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謀反嗎?

司馬長史


秦獨創“丞相”官名,百代皆承秦制。“相也者百官之長也”,而“丞”本身有輔佐之意,同時與“承”字相通,有承受之意。意思是,丞相承接皇命,輔佐施政。

由於君主既需要丞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所以歷代以來,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一直都未停歇。



(丞相官名自秦朝始)

以前都是貴族政治,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不方便直接與世家大族發生矛盾,而且國政事情繁瑣,皇帝一個人也顧不過來。於是,丞相就代行百官之長,作為官僚集團的代言人,向皇帝彙報工作。

隨著科舉制的產生,朝廷的官職脫離了貴族政治,因此,皇帝開始縮減丞相的權力。宋太祖廢君相“坐議之禮”,開始在待遇上降低,直到後來明太祖朱元璋時,直接罷中書省,廢丞相制。

使得朱元璋動這個心思的,就是胡惟庸案了。胡惟庸案牽連甚廣,前後所殺3萬多人,連韓國公李善長也在因此案被殺。

胡惟庸案實情如何,在明朝時就有爭議。可是案發後,丞相制度被廢,是為事實,而且朱元璋還命令後世子孫,如大臣議復立丞相者凌遲處死,皇帝立丞相者直接廢掉。

(朱元璋崛起於社會底層)

可見,朱元璋對丞相制度極為忌憚,原因為何呢?

朱元璋是底層出身,深知民間疾苦,對官僚集團充滿了不信任,但是國家行政又離不開這些人。所以,一開始缺乏治國理政經驗的朱元璋就延續了元朝的中書省和左右丞相的制度。

大明朝第一任丞相是李善長,這個被朱元璋稱作比肩蕭何的開國功臣,在這個崗位上做了4年。李善長的工作明顯沒有達到朱老闆的預期,因為朱元璋發現李善長已經成為淮西勳黨的首領,一些矛盾糾紛,朱元璋說話都不如李善長好使。雖然李善長是文臣,但是也是打過仗的,朱元璋十分擔憂李善長會做亂。

恰好'李善長不是那種宰相肚子能撐船的人,他為人剛愎自用,睚眥必較,拉幫結派,大權獨攬,讓朱老闆憂心不已,開始心生反感,就開始設置了御史來制衡。可是朱元璋發現,李善長根本不受控制,因此就開始冷落他。

李善長自以為朱元璋離不開他,假意要辭職,結果朱老闆立刻批覆同意。李善長傻眼了,說的話沒法收回,只好回家了。


(李善長被罷相)

李善長這一走,心裡不踏實,就推薦了姻親胡惟庸來接替。這個胡惟庸也是淮西勳黨成員,只是他加入比較晚,所以資歷淺。考慮為了平衡淮西勳黨的勢力,同時便於掌控,也是為了給李善長一個面子,雖然劉伯溫說過胡惟庸不能為相的話,朱元璋還是把相位給了他。

讓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胡惟庸一開始還算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後來同樣也是大權獨攬,肆無忌憚,且由於洪武朝屢次北伐,丞相居中調度,竟然收穫了一大批死黨。

這讓朱元璋感受到了失控的危機,但是國家正是用人之際,前線將士正在用命之時,貿然處置可能會造成大面積叛亂。

於是,朱元璋開始通過故意冷落胡惟庸的方式施加壓力,並且改了工作流程,讓六部有事不要知會中書省,直接向皇帝報告。

這是明顯要奪胡惟庸的權,胡惟庸做丞相7年,驕縱不法的事肯定不少,一旦失勢,胡惟庸心知不會有好結果。在危機的壓力下,胡惟庸做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工作是說的過去的。按明史的記載,胡惟庸做了很多具有謀反跡象的工作,如在自家院子裡埋伏刀斧手、勾結日本武士和北元等。其中,寧波林賢案發是在胡惟庸已經被殺數年之後才案發。為此,朱元璋還下令關閉寧波通商口岸。

(胡惟庸橫行不法)

不過,朱元璋的意圖並不僅僅是廢殺胡惟庸,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將起兵作亂的根源——淮西勳黨給解決掉。眼看著朱元璋重典治國,這些淮西勳黨有陰謀作亂的想法是可能的。他們可能不會自己造反做皇帝,更有可能推倒朱元璋,立一個比較聽話的皇子做皇帝,從而實現皇帝與功臣集團共治天下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是想將這潛伏在暗處的陰謀勢力連根拔起,至於胡惟庸案的實情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是皇帝的政治需要,即使沒有實情,也可以編織出來。

胡惟庸案綿延十多年,最終李善長也因此案被殺。要殺李善長可不容易,他是開國第一功臣,而且有免死金牌,除了造反大罪,根本沒可能殺掉他。所以,朱元璋不惜羅織罪名,借胡惟庸案殺了他。

