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鎮守漢中40年無事,為何姜維卻連30天都守不了?

dddust


歷史上真實的魏延可不是一個莽夫,他武力值很高,而且還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良將。

當劉備奪取漢中準備回成都時,準備安排漢中的防禦工作,漢中作為西川的門戶,對於蜀漢帝國來說意義非凡,守住了漢中就能夠拒敵於國門之外。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張飛本人也有意出任漢中太守,與關羽統領荊州遙相呼應。

▲魏延劇照

然而事實是劉備沒有選擇張飛而是選擇了魏延。劉備這個人打仗也不行,但是看人卻是超一流的。在他的心目中關張馬黃趙在奇謀將略,兵行詭道這方面都不如魏延,魏延領兵多出奇謀,大局觀也比較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劉備選擇了魏延。

魏延也用實際行動報答了劉備。魏延防守漢中時採用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他在外圍陣地,佈置了重兵,這結合了漢中地區多山的地形特點,以及山地地形使得曹魏軍團的兵力優勢沒有辦法完全體現的情況,只能採用添油戰術,使得每一座有利用價值的山頭都成為牢不可破的堡壘,敵人在這條防線中每突破一步都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用這種方式來消耗敵人的進攻動能,在這種戰略思維的指揮下,魏延自己以及後來的王平鬥多次擊退曹魏軍團的進攻。

這一套戰術到了姜維掌權的時代,被姜維的新思維所取代。姜維畢竟年紀輕,他對於魏延這套行之有效的戰術嗤之以鼻,覺得太過保守,這種戰術打法不利於他這個大將軍建立不朽功勳。

姜維的軍事策略是採用關門打狗的戰術進行積極防禦。他的做法就是主動收縮,在堅壁清野的同時,派駐重兵屯守漢樂二城。在這兩座城池之下不斷的給予敵人殺傷,以避免敵軍長驅進入平原地區。

▲姜維劇照

與此同時,蜀漢帝國的軍隊要化整為零,要對敵人進行多批次不間斷的騷擾但是這個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要實施這樣一個戰略的前提就是漢樂這兩座城池要成為敵人的血肉磨坊,蜀漢軍隊要有很強的機動性才能做到依靠步兵在行走如飛地敵軍騎兵面前做到來無影去無蹤,說來就來,說打就打的境界。這在當時是極為困難的。

事實也證明姜維的策略是錯誤的,他放棄了外圍的據點,使得漢中門戶大開,敵人長驅直入,他重兵屯守的兩座城池,最終被鍾會以偏師圍城,而鍾會的主力軍團輕鬆的繞過,將整個漢中打穿,這是在整個魏延和王平時代所不可能發生的。

如果我們假設一下姜維還是採用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術戰法,雖然蜀漢帝國依然會滅亡,但是它的滅亡進程將大大的減緩。丟失漢中這個鍋,真的得由姜維來背。


歷史評說


公元219年,劉備數次與曹操鏖戰,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漢中拿下。漢中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站。有了這個中轉站,出川北上的軍隊,就能夠舒舒服服在這裡休養調整,進行糧草補給。雖然漢中並沒有跳出川外,但是這個中轉站卻可以讓蜀軍大大地鬆一口氣。

漢中的地位重要,與荊州類似,與作為蜀漢的基本盤的四川盆地是不同的地理單元,需要擇一位上將鎮守,節制區域內大小事物。原本以為漢中太守已經自己囊中之物的張飛,結果卻敗給了魏延。

(魏延的含冤被殺是蜀漢大損失)

劉備問魏延如何防禦漢中,魏延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漢中是蜀漢的北方門戶,是北伐的前進基地,因此著重於防守。魏延的策略即是依靠漢中的莽莽群山,以地利之便,採用錯守諸圍之法,將蜀軍分散到每一個險要的關口(如駱谷,斜谷,子午谷等)重兵防禦,剩下的軍隊主要留在漢中城內。

