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精明一世,為何生前不給戚夫人留條後路?

周豪楠


戚夫人在劉邦生前有多得寵,在劉邦去世後就有多悽慘,這個夾在劉邦和呂雉之間的只會用婦人手段哄劉邦高興的女子最終的結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即被呂雉做成了人彘。這種結局是劉邦和戚夫人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但是兩人都知道,戚夫人的結局絕不會好到那裡去。畢竟這個女人不僅僅在劉邦那裡很受寵,還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直接動了呂雉的利益。如果只是將呂雉和戚夫人之間簡單定義為女人之間的爭寵是大錯特錯的,要知道呂雉不僅僅是劉邦的妻子,還是一名性格堅毅的政治家,甚至她的政治謀略在劉邦之上,這樣一個殺伐果決的人,你一個只會爭寵的後宮女子想動她的蛋糕不是找死嗎?劉邦是知道呂雉的手段的,因此在病重之際很為戚夫人和兒子如意的未來擔憂,也做了一些安排,只是這些安排在呂雉那裡並不能構成威脅,最終如意還是要死,戚夫人還是要付出代價。

戚夫人和呂雉相比曾經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年輕貌美且能歌善舞,而呂雉年長很多,且是個政治家,不會哄劉邦高興,呂雉是劉邦事業上的絕好幫手,而戚夫人是劉邦生活中的解語花,這樣的兩個人如果能各司其職,倒也很和諧,但是戚夫人卻生了不該有的心思,即攛掇劉邦廢嫡立庶。

自古立儲是大事,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動亂,漢初時期,嫡長子繼承製早已成熟,劉盈的太子之位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劉邦卻在戚夫人的枕邊風中,一日日滋生出廢太子的心思,他越看劉盈月覺得此子不堪大任,越看和戚夫人生的如意越覺得像自己。所以他真的決定要廢立太子,自然這和呂雉的政治威望也有關係,劉邦不希望將來呂雉控制朝政,而讓劉盈做太子,將來一定會受制於呂雉,所以他想廢立太子。這種想法很強烈,他也一次次提出來,當然大臣的阻擾也是很強烈,但到了公元前195年,廢太子似乎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情勢。

不過張良獻上一計卻改變了這種局勢,他建議呂雉找來商山四皓來輔佐太子劉盈,於是呂雉真就花功夫請來了商山四皓,這完全出乎劉邦的意料,要知道商山四皓是連劉邦都請不出來的隱士,他們都算是德高望重的隱士,能得他們的輔佐,何愁天下不歸心。劉邦一看商山四皓居然願意輔佐劉盈,哪還會廢太子,於是戚夫人的如意算盤就這樣落空了。

事情到了這裡,立儲算是塵埃落定了,另一個讓劉邦頭疼的問題就是他去世後,戚夫人和如意怎麼辦?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呂雉不會放過戚夫人和如意,後來劉邦聽了趙堯的建議,為如意安排了周昌這位地位尊貴又有影響力的相國輔佐如意,希望他能護得戚夫人母子的安全。另外,劉邦還囑託劉盈護著弟弟如意。但是劉邦一死,他所做的安排並沒有什麼效果。

劉邦一死,周昌護送如意就藩,而劉邦所有的妃子都被呂雉扣了下來,也就只有薄姬因為她的低調與沉默順利跟著兒子就藩生活。一直挑戰呂雉權威並試圖奪取呂雉利益的戚夫人被囚禁在了永巷。戚夫人在永巷裡做著最低等的苦力活,她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兒子能夠知道她的處境,救她於水火之中,但是這個時候的劉如意也是自身難保。

呂雉一直派人去請如意回京,先是遭到了周昌的反對,呂雉見行不通就先召周昌回京,然後再催促如意進京,在這種情況下,年幼的如意只得選擇回京,幸好在半路被哥哥劉盈迎進宮中,劉盈時刻和如意待在一起,希望能護得如意的安全,但總有分開的時候,劉盈去打獵沒法帶著如意的時候,呂雉下令結果瞭如意。

如意一死,戚夫人失去了最後一個指望,然後就被呂雉弄成了人彘,人生的最後時光於戚夫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人彘的具體操作這裡就不說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從這裡可以看出呂雉是何等的狠毒,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呂雉是何等的恨戚夫人,呂雉的這種做法固然太過狠毒,但是戚夫人也並非那麼無辜,後宮爭寵也就罷了,還想在前朝和呂雉爭權,想左右立儲。很顯然,戚夫人並沒有什麼政治手腕,或者說她那點政治手腕在呂雉面前根本不夠用。

更不用說如意年幼,即便如意在戚夫人的運作下真就在劉邦生前做了太子,那麼劉邦去世後,如意的太子之位是否真就能做穩當,呂雉真的能夠嚥下這口氣從此成為一個廢人?那是不可能的,呂雉經營多年,怎麼可能會甘心被戚夫人所制,那個時候,恐怕還是會有一場大動亂。

或許從一開始,戚夫人就不該想要太多,安分守己,未必不會成為第二個薄姬,即便兒子做不了皇帝,也能在藩國一世無憂。只是戚夫人終還是在劉邦的寵愛裡迷失了自己,想要的更多,以為自己真的就是呂雉的對手。


蕭曉四姑娘


劉邦已經給戚夫人留了後路,只可惜,戚夫人自己把這條路給堵死了!