有能力,有實力,有威望能實施造反大業的人都被殺了,朱元璋認為大明天下該穩如泰山了。朱標認為朱元璋殺氣太重,朱元璋就丟下一根荊棘,讓朱標抓起來。朱標不能抓,朱元璋說,我現在就是要把這些刺都給擼平了,再交給你呀。

所以,胡惟庸是真要謀反嗎?他是有那個能力和實力的,然而他的所有罪名都不能說是罪證確鑿的。至於為什麼要等了七年才動手,這是因為胡惟庸飛揚跋扈的丞相生涯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另外,朱元璋需要時間讓胡惟庸製造更大更多的對立面,才能順利地推動廢除丞相的決策。

朱元璋本人是工作狂人,他廢了丞相後,朝中大事鹹決於皇帝一人。到了朱棣時,由於長期在外征戰,不得不設置內閣來管理一些小事。到了明仁宗時,由於他身體不好,就又給內閣升了官,明朝的內閣制度逐漸形成。

(內閣制度取代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用以避免君權旁落,可是很快明朝的內閣制度的職權又超過了宰相制度。文官內閣制度的強大,使得明朝皇帝備受牽制,但凡有些想法的皇帝,都受到了文官集團的抵制,甚至還有些皇帝的去世,顯得疑點重重,如明仁宗、明宣宗的去世,明武宗、明熹宗落水而死,背後有沒有文官集團對君權的反動行為,已不可知。

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往後的明朝歷史卻又等來了內閣制度,這可能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可見,在歷史規律面前,朱元璋個人能力再怎麼強大,終究還是要屈從於規律。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明一朝,只有過4位丞相,而胡惟庸是最後一位。以胡惟庸的才能、品格,完全無法勝任丞相,但朱元璋偏偏要讓胡惟庸當丞相。為何?他要借胡惟庸這個白痴的腦袋,幹一件千古未有的大事——廢除丞相。

讓胡惟庸做丞相,有兩個好處:第一,胡惟庸勢單力薄,資歷淺薄,腦子又不行,容易控制;第二,胡惟庸品格低劣,做事的水平太低,易犯眾怒,朱元璋若想收拾他,很容易抓住把柄,並且順應眾意。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廢除丞相呢?

一直以來,丞相都是幫著皇帝幹活的。有了丞相,皇帝會很輕鬆;沒了丞相,皇帝的工作量會激增。

有史家認為,這是因為朱元璋的權欲太大,容不得丞相分一杯羹。

我覺得不太對。因為以朱元璋的資歷、威望和權謀,沒有任何一個丞相會對他形成威脅。不管誰當丞相,都得對朱元璋俯首帖耳。既然如此,丞相就是朱元璋的狗,指哪兒打哪兒,並不會影響朱重八同學的權欲。

在我看來,朱元璋是在下一盤大棋。這盤大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朱標。

開國功臣,歷來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幫助開國皇帝奪取江山。開國皇帝活著時,這些人不敢放肆。可是一旦開國皇帝死了,繼位之君是否能夠控制他們?這是個大問題。

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有兩大集團,分別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

一般的皇帝,喜歡搞平衡,讓兩個集團的大臣互鬥,他自己漁翁得利。但朱元璋不是一般的皇帝。他是叫花子出身,對風險的恐懼深入骨髓。他擔心,將來的朱標是否能夠控制住這兩個集團?為了子孫江山永固,他要把一切危險因素全都消滅。

朱元璋的策略是先滅浙東,再滅淮西。此前,朱元璋藉助胡惟庸,滅了浙東(浙東集團的首腦劉基,就是被胡惟庸毒死的)。現在,他要再次藉助胡惟庸,滅了淮西。這次借的,是胡惟庸的腦袋。

幹掉胡惟庸,就是滅淮西的開幕大戲。

於是,胡惟庸案啟動,朱元璋把所有需要消失的人,都放進了胡惟庸案這個大筐裡。等到消滅乾淨後,朱元璋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口氣,是替朱標松的:小子,你的江山終於安穩了。

可惜,朱標突然病死,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

為了讓孫子朱允炆的江山亦是穩固的,朱重八同學只好依葫蘆畫瓢,又搞了一個藍玉案,牽涉甚廣,替朱允炆掃清了威脅。

作為老父親和老爺爺的朱重八,好累啊。


趣談國史


朱元璋設了一個局,誰入局誰死。

他的這個局實際上得從李善長罷相之後開始說起,當時,朱元璋跑去試探劉伯溫,說:“老李辭官了,我想讓楊憲接手他的工作,老先生呀,你看怎麼樣?”