這樣魏軍沒有有利的作戰地形,在山川峽谷中,縱然有千軍萬馬也難以施展,魏軍十餘年內不敢正視漢中。魏延因政變事被殺後,王平被任為漢中太守,又延續了魏延的防禦策略,堅守待援,曹爽久攻不下,不得不撤兵。因此,漢中在魏延和王平手中30年安然無恙。

姜維此時拜鎮西大將軍,因為姜維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他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姜維的設想很有前瞻性,控制隴西,就可以隔斷魏國伸向涼州、西域的勢力,蜀漢可以從容消化這些地區,從而與曹魏在關中的爭奪戰中佔據上風。

姜維打了很多次報告,要求朝廷給兵給糧,要去把隴西打下來。對於姜維頻起的北伐之念,丞相費禕每次都從中作梗,使姜維率領的軍隊每次出征都不足萬人規模。為此,姜維鬱悶不已,常常嗟嘆諸葛丞相之遺願難伸。

(雖是丞相門生卻有志難伸)

公元248年,鎮北大將軍王平病逝,蜀漢已無大將,姜維被啟用守備漢中。有幾年的時間,也是沿用魏延的策略,漢中不曾有失。

公元253年,蜀漢鴿派領袖費禕被魏國刺客郭循刺殺於陛前,蜀漢權力洗牌,姜維得以大像事權,開始從容佈局北伐。

公元256年,姜維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好北上伐魏,在上邦會合。但胡濟並未如約而至,導致姜維在段谷大敗。

於是姜維開始檢討自我,認為漢中的防守有很大漏洞。姜維認為雖然外圍設置據點有利於防禦,但魏軍既不能大舉進攻,那麼就根本無法消滅其有生力量,雙防對峙僵局下,更是無法組織有力的反攻。

於是姜維上書劉禪,將險要隘口的重兵全部撤回,企圖將魏軍吸引到漢中平原,依靠漢中城池堅守待援,嚴密把守陽安關,趁敵人因山路崎嶇糧草轉運不濟時出擊,聚而殲之。得勝之後,再以雷霆之勢撲向長安,佔據關中。

姜維把這種防禦方法叫斂兵聚谷。

這種防禦方法是進攻型的誘敵深入的戰法,一般都是以強示弱,引誘敵人頓兵于堅城之下。在姜維部署這樣的防禦措施的前期,由於姜維親自坐鎮,蜀漢軍隊彼此呼應,並未處於弱勢,魏軍也不是沒有人,看的出來姜維的謀算,因此姜維雖然擺出了開門揖盜的架勢,魏軍也不來攻。


(魏軍的進軍計劃)

其實,魏軍此時都集中在淮南地區,平定諸葛誕叛亂呢!

好景不長。

由於姜維常年領兵在外,把持征伐大權,對成都來的命令常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推諉搪塞,使得蜀漢朝臣集團對姜維的用心感到擔憂。在劉禪的默許下,宦官黃晧發起“倒姜運動”,刻意培養黃晧黨羽閻宇來分姜維的軍權。

姜維本是軍人出身,不懂得朝廷政治鬥爭他還以為只要自己忠心耿耿,即便專權,皇帝也不會說什麼——諸葛丞相當年就是這樣的。於是,他寫了一封信,要求劉禪殺了黃晧來試探皇帝的態度。結果,劉禪回信說:“大將軍大人大量,何必跟一個內臣一般見識?!”

姜維因此知道了皇帝的真實意思,更加不自安起來。他不敢放棄手中的兵權,去成都也沒見著皇帝。姜維長期擁兵在外,沒有個合適的理由也沒辦法說服軍隊中其他官兵啊,他們的妻兒老小可都在成都呢!於是,見不到皇帝的姜維,情急之下問計於郤正。

這個郗正是誰呢?