劉邦在後宮佳麗之中,最寵愛的就是這個色藝雙絕的戚夫人,戚夫人擅長跳楚國的舞蹈,每當萬歲爺心情不爽的時候,看見心愛的戚夫人跳上一支舞,心情就會很爽。

相比之下,從項羽囚牢裡放回來的呂后,早已經人老珠黃,無人問精。這時候,這個女人心裡對跟她搶男人的女人的仇恨,是可以想象的。劉邦越寵愛誰,呂后自然越恨誰!

戚夫人毫無疑問就是呂后最恨的女人。而當戚夫人在劉邦面前吹枕邊風,希望廢除呂后親兒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如意為太子時,呂后更是恨之入骨:

搶了我的男人不說,還要毀掉自己兒子的前程。我們呂家把整個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注到劉邦身上,才換回今天的富貴,這個女人僅憑姿色就想奪走我的一切!這個女人如何留得?

劉邦當然知道自己的原配夫人是何等厲害的角色,因此在他提議換太子,遭到重臣反對,尤其是商山四皓出山擁護太子之時,劉邦已經預感到戚夫人和愛子如意的出境不妙了。但是對於這個局面,劉邦已經無力挽回。再說了,以劉邦的實用主義精神,只要是自己的兒子,只要大臣們擁護他,誰當太子,誰繼承王位,並不重要。只是將來可能會委屈戚夫人。因此劉邦回來之後就鬱悶的對戚夫人說:現在太子羽翼已經豐滿,以後呂后就是你的主人了。現在你來跳一支舞,我來為你唱一支歌吧。

劉邦或許想到戚夫人將來會受到冷落,但是沒想到她會死的那麼慘。但是從他對趙王如意的政治安排來看,劉邦確實給了戚夫人一條生路。

劉邦為了防止呂后在他死後對趙王如意下毒手,特意派遣資深而且有威信的老臣周昌輔佐趙王。

劉邦死後呂后掌權,馬上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宮,不僅如此,還讓她穿上囚衣去幹下人們舂米的苦差事。

要說戚夫人的確是一個沒有政治頭腦,也沒有隱忍能力的女人。天下已經是太后的了,還不消停一點,活著不好嗎?

可是戚夫人不,她編歌來發洩不滿: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大概意思就是兒子當趙王,老孃卻像奴隸一樣,和兒子相距千里,誰能給我通個信呢?呂后耳聞之後大怒:賤人莫非還要依靠兒子翻身報仇嗎?於是好幾次要求趙王如意進京見面,但是都被老臣周昌給硬擋了回去。周昌是老資格,呂后也無計可施。最後只好使用調虎離山之計,先把周昌調回長安,再命令趙王如意進京。小孩子沒有一點政治鬥爭經驗,稀裡糊塗的就進了皇城!終於被呂后找機會殺死。

殺死了趙王,戚夫人就沒有了任何靠山。最後的下場也是悽慘之極的。

回頭來看,劉邦至少給了戚夫人兩條護身符,第一,告誡戚夫人今後在呂后手底下要聽話,認清形勢,這個女人是你的新主子。低頭才能活命!第二,給了趙王如意一個強勢足以抗拒呂后的老臣周昌。如果戚夫人有智慧的話,完全可以在皇宮裡面忍耐幾年,等到趙王如意長大成人,擁有實權之後,完全有希望母子團圓。

所以說,戚夫人對呂后公開的抱怨,編歌謠,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路上。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何況那是一個早就想弄死自己的狠女人呢?

戚夫人,是個胸大無腦的糊塗女人。被呂后搞死,幾乎是註定的結局。


鐵錘文史


劉邦精明一世,怎麼可能沒給戚夫人留一條後路呢?!劉邦當然是留了,只不過戚夫人只是一個“有胸無腦”的花瓶,這種政治鬥爭對於她來說真的是“太難了”!所以落了個兒子被毒死,自己被做成人彘而被折磨致死的地步!



在劉邦的女人當中,最在意的一個是呂后,另一個是戚夫人。呂后是劉邦的髮妻,而且劉邦是靠呂后發家的,所以於情於理,劉邦不得不在乎這個女人。而戚夫人,在劉邦的心中也是不可替代的,當然不僅是因為戚夫人膚白貌美,能歌善舞。劉邦和戚夫人可以說是——“在最美好的時間,遇到最美好的你!”,正當劉邦需要一個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增柔體貼的美女時,戚夫人出現了。戚夫人和呂后相比起來,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呂后專橫跋扈、人老珠黃,似乎形容女人不好的詞都能用到她身上。而戚夫人卻恰恰相反,男人想要的女人,就應該是戚夫人那樣的。一個是老的不能再老的糟糠,一個是美的不能再美的“狐狸精”,兩個人進行選擇,那麼男人會選擇什麼呢?