劉伯溫素和楊憲交好,皇帝竟然問自己能不能讓楊憲當宰相?皇帝這麼喜歡猜忌,哪能說楊憲的好話?所以,老劉老老實實地評價了楊憲:“楊憲呀,我看不行,他這個人雖是宰相之材,可卻無有宰相之氣量。”

老朱有點意外老劉會這麼說楊憲,既然老劉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再說什麼,所以想了想又問:“楊憲不行,那麼汪廣洋如何?”

老劉搖頭:“汪廣洋更不行,他心胸之狹隘甚於楊憲。”

老朱見老劉又否決了汪廣洋,心中頓時又有了一個人選:“胡惟庸呢?”

老劉仍然搖頭:“宰相是為帝王駕車之人,讓胡惟庸為相,我怕他會弄斷車架的車轅呀!”

老朱頓時氣了,楊也不行,汪胡也不行,看來呀,只有老先生才能當咱的宰相了!

老劉急忙搖頭,不行不行,我更不行,我又嫉惡如仇又懶於處理繁務,讓我為相,恐怕只會辜負聖恩呀。

劉伯溫跟了朱元璋這麼多年了,他深知朱是一個怎樣的人,朱恨不得將天下之權攬於一身,李善長之所以罷相,不也是惹惱了朱?

更何況,朱元璋動不動說劉伯溫是“我的張良”,張良為劉邦打下江山後的結局,劉伯溫可一清二楚,所以此時朱一說讓他當宰相,他便知道這是朱在試探自己,所以想也沒想就拒絕了。

這事要換成了胡惟庸,恐怕老胡當場便會磕頭謝恩說,好呀,好呀,我一定為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劉伯溫卻不會。

所以,劉伯溫沒有入朱元璋的局,一個名為“廢相”的局。

朱元璋想廢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李善長仍在相位之時,他便已經感覺到了相權對皇權的諸多掣肘,再加上李善長擅權驕縱,所以他當時就想廢了李善長。

為此,他還特意跑去和劉伯溫商量,但是被劉伯溫給勸住了:“李善長功勳卓著,頗有威望,又能調和諸將,你別衝動。”

朱元璋雖然沒動李善長,但是廢相的念頭卻越來越濃了。

李善長的辭官罷相,正好給了朱元璋一個設局的好機會,這個局可以說是一個必死之局,誰入局誰就得死。

朱元璋為什麼要問劉伯溫楊、汪、胡三人適不適合當宰相,難道他真不知道楊、汪、胡三人的為人?說白了,他是想讓劉伯溫入局,可是劉伯溫實在太精明瞭,根本不上他的當,他能怎麼辦?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所以,劉伯溫不是勸他不要用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嗎?他偏偏要用!

朱元璋用的第一個人是楊憲,只不過,楊憲確實和劉伯溫說的一樣,心胸太狹隘,所以雖然幾乎有了宰相的權力,卻還沒來得及坐上宰相的位置便已經被砍了頭。

楊憲升任中書右丞之後,一邊想取代李善長,一邊又想打壓汪廣洋,他雖然成功地打壓了汪,可卻輸給了李。

楊憲當不成宰相,廢相的局也開不了,所以朱元璋的目光轉向了汪廣洋。

楊憲一死,朱元璋急忙一紙詔書將被貶到海南的汪廣洋召回了南京,然後被迅速提為右丞相,也許是怕汪廣洋重蹈楊憲的覆轍,所以這才急迫地讓他當宰相吧。

劉伯溫不是說汪廣洋的心胸更狹隘嗎?讓汪廣洋當宰相,還怕他不犯錯?只要他犯了錯,便可以治他的罪,然後順勢廢相!

可是,朱元璋又失望了,汪廣洋當宰相後卻沒有利用相權打壓異己,反倒玩起了尸位素餐。

朱元璋怒了,不但罷了汪廣洋的相,還貶他去了廣東。

1373年,汪廣洋被罷右丞相一職,半年之後由胡惟庸接任,廢相之局這才得以順利進行。

胡惟庸能夠順利為相,也得虧了李善長的舉薦,此時李雖不在相位,可卻仍然能夠影響到朱元璋的人事任免,由此也可見他的勢力有多強了。

所以,胡惟庸方才為相,為了坐穩相位,他只能也得靠向李善長。

對於朱元璋而言,胡惟庸和李善長還是同一陣營,所以對胡惟庸下手也不能太早,但是他知道胡遲早和李分道揚鑣,所以他只能等。

這一等,便是4年。

1377年,此時胡惟庸已經穩坐相位,當了左丞相,但是缺一個資歷相當的政敵,只有讓他有這麼一個政敵,他才會出手,才會露出破產,所以朱元璋又將汪廣洋調回南京任右丞相。

不論汪廣洋能力如何,只要他在右丞相為上,便是對胡的威脅,所以專權跋扈的胡肯定會出手打壓汪。

所以,朱元璋只要坐看胡、汪相鬥,他們越鬥,破綻便會越多。

1379年,朱元璋終於出手了。

這一年,御史中丞塗節突然同時舉報胡惟庸和汪廣洋,說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汪廣洋知情不報。

讓人懷疑的是,塗節原本被胡惟庸收買了,打算一起謀反,可是為什麼卻突然舉報胡惟庸意圖謀反呢?

