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

志高熱水器


御姐讀清史,第0005期,關注我獲取更多清史故事。


宗人府是清朝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機構,“宗人”就是指清朝皇族宗室成員。

宗人府最早設立於明朝初年,但在明朝基本名存實亡,具體事務都由禮部負責,宗人府只是養了一幫皇親勳貴,不幹正事。

清朝沿襲明制,仍設宗人府,但清朝的宗人府是要幹活的。

宗人府最核心的職責是: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

這個玉牒十分重要,它記錄了皇族宗室的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之事,可以說是皇族宗室的身份證明和基本履歷表。

宗人府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參與處置皇族違法犯罪行為。

明清時期的皇族與朝廷官員不同,他們有任何違法犯罪行為,刑部、大理寺這類機構是無權管轄的,他們要由宗人府負責處置並記錄,所以我們在清宮戲中經常可以看到皇族成員犯錯被宗人府處置。當然,宗人府的處置從根本上還是得到皇帝授意的。

雍正繼位後,大肆清理“八爺黨”,就由宗人府對胤禩等議罪,後來胤禩又被宗人府除名並囚禁,最後不明不白地死於被監禁的場所,所以皇族成員對宗人府是又敬又怕的。

既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務,宗人府的主要官員都由皇族成員擔任(兼任),最高長官宗令,由親王、郡王擔任,左、右宗正,由貝勒、貝子兼任。

最後補充一句,清朝的皇族是指努爾哈赤家族及其後代,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努爾哈赤本人及其親兄弟的嫡系後代,稱“宗室”;另一部分是努爾哈赤堂兄弟的旁支後代,稱”覺羅“,玉牒也是按這兩大部分來編纂的。


御姐愛清史


1897年5月20日,位於京城的東城衙門闖進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氣焰極為囂張,不僅公然擾亂公堂,還將衙門的影壁打得粉碎。在場的官員不敢治他,只是將他移交給宗人府。

清代的宗人府其實是順治沿襲明代的制度,它位居百衙之首,六部之前,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在宗人府當差的都是些皇親國戚,長官由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等職官219人組成。

宗人府的首要職責便是“修家譜”,從清皇帝第一任皇帝“太祖”之父起,他的本支就是“宗親”,伯叔兄弟一支的則為“覺羅”,凡是皇族婚喪嫁娶,或是官職調任升遷,都得登得由宗人府登記入冊。宗室用黃冊,覺羅用紅冊;記錄活人用紅筆寫,死人用墨筆寫。每十年彙纂一次!

宗人府還有個重要職責便是“發工資”,凡是皇族成員之間的贍養、撫卹、教育以及操辦紅白喜事所需的“恩賞”銀兩,都是宗人府負責的事情。

可以說宗人府操辦皇族成員一切事情,宗室腰繫黃帶子,覺羅腰繫紅帶子,尤其是黃帶子,即便犯了死罪,宗人府也只是挑帶子,刪除其在族譜上名字,第二次犯事再將其送給衙門處置,所以俗稱“黃帶子有兩條命”。正因為皇族成員擁有至高無上的特權,所以他們大肆侵佔土地、開設煙館、聚眾賭博等違法犯罪。京城內的官衙對他們也是敢怒不敢言。

1912年宣統退位後,這群害群之馬,終於罪有應得,紛紛流落為民,有些甚至成了街頭乞丐,宗人府就成了他們夜裡的“金色夢鄉”!





本草百曉生


在乾隆頒佈的《欽定大清會典》中,首卷第一條即標註“宗人府”。那麼,宗人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什麼能排在大清的國家機構最前列呢?