劉邦選了戚夫人!劉邦再感覺自己不行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換太子。劉邦認為太子劉盈太柔弱,既不想自己又不能掌握大權。於是決定立趙王劉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的兒子。但是不成想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劉邦沒有辦法只好作罷。劉邦無奈,召來戚夫人,指著“四皓”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而且對戚夫人說“呂后真而主矣”,也就是告訴戚夫人,他死後呂后就是真正的主子了,以後不惹事,就應該沒有問題。



劉邦為了保住劉如意,也是煞費苦心了。不僅找來了周昌,而且讓劉盈幫忙照顧。按理說戚夫人母子應該是沒事的,但是戚夫人太做了,劉邦歸天之後,戚夫人被囚禁於永巷,整日以舂米勞作排解苦悶。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她不由自主的唱道:“子為王,母為虜……歌聲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嗚嗚然”,這首歌的名字叫《舂歌》。這是這首歌,才真正的觸怒了呂后,使得戚夫人下場如此的慘!

所以說人漂不漂亮無所謂,情商一定要高!


華叔談談談


劉邦是個政治家,他本應該知道自己死後,戚夫人是沒有活路的。

但是,他並沒有考慮過自己死後,戚夫人如何活。也沒有為戚夫人做任何的安排,哪怕派幾個顧命大臣意思意思,保護戚夫人一下,也算是沒有辜負戚夫人對他的一往情深了。可是,劉邦並沒有這樣做。

劉邦在臨死前,真正在乎的人是他和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我們看看劉邦臨死前是派了誰,去保護劉如意的?

劉邦手下有一個十分耿直的大臣叫周昌,曾經劉邦想廢掉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時候,爭取過周昌的意見。

周昌告訴劉邦,這件事他不答應,因為太子劉盈沒有犯錯,這樣廢掉人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堅決反對劉邦廢劉盈。

周昌的意思是,若是劉邦執意要廢掉劉盈,那麼就先把他周昌給殺掉。最後劉邦只能給周昌說,自己是開玩笑的,不要讓他當真。

周昌在說這一番話的時候,正好呂后偷偷的聽到了。

周昌和劉邦商議完,出了劉邦的屋子之後,呂后趕緊給周昌跪下,並且說到,劉盈的太子之位,之所以能保住,就是周昌說了這一番話。

因為這件事,呂后對周昌感恩。劉邦也記住了周昌這個耿直大臣。

所以,劉邦晚年就派了周昌去輔佐趙王劉如意。之所以派周昌去,就是周昌對呂后有恩,他覺得呂后應該不會因為趙王劉如意為難周昌。

這就是劉邦煞費苦心,為劉如意找的庇護人。

但是,在看看戚夫人,劉邦是什麼人也沒有跟戚夫人安排。

也就是說,劉邦死後,戚夫人是死是活,對他劉邦已經無關緊要了。

可是,劉邦選的這個周昌就真的靠譜嗎?他真的能保護太子嗎?

我們繼續向下看,劉邦去世之後,太子劉盈登基當皇帝,這時候呂后就成了皇太后,她是大漢權力的實際擁有者。

這時候她開始找戚夫人和劉如意算賬了。畢竟當年戚夫人跟她爭搶太子的事,讓呂后沒少受窩囊氣,這口惡氣她一定要出。

呂后是想在殺死戚夫人之前,先殺死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目的就是讓戚夫人嚐嚐喪子是什麼滋味。

當呂后讓趙王劉如意進京的時候,周昌不讓去。接連兩三次,呂后召見劉如意,都被周昌給擋了回去。

這時候呂后聰明瞭,她先把周昌給調到了宮裡來,因為只要把周昌給調走,再叫劉如意,劉如意肯定就來了。

呂后因為召見周昌,周昌作為臣子的不得不去。他臨走前叮囑劉如意,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呂后叫你,你千萬不能去,否則,你去了就會完蛋了。

叮囑完這些,周昌就到了宮裡。

呂后見到周昌之後,把周昌大罵了一頓,周昌連一個不字都不敢說。

因為他知道呂后不是劉邦。他可以對劉邦說不字,因為劉邦能聽進意見去,不會被殺。但是,對呂后說不字,很有可能是會被滅族的。

周昌因為被呂后罵,覺得很沒面子,所以,他就辭了官回家養老去了。

呂后再次召見劉如意,劉如意只好來到了宮裡。這時候的劉如意只是十多歲的孩子,還不知道人心的險惡。

他到了宮裡不久,就被呂后給毒死了。呂后把劉如意毒死之後,就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把戚夫人製成了“人彘”,然後丟掉了廁所裡。