所以,塗節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推到胡惟庸身邊的地雷。

胡惟庸一則確有一定的野望,二則受到了朱元璋的逼迫,此時為相多年的他已經積蓄了不小的勢力,所以才決定鋌而走險。

塗節的舉報,正好給了朱元璋下手的機會,最後朱元璋不僅殺了胡惟庸,還得以藉著胡惟庸案給順勢廢除了丞相制度。

塗節可就倒黴了,舉報完了胡惟庸,自己也沒能倖免。

所以,胡惟庸當時宰相之後,朱元璋為了等一個對他下手的最佳時機,只能選擇忍了,這一忍便是七年。


吾與吾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定罪“謀反”被殺,涉案人員多達三萬餘人,早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頒佈了朱元璋詔令:

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

凡事六部管轄的事情都不用經過中書省,意味著丞相的權利成了擺設,胡惟庸徹底失去信任,他從洪武六年(1373)繼位,到現在只有短短五年,胡惟庸從官場得意馬上變成人生失意。


這麼一算朱元璋只忍了他兩年,就準備讓胡惟庸人頭落地。

當然光看時間節點,並不能說明問題,但是時間過後,我們可以發現答案。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的《昭示奸黨錄》裡,定位李善長為胡惟庸從犯處死。

用了整整十餘年時間,朱元璋才平息了胡惟庸案的怒火。可見胡惟庸案牽連之眾,影響之廣在明朝四大案中獨樹一幟。我用這十年發生的事,我給大家一一揭開胡惟庸案背後的秘密,到底是誰在隱忍?誰在謀反!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意味著近二十年的民族矛盾徹底消滅,讓朱元璋意想不到的是激烈的內部矛盾開始不斷激化,明政治體系分成淮西、浙東兩派,雙方為了權勢不停地拳打腳踢。

胡惟庸就是淮西派的中流砥柱,我們仔細看胡惟庸的履歷,在朱元璋開國分封六個公爵,二十八個侯爵的名單中他並不在列,就這樣胡惟庸能從一個七品知縣躍為百官之首,替代李善長作為帝國權柄最大的左丞相。





胡惟庸的崛起是黨爭態勢中的異形產物,隨著黨爭而和皇權相爭。

類似淮西、浙東的矛盾從任何朝代無法斷絕,漢朝有外戚之爭、宋朝有文武之爭、唐朝有牛李黨爭,只不過換湯不換藥。這種黨爭之所以無法斷絕是因為黨爭的發起人都是國家政治中心的核心人物,處置不好會動之國本。

強勢如朱元璋,怎麼能容忍被大臣撥弄敏感的專權神經?於是在黨爭中尋找突破口,發現兩黨是以丞相一職為核心的利益團體。丞相的職能是輔佐皇帝承上啟下,而黨爭的惡化讓丞相成了打擊政敵的最強武器,承不承上大可不必,但是必須啟下。

在李善長的帶領下淮西集團無限做大,浙東集團開始凋零。原本可以制衡的政治體系成了一邊倒,成了皇權和黨權的直接矛盾,皇帝和丞相的硬性PK。此時朱元璋已經有心事罷黜丞相,於是勸退李善長,而李善長卻把胡惟庸這隻奇兵埋伏在明政治體系。



胡惟庸作為李善長的絕對嫡系,朱元璋為什麼選擇繼續放任淮西黨?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致仕,作為開國六公爵之首,李善長的影響力不可能因為不在其位而不謀其政,反觀淮西一派,也絲毫沒有因為帶頭大哥的失勢低調行事,放棄私利,反而越發努力鞏固自己黨派地位,這也是朱元璋最忌憚的地方。

在確定丞相一職時,朱元璋曾和劉伯溫有過一次“相位論”,劉伯溫曾舉薦過三個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評價最低: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本意是指胡惟庸就是個攪屎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次富有深意的談話卻決定了明朝最快的職位輪換。

實際上楊憲和汪廣洋是朱元璋的代言人,用來制衡淮西黨,維護皇權的職業打手。朱元璋本意是不想傾向浙東黨,繼續在兩黨中間首鼠兩端,可惜這兩人的表現讓朱元璋大失所望,楊憲利用職能大肆打壓對手,而洋廣洋無為而治,說好的聽我的話辦事,可是臣辦不到。可胡惟庸能辦得到,那就讓他上吧!



