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隔離丶七日情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大戰,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馬謖在山上駐守,司馬懿派兵包圍街亭,街亭失守,導致蜀軍陷入被全殲的危險,諸葛亮不得已,舉兵歸蜀,第一次伐魏戰爭以諸葛亮的失敗告終!





再來壺美酒


1938年1月24日,韓復榘擅自撤離山東戰場,蔣某人在開封誘捕治罪,審判後被槍殺。

槍斃韓復榘時他曾當眾怒罵:丟了東北可以把責任推給張學良,丟了山東可以槍斃我韓某人,這丟了上海,南京,江浙的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七七事變後,東北軍67軍,57軍,49軍負責守衛華北,淞滬會戰爆發後,蔣某人放棄華北,把這幾支部隊抽調到淞滬戰場上,致使韓復榘的黃河防線直接面對日本人的攻擊。

韓復榘開始曾進行了頑強抵抗,進行了諸如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臨邑保衛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大江口阻擊戰、配合臺兒莊的外圍戰、夜襲大汶口等一系列的戰鬥,重創了日軍,先後收復德州,桑園(吳橋),泊頭,兵鋒直指滄州,天津衛,形勢一片大好。


可此時蔣某人擔心韓復榘尾大不掉,把守衛黃河的重炮旅偷偷劃撥給嫡系湯恩伯調走了。

韓復榘後院起火,一怒之下,不但放棄了收復的失地,還把黃河防線也放棄了。

滄州到濟南一帶雖然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但民風彪悍,靖難之役朱棣在這裡血戰三年,沒有討到一絲便宜,最後只能選擇繞道。

滿清入關後遭遇的最大抵抗也在這裡,後來也是義和團運動主要活動區域。

日本人在戰爭初期,計劃用七週時間攻克黃河天險,後來由於韓復榘的大舉反攻計劃又延長到三個月。


韓復榘不戰而退,主動放棄黃河天險,雖然蔣某人調走重炮旅這事做的不地道,但韓復榘也不該因小失大,用放棄防線作報復,從這一點上來說,槍斃韓復榘一點兒也不冤。

但話又說回來,在抗戰時期,國軍高級將領不戰而逃的事例比比皆是,為什麼只殺了一個韓復榘呢。

況且韓復榘後來意識到錯誤,曾經表示,只要給他一個月時間,他就能率領手下的精兵猛將把日本人趕出山東。

韓復榘的能力有目共睹,他說能夠收復失地並不是說大話。


另外不久前1937年,韓復榘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的“華北五省自治”計劃,其抗日決心毋庸置疑。

可蔣某人為何還要積極下令韓復榘呢,其實也只是因為一件小事兒,兩年前的西安事變,韓復榘通電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蔣對此事恨之入骨,這才是槍斃韓復榘的主要原因。

一連串的因小失大,造成了山東的淪陷,是偶然,也是必然。


花近高樓1


姐夫看小姨子長得漂亮,就去調戲,妹夫忍不下這口惡氣,於是叫來幫手打姐夫。結果一對連襟被人一鍋端——兩個人最終都被滅了國,淪為階下囚,漂亮的老婆也成了別人的。

細數歷史上各種因小失大的故事,應該沒有比蔡哀侯和息侯這對連襟的遭遇更加悲慘的了。

這件事被記錄在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中,發生在公元前684年,即魯莊公十年。事件裡的主要人物有四個:蔡哀侯、息侯、息夫人、楚文王


輕佻無恥的蔡哀侯

蔡哀侯,姓姬(這可是周朝的國姓),名獻舞,也有記載說名季,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75年在位。他娶了陳國王的大女兒為夫人,所以是個“已婚人士”。但史書記載此人為人好色輕浮,經常乾點有失身份的事。

他的夫人還有個妹妹,叫息媯,長得如花似玉,姿色絕世,嫁給了息國國王。所以蔡哀侯和息侯是一對連襟。有一天,蔡哀侯的這個美貌小姨子去回孃家陳國,這中間要路過蔡國。

蔡哀侯得到這消息後興奮地四處宣揚:“息媯是我的小姨子。”並把她迎入宮中,命擺宴席,招待息媯。席間蔡哀侯對息媯美色心猿意馬,忍不住言語態度戲謔輕佻,行為舉止相當輕薄,既沒了國君的莊重又沒了姐夫的禮貌。

<strong>

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左傳》


心胸狹隘又陰險的息侯

息媯受調戲十分羞憤,回家告訴了息侯。息侯大怒,立即想討伐蔡國,但自己國力微弱,不一定打得過。忍無可忍想了很久,決定乾脆借刀殺人。

他派人去找楚文王,說,蔡國是塊肥肉,如果你們願意吃,請你假裝來攻打我們息國吧。而我呢,就假裝去向蔡國求救,蔡侯不知真假,一定會出兵幫我。這樣,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攻擊並佔領蔡國了。

楚文王一聽,我去!!!!天上掉餡餅兒啊,這一票必須幹!!!!

