退居二線讓位於太子趙昚,也是有些原因的,一是想退下來當個太上皇,過幾天相對安穩省心的日子,二是由於當時的南宋,仍然終日面對著金人的燒殺虜奪,如若他繼續當皇帝,面對金人的侵略,他不可能隨便棄城,就必須抵抗到底,然而他要是放棄皇位當個太上皇的話,這些煩心事就用不著他趙構考慮了。最重要的一點,他也琢磨明白了,如果到死再讓位的話,就剩下怨恨了,尚若自己早點退位,還能得個讓賢的好名聲,加之趙昚不是自己這支血脈的,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相對自己這支而言他趙昚畢竟是外人,如若等他死再傳位難免沒人替他撐舵,因此提前讓位以太上皇的身份施壓,這一來,趙昚的皇位才會更加穩固,社會才能更加安定團結。

趙昚即位後,這位太上皇並沒有不問朝政,而是將趙昚扶上馬送一程,還是發揮了太上皇撐舵護航的作用。同時也享受到了天倫之樂,最終於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駕崩於德壽宮,終於八十一歲!


北辰272055996


趙構這個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穩了皇位,卻突然說要讓位給趙昚,別人哭著求著讓他別鬧,他卻說累了,不想當皇帝了。

不過,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則不得不說說宋徽宗和宋欽宗。

宋徽宗趙佶一看金人打過來了,嚇暈了過去,醒過來趕緊說,這皇帝咱不當了,讓皇太子即位當皇帝吧!

於是,宋徽宗便這麼將亡國的鍋甩給了宋欽宗趙桓,沒辦法呀,他雖然是個才子,可是字寫得再好看也應付不了金軍。

趙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過來的爛攤子,可是也沒辦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這個倒黴催的接不好,栽了。

趙構卻是個幸運兒,金軍打到了開封城外,卻突然說要議和,讓宋朝這邊派親王呀、重臣呀去談,所以宋欽宗趙桓派了趙構過去。

趙構到了之後,沒想到卻被金人給扣了下來,王爺呀,你也別急著走了,在咱軍中住上一段時間再說。

趙構沒辦法,心想住就住吧,既來之則安之,所以他是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

金人這邊看了趙構這模樣,心裡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個冒牌貨過來吧?不行不行,宋朝,你們得換個親王過來!不許拿冒牌貨忽悠我們!

這麼一來,趙構順利逃過了一劫,不用給人當人質了,不用擔驚受怕了。

可是沒過幾個月,金軍又打過來了,此前出使金國的給事中王雲回來對欽宗說,金人那邊點名讓康王趙構過去議和。

讓誰去,欽宗無所謂,不過金人既然點名趙構了,那也只能讓趙構去了。

趙構也很無奈呀,怎麼又是我?不論他怎麼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誰讓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這時候磁州知府宗澤跑了過來,對他說,別去了別去了,肅王去了那麼久還沒回來,金人又打過來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勢再說。

趙構心裡糾結了,到底是去呢還是不去呢?不去,可是違抗聖旨呀,怎麼辦呢?辦法總是有的,說金人點名讓趙構去的是給事中王雲,推翻王雲的說法不就行了?史書上說“磁人以雲將挾帝入金”,所以殺了王雲,但此事背後恐怕是趙構在推動。

趙構留在了磁州,可是金軍又渡過了黃河,眼看汴梁被圍,趙構又覺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後在河北募軍,後來又一路跑到了山東濟州。

所以,當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去金國的時候,趙構再一次僥倖地逃過了一劫,這運氣你說氣人不?

徽、欽二帝被擄後,宋朝這邊的人一個個坐不住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呀,所以得趕緊再立一帝,誰呢?眾人一看,宋徽宗一脈只有一個趙構了,所以只能立趙構了。

趙構看到徽宗和欽宗的下場,也是心有慼慼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們打了,萬一把我也摺進去了怎麼辦?