朱元璋和李善長,到底是誰捧殺式的讓胡惟庸走向滅亡?

楊憲、汪廣洋先後在丞相職位上一輪遊,然後人頭落地。胡惟庸終於得到夢寐以求的左丞相職位,淮西黨又煥發第二春,胡惟庸充分發揮了丞相職能,收受賄賂、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不斷的把淮西一派的利益最大化,最囂張的時候甚至瞞著朱元璋扣押奏章,獨自專權。

胡惟庸的膨脹,除了幹了些違法的事,最主要的是幹了兩件大事。1,繼續對浙東集團的無限壓制,設計謀殺劉伯溫。2,不斷貼近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派,和李善長結為間接的兒女親家。李善長也沒有想到這個年輕人接替了自己位置不說,還接創造了最壞、最作的淮西領袖。

好吧,朱元璋是時候亮出那把隱忍屠刀!此時的浙東黨團滅了,淮西黨爛透了,該收拾收拾停業整頓了。在胡惟庸兒子摔死後,朱元璋讓其抵命,胡惟庸案轟轟烈烈的爆發了,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先後處死。而李善長卻一直默認了胡惟庸走向作死之路,冷眼旁觀曾經最忠誠的下屬。



胡惟庸的倒臺,是謀反?還是為了結束最後的黨爭?

謀反罪,號稱必死罪!胡惟庸為什麼非要以謀反定罪?再回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胡惟庸失勢的那一年。朱元璋強調:六部所屬諸司奏事勿關白中書省,說明朱元璋已經發現胡惟庸亂權。而胡惟庸壓根沒有軍事背景,更沒有軍事指揮權,靠什麼謀反?何況整整拖了兩年。

最後胡惟庸死了,丞相制廢掉!同時朱元璋的手術刀還默默的收割了武將集團,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帥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

文武體系全部破而後立,背後的秘密只有一個,朱元璋開始為自己得兒子鋪路,實現全部中央集權。胡惟庸必須死,同時必須覆滅的還有捆綁著的淮西集團。那麼謀反罪,就是最合事宜的罪名,朱元璋要還兒子一個政治清明。

事實上朱元璋對李善長一直心存幻想,胡惟庸案件前後並沒有準備徹底清算,可是朱標意外死亡,朱元璋才決心除掉這位一直隱忍的始作俑者。胡惟庸案持續到十年以後,也是李善長隱忍的十年,是朱元璋皇權和權臣爭鬥的十年,也是無數人頭落地的十年。如果非要搬出蓋棺定論,我相信最有心事謀反的應該是李善長,胡惟庸還嫩了點。


我不是易中天


因為胡惟庸為朱元璋做了七年的“螳螂”,朱元璋希望他作,所以朱元璋“七年之癢”後,終於以“黃雀”身份殺了胡惟庸。

沒有歷史證據表明胡惟庸有“謀反”證據,但是,他必須死!

劉伯溫之死,胡惟庸是兇手!

幾乎可以這樣說,朱元璋得到天下,劉伯溫是第一功臣。

關於劉伯溫的傳說,中國老百姓幾乎沒有不知道的,他與諸葛亮一樣,成為能夠預測未來,驅兇避禍的神仙。

民間流傳:“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闢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一人而已”、“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名基,與徐達、李善長共稱“明朝三傑”,足以抗衡漢初留侯張良、韓信與蕭何。而劉伯溫對朱元璋的影響就相當於張良對劉邦的影響。

(胡帷庸影視圖片)

就是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人物,晚年淒涼,不得善終。

去世的經過是洪武八年(1375年)一月,劉伯溫患病臥床,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帶御醫去診望探視。御醫臨床診斷了病情後開了藥方,照單抓藥煎服後身體發生不適症狀,肚子內猶如有卵石滾動,折磨得痛不欲生,返回家鄉後,延至四月十六日,劉伯溫病故。

這是《明史》的記載,這段語鄢不詳的文字,引發後人無數解讀。

1.正常病死說。

2.胡惟庸害死說。

3.朱元璋殺害說。

三種說法,均是分析。

關於朱元璋殺死說。

大家知道,朱元璋登上皇位後開始一係列“清君側”活動。因為大明的江山是朱元璋用武力打下的,而不是靠正統的方式繼承的,對於那一幫為你打下江山效力的兄弟們,你總得要給予獎賞吧,怎樣兌現,當年的“微臣”變成“危臣”,一句“功高震主”的黃梅戲唱詞朱元璋記憶猶新。