他是劉禪的秘書令,主要負責起草公文。後來他跟著劉禪被擄到洛陽,司馬昭曾問劉禪頗思蜀否?劉禪直言“樂不思蜀”,旁邊有一人提醒劉禪,要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地,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此人即是郗正。這人的官職雖然不大,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地,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耳濡目染,自然熟悉這裡面的門道。

他對姜維說:“不若去沓中屯田,效仿武侯故事。”郤正還列舉了四大優勢:一可以收穫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姜維大喜非常感謝郤正,次日召集眾將,對漢中防禦體系進行了周密部署後率軍北上沓中屯田。


(郗正勸說姜維屯田避禍)

沓中又在哪兒呢?

沓中在現在的甘肅甘南州舟曲縣一帶,是河西走廊(當時叫做涼州)的南部邊緣少有的一塊山間谷地。姜維在此屯田,果然引起了曹魏的極大警覺。萬一姜維反出河西,則涼州不為魏有。可是,司馬昭也非庸人,他看到了姜維佈局中的破綻。沓中與漢中相距數百里,都是山路,崎嶇難行。蜀漢政權將不多的兵力分散在沓中和漢中兩個地方,攻不足用,守不足御,必然顧此失彼。

在姜維前腳剛走,司馬昭就派了八路大軍進攻蜀漢。其中有五路都是從涼州出發,直取沓中。其他三路從關中出發,經略漢中。魏軍十八萬大軍,齊頭並進。姜維所領兵馬不過五萬,既失地利,又處劣勢,無法抵擋。

鍾會主力大軍十多萬人輕鬆進入漢中腹地,與蜀軍展開決戰,防守漢中的蜀軍既沒有戰鬥力也沒有數量上的優勢。姜維此時想要救援,卻被困在沓中與諸葛緒和鄧艾周旋,漢中因此很快就被鍾會佔領,距開戰還不足一個月。

姜維身為大將軍,還兼領漢中太守,憂懼不已,不僅蜀漢危險,一旦鍾會大軍出現在姜維身後,姜維將陷入重圍。此時蜀中門戶僅有劍門關了。劍閣不容有失,因此姜維火速從沓中回援劍閣。因為姜維認為陰平崎嶇難行,通不過大部隊,因此就只在陰平留下了1000人的守備隊。

(姜維自沓中回援劍閣)

姜維守住了劍閣,卻被鄧艾偷渡陰平,三萬魏軍出現在了成都平原上。在敵國腹地作戰的魏軍士兵戰力強勁,蜀漢軍隊不是對手。最後,劉禪帶著60多個文武大臣投降了鄧艾。姜維收到劉禪的投降詔書,傷心不已,拔劍擊石。無奈根據已失,只好命全軍投降鍾會,獻出劍閣。

此後,姜維發現鍾會有反心,生起復國之念,寫了一封信給劉禪,希望劉禪能隱忍數日,他來使蜀漢重見天日,日月幽而復明。可惜功敗垂成,姜維自己也在亂軍中被殺。

(姜維:我計不成,死不瞑目)

可見,姜維作為諸葛亮傾心培養的軍事接班人,其才具自然是超拔於其他人的。相比於蜀漢集團的穩重氣質,姜維的軍事進攻戰略富有冒險主義精神。

他修改了行之有效的漢中防禦國策,原本想誘敵深入,聚而殲之,同時佔有隴右、涼州,徐圖關中,進窺中原。他的軍事謀劃不可謂不大,可是蜀漢國力有限,又有宮廷內部政治鬥爭,無法全部信任他。所以,姜維最終計策不成,竟成蜀漢滅亡的導火索。


而知而行的歷史


魏延和姜維均為蜀漢之名將,且先後負責鎮守漢中,那麼為何魏延和姜維鎮守漢中的效果卻截然不同呢?正所謂時也命也,魏延和姜維雖然先後鎮守漢中,但面對的外部、內部環境卻是天差地別,這也是造成兩人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

糾正一點,魏延駐守漢中並沒有四十年之久,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擔任漢中太守,到建興十二年(234年)去世,滿打滿算不過十五年而已。

外部因素:魏延時戰事寥寥,姜維時戰事頻發

外部因素,主要便是曹魏對於漢中的態度,以及蜀漢在漢中的戰略部署,這在魏延和姜維分別鎮守漢中時期,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魏延影視形象