他曾經還因為對外軟弱、對內寵信奸佞,在當皇帝的第三年被人發動兵變給趕下皇位去了,後來雖然又在眾人的擁戴下復位,可是唯一一個兒子卻因為一個宮女不小心碰翻一個爐子而被活活嚇死了。

趙構,心裡苦呀,當皇帝當到這份上,挺慘了。

更慘的是,雖然當時的趙構只有22歲,但是此後卻再也沒有妃嬪為他生下過一兒半女。

所以,趙構只能在皇室宗親中選一個男丁過繼給自己,至於為什麼會選趙匡胤一脈,他自己也說出了原因:“咱們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後代卻不能享受,過得也不好,這叫怎麼回事?”

後來,選來選去,選中了趙昚。

那麼,趙構這廝為何會在當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歲的情況下,執意讓位給趙昚呢?

趙構這個皇帝實際上一直當的那叫一個心驚膽顫,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欽宗還活著的時候,他一直害怕“二聖還朝”,徽、欽還朝,他還能不能坐穩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無意地阻止軍隊北上收復中原,且不說能不能收復,至少他得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後來,徽、欽先後死在了金國,趙構不用擔心“二聖還朝”,可是金人的威脅一直沒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會重蹈徽、欽的下場。

可是,即便到了趙構讓位的紹興三十二年,他也解決不了金人對南宋的威脅,金人又幾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蘇,直逼浙江,趙構哪能睡得安穩?他想起了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剛剛打過來的時候,便已經有很多人建議他難逃了。

逃?或者說逃避,對於當時的趙構而言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所以,趙構乾脆學起了宋徽宗,這爛攤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讓別人來吧!

此外,如果說唯一的兒子剛剛被嚇死的時候,趙構心裡還想著將來再生幾個兒子的話,那麼三十幾年過去後,他已經沒有期待了。

趙構沒有兒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將來又能傳給誰?還是便宜了別人?

他為什麼明明在紹興二年的時候便已經選中趙昚,卻到了紹興三十年才將趙昚立為皇子,然後到了紹興三十二年讓位的時候才立趙昚為皇太子?不正是因為他始終期待後宮的女人能為他生下一個兒子?

可是,他生不出來,所以徹底失望了。

所以,趙構才會在眾人勸他別急著讓位的時候說,我累了。

所以,他才會堅持讓位給趙昚。


吾與吾國


一般來說,皇帝們都不想放權,都想至死方休。諸君請看漢武帝,把太子都熬出了孫子,還沒有把位子傳給他,生生弄得父子相疑,刀兵相見。

不光漢武如此,歷朝歷代也鮮有在生就把皇位讓出去的,逼迫“禪讓”除外。蓋因權力在手,天下我有,權力脫手,沒有天下,甚至會沒有性命。

而趙構在皇帝中,算得上是一個異類,他讓位給養子時,雖已56歲,但從他的高壽來看,他此時也不必退休。為什麼他會早早放手呢?

我覺得他有點厭倦當皇帝了。

南宋積弱,時時被金人抽打,有徽欽二帝的前車之鑑,越構在龍椅上也是擔驚受怕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坦。

再者,宋朝皇帝們好個風雅,很有些個閒情逸志,當皇帝,鎮日案櫝勞形,殫精竭慮,不得清閒,與文人鬆散的性情不符。

還有,趙構自己沒有兒子,這在重香火的古人看來,自己日忙夜忙,全在為他人忙,何苦呢,雖然這個他人也是趙宋一支,那畢竟比不得自己親生兒子不是?所以,不如早點撂挑子,讓人家去忙。

趙構撂了挑子,但並沒有完全放棄權力,對孝宗的一舉一動,他還是很在意的,略有些許事不如他的意,他還是要橫加干涉的——他退得並不徹底,只不過不想擔更多責任罷了。

南宋的皇帝估計委實不好做,不止趙構早早禪位,孝宗光宗都沒有幹到幹不了的那一天。


錢多多讀文史


在我國的歷史上,古代的皇帝們只要不死,或者被趕下臺,一般都會幹到死,鮮有自己選擇退位的。宋高宗趙構為了自己的皇位,為了與金人媾和,不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宋高宗趙構這小老兒56歲的時候,他竟然選擇了退位,當上了太上皇。那麼,趙構為何會選擇退位呢?