這就是母子二人的結局,你看劉邦想保住的和沒有想保住的人,都是一樣的命運,全部被呂后給幹掉了。這肯定是劉邦連想都沒想到的結果。


史學達人


人常說,寧可跟聰明人打一架。也不跟糊塗人說一句話。對於戚姬,我只能說死有餘辜。不值得大家同情。大家都知道,戚姬跟劉邦的邂逅發生在什麼時候吧。那正是劉邦被項羽禍禍的抱頭鼠竄,狼狽不堪之時。就這,劉邦把自己的妻兒老小都扔給了項羽,而他自己則是男兒本色,該風流就風流。該瀟灑就瀟灑。為了跟戚姬研究人體結構。劉邦不惜撕破衣服,寫了一篇保證。然後炕照上,娃照種。啥都不耽擱。第二天起來繼續逃命。我們說,劉邦的為人大家也清楚。鬥雞賽狗,吃喝耍錢。除了沒刨絕戶墳以外,劉邦可是沒少半夜敲寡婦門。按理說這樣一個花叢中的領袖,應該不會不顧命也要跟戚姬滾床單。這隻能說明戚姬的確長的NO,1。至少在當時的劉邦眼裡應該是這樣的。或許是上天喜歡開玩笑吧。戚姬的模樣是No1。但她的智慧就渣多了。劉邦寵幸戚姬。這本沒什麼好說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里,稍有點身份地位的人,那個不是三妻四妾的。作為劉邦正妻的呂雉,雖然內心不好受。但她也只能黯然承受了。其實,呂雉跟戚姬原本也能夠相安無事的。這事情壞就壞在了戚姬貪得無厭,人心不足。因為她想動呂雉的奶酪。她自從有了孩子後,就恃寵而驕。每天對著劉邦吹枕邊風。弄得劉邦也想換了太子。後來呂雉問了張良後,請了幾個老頭。劉邦也藉機下了臺階。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總算保住了。大家說,呂雉得勢後會放過戚姬嗎?劉邦也知道呂雉的為人。他在死前也做了種種安排。包括任用周昌為戚姬兒子的國相。周昌跟呂雉的關係比較鐵。劉邦臨終要周昌死保戚姬的兒子。當時她的兒子被封為趙王如意。這應該可以讓戚姬的兒子平安活著了。該怎麼說呢?要我說這戚姬就是個掃把星。落魄到舂米的地步,還不忘禍害自己的兒子。每日裡一邊幹活還一邊唱卡拉OK。什麼兒子為王,為娘舂糧。這是大概意思。生怕呂雉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將來的威脅。這可倒好。卡拉OK唱得不錯。讓自己的兒子早早就領盒飯了。而她自己也被呂雉給做成標本,掛在WC裡提醒大家瀏覽。說不下去了。完畢。


風雨中的梅雲


劉邦倒是想保住戚夫人和如意,他對此也做了一些掙扎,但是死後是非誰管得、形勢不由人啊!

劉邦任命對呂后有大恩的周昌為趙相保護趙王如意

當初劉邦堅決要廢劉盈立劉如意為皇太子時,滿朝大臣都不同意,劉邦卻一意孤行,這時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之上強行跟劉邦辯論。周昌有點口吃,再加上情緒非常激動,話都說不完整,被劉邦逼急了,就口吃得更厲害,翻來覆去說“我反正堅決不會同意您的詔命”。劉邦被他逗得發笑,這事也暫時擱置了。呂后當時躲在東廂聽到了這些話,她對周昌非常感激,跪謝了他的恩德。



劉邦由於廢太子不成,不免擔心戚夫人和如意的將來,因此一直鬱鬱寡歡,有天他在朝堂之上竟然慷慨悲歌起來,大臣們都疑惑不解。這時一個掌管符璽的年輕御史對劉邦說:“陛下您是為戚夫人和呂后的不和睦而憂慮,擔心趙王不能保全嗎?”劉邦點頭稱是,這時趙堯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讓劉邦任命周昌為趙相來保護趙王,因為周昌不僅忠誠耿直,而且對呂后有大恩。劉邦聽後非常歡喜,於是把趙王託付給了周昌:“我知道對你來說這是降職,但我翻來覆去為趙王擔心,就拜託你勉強為我走一遭吧!”就這樣,周昌外調到趙國成為了趙王的相國。


劉邦在病危時叮囑太子劉盈保護趙王如意

劉邦病危後,給太子劉盈寫了一道敕書,不僅確定了劉盈為繼承人,還以父親和帝王的身份諄諄告誡劉盈,要他當好皇帝,要做到讀書、用賢和治理好天下。

這道敕書言簡情深,劉邦在文中自白道,自己年輕時趕上秦始皇焚書坑儒不用讀書,還挺高興。直到當皇帝后,終於明白了讀書的重要,對以前的行為很後悔。劉盈是自己的嫡長子,是毫無疑問的繼承人。劉盈你要勤奮地學習,每次獻上的奏議應該自己寫,不要讓別人代筆。見到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還有和劉邦同輩的公侯,歲數大一倍的長者,都要依禮下拜,而且你的弟弟們也要這樣。


而最讓人動容的就是最後一句了: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餘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我現在重病纏身,使我擔心牽掛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兒子都可以自立了,憐憫這個孩子太小了。