1、曹魏方面:魏延時曹魏內部不穩,姜維時曹魏虎視眈眈。魏延鎮守漢中時期,曹魏方面可謂急劇動盪,先是曹操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曹丕即位後,尤其是篡漢建魏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內部,根本無力對外發動戰爭。然而,曹丕在位僅僅數年,便於黃初七年(226年)去世了,曹叡即位之後,曹魏雖然大多時間都在與蜀漢、東吳發生戰事,卻是守多攻少,對外擴張能力實在有限。而到了姜維時期,曹魏內部卻早已經穩定,且從實力上已經對蜀漢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因而開始再次對蜀漢虎視眈眈,始終想要從漢中打開缺口,隔三差五的便對漢中發動進攻。

△姜維影視形象

2、蜀漢方面:魏延時蜀漢佔據主動,姜維時蜀漢處於被動。魏延鎮守漢中早期,由於蜀漢和東吳圍繞荊州展開爭奪,因而魏延在漢中主要以戰略防守為主,再加上前文所述的曹魏內部問題,漢中少有戰事發生。夷陵之戰之後,蜀漢和東吳再度議和恢復結盟關係,此後蜀漢為了打開局面,諸葛亮開始多次率領蜀漢軍隊由漢中北伐,這一時期漢中方向雖然戰事增多,但蜀漢卻是主攻一方,因而處於戰略主動。但到了姜維時期則不然,姜維雖然也意圖從漢中方向打開局面,但由於蜀漢和曹魏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局勢對蜀漢已經越來越不利,最終徹底落入了戰略被動。

在曹魏和蜀漢的此消彼長之下,魏延與姜維駐守漢中時面對的情形已經截然不同,總體來講,姜維面對的局勢要比魏延困難很多。

內部因素:魏延時國力尚可,姜維時內外交困

內部因素,主要是指蜀漢內部對漢中的支持力度,以及蜀漢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魏延和姜維面臨的情形同樣截然不同。

△魏延深受劉備信任

1、支持力度。魏延作為一個從基層一步步爬起來的將領,因為長期跟隨劉備作戰,深受劉備信任,這也是劉備在任命漢中太守時,沒有選擇張飛而選擇魏延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劉備的原因,魏延駐守漢中時期自然是受到全力支持的。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又多次從漢中發動北伐,蜀漢對於漢中的關注和經營,自然也是捨得下血本的。而姜維時期則不同,姜維本就是魏國降將,雖然深受重用,但在蜀漢內部根基卻比較淺,再加上先有費禕掣肘,後有黃皓亂政,以及漢中多年無大規模戰事,姜維受到的支持力度實在有限,甚至一度自保都出現了問題。

2、國力問題。魏延駐守漢中時期,蜀漢正處在最鼎盛時期,即使後來丟失了荊州,又遭遇了夷陵之戰的戰敗,但蜀漢國力卻正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因而國力相對來說還比較強盛。而到了姜維時期,由於曹魏的根基本就比蜀漢深厚,雙方發展速度本就差距明顯,再加上蜀漢多年北伐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導致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越拉越大。

△姜維已經是迴天乏力

3、統治問題。魏延時期的蜀漢可以說正處在剛剛創業成功的階段,在人才儲備、團隊凝聚力、團隊戰鬥力方面都處在鼎盛時期。然而到了姜維時期,蜀漢方面不僅人才凋零,且內部分化極為嚴重,團隊戰鬥力同樣下滑極為嚴重。最典型的就是兩次漢中之戰,劉備和曹魏爭奪漢中時,即使蜀漢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仍然取得了最終勝利。而到了姜維時期,姜維早在鍾會治兵關中時便已經上書劉禪,請求作出應對,但在黃皓的讒言之下,直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蜀漢這才作出應對,面對魏國的進攻,蜀漢已經錯過了最佳應對時機,落入了全面戰略被動。