根據史書記載,56歲的趙構身強力壯,退位後,他還活到了81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之一。因此,不存在因病退位的原因。再說被迫退位也不存在,當時權臣秦檜已死,宋高宗趙構牢牢地握住皇權,養子趙昚更是毫無根基,沒有人是可以威脅到他的皇位的。趙構之所以選擇退位,完全是他自願,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倦政”了,也就是老子皇帝當累了,不想當了,難道這就是他退位的原因嗎?

實則並非完全是他說的這回事,他隱藏了真實的原因。真實的原因是這次趙構“逃避”的老毛病又犯了,決定直接撂挑子了。宋高宗趙構有一個“逃跑皇帝”的外號,靖康之恥後,他在河南商丘登基,不久金兵來了,趙構逃到了揚州。隨後,金兵南下,他又逃到了杭州。隨即,金兵兵臨杭州,趙構又是一路逃,最後直接坐船逃到了海上。金兵也無可奈何,最後選擇了撤退,趙構才又回到了杭州。

趙構這從北向南,從陸地到海上,是一路的逃跑,就有了“逃跑皇帝”的稱號。趙構每一次都能逃跑成功,也算是運氣吊炸天了,但是每一次他也是被嚇尿了,這皇帝也當得夠鬧心的。這不,在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趙構又想再次逃離杭州,但被宰相給按住了,不讓讓逃跑,這可急壞了他。還好,不久之後,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趙構這才決定不跑了,準備再次對金議和。但是這一次著實把55歲的趙構嚇得夠嗆,他決定不管了,直接撂挑子不幹了。管它是否能夠再次與金國議和,也不管金兵是否繼續南侵,反正自己是不幹了。

宋高宗趙構這次繼續自己的逃跑事業,只是這次他不再像之前一樣逃跑,躲避金兵,而是要選擇了徹底逃避作為皇帝的責任,要作為一個富家翁,安享晚年。這樣的話,如果金兵再次南下,他自己就可以想跑路就隨便跑路了,也不用承擔守護江山社稷的重任。

於是乎,宋高宗趙構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稱太上皇帝。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干預一些政事。1187年11月9日,在當了2年太上皇的趙構病死於杭州,終年81歲。這真是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


密探零零發


在古代的皇室政治中,太上皇可以說是最尷尬的身份了。雖然被尊稱為太上皇,名義上是皇帝的老子,但沒有多少真正的實權,所以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除了極少數主動退位外,大部分的皇帝都不會主動做太上皇。



當一個皇帝在年齡不大而且身體很好的情況下退為太上皇,很多時候都是被逼宮的,然而總有個特列,就像趙構這個皇帝便是在身體很好,而且還是無人逼迫的情況下主動當了太上皇,雖然大臣極力反對,並且稱會造成局勢不穩,(當時還在打仗)

1162年五十五歲宋高宗趙構、在位三十六年後主動將皇位讓給太子趙昚(宋孝宗),退為太上皇。但宋高宗當時身體非常好,退位後還活了二十七年活到81歲。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什麼要退位當太上皇呢?