正是因為劉邦用心相托,所以周昌和劉盈才竭力試圖保護趙王劉如意。呂后幾次詔趙王進京,周昌都以疾推辭。後來呂后釜底抽薪,直接把周昌詔到了長安,把他罵了一頓。呂后又把趙王詔到長安,惠帝劉盈知道母親的意圖,於是親自把弟弟帶在身邊一同起居。然而防不勝防,到底被呂后偷個空子給鴆殺了。呂后剛毒死了如意,接著又用酷刑虐殺了戚夫人,這讓善良軟弱的劉盈心理直接崩潰,從此不問政事放縱自我;而周昌自趙王如意被毒死後,感覺對不起劉邦的囑託,從此不再朝見呂后,三年後抑鬱而終。


春和九如


劉邦對待敵人絕不含糊,該殺就殺、該砍就砍。但是在處理家務事和皇族內部事情的時候,明顯乏力。劉邦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政治事件是“立儲風波”。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和劉如意。戚夫人比呂后年輕漂亮,而且更加會討劉邦歡心,所以劉邦非常寵愛戚夫人。劉邦喜愛劉如意的程度明顯超過了劉盈。劉邦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劉如意像自己,表達了自己對劉如意的喜愛。劉邦建立大漢之後,根據傳統禮法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立正妻呂雉為皇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在戚夫人的鼓動下,劉邦有了重新立儲君的想法。劉邦不僅心中有這種想法,而且行動上準備立劉如意為太子。

其實自從劉邦有了重新立儲君的想法之後,劉邦就已經失敗了。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劉邦都將會最終的而失敗者。劉邦成功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呂后母子的命運將會令人堪憂。劉邦改立太子不成功,戚夫人的命運將會更加堪憂。劉邦改立太子的想法遭到了全體大臣一致反對,劉邦沒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他在內外壓力下放棄了改立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劉邦改立太子的行為失敗以後,其實已經把戚夫人母子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劉邦在放棄改立太子的想法之後,其實也已經意識到戚夫人的命運將會非常堪憂。劉邦也想盡一切辦法為戚夫人母子準備退路,希望自己死後能保住自己的愛妻愛子。所以題目說劉邦沒有給戚夫人留後路的說法並不準確。劉邦在臨死之前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的愛妻愛子留一條後路。劉邦知道呂后的為人,也知道呂后會在自己死後對付戚夫人母子。但是劉邦已經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他又不能在自己臨死之前殺死呂后。劉邦只得從其他方面想辦法保住戚夫人母子。

劉邦絞盡腦汁之時,一個叫趙堯的大臣給劉邦出了一個主意,建議劉邦為劉如意選擇一位強相。劉邦馬上知道怎麼做,劉邦最終選擇了正直的周昌。劉邦選擇周昌,首先因為周昌的官職較高,當時周昌已經官居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有一定威望和能力。其次周昌堅韌不拔、剛正不阿、敢於直諫。當年為了保住為了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周昌曾經多次衝撞劉邦。第三週昌曾經力諫劉邦,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等於是呂后和劉盈的恩人。周昌頂撞劉邦之後,呂后和劉盈當即給周昌下跪表示感謝。最後周昌是功臣集團的重要代表,在功臣集團中有一定話語權。在劉邦的一再“請求”之下,周昌最終前往趙國擔任劉如意的相國。

劉邦在臨死之前,為了保住劉如意和戚夫人還下了一道誅殺樊噲的命令。劉邦在臨死之前聽說樊噲口出狂言說在劉邦去世之後誅殺戚夫人母子。劉邦根本不管樊噲所說是真是假,根本不顧及所謂的兄弟情義,劉邦命令陳平和周勃前往軍營,立即誅殺樊噲。劉邦此時的想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保住自己的愛妻愛子,哪怕只有一絲希望。所以,說劉邦沒有為戚夫人準備後路,是不公平的。之所以有人認為,劉邦沒有為戚夫人準備後路,主要因為劉邦只安排了劉如意,卻把戚夫人留在了皇宮。劉邦把戚夫人留在皇宮之中,等於把戚夫人關在籠子裡,把戚夫人留給了呂后。為什麼劉邦不讓戚夫人離開了長安,前往趙國呢?

雖然劉邦出身草根,但是劉邦卻是傳統禮法的堅決擁護者和執行者。劉邦一輩子討厭儒生,一輩子口出髒言、不講道德,卻深深陷入傳統禮法之中。劉邦立劉盈為皇太子是遵守傳統禮法,劉邦放棄改立太子的想法也是遵守傳統禮法。傳統禮法除了明確嫡長子繼承製之外,還規定皇后、妃子、諸侯王等多種制度。劉邦冊立後宮、分封諸侯王等都按照傳統禮法有序進行。根據傳統禮法,皇子一旦被分封就要離開都城前往封國,除了規定的時間,或者皇帝召喚,其餘時間不得在都城逗留。妃子在皇帝去世之前不能離開皇帝,只能呆在皇帝身邊。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妃子也不能走出皇宮。皇帝去世以後,有的妃子可能要為皇帝殉葬。如果該妃子有皇子被封王的話,在皇帝去世以後,可以前往兒子的封國,當王太后。由於劉邦還活著,所以戚夫人必須留在長安,陪在劉邦身邊。劉邦到死都沒有讓戚夫人離開長安,正是出於這方面考慮。由於劉邦是傳統禮法的維護者,所以劉邦沒有勇氣讓戚夫人在自己死之前離開長安前往趙國。