綜上所述,雖然魏延和姜維駐守漢中的結局不同,但不能就此說明姜維不如魏延,姜維所面對的內部和外部環境已經是糟糕到了極點,別說是姜維,就是諸葛亮再生,恐怕也已經是無力迴天了。


香茗史館


魏延是蜀漢有名的戰將,其軍事謀略和膽識不亞於五虎上將。但由於其心高氣傲且心直口快,軍事上又常常與諸葛亮意見相左,常常受到諸葛亮的排斥和打擊。但劉備慧眼識珠,屢屢在一些關健時刻派魏延出馬,其攻無不克,戰天不勝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為蜀漢政權立下了漢馬功勞。劉備對其委以重任,授鎮遠大將軍,長期鎮守北部邊疆,確保漢中幾十年平安無恙。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對魏延一直不放心,說其頭後有反骨,日後必反。這種說話實際上很難讓人信服。小時候讀三國,正可謂“少年不懂魏文長”,總拿有色眼晴看魏延,總認為他處處與諸葛亮唱反調,其居心肯定不良。待到後來謀反被殺,更認為諸葛神箅,確有先見之明。待到不惑之年再細品三國,就感到疑問多多,且苦思不得其解。就說魏延謀反吧,他為什麼要反?作為西蜀開國功臣,鎮守邊境四十年為何未反。再看其謀反證據,他一未通敵,二末投敵,三未帶兵反抗朝廷,所謂通敵之說無非是與政敵楊儀等人意見相左,以至受其誣陷告黑狀,後主昏庸聽信饞言,自毀長城,導致一代戰將含冤而死。這實在是蜀漢一大冕案。

姜維是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其戰功及軍事謀略都無法與魏延相比。姜維為將尚可但沒有帥才,只是循著諸葛亮的腳印前進,面授機宜尚可,一旦失去柺棍,就無法與強敵周旋,最後只能敗亡。這恐怕是諸葛亮無法予算的。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在用人上不要任人唯親,劉備死後能大膽起用魏延為軍事統帥,以姜維,王平,馬岱等為將,北拒曹魏,東撫孫權,自己則為相扶助後主修養生息,富國強兵以圖東山再起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





笑天習文


魏延是蜀國得力大將,武藝高強,會帶兵打仗,打了很多大勝仗。更重要的是,蜀國有老謀深算,會指揮打勝仗的諸葛亮。諸葛亮是魏延的統帥,魏延是諸葛亮的大將。軍事部署,防禦,諸葛亮說了算。魏延只有聽從命令去嚴格執行就可以了。再加上,蜀國國力強大,將相和,官兵齊心打勝仗。魏軍最怕諸葛亮詭計多端,還很怕魏延大將武藝高強。再看姜維,山中無老虎,猴子充霸王。姜維,自視清高,目中無人,自比諸葛亮,自比魏延。姜維志大才疏,技不如人,逞能,爭強鬥狠,爭強好勝。姜維只會打仗,不懂政冶,不知官場複雜和人心險惡。姜維得不到皇帝劉憚的賞識,信任,重用。姜維擁兵自重,唯我獨尊,孤軍深入,孤軍犯險,犯了低級錯誤和兵家大忌,官兵不友好團結,很難打勝仗。當時,蜀國處於風雨飄搖動盪之中,大廈將傾,姜維獨木難支,憑一己之力苦苦支撐。姜維一改諸葛亮的謹慎作風和戰略,提出冒險主義戰略思想。姜維自以為是,高看自己,輕視對手,聰明反被聰明誤,被強敵打得大敗,落荒而逃,蜀國就此滅亡。這是姜維制定的軍事冒險主義的強國時戰略,不合時宜,根本不實際行不通。姜維不加強防守,而加強進攻,讓敵人將計就計,有可趁之機,在大量強敵圍攻下,姜維戰敗,蜀國滅亡。姜維的冒險主義軍事思想,彰顯姜維有很高的軍事才華和本領不過,時過境遷,不合時宜。姜維一意孤行,孤軍北代,得不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強力執行軍事冒進盲動思想,也會加快蜀國儘早滅亡。