第一,趙構對金人的恐懼,已經到了談金色變的精神狀態了,1161年,金帝完顏亮南征,當聽說金兵南下的消息後,趙構第一反應就是逃跑,結果被大臣們硬留了下來。

雖然後來完顏亮在內亂中被殺,這場危機算是過去了。但心有餘悸的趙構為了能夠及時逃跑,決定退為太上皇。因為太上皇不掌實權,所以逃跑也不會有大臣過於阻擋。

第二,趙構沒有生育能力,沒有親生兒子。而宋太宗一系的皇族在“靖康之變”中幾乎被金朝一網打盡,導致趙構連關係較近的父系親屬都沒有了,最後只能立宋太祖的後代趙昚(宋孝宗)為太子。



而且趙構和趙昚的關係像是一層窗戶紙,趙昚的太子地位也不穩固。畢竟不是親兒子。與其整日這種奇妙的心理,不如坦坦蕩蕩,這樣反而心理舒坦,所以趙構乾脆提前把皇位讓給趙昚,這樣趙昚就自然會對趙構感恩戴德,又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趙構整日擔驚受怕金人,真的已經突破了心理防線,而岳飛、韓世忠死後,宋朝已經無良將可用了,有的武將又不敢言戰,畢竟岳飛就是列子。

總之大概就是以上三點,請多多指教!@野史官人


野史官人


趙構要求退位是自做自受的被迫無奈,自以為和金國通過稱臣納貢的奴顏婢膝的妥協投降政策和割地賠款的金錢外交政策就會讓金國息兵罷戰,能使南宋苟延殘喘偏安一隅,痴心妄想與金國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就能換取兩國永久的和平共處,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可以縱情貪圖享樂,趙構和秦檜一起一門心思地只想議和,並加緊對抗金力量的壓制和迫害,又是解除各個將領的兵權,又是遣散各地抗金武裝,還採取卑鄙的手段,殘忍地殺害精忠報國的抗金名將岳飛,結果那曾想《紹興和議》的簽訂還不到二十年,金主完顏亮又率金兵南侵,企圖徹底滅亡南宋政權,面對金兵大舉進攻,趙構又想採用逃跑策略,多虧虞允文的採石磯之戰和李寶率領的南宋水軍靠火器以少勝多取得膠西海戰大捷,抵禦了金兵的進攻,挽救了南宋王朝,也恰逢金國內訌,金國後院起火,金兵內亂兵變,海陵王完顏亮被殺,不然南宋可就麻煩大了。

李寶早年抗金起義,後投入岳飛帳下,驍勇善戰,深得岳飛喜愛,這次膠西海戰的勝利,更加深了將士們對岳飛的無比懷念,岳飛的舊部哭聲如雷,聯合上書申訴岳飛冤屈,高宗趙構擔心引起兵變,為了穩定政局安撫民心,才不得不急忙禪位南宋孝宗,詔令岳飛官復原職,賜錢百萬,以禮安葬,岳飛後人全部加官。和金政策的失敗與抗金戰爭的勝利也使趙構威信掃地,難以發號施令,更難以繼續採取議和投降政策,抗金又不敢,便以‘’談泊為心,頤神養志‘’為由宣佈退位。

更讓趙構難堪和尷尬的是作為兒皇帝的趙構比金朝的繼任者金世宗完顏雍年歲還老,歲數偏大,無顏面對又不好意思再當兒皇帝,屈膝下跪恐怕天下人恥笑才堅決要求退位。


德厚致遠


趙構活了81歲,56歲還應該年富力強,他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趙昚,也就是孝宗。