其次劉邦的戚夫人的感情非常深,兩個人不僅是情侶,更是知己。他們兩個雖然年齡相差很大,卻有共同的愛好,我相信他們之間是真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劉邦雖是帝王,歸根結底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有感情的普通人。劉邦在臨死之前除了要安排身後事之外,他也希望自己最愛的女人陪在自己身邊。禮法上不允許戚夫人離開長安,情感上劉邦離不開戚夫人。戚夫人一直陪在劉邦身邊,直到劉邦死去。

劉邦為趙王劉如意設置強相的目的,除了保護劉如意之外,還有保護戚夫人的意思。只要有劉如意和趙國在,呂后自然會有所顧忌。呂后也怕殘殺戚夫人,引起趙國反叛。雖然趙國未必打得贏中央,但是呂后也不想因為殺一個敵人引起國家動亂。劉邦覺得只要能保住趙國就能保住戚夫人母子。我個人覺得,劉邦也應該想了其他辦法。比如下一道命令,在自己死後讓戚夫人即可趕往趙國。比如給戚夫人頒發一道免死詔令什麼的。

但是無論怎麼樣,死人奈何不了活人。即使劉邦再聰明,能夠為戚夫人規劃好一切。但是也擋不住活人的智慧,尤其是呂后的政治智慧。劉邦死了以後,劉邦為戚夫人謀劃的一切都會成為徒勞。呂后會想盡一切辦法,整死戚夫人母子。

劉邦為劉如意準備了強相周昌。周昌在劉邦死後,多次拒絕了呂后召喚劉如意的詔令,暫時保住了劉如意的性命。聰明的呂后,不再召喚劉如意,而是下令召周昌回長安。周昌做為朝廷的官員只能乖乖前往長安,周昌前往長安之後,劉如意成了砧板上的肉。所以,無論劉邦怎麼規劃,總會有漏洞留給呂后。呂后連周昌都能擺平,更不用說一個戚夫人了。劉邦去世之後,即使有什麼免死詔令,那又怎麼樣。在呂后看來,只要劉邦不活過來,什麼詔令都沒有用。呂后不可能讓戚夫人離開長安。劉邦死後,呂后立即把戚夫人關入永巷。呂后沒有擺平趙國之前並沒有貿然殺死戚夫人,而是在除掉劉如意以後再殺死戚夫人。說明劉邦在臨死前做出的努力有一定效果。

戚夫人的悲劇也不能全賴在呂后頭上,劉邦和戚夫人也要負一定責任。戚夫人作為劉邦的寵妃,有了劉邦的寵愛還嫌不夠,還想覬覦皇后之位和太子之位。戚夫人覬覦太子之位的時候,明顯沒有考慮自身的力量和敵方的實力。最終戚夫人沒能奪取太子之位,反而搭上了自己和兒子性命。劉邦做為皇帝和父親,在更換太子一事中犯下了大錯誤。劉邦本來就不應該因為個人喜好隨意廢立太子。要不是劉邦給了戚夫人希望,戚夫人也不會想把呂后和劉盈拉下馬。劉邦公開更換太子,卻意志不堅定,最終沒能換掉太子,卻把戚夫人母子置於火上烤。

歡迎各位小夥伴閱讀、評論,關注依稀說史,依稀帶您領略歷史的風采。


依稀說史


劉邦生前寵愛戚夫人,連同她的兒子劉如意也是備受劉邦喜愛,以劉邦的精明,當然會考慮到他死後呂后會給戚夫人使絆子,所以做了很多努力給戚夫人留後路,只是呂后的勢力已經無法撼動,劉邦死後戚夫人又不知趣的往槍口上撞,最後落得被做成“人彘”的慘烈下場。


首先,劉邦明白,如果想日後戚夫人不受欺負,必須在地位上高於呂后,所以劉邦曾幾次想把太子劉盈廢掉,立戚夫人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但是,作為母親的呂后又怎會善罷甘休,她四處周旋,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甚至請來劉邦看重而請不來的商山四皓,所有都讓劉邦沒有迴旋餘地,只能作罷。

其次,太子之位不能撼動,劉邦就旁敲側擊,他先是對有救命之恩的大將樊噲下手,原因就是擔心作為呂后妹夫的樊噲會在他死後對戚夫人和劉如意下手。只不過,負責殺樊噲的陳平和周勃是老狐狸,沒有殺,只是押送樊噲去給劉邦處置,結果還沒見到劉邦,劉邦就駕崩了!可見劉邦動樊噲也是對呂后一黨的震懾,讓他們對戚夫人好一點,只是命短怨不了別人!