中國美6220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非常喜歡魏延這個人。魏延一沒有關張趙元老的資歷,二沒有簡雍和劉備的交情,三沒有糜竺的資本,但是卻在短時間內得到劉備信任並被委以重任。只能說明一點,人家是真的有水平。

魏延最初是以部曲跟隨劉備入蜀,什麼是部曲,撐死了就是劉備的親兵。

很快,人家就由部曲累遷至牙門將軍,雖說是個雜號將軍,但是一年不到就由部曲升為雜號將軍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劉備稱王后,欲派人鎮守漢中,當時絕大部分人都認為絕對是張飛,劉備卻破天荒的讓魏延出鎮,並且把他直接從牙門將軍提到了鎮遠將軍,鎮遠將軍可是正兒八經的正四品武官,比劉備自創的牙門將軍不知道高多少級別。

自劉備入蜀到稱王,短短七年時間魏延由大頭兵升到鎮遠將軍。這升官的速度比火箭也慢不了多少了。

劉備識人是一流的,種種情況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魏延是真的有水平。

魏延自出鎮漢中到諸葛亮收其權柄一共有八年時間,這八年裡,魏延將漢中打造的如鐵桶一般。

至於題目中所說的四十年著實有點誇大了,因為自公元227年之後,魏延就被諸葛亮收了權柄。

從227年一直到234年,諸葛亮多次北進,在此期間季漢是形成攻勢的。曹魏少有的幾次進攻都被魏延堵了回去。


題目中說姜維守不了30天也是扯,當時朝中有黃皓亂政,姜維已經把曹魏的軍情報上去了但是黃皓卻以一卦斷定敵軍不會來,等魏軍真的來了,劉禪急令張翼廖化前往救援,可是為時已晚。

魏延能守漢中,一是魏延是真的有這個實力,

二是當時的季漢國力還禁得起折騰,三就是朝野雖然不是一條心,但是卻是同一個目標。沒有太多掣肘。

到了姜維時期一切都逆轉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守仁讀仁


魏延受屈而亡,他隨諸葛亮征戰多年,經驗豐富,當接班人順理成章。但諸葛亮憑一己之便見,使蜀漢江山失去。我認為,以往行為看,要是魏文當了接班人,阿斗說不定還會抖起來。再說明一點,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並無反意,他是為怕蜀漢天下失去而挺身,他不服姜維,但更重要的是不放心姜維。哎,人才難得,伯樂更難得啊!土厚埋金的現象朝朝代代都有。


古草秋心


因為魏延的方針是禦敵於外,在外圍重要的要道上設立據點防守,簡單說就是遊戲裡的堵路口防守。姜維為了追求有效殺傷敵軍,便收縮防線,主要防守城池,放魏軍進來,意圖和蜀中援軍實現內外夾擊一舉殲滅魏軍,殺傷有生力量。不過他玩脫了,被魏軍分割包圍,最後他不得不退守劍閣。


歷史讓我好嗨喲


這說明諸葛亮的才能沒有三國演義裡吹的那麼好,魏延是劉先主任用, 其實先主才是帝王之才,先主能用的人才亮都不能用,說明他心胸與才能,跟先主不在一個等級上。


叛道68060960


諸葛丞相一生謹慎,又深得八卦相術,曾觀魏延腦後生有反骨,而不肯重用魏是主因。

其實魏延心裡非常信服諸葛亮,有孔明在,他是不敢妄為的。

魏延的帥才不亞於五虎將,其實在五虎將之首,當年只給魏延一個西蜀大守官職。

魏延鎮守險關要地,兵將防布相互守衛攻防有備,動有序,靜有伏使敵無隙可進,民眾安居樂業,產物豐富。

腦有反骨的帥才,終生得到孔明的賞識,其後諸葛亮在天水関用計擒獲姜維,決心栽培姜維傳承平生文韜,天象八卦等絕學。

臨終還密箴姜維計謀,借馬岱跟隨魏延多年的部將,乘魏延防備不及斬殺。西蜀很快在姜維手中斷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