趙構傳位給趙昚時,當時趙昚就懵了。也難怪,趙構正年富力強,在歷史上盛年傳位的皇帝很少見。趙昚以為是趙構忽悠他、試探他,趙昚堅辭不受。爺倆個你辭我讓還真沒完了。趙構見趙昚是鐵了心不接受,最後說了句狠話:“兒不接受,就是不孝。”趙昚非常孝順趙構,他見父皇真心讓位,最後才答應接受了。
題主說趙構善於玩弄權術,此言非虛。趙構盛年讓位賺得很多好處。1.孝宗感激涕零,對高宗更是言聽計從。據史書載,高宗想讓一個丟官的人官復原職,孝宗因為查清這個人是犯了大錯,罷他的官是合法的而沒有照辦,高宗知道後大發雷霆。孝宗對有關官員說:這個人就是犯了殺人罪,也得給我官復原職,因為這是太上皇的意思。2.趙昚是太祖子孫,高宗自己雖然沒了親兒子,能提前讓賢其行為可媲美堯舜,臣子民心都讓高宗得了。3.本來完顏亮南侵,打臉高宗,高宗屈辱求和,殺害岳飛父子換來的一紙和約在完顏亮手裡什麼都不是。和約並不能保和平,高宗意識到這一點,一味地求和,自費武功等於自取滅亡。孝宗上任後起用主戰派大臣,為岳飛平反何嘗不是高宗太上皇幕後策劃。可惜再沒有像岳飛那樣的良將供朝廷驅使。4. 高宗讓位後,等金人打來,金國人再也不會搜山檢海捉趙構了,天塌了有趙昚頂著。5.使政權順利交接,平安過度 ……

趙構盛年讓位,好處多多,何樂而不為。做一個有實權的太上皇,父子君臣皆大歡喜這就是趙構的高明之處。


今古大觀


宋高宗趙構可以說是譭譽參半,爭議頗多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讓宋朝又續命達152年之久。可以說,趙構絕對是能夠影響歷史走向的少數幾個歷史人物之一。但是,趙構又因為堅持和金國議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檜殺死了抗金名將岳飛,而飽受詬病。

那為什麼趙構在老當益壯之時,突然宣佈禪位孝宗,去做太上皇了呢?這要從趙構最初的經歷說起。

原本,趙構是一位文武雙全,英勇無畏之人。趙構自幼勤於習文練武,學識淵博,善於謀略,身體也很強健,可以輕鬆拉開一石五斗(約150餘斤)的硬弓。這也是趙構能夠力挽狂瀾,建立南宋基業,活到80多歲的重要原因。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趙構主動請纓,願意前往金軍大營去做人質。臨行前,他還對欽宗說,如果宋金開戰,不用顧慮他,儘管打。此時的趙構,面對強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英雄氣概十足。

趙構到了金營,也不辱使命。他面對金兵,每天都是“意氣閒暇”,沒有絲毫的恐懼。金軍元帥完顏宗望看後,懷疑這位趙構是假冒的親王,堅持讓宋朝換一個。趙構憑藉他的無畏,竟然撿了一條命,被金兵放了回來。趙構這次的表現,不但讓徽欽二帝刮目相看,滿朝的文武大臣也無不敬佩之至。

那為什麼趙構突然變成了貪生怕死,屈膝求和之輩呢?這和趙構經歷的一些事情有關。

金軍第一次進攻宋都開封,由於李綱的奮力抵抗,金軍未能破城,這才將趙構送去為人質議和,金軍退走。但沒過幾個月,金軍再次兵分兩路南侵,而趙構也再次被欽宗派去議和。

趙構走到磁州時,被駐紮磁州的宗澤攔住,說金軍已經有親王為人質,根本就無意議和。隨同趙構一起出使的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王雲也認同宗澤的說法,勸趙構回朝跟欽宗說明情況。結果,磁州的百姓聽說又有大臣要去和金軍議和,就包圍了趙構、王雲一行。州民大罵王云為奸賊,並在趙構面前,活活將王雲打死了。磁州百姓的衝動之舉,讓趙構從此對普通百姓有了不同的看法。

趙構沒有去金營議和,而是受命去募兵,躲過了靖康之難,成了唯一逃脫的皇室成年男性。在李綱、宗澤等人的擁護下,趙構登基稱帝。金軍得知消息,一路追擊,把趙構給逼得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才算撿了一條命。從此,趙構得了嚴重的恐金症,還被嚇得再也沒法跟后妃生娃了。