再次,劉邦還專門懇請勸誡自己不要改立太子的耿直而又有威望的御史大夫周昌去趙國做趙王劉如意的國相。周昌確實保護了戚夫人和劉如意一段時間,但是呂后用權設計調走周昌,製造了對戚夫人下手的機會。

最後,深處政治漩渦深處的戚夫人只是以色侍人的寵妃,只有劉邦一個靠山,面對政治手腕毒辣的呂后,靠山一倒,必受災殃。呂后對“兵仙”韓信都可以先下手為強,更何況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如果像薄姬一樣知趣也就罷了,偏偏搶了自己男人不說還煽動劉邦奪走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這是不能忍受的底線,所以不管戚夫人被囚以後有沒有唱怨歌,結局都是死路一條,只不過是死的好看一點還是難看一點的問題。



所以,後路有,只是堵死了,不可活。


墨梅逸清寒


1)首先劉邦這個老闆,也是靠老闆娘家裡支持才發家的。呂后一家可是大漢公司的大股東,一大幫老闆娘的兄弟、妹夫也在公司身居要職。所有老臣們都心知肚明,所以老闆死後,老闆娘掌權,也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戚夫人本是小秘上位,人家流血流汗出錢出力打的江山,哪能被你唱歌小曲脫件衣服就拿走?被大股東收拾本是大概率事件,還不懂收斂。

2)劉邦肯定也是知道死後呂后會上位,也留了後路。但是自己死了,臣子們畢竟要活著,為保富貴就只能投靠老闆娘,那是人的天性啊。所以人算不如天算,自己死了,再多的後路也沒用。誰願意跟死人效忠呢?戚夫人看不懂這點,簡直是作死。

3)戚夫人蠢,劉邦難道不清楚?所以最好的後路應該是提前把戚夫人支走,不用在呂后面前礙眼,再給她母子找個聰明人出主意,學人家劉肥韜光養晦。但是劉邦沒這樣做。是劉邦糊塗了?還是有意為之?如果是和呂后的默契,這反而細思極恐。



盜德高點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劉邦精明一世,他不是沒有給戚夫人留有後路,而是後面的事情劉邦已經無能為力了。

關於戚夫人和呂雉的恩怨,我不想從歷史記載上來分析,我想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只是從歷史記載來分析,我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戚夫人的結局會那麼地悲慘。

戚夫人是山東定陶人,生的十分的美麗,又能歌善舞,深得劉邦的歡心。

戚夫人跟隨劉邦的時候,是楚漢戰爭時期,當時的劉邦已經50了,而他的原配呂雉也已經快40了,當時的女性來說,一般到了30歲就不能看了,相當於我們現在50左右的樣子,在結婚多年之後,劉邦和呂雉應該已經沒有了多少感情。

從劉邦在彭城之戰中也可以看出,他直接丟下了呂雉和自己的老爹,獨自一人逃跑了。想必當時被項羽俘虜的呂雉,內心應該是非常地怨恨劉邦吧。

其實作為女人,最在意的是男人是否在意她,如果一個男人非常在意這個女人,那麼這個女人會為了這個男人付出,甚至是付出一切。從劉邦的表現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劉邦根本就不在意呂雉。

或許剛結婚的時候很在意她,但是彭城之戰的時候,至少在那個時候,是沒有一點在意了。

而戚夫人就不同,她跟隨劉邦的時候,才20歲左右,風華正茂,再加上本身就天生麗質,據史書記載,是劉邦在路過定陶的時候,見到了這位戚夫人,當場就被她吸引住了。

作為一個男人,我可以確定,劉邦當時是遇到了愛情。他和呂雉沒有愛情,只是利用而已,利用呂雉家的財力和影響力,為自己的發展鋪平道路。呂雉看上劉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認為劉邦不是一般人,看中了他的能力。他們不是因為愛情走在了一起,而是利益。

看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女人,任何男人都會為之瘋狂。

劉邦也不例外。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基本沒有和呂雉在一起,而是讓戚夫人陪在了他的身邊,專寵戚夫人一人。

喜歡一個人,一刻也會離不開她,戚夫人給了劉邦莫大的寬慰。

戚夫人不一定是愛劉邦的。她是個可憐的女人,生在亂世,朝不保夕,要想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活下去,只能依靠一個強者,而她就遇到了劉邦。

她讓劉邦心動,讓劉邦瘋狂。她的兒子叫如意,這個名字我們就能看出劉邦對戚夫人的喜愛。如意如意,隨我心意,其實這是劉邦對戚夫人的評價,戚夫人是劉邦稱心如意的女人(女神)。