“初制,列署篤恭殿前,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屬官。順治九年,設宗人府——《清史稿》”

滿清宗人府是沿襲明代、專門負責管理皇室宗親的機構,由於愛新覺羅皇族為天潢貴胄,地位尊榮,因此,朝廷才會將其列在內閣與六部等官署之上。

宗人府管理著愛新覺羅家族的所有事物,包括修撰玉牒、家族祭祀,八旗右翼、左翼管理,奏請官爵、封爵、教戒、賞罰、婚嫁以及族人的其他待遇、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

  • 宗人府設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清初以親王、郡王為宗令,貝勒、貝子為宗正,後來人事上逐漸鬆動,不完全侷限於此制。

  • 在以上官員之下,再設正三品一漢人府丞,負責校核漢文典籍;

  • 堂主事一人,管理滿文奏稿;漢主事一人,管理漢文典籍;經歷司經歷一人,有宗室成員出任,管理出納公文,皆為正六品。

  • 左、右二司理事官各一人,皆為正五品,分掌左、右翼宗室、覺羅譜牒,給養撫卹金的發放;
  • 左、右二司副理事官各一人,輔佐理事官,皆為從五品;

  • 左、右二司,各二十四人,享七品俸祿。

宗室貴胄,例無披甲挑缺制度,朝廷雖不讓宗室子弟幹苦差,富貴還是可以盡情享用的。宗室成員所領取的銀米稱之為“鸞價”。

宗室生男孩後到宗人府登記,每月可以領取鸞價銀一兩五錢,每季領取米一袋;男孩成年後,鸞價銀每月三兩,米四袋,每袋米的重量與八旗官員一樣,可以說宗室男丁出生即得一份錢糧;宗室生女雖無鸞價銀,也必須到宗人府登記,得賜稱“宗室女”,代表貴族。

閒散宗室月領鸞價銀可達十幾兩,如果有執事缺位或世襲缺位,鸞價銀可達百兩以上。執事缺位即在宗人府中司管某一職務,按品級高低領取俸祿;世襲缺位即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傳,如“世襲輕車都尉”,世代為自家所有,並享受相應待遇。

宗人府發放給宗室的糧米,質量與分量充足;鸞價銀不僅數量夠,成色也是上等。此外,宗室子弟辦喪事,報宗人府登記,經批閱還能領取“治喪費”,叫“白事銀子”。數目多寡,由其與皇帝的親疏遠近決定,少則數十兩,多則數百兩。

宗室男子結婚,事先報宗人府,賜婚禮彩金,叫“紅事銀子”;宗室女子出嫁,如果是近支,也能去宗人府領取出嫁費。

凡此種種優待,不一一列取。

正是由於宗室地位的特殊性,滿清朝廷還為此專門設置了宗學,除了培養人才外,更深的目的就是“教化”並控制宗族子弟,讓他們安分守己。順治年間,宗學最重要的一條規矩就是:

“有不循禮法者,學師俱報宗人府,小則訓斥,大則奏聞”

此外,宗室成員如有作奸犯科者,也由宗人府處理,不過一般情況下要會同刑部共同審議。


秋媚讀史


滿清的宗人府是幹什麼的,通俗的將,就是管理“宗人”事務的機關,也就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關。

皇家宗室通俗的將就是和皇帝、和愛新覺羅氏有關係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各類事務。

粗分一下,宗人府有以下幾個職能:

1、管戶口和個人的人事檔案材料,包括出生、上學、就業、當官、爵位、升遷、降職、處分等等。

2、管理皇族的各項雜物,這一職能及相對負責,只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負責帝后方面,包括吃喝用度、營造購買等等。另一方面負責皇族,如分發月曆銀兩、發放福利、管理皇家在外的農莊、林場等各種經營性企業。

3、負責皇族內部的懲戒,清代,皇族犯了法一般不會交部議處,而是交給宗人府,依據皇室內部的規定和皇帝的指示要求執行處罰,用以懲戒皇室宗親。同時有別於其他。


睡夢心經


自古常言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若遇到官官相護,被處罰的皇族自然就會很少,而且在清朝出現袒護的形式也更加明顯。在清朝有個叫宗人府的地方,也許很多人在看清宮劇時都看到過劇中對宗人府的介紹,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恐怖的地方,與恐怖、酷刑這些字眼強相關,但事實並非如此。

宗人府設立於明朝初期,那時的宗人府稱大宗正院,在洪武二十二年才改稱為宗人府。

宗人府是中國明清時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也是一個設立來專門懲罰皇族宗室的地方,沒有人可以從中作梗,所以當有人被下令拖去宗人府時,就會看到他們充滿恐懼的面孔。但是宗人府真的是個讓後宮嬪妃們聞之色變的地方嗎?