趙構好不容易躲過金軍追擊,逃到了杭州,過上了“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結果,因為沒有好好聽諸葛武侯,在千百年前就已經說過的“親賢臣,而遠小人”的忠告,開始寵信宦官和佞臣,導致苗劉兵變爆發。趙構被逼讓位,並被軟禁。

苗傅在兵變時,曾說過一句話:“帝不當即大位,淵聖來歸,何以處也?”意思就是,你趙構本就不應該稱帝,如果你不讓出帝位,等徽欽二帝回來的時候,該怎麼相處呢?正是這根刺,深深紮在了趙構的心裡。從此,趙構不再容易信任領兵的將領,他同時還下定了決心,絕不會讓徽欽二帝還朝。這也是岳飛、韓世忠最後不受信任,岳飛最終被處死的一個最大誘因。

還好,苗劉兵變沒有得到其他將領的支持,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將領紛紛發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叛亂,趙構得以復位。在中興四將、吳璘、劉錡等將領的輔佐下,趙構成功擊退了金軍的數次南侵,並通過秦檜與金軍議和,穩固了南宋的江山。

好日子剛到,那為什麼趙構突然要禪位孝宗趙昚呢?主要是因為金國撕毀了當年秦檜通過處死岳飛,才換來的《紹興和議》,再次舉兵攻打南宋導致的。

1161年,金朝皇帝完顏亮率領數十萬大軍,號稱百萬,渡過淮河,陳兵長江岸邊。趙構早已經被金軍嚇破膽了,一聽到數十萬金軍南下,立刻發佈詔書,準備“散百官”,快跑快跑。宋高宗這逃跑皇帝,絕對不是吹出來的。

好在,宰相陳康伯力主抗金,燒燬了詔書,力促趙構親征,駕臨健康(南京),全面抗金。因為金國內亂,完顏亮倉促出戰,採石磯一戰,宋軍以少勝多,擊退了金兵。不久,完顏亮被部將所殺,金軍於當年十二月全面撤退。

這次宋金大戰,雖然宋軍獲勝,但是趙構又被驚嚇了一次,還被大臣“脅迫”了。趙構在權衡了數月之後,最終決定禪位。趙構並不是一個昏庸之君,他退位後有幾個好處。

第一、趙構再也不用被逼御駕親征,面對金軍擔驚受怕了。

第二、禪位給趙昚之後,金軍再次南侵時,趙構作為太上皇,就可以不再受人脅迫,毫無顧忌的一路向南,溜之大吉了。這是學徽宗,為逃跑提前做好了準備。

第三、趙構不信任武將,也不信任百姓,而唯一還能隱忍使用一下的主和派秦檜也死了,他已經無依無靠了。這應該是趙構禪位時“倦勤”的主要原因,嚴重缺乏安全感呀,太累。

第四、宋軍擊敗完顏亮之後,士氣大振,宋人的抗金熱情大漲。高宗雖然從內心是主和的,但是,秦檜死後,沒了議和的得力大臣。同時,他不願再去打壓此時佔優勢的抗戰派大臣,而且他也覺得金人出爾反爾,實在可惡,應該教訓教訓。所以,趙構才決定禪位給趙昚,由孝宗去做與金軍開戰的事情。趙構也想打打看,這也是孝宗給岳飛平反時,他沒有反對的主要原因。孝宗跟金國開戰,實在打不過的時候,他趙構還是可以跑的。

第五、趙構唯一的兒子已經早早夭折,無子的趙構也要為自己的後事考慮,他也不想死後被清算。因此,他早早選好了太祖趙匡胤一脈的趙昚。趙構選擇趙昚,一是,趙昚繼位將面對壓力,原本應該選血緣更近的太宗一脈,選了趙昚,會有人不滿;二是,有人不滿,趙構就不會被完全架空,趙昚要依賴他,他就可以做有實權的太上皇;三是,提前禪位,幫趙昚穩固皇位,可以讓趙昚更感激他;四是,他還活著,還可以監督趙昚,如果趙昚有反對他的表現,還可以儘早將趙昚趕下皇位;第五,趙構還順便得了一個還位太祖後裔的美名,好處全讓趙構得了。