而家天下的傳統理念是如此的刻骨銘心,他必須為自己的兒孫們掃平隱患。

他一步步削弱這些功臣的力量,而劉伯溫正是幾次被朱元璋撤了職務,又幾次召回。

劉伯溫是聰明的,他堅決要求退隱,卻在退隱後有點放鬆行為,他選擇墓地時,偏偏選上了當年朱元璋的老對手方國珍的發跡地,又地處偏遠。劉伯溫向朝廷上了奏章,申請批准,奏章到了胡帷庸手上後,胡惟庸以此事狀告劉伯溫,稱其善觀風水,認為此處頗有“王氣”,想霸佔為自己的家族墓地、驅逐當地百姓。

“王氣”一詞引起朱元璋警覺和反感,猜忌之心愈盛,他立即把劉伯溫狠狠訓誡一頓,並要他回京居住。這時,胡惟庸升為左丞相官職,劉伯溫知道凶多吉少,憂思成疾,病情加重,於是胡惟庸送醫藥上門後,病情加重,三月,向朱元璋力請回鄉,返家後,劉伯溫終於病故。

(胡帷庸劇照)

史上稱,劉伯溫是胡惟庸害死的。

史中丞塗節言:“前誠意伯劉基遇毒死”,.....上(指朱元璋)頗聞(劉)基方病時,丞相胡惟庸挾醫往候,因飲以毒藥。.....這個看法有史可據,有一定的可能性。

而史學家吳晗認為:“劉基被毒,出於明太祖(朱元璋)之陰謀,胡惟庸與劉基舊有怨恨,不自覺地為明太祖所利用。

胡惟庸之死,“螳螂在後”。

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告訴朱元璋,稱自己曾經的舊院中一口古井突然冒出香甜甘泉,並說這是大明吉兆,請皇上前去觀看。

朱元璋的車隊來到西華門,突然有一個官員攔在車隊前,警衛對其拳打腳踢,此人一聲不吭,就是不走,朱元璋於是詢問,此人是西華門宦官雲奇,言明聲份後不再多言,只是望著胡惟庸舊宅,朱元璋心中大疑,令人登高一望,大驚失色,原來舊宅暗藏兵甲埋伏。

朱元璋立即逮捕胡惟庸。這就是民間所傳的“雲奇告變”事件。

究竟是什麼原因殺胡,正史沒有記錄,只是說他“枉法誣陷,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不備.....蠢害政治,謀危社稷”(《明太祖實錄》)。

真相究竟如何?沒有說明,但是,一場大規模清洗屠殺開始。

其實,早在頭一年即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就有胡惟庸私扣外國來京朝貢使者,

胡惟庸沒有上報朝廷,朱元璋大怒,當場處死汪廣洋,第二年,徐傑揭發胡惟庸的違法行為,稱其有謀反舉動,朱元璋當場宣佈逮捕胡惟庸,並下令處死,同時處死的還有告發人徐傑等人。

其實,朱元璋早就知道胡惟庸的劣跡,十年中反而官至丞相,於是他頭腦開始膨脹,膽子更大,貪汙腐化,受賄索財,各地官員對他推崇備至,紛紛拜訪,一時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朱元璋視若無睹,任其發展。

就在胡惟庸如日中天,灸手可熱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對他發難......

於是,只當了二年多丞相的胡惟庸從雲端跌到地獄。自此,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清洗胡黨集團。

同時,延續了幾千年的丞相制宣佈廢除。


良人執戟2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逆襲最成功的一個皇帝便是朱元璋。朱元璋的身世也是皇帝中最慘的一個,他一介布衣的出生,自幼就是一個放牛娃,後來17歲那年,他就家破人亡,於是他就開始走上了乞討之路。

當過和尚,做過乞丐,這個算是他的一生中不一樣的經歷,但是朱元璋最厲害的點,他將他的開國功臣全部都殺了個精光,這也是當皇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狠手辣。

在秦朝的時候創立了一個這樣的制度,那就是丞相制,丞相這個位置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除了皇權之外便是相權,所以朱元璋在這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視的。


大多數的人都是認為朱元璋一直容忍著胡惟庸就是想讓他私慾開始膨脹,好讓他吃不了兜著走,並且一併的廢除這個丞相的制度。其實不然,而朱元璋之所以要留下胡惟庸是因為他還大有用處。

要論心機是沒有人玩的過朱元璋的,明朝初期的大多數功臣都悄無聲息的死在了朱元璋的手下。胡惟庸也並非是因為想要造反才被殺,而是他做了一些錯事,當初占城國來大明朝進貢,但是胡惟庸等人對這件事並沒有上報。


朱元璋知道之後自然是非常的生氣,當時連同胡惟庸再沒的,禮部和中書省的官員全部受到了牽連,被罰入獄,當時朱元璋對胡惟庸已經是心生芥蒂。

但是不得不說胡惟庸在位的七年之中,明朝在他的扶持下,發展的也還是相當的不錯的,所以在朱元璋看來他還是非常的有作用的,不然也不會活了七年。

像之前給朱元璋開國的那些大臣們,在拿下大明江山,建立政權的那一刻起就意味他們已經失去了作用,所以後來的胡惟庸在朱元璋得眼中也是沒用,才會被殺。


司徒歷史


朱元璋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當然不是因為他要謀反,而是朱元璋下了一盤大棋。

朱元璋從乞丐到和尚再到開國皇帝,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眼光、戰略不是書生的胡惟庸能比的。但為何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權,可以舉起屠刀清洗開國功臣,卻唯獨忍了胡惟庸七年,仍憑他權傾朝野、飛揚跋扈?