其實都想錯了,宗人府並不像犯人所關押的大牢那樣恐怖。如果說宗人府是皇族宗室的地獄,還不如說是一個避難所。

那麼清朝的宗人府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在其他朝代,如果皇族宗室犯法引起民怨,會被提交給統一辦案的部門。比如刑部或者說像宋朝包拯一樣的方式來辦案。但是在清朝宗人府是個專門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針對皇族的刑法也包括在其中。因為宗人府是專門針對皇族設立的機構,所以就像一個小政府一樣。既管理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記錄皇室子女後代的世襲爵位婚嫁喪娶,當然也記錄他們的所有罪責過錯,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這些記錄對皇室族人當然是非常有影響的,然而在懲罰方面卻是有漏洞的。雖然看起來對後輩的規定很嚴格,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卻有所不同。

雖然宗人府的條件雖沒有皇子們之前所居住的府邸那樣豪華,可以享受錦衣玉食。但並非像我們在清宮劇中所看到的那樣,堂堂皇子住在一個外面雜草叢生,裡面空曠無比,大冬天的睡在一張木板床上,連個燈或者火爐都沒有。

因為宗人府的大佬一般都是親王或者是郡王,任何一個犯法的人都是親戚,所以不可能沒有袒護現象,大多數時間內略施懲戒就完事,畢竟都是“龍的子孫”,除非皇帝就是一心一意想宰了你,否則誰也不知道皇帝心情好了,哪天會釋放你。最終都會罪輕一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歷史記載說:“妃子們聞之色變,寧死不去”,有人以此為據,覺得宗人府是地獄級別的存在,這一說法是錯誤的。很簡單,因為只有皇宮外面的皇室族人士才有可能會被關進宗人府,而皇宮中的妃子們一般都由內務府的慎刑司來處理。

慎刑司那比宗人府恐怖多了,妃子們如果被關進慎刑司,她們將會受到各種嚴厲的刑法,而且從慎刑司出來後接著就會被打入冷宮,後宮人生也就基本走到了盡頭。

所以妃子們在聽到慎刑司時的表情應該是很豐富的,因為進入宗人府的結果遠比進入慎刑司好很多。因為進入宗人府頂多是居住的地方和吃穿用不好遭到禁足,即使受刑也會受到袒護,慎刑司就有所不同了,不僅所在環境惡劣還要遭到酷刑,而且還沒有人可以幫到你。


歷來現實


提到宗人府,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清宮戲裡的“圈禁宗人府”。實際上,宗人府並不是滿清特有的東西,早在明朝便已經出現了。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仿照歷朝歷代管理宗室事務的機構設置了大宗正院,以管理宗室相關事務。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宗人府首次登上歷史舞臺。換言之,宗人府這個機構實際上歷朝歷代早已存在,只不過名稱各異,明太祖最終將它定名為了宗人府而已。



滿清入關之後,在很多方面沿襲了明制,宗人府便是其中之一。順治九年,清朝正式設置宗人府編制。明朝的宗人府主要管理對象是宗室,清朝基本上差不多,但是略有區別。明朝只要是老朱家的後代,哪怕是明德祖朱百六兄弟的後代,只要世系清楚,都算作宗室並享受相關待遇,明太祖甚至把自己大爺朱五一的兩個孫子都封為了郡王(高沙王、寶應王)!至於原因嘛,因為出身赤貧、加之元末的災荒和戰亂,老朱家本就人丁稀疏、沒幾個活下來的,能照顧的就都照顧照顧吧。



滿清則完全不同,愛新覺羅家族是建州女真的世襲奴隸主家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歷代祖先基本上都是妻妾成群、兒女遍地!到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時,實際上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口已經非常多了,清太宗想照顧恐怕也照顧不來。為了減輕財政負擔,清太宗對愛新覺羅家族依照血緣遠近進行了二次分類。將自己祖父清顯祖塔克世的後代稱為宗室,享受宗室待遇;而將曾祖父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史稱“六祖”)的其他後代稱為覺羅,待遇要遠比宗室低得多!至於清景祖覺昌安的叔伯及其後代、以及更遠支的同宗親戚,已經出了“五服”,清太宗索性不認賬了!實際上,清朝的宗人府所管理的對象只是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的後代,即所謂宗室和覺羅,並不涵蓋整個愛新覺羅家族。