不能不說,趙構的心思很深沉。好在雖然孝宗北伐,進展也不順利,但是金軍也沒能渡過長江。臨安很安全,趙構也得享天年,活到了81歲的高齡。


奕天讀歷史


(1)宋高宗盛年禪位有施恩於趙眘之意。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趙旉,趙旉三歲時受到驚嚇而死,此後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不得已,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孫趙眘(初名趙伯琮)為養子,並當作內定的儲君來培養。若等到宋高宗臨終時再傳位,趙眘很可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這樣反而會產生怨恨。

(2)宋高宗只有生前禪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壓陣,才能確保傳位計劃順利執行,確保南宋政治穩定。宋高宗屬於宋太宗一支,親生兒子趙旉夭折後,按照血緣關係遠近,他應該將皇位傳給宋太宗的其他裔孫。然而,宋高宗卻最終選擇了趙眘為接班人,打破傳統慣例,勢必要遭到許多因循守舊之人的反對,甚至產生變故。

(3)宋高宗傳位趙眘,順應多數士大夫的願望,贏取歸還太祖裔孫帝位的美名。

(4)早在紹興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歸欽宗及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終沒有做出回應,致使“諸王、后妃”慘死異國他鄉。這種做法,必然會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孫的怨恨,其百年之後必然會遭受攻擊和譴責。宋高宗選擇盛年禪位,可以維護自己死後的聲譽,還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孫登上皇位。

(5)便於逃跑。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面對金人多次寇掠,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宋高宗死亡原因:宋高宗趙構在淳熙十四年的十月份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諡號為聖神武文憲孝皇帝,高宗是他的廟號。


心能天堂


宋高宗在盛年的時候禪位於宋孝宗,主要是看中了他最大的品性,就是“孝”。宋高宗在位30餘年,一心只為尋歡作樂,放鬆奸臣秦檜當朝擅權,冤殺岳飛父子,向金朝納貢稱臣。可以說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了,但他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傳位給宋孝宗。

在中國古代儒家傳統道德理論裡,“孝”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歷代帝王都強調以孝治天下,而宋孝宗正是將“孝”字發揮的淋漓盡致。

宋孝宗並非是宋高宗的親生兒子。他繼位後對選中自己的養父心存感激,總是順從他的心願。當宋孝宗的登基大典結束之後,就衣不解帶的冒雨送太上皇趙構回德壽宮,一直到宮門口都不肯止步,在趙構再三推辭之後,宋孝宗才讓侍從扶他回了寢宮,眼見此情此景令趙構萬分感動,一再感嘆說:“託付得人,再無憾矣”

與貪圖安逸的宋高宗不同,宋孝宗年輕氣盛,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可惜此時有北伐之君,卻無北伐之臣,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已不在朝中,宋孝宗罷黜了秦檜一批黨羽之後,表明自己主戰的立場。而主和派卻利用太上皇趙構為靠山。趙構雖然已經閒居德壽宮不理朝政,但他偏安一隅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孝宗對他的孝順也成為了主和派的砝碼。

趙構一面牽制宋孝宗的北伐,另一面積極敦促宋孝宗與今朝達成議和,宋孝宗出於對趙構的孝心,只得一心處理內政。好在宋孝宗治國有方,他懲處貪官整頓吏治,更換當朝宰相,集中皇權,發展農業生產,使百姓衣食富足,出現了人民衣食無憂,社會太平安居樂業的“乾道之治”。

可是後來“孝”卻變成了宋孝宗逃避現實的擋箭牌,他以為趙構守孝為名退避朝政,再也沒有年輕時候整頓吏治,重塑皇權的豪情壯志,最終也仿造高宗退位禪讓,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趙構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