“相權”

在古代的官僚體系中,相權是在一定程度上對皇帝的一種制約,也是對皇帝工作的一種分擔。宰相作為百官之首,他們雖然名義上是聽皇帝的,但在現實中宰相擁有很多的特權,比如“封駁”,皇帝的政策不好,宰相可以拒絕執行;又如代擬詔書,政策制定好了,皇帝改個章就行了。很多皇帝為了偷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只要有人幫他幹活就行了。但在朱元璋的眼中這卻是一根刺,一根讓他寢食難安的刺。

(廢相前)

然而“相權”已經延續了幾百年上千年,貿然廢除“相權”必然要被大臣們群起反抗,所以廢除相權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而這個胡惟庸就是一個關鍵。胡惟庸果然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目無君上。

朱元璋的耐心不是為了等時機殺胡惟庸,而是他的那個位置“宰相”。

忍了七年的朱元璋看到到時機成熟,便給出致命一擊。為了震懾反對廢除宰相的人,朱元璋又一次舉起屠刀,牽連被殺的人數達到三萬多人。當真“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隨便的一條罪名都可以讓胡惟庸萬劫不復,所謂胡惟庸的謀反只是朱元璋強加的罪名而已。

不過胡惟庸死的並不冤枉,他在任職宰相期間,品行、道德低下,隻手遮天,挑釁皇權。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胡惟庸這點,才覺的他有資格做棋子。等了七年,才殺了胡惟庸,順便廢除了宰相這個職位。

朱元璋為了不讓皇權旁落,一次又一次的舉起屠刀。在那種年代,唯有“狠”才能震懾天下人心,才能讓皇權更加鞏固。

當然“飛鳥盡,彈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是對朱元璋最真實的寫照。

(廢相後)


大國布衣




絕大多數人認為,朱元璋之前一直容忍宰相胡惟庸,目的是要讓胡惟庸私慾膨脹過度,到時好打倒胡惟庸並徹底廢除宰相制度。其實真相併非如此!朱元璋要廢除宰相制度,不必通過放縱胡惟庸為非作歹來解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不要說文官出身的胡惟庸不是對手,就是功勳卓著開國元勳,在朱元璋面前也只有引頸就戮的份。

玩人心,誰玩得過朱元璋?玩權謀,誰玩得過朱元璋?自有宰相這個職務以來,宰相都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首,萬人之上,與皇帝的關係不好處理。一個好宰相可以為皇帝排憂解難,一個有野心的宰相能把才智平平的皇帝玩的團團轉。在胡惟庸之前,朱元璋的第一個正式宰相是李善長,這個人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明朝建立後不幾年便自覺退休了,第二任正式宰相是老好人汪廣洋,幹了一段時間,也讓朱元璋覺得不爽,先是被下放到廣東,後來被處死。



第三位正式宰相就是胡惟庸,朱元璋對胡惟庸一開始比較信任。胡惟庸是文官出身,人品和口碑都不錯,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朱元璋為什麼選這樣的老實人胡惟庸當宰相?實際上,朱元璋就是想讓各色人等當宰相試試,自己放手一點,看看他們會把這個宰相當成什麼樣?老實人當上宰相的胡惟庸一開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但是日子久了,胡惟庸就霸道起來了,開始擅作主張,欺騙朱元璋。

不但如此,胡惟庸還開始拉幫結派,企圖結成利益共同體,保護既得的權力和利益。這一切,哪裡能逃過朱元璋的眼睛?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自始自終全都看在眼裡。 1380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家的馬伕伺候胡惟庸的兒子騎馬,胡惟庸的兒子不小心摔下來死了,胡惟庸因此擅自處死了馬伕。朱元璋得知後,把胡惟庸叫來問話。胡惟庸很害怕,說賠錢。朱元璋說,你必須抵命。


朱元璋經過對3位宰相的觀察和實踐,發現宰相這個職務的確對皇權有巨大威脅,聰明人李善長、老好人汪廣洋、老實人胡惟庸當宰相都不行,特別是連當初老實巴交的胡惟庸,當宰相當久了都會變成魔鬼,若是政治強人當宰相,老朱家的兒孫們今後如何控制和駕馭得了?朱元璋駕馭這些似人似鬼的宰相不難,但後世子孫不可能都有朱元璋這樣的本領,如果不廢除宰相制度,明朝難免會出現漢獻帝。