滿清宗人府的一個最主要職能就是編纂皇室家譜,也就是所謂的玉牒。記錄宗室子女的名字、嫡庶之別、爵位、生卒年月、諡號及婚喪嫁娶等事件。說白了就是明確血統,這到底是不是我們愛新覺羅家的種!直到偽滿洲國時期,清遜帝溥儀還組織編纂一次玉牒,此次編纂也成了清王朝最後一次對玉牒的修訂。除此之外,清王朝宗室、覺羅人數眾多,誰有事都直接找皇帝顯然是不可能的。但畢竟是自家人,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吧?於是,宗人府便成為了一個承上啟下的機構,宗室、覺羅有什麼事情,可以通過宗人府表達,皇帝有什麼事情也通過宗人府轉達。這其中涉及的獎賞、處分等等,由宗人府登記造冊,形成檔案。



除了以上這些職能,宗人府還有一個重要職能,那就是給宗室、覺羅們發工資!尤其是宗室,清朝規定,宗室黃帶子不能從事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換言之,他們只能靠國家養著,按照不同的爵位由國家統一發工資。清朝對於覺羅的限制相對弱一些,但是這些“天潢貴胄”們似乎也沒幾個願意自己種地打糧的,都等著國家發工資呢……可是,給宗室、覺羅們發工資是自己家的事,讓戶部代勞顯然是不太合適的,這個活兒自然就落在了宗人府的頭上。此外,皇帝給宗室、覺羅的賞賜什麼的,也都是通過宗人府兌現,而不是經過國家財政機關——戶部。



最後,宗人府還有一個重要職能,那就是司法職能。宗室、覺羅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自家人,是擁有司法特權的,國家司法機關無權處置他們,這也就是晚清那些提籠架鷹的黃帶子們叫囂“殺人玩兒”的底氣所在!原因很簡單,國家司法機關管不了他們,殺了人也只能把他們移交宗人府。到了宗人府,這些黃帶子們實際上就等於進了保險箱。除了謀逆等重罪,宗人府理論上是不會判宗室、覺羅死刑的,充其量就是圈禁或者流放。圈禁無非就是失去自由,依然好吃好喝伺候著。至於流放,哪裡是什麼流放!到了地方,當地還得給他們建房子、分田地,這些被流放的宗室、覺羅等於是換了個地方繼續作威作福而已。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那位“金大煙袋”大概其就屬於這類人的後代。雖然爵位沒了,人也遷到了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城,但他們依然是黃帶子、是爺,依然可以橫行鄉里!



說到“金大煙袋”就不得不說一說宗室、覺羅犯罪受罰的另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黜宗室、黜覺羅了。在很多人看來,被革去宗室黃帶子或者覺羅紅帶子,不就等於是貶為庶民了嗎?您想多了!怎麼可能?清朝的宗室被革去黃帶子之後並不是貶為庶民,僅僅是降為覺羅待遇,仍然可以系紅帶子、擁有覺羅一般的特權。而且,身份依然高於覺羅,他們的名字入冊的依然是玉牒黃冊,只不過註明是革除宗室紅帶子,列於玉牒黃冊之末。但是,無論怎麼說,他們依然是所謂“天潢貴胄”。覺羅與宗室大致相同,只不過被革除紅帶子的覺羅要改系紫帶子,依然是擁有特權並可以被載入玉牒紅冊的,根本不是什麼庶民!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宗人府是明清時期用於管理皇室宗親的國家機構。

宗人府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剛開始並不是叫宗人府,而是叫大宗正院,後於洪武二十二年改稱宗人府,專門用於管理大明皇族。滿清入關後,覺得大明的這個制度還不錯,於是也設立了宗人府用於管理滿清的宗室,滿清的宗人府始設於順治九年。

滿清的宗室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宗”,大宗指得是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這支,凡是塔克世的後裔都隸屬於大宗,是皇室直系血脈,束金黃帶,俗稱“黃帶子”;另一種是“覺羅”,覺羅指得是塔克世的兄弟那些支,是大宗以外的遠支,屬於皇室旁系血脈,束紅帶,俗稱“紅帶子”。大宗的地位高於覺羅,但大宗如果獲罪,可能會被貶為“覺羅”。