甚至為了她而想要廢了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

對於呂雉來說,她就不止是怨婦了。

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她為了劉邦的事業,不停地操勞,穩固劉邦的後方,甚至在彭城之戰後,做了項羽3年的俘虜,哪種囚禁的生涯,想必也是非常難過的。寄人籬下,時時都有被殺的可能。項羽拿著劉邦的老爹要挾劉邦,要煮了劉邦的老爹,劉邦卻不以為然,說道“我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吃你爹,別忘了分我一杯羹。”這話氣的項羽牙癢癢卻也無可奈何。連老爹都如此不在意,更何況是老婆?當時的呂雉,內心又會恐懼到什麼程度呢?說不定哪天項羽一時興起,殺了她,劉邦又那會在意呢?當她在項羽那裡天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的時候,劉邦卻帶著戚夫人,成天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呂雉,很可能已經在心裡詛咒了戚夫人千百遍了,當然也包括了劉邦。

女人就是如此,你不在意她的話,她就會發脾氣,甚至是發瘋。

戰後的呂雉,逐步開始培養自己的隊伍,培養她孃家人在朝中的勢力。

她在劉邦那裡沒有安全感,只有自家人,才能給她安全感,也只有權力才能給她安全感。

她其實是恨劉邦的,自己在大好年華的時候嫁給了劉邦,那個時候劉邦什麼都不是。在呂雉家的幫助下,劉邦才有了今天,劉邦卻根本不在意她,她自然是會生怨氣了。

她的一切希望都在於她的兒子,劉盈能坐穩太子,將來成為新的皇帝,這是她的安全底線。

這個安全底線被戚夫人觸動了。

戚夫人別無選擇,除了讓自己的兒子如意坐上皇位,她沒有退路。

劉邦對戚夫人的專寵,令呂雉心生嫉妒,這點,作為一個女人是能察覺到的。女人天生敏感,當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後,她們在長安相遇了。從接觸的點點滴滴以及話裡行間,戚夫人都能察覺到呂雉對她的怨恨。

呂雉畢竟是實力派,朝中有人,張良、蕭何都在她那一邊,尤其是樊噲,作為她的妹夫,劉邦從沛縣帶出來的鐵哥們,朝中的大將。而戚夫人呢?朝中沒有任何勢力。對於這樣的一個對手,戚夫人怎能不害怕?

她為了兒子能登上太子之位,應該也做了不少劉邦的工作,她以為搞定劉邦就可以了。就像一位戀愛中的少女,愛上了一個男孩子,但是男孩的家庭極力地反對他們在一起。女孩以為只要那個男孩愛她就可以了,她就可以和那個男孩子一直走下去。但是她錯了。

於是劉邦也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這個想法馬上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張良為呂雉出了個主意,請了商山四皓(當時隱居在商山的四位聞名天下的賢者)來為呂雉的兒子劉盈壓陣。其實來的不一定是真的商山四皓,或許是找的專業演員。劉邦知道背後是張良,所以就不說什麼了,連張良都支持劉盈,他還能怎麼呢?

於是劉邦就悲傷地跟戚夫人交了底,以後“呂雉就是你的主人了。”其實也是在告訴戚夫人該如何生存下去。

劉邦當時已經太老了,60了,來日無多。為了江山的穩固,他四處征戰,白登被圍,險些喪命,四處平叛,日夜操勞。甚至在征伐英布的時候,還中了箭,一個60多歲的老人,又能支撐多久呢?

劉邦是愧對戚夫人的,他愛著戚夫人,他想保護戚夫人,卻無能為力。他面對著戚夫人,他哭了,戚夫人也哭了。劉邦已經隱約看到了戚夫人的未來,戚夫人也傷悲於自己的命運。大好的年華交給了一個老頭子,卻換不來一生的平安幸福。

儘管劉邦安排了周昌做如意的丞相,但是他應該知道作用不大,但也要盡力而為,或許是抱了一絲希望吧,希望周昌能保住如意。

劉邦終於死了,戚夫人失去了靠山。

呂雉終於揚眉吐氣了,她心理暗暗罵道,這個老不死的,終於死了。只要劉邦還活著一天,她就沒有完全的安全。甚至劉邦臨死的時候還要除了她的妹夫,鐵哥們樊噲。幸虧陳平看的清形勢,保下了樊噲。

自此之後,戚夫人的悲慘生活就來臨了。呂雉將對劉邦的怨恨全部發洩到了戚夫人身上。女人最嫉妒的就是別的女人奪走了自己男人的心,戚夫人就是這樣的女人。所以她害死了如意,還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砍去了雙手雙腳)。

呂雉或許是羨慕戚夫人的,因為戚夫人得到了她得不到的東西,就是劉邦的心。既然得不到,就毀了他吧,劉邦她毀不了,就毀了戚夫人。

表面上看起來,是呂雉最後贏了,但是她有得到了什麼?

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嫁給了一個不名一錢的窮無賴,還是一個比自己大了15歲的男人,為他操勞奔波了一輩子,為了他當了3年的囚犯,她為了劉邦付出了太多。

她的兒子劉盈在位時間也很短,只有6年,22歲就去世了。之後就是長時期的政治混亂,在長達3年多的混亂中,她也到了60的年紀,對很多事情都已經力不從心了。3年多的時間裡,劉盈的6個兒子,也就是她的6個孫子都死於非命。

在她死後,她孃家的人全部被周勃斬殺。

其實,呂雉也是悲哀的,其實她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