所以,朱元璋在反覆觀察、慎重研究後,寧可加重皇帝的工作負擔,也要堅決廢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認為這樣才穩當。 實踐證明,朱元璋的這個做法是比較正確的,後來清朝也沒有宰相。

沒有宰相,皇帝個人的能力無論優劣,都可以睡個安穩覺,不用擔心被人架空,成為傀儡,甚至被人害死。這就是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真正初衷,胡惟庸只不過是朱元璋觀察宰相和皇帝關係的最後一個小白鼠,試驗品。


坐看東南了


大明洪武年間胡惟庸一案震動朝野,延續十多年牽連數萬人,小編認為胡惟庸不但沒有謀反的能力,他也從來沒想過謀反。朱元璋之所以忍了七年才殺胡惟庸目的是欲擒故縱想徹底消滅相權。

朱元璋登基後,為了老朱家的天下能夠千秋萬代不惜採取一切手段,比如設立錦衣衛監視百官的一舉一動。再比如屠戮功臣,把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勳貴屠戮殆盡。通過這些就不難理解朱元璋帝王之術。

一個胡惟庸他既沒有謀反的想法,也沒有謀反的能力,朱元璋縱容胡惟庸七年他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朱元璋想打破傳統的丞相制,建立皇權獨攬的王朝,他認為皇權獨攬才能讓王朝永續萬存。


青山Vlog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本來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窮人,憑什麼你能做皇帝,而我不能呢?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朱元璋才殺光了幾乎所有的功臣元勳。

可是,卻有個例外——胡惟庸。其實歸根結底的說胡惟庸只是朱元璋的一個棋子,因為朱元璋要做一件大事,所以說殺害胡惟庸並不是他要謀反,就是謀反也輪不到你胡惟庸,大家所知的胡惟庸謀反只是一個罪名罷了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一個對權利有很高慾望的人,如果可以的話早就除掉胡惟庸了。

胡惟庸的官路是非常順利的,洪武六年,在朱元璋第一心腹謀士李善長的推薦下,他成了右丞相。而到了洪武十年胡惟庸更是被任命為左丞相,成為了真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

可沒等胡惟庸坐穩宰相的位子,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案發,朱元璋不僅殺了胡惟庸,還牽連出親戚、朋友,最後誅殺3萬餘人才算罷休。


其實朱元璋殺胡惟庸並不奇怪,因為胡惟庸從擔任右丞相開始,就開始了自己攬權的生涯。從洪武六年擔任右丞相,一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發,整整七年時間,胡惟庸作為宰相,擁有極大的權力,他經常利用手中的權力,排除異己、結黨營私,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摺,胡惟庸乾脆不請示朱元璋,私自處理。

這就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搶奪他的權力,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來說,這是絕對不能忍受的。

可是,朱元璋竟然一忍就是七年


朱元璋何許人也?白手起家,從一個世代貧農,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就登上了皇帝寶座,這麼厲害的人,豈是你說騙就騙,說矇蔽就能矇蔽的?如果真的那麼好矇蔽,皇帝的位子早就被別人搶去了。

權力慾如此強的朱元璋,竟然容忍胡惟庸專權達到七年之久,他是在等待時機,他要做一件大事——廢除宰相。

自古以來,皇帝和宰相之間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微妙,宰相作為百官之首,他們雖然名義上是必須要聽皇帝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宰相擁有很多特權的,用不著過問皇帝就可以把事辦了



很多偷懶的皇帝,看到有人替他們把活兒都幹了,高興還來不及。可是,朱元璋絕對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不管這些人是誰,不管他們幹了什麼,但凡觸及到權力,他就絕不會輕易饒恕。

但畢竟宰相這個職位,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時間,根深蒂固,貿然廢除恐怕要招致大臣們集體反對。所以,朱元璋就讓這位管不住自己的胡惟庸,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斂財、攬權、結黨營私,直到七年之後,朱元璋覺得時機成熟了,才一舉將他的黨羽拿下,並且順勢廢除了宰相。



而“胡惟庸案”案發之後,為了震懾反對廢除宰相的人,朱元璋不惜大開殺戒,一下子殺了三萬多人,總算把反對的聲浪給壓了下去。

要說起來,胡惟庸被殺,也不算太冤枉他,畢竟他做宰相的時候,品行、道德也確實不怎麼樣,而朱元璋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利用他。胡惟庸還是太嫩了,李善長什麼樣的角色?只是獨斷了一下就被朱元璋趕回家養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