據《清史稿》記載,宗人府的主要職責是“掌皇族屬籍”,“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祀事”,“序錄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並核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優恤諸事”。說得簡單點,宗人府是專門管理與皇親國戚相關的一系列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核實各宗室成員的身份地位,並給予其相應的權力。而宗室的俸銀也是出自宗人府,而宗室人員若犯罪也是交由宗人府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清宮戲裡面會有滿清皇帝說“交宗人府圈禁”的臺詞的原因。

宗人府的部門長官稱宗令,一般由皇族的親王或郡王擔任,宗令以下設左、右宗正各一人,一般由貝勒、貝子擔任。並另置一名府丞,由漢人擔任,掌校漢文冊籍,屬正三品。往下設屬官若干。

宗人府作為主管的機構,確實替皇帝在管理宗親這件事上省去了不少煩惱,是滿清王朝比較重要的部門。


混沌聊史


能言簡意賅的就不長篇大論了。宗人府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各類作品中,但是很多人只聽過宗人府,卻並不知道宗人府是什麼樣的機構,今天就來講講關於宗人府的一些知識。

宗人府是掌管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

宗人府是中國明清時期存在的一個機構,始設於朱元璋時期,清朝建立後沿用明制,也設置宗人府。

宗人府的“宗”是指帝王的宗族,“宗人”也就是指皇家宗室人員,宗人府就是掌管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宗人府不屬於六部或其他部門,它是六部以外的一個機構,和六部、理藩院等機構是並行的。

宗人府的職責包括編撰皇家族譜、記錄宗室子弟的出生、敕封、婚嫁以及功過等多方面事項。

另一方面,宗人府也負責代替宗室子弟向皇帝傳達信息,比如某位宗室子弟想向皇帝提出一項請求,這個請求會由宗人府報告給皇帝。

平常百姓和官員的各方面事項一般是由六部、都察院等機構掌管,而皇家宗室是特殊的人員,需要特殊的機構來管理,宗人府正是這個特殊的機構。

需要說明的是,宗人府掌管的是皇族宗室人員的事務,至於妃嬪、太監、宮女那些人是內務府管理的,宗人府和內務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名詞,它們的職權也相去甚遠。<strong>

簡單說宗人府就是掌管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舉例子來加以說明吧,百姓和一般官員的刑罰一般是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機構經手的,而宗室子弟犯錯了會交由宗人府處理。又比如官員的俸祿主要是戶部發的,而宗室子弟的俸祿則是宗人府經手的。


歷史守望者


清朝的“宗人府”乃系專門管理清朝皇族事務的機構。

清朝的“宗人府”和清朝時期幾乎所有的管理機構、法律規章等一樣,都是“清承明制”的指導思想下形成的皇族事務管理機構。

對於滿清時期的“宗人府”職能,《清史稿·卷一百十四·志八十九》有著詳細的記載:

宗令掌皇族屬籍,(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系金黃帶。旁支曰覺羅,系紅帶。革字者,系紫帶。以時修輯玉牒,奠昭穆,序爵祿。

也就是說,滿清時期的“宗人府”的主要領導專門負責管理清朝皇族的屬籍記錄。

對於清朝皇族,分為宗室和覺羅兩種。該規定自努爾哈赤時期就有著專門的專指:

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顯祖塔克世為大宗,從塔克世一脈繁衍下來的子孫,也就是“黃帶子”;

覺羅:塔克世的兄弟們,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伯伯、叔叔等人繁衍下來的子孫,也就是“紅帶子”;

“宗人府”管理的對象就是宗室和覺羅!

《清史稿·卷一百十四·志八十九》另外記載:

左、右二司分掌左、右翼宗室、覺羅譜牒,序錄子女嫡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並核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優恤諸事。

也就是說“宗人府”的左右副職領導負責管理宗室和覺羅後代所有情況的信息。

綜合兩種情況,滿清時期的“宗人府”就是專司負責掌管清朝皇帝九族(泛指同宗親屬)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


我是@正說清代十二朝,專注清朝歷史解析,歡迎關注。個人見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


正說清代十二朝


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場景,皇上的兄弟或者兒子親王惹怒了皇帝,就會被關進宗人府,這裡出現了一個字眼:宗人府,有的人就會望文生義,認為宗人府就是一座普通的府邸而已,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所謂宗人府,其實就是宗室的管理機構。也許有人看到這裡就要發問了,什麼是宗室呢?在清朝,清政府將努爾哈赤和他兄弟們的子孫後代定為“宗室”,這是一種身份,而朝廷也會編纂檔冊,用來記錄宗室成員。

說白了宗室其實就和皇室差不多,宗人府其實就是皇室的管理機構。因為皇家家族內部的事情執行起來比尋常人家複雜,所以就專門開設宗人府用來管理事務。不僅如此,皇家還有各種封爵之類的特殊事務,比如給皇子封為王爺等等,因此宗人府就是專門負責管理這類事情的,而且清代的宗人府地位是在內閣、六部等國家機關之上的。

具體來說,宗人府主要管理以下幾方面事務:

登記宗室戶口,負責皇室人口普查

清朝有一種名冊叫《玉牒》,是用來記錄各種宗室成員的,相當於普通百姓家族內的家譜。宗人府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及時更新家譜上的信息,宮中哪位主子生下了小格格小阿哥、宗室子女的嫡庶、生卒時間、婚嫁事宜、功過獎罰等等都要記錄在冊;統計宗室的人口,每個支系有多少人等,甚至還要服務於宗室的婚姻事宜,例如統計宗室適婚男女的名單,以便皇族成婚。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皇子公主起名、妃嬪上封號、皇室宗親的爵位字、乃至皇室成員的諡號都是由宗人府擬定,交由皇帝拍板。

記錄皇室宗親的晉升貶黜以及爵位的傳承

宗室子弟封爵是件很重要且榮耀的事情,而宗人府要負責記錄所有宗室成員的爵位情況,如果爵位有變動,不管是封爵,還是撤銷爵位,或者是爵位傳承給下一代,宗人府都要完完整整地記錄下來;當某一支系有王爺去世,有子嗣的話當然是傳給自己的後代;但如果沒有子嗣的話,就沒有人能夠繼承他的爵位,而宗人府就要負責選擇合適的人繼承爵位。有時宗室子弟還會參加封爵考試,注意這種不是襲爵而是靠自己實力封新的爵位,他們的考試事宜也是由宗人府負責。

清朝皇室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領俸祿了,宗人府也負責給他們發放俸祿,不僅有銀兩,還有米。

操辦皇室宴會和重大活動的典禮

如果宮中有皇帝太后的壽宴,皇子公主的滿月宴以及逢年過節的宴會、甚至是宴賞群臣、為將士慶功這樣的宴會,諸如此類,宗人府都要協助宮中的其他部門確定赴宴人員名單;如遇重大的祭祀節日,宗人府的主要任務就是選出合適的宗室成員前往祭祀、擬定祭祀流程,因為古代的祭祀很有講究,馬虎不得。

負責教育和管束宗室子弟

清朝是很重視子嗣教育的,無論男女都要讀書習文,男子還要鍛鍊騎射,宗人府就承擔著針對宗室子弟教學的學府,並且還要選出合格的教學管理人員,就是老師,保證他們的學習。

教育的同時宗人府也起到了約束皇室子弟的作用,因為清代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將皇子封王后,就到各自的封地去生活,清朝所有的皇子都居住在紫禁城,宗人府的職責就是對他們進行管理。

懲治犯錯獲罪的宗室子弟

宗人府還有一種任務就是我們看電視劇中最常見的,如果皇帝的兒子或者是皇室宗親犯了錯,皇帝一般都會下令將他們關進宗人府的,然後由宗人府的人進行審問。在我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和紫薇被關進宗人府,然後被打的一身傷痕。其實這是符合史實的,因為宗人府確實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如果皇室宗親犯錯進了宗人府,身上多多少少都會留有傷痕的。畢竟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何況是皇室宗親。 

總而言之,宗人府就是一種機構,古代皇帝為了維護統治,就必須要合理的處理皇宮中的一切大小事務。古代還有刑部,但是有的案件皇上會跳過刑部,直接交給宗人府進行調查,我們可以看出來宗人府在皇室是十分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