於是,楚國發兵了。息侯假裝狼狽不堪地向蔡侯求救。蔡國見息國來求救,兩家沾親帶故,不好意思旁觀,於是捲入了戰爭。公元前684年九月,楚軍在莘地(今河南汝南縣境)擊敗蔡軍,蔡哀侯也成了楚國的俘虜。

<strong>

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左傳》

<strong><strong>


好色而又狠毒的楚文王

蔡哀侯從別人嘴裡得知自己滅亡的真正原因後,氣得要死,發誓報仇。他找機會跟楚文王說,你沒見過息媯吧?哎呀媽呀,性感死了。

楚文王好奇,決定到息國看看。息侯招待楚文王吃飯的時候,楚文王說,把你老婆找來敬酒!息媯一露面,楚文王見息夫人果然容貌極美,立馬就懵了。

次日,楚文王一面設宴招待息侯,一面偷偷伏兵乘機以武力俘虜息侯,緊接著滅亡了息國,並讓息侯擔任守衛城門的士兵。息夫人聞訊後,想投井自殺,但遭楚王阻攔勸阻作罷。息夫人為保全息侯的性命,無奈只好嫁給了楚文王。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左傳》

<strong>


屈辱傷心的息夫人

息夫人進入楚宮三年,為楚文王生下兩個兒子:楚堵敖和楚成王。但三年裡,息夫人從未主動說過一句話。

楚文王問她是什麼緣故,息夫人回答說:“我是一個婦人,侍奉了兩個丈夫,縱然忍著恥辱,不能守節以死,還有什麼面目對人說話呢?”說罷淚下不止。楚王為了博取息媯的歡心說:“這都一切的事情都是由於蔡哀侯的緣故,夫人不必憂愁,寡人當為你報復這個仇恨。”

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左傳》

<strong>

楚國興兵攻伐蔡國,蔡哀侯不能抵抗,只得屈辱請罪投降了。這個輕佻無恥的傢伙,再次淪為楚國的囚犯,直接被關了九年並客死楚國囚室。

倒是無辜的息夫人,只因貌美而被人搶來搶去,後世不少文人都在作品中對她抱以極大同情。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唐*王維《息夫人怨》


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清*鄧漢儀《題桃花夫人廟》

蔡哀侯身為周王室之後,堂堂一國之君,卻因為一念邪淫,又教人邪淫,最終給自己召來的滅亡的大禍。

而息侯因為一件不光彩的小事,原本可以有無數種更好的解決方法,但他卻偏偏選擇了最衝動,最陰險的一種。最終也引狼入室,導致身陷國滅,妻子被搶。

因為一點小小的可恥,導致一場大大的可悲!



參考資糧:

《左傳·莊公十年》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列女傳·卷之四》

<strong>


國史無雙


有啊。長平之戰,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佔領了野王地區,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其他地區的聯繫。成了孤零零的一塊飛地。相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韓國國君一看事已至此,乾脆把上黨郡送給秦國算了,希望以此換取秦國罷兵。結果上黨郡的郡守馮亭還是個暴脾氣,不願意投降秦國,直接帶著上當十七座城池,投降了趙國。


趙國君臣為此爭論不休,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認為接受它帶來的災禍比利益大得多。平原君趙勝則主張接受上黨郡,他說,動用百萬大軍,經年累月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現在白白獲得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錯過有機會。

趙豹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趙國接受上黨郡,秦國肯定不肯罷休,一定會攻打趙國。到時候兵連禍結,結果難以預料。

趙勝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十七座城池確實太寶貴了。錯過機會,再想奪取,勢比登天。趙勝也考慮到秦國的進攻,他推薦廉頗來防禦秦國。

秦國果然大怒,發兵攻打上黨郡和趙國。長平之戰爆發。

到這裡,一切都沒有問題。

問題是,長平之戰中,趙王一系列昏招,導致45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差點亡國。

從結果看,趙國接受上黨郡,確實是因小失大。


上將噯福斯


蔣介石是個因小失大的典型,本來可以名垂千古,偏偏迷信武力獨裁專制,失掉民心。



1945年,晏陽初在一次與蔣介石的會面中說:“我們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內戰,他們流盡了鮮血。現在該是為農村的大眾幹一些事情的時候了。”

蔣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後再說吧。”

晏陽初說:“如果你只看到軍隊的力量,而看不到人民的力量,那麼你會失去中國。”

抗戰的勝利,使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聲望達到巔峰 ,人們普遍把他視為無可置疑的國家領袖和民族救星。



人民對蔣介石的熱情之高,連蔣介石也想不到。

1945年12月,在抗戰中凱旋的蔣介石訪問北平,為了迎接他的到來,北平的小商販們把扯著紅布做成的三角旗掛滿了街頭,沿途竟有十數萬青年夾道熱烈歡迎。

蔣介石離開北平時受到了沿途民眾的熱烈歡迎,他不由感嘆,“人民夾道歡送,重疊擁擠,其狂熱情態不減於前日之太和殿也。餘何人斯,受民眾如此愛護,能不自勉以感謝上帝乎?”

蔣介石卻辜負了人民的厚望,不知道人民最需要的是什麼。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民盟政治報告認為,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建立民主國家千載一時的機會”,民盟的任務,“就是研討怎樣把握住這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實現中國的民主,把中國造成一個十足道地的民主國家。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提出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爭取人民的自由,實行農村改革,發展民族工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團結知識分子,爭取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解放和發展,建立和平、獨立、民主的外交等。

這就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區別,毛澤東善於從全局出發,進行戰略部署,絕不因小失大,順應民意,著眼於國家與民族的利益。



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蔣介石偏偏打破了和平的希望,堵死了民主之路,迷信武力能解決任何問題。

蔣介石對發動內戰充滿了自信。1946年6月,他在一次會議上說:“我們部隊的長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特種兵以及空軍、海軍,而共產黨沒有這些兵種。”他還提出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聲稱“因為我們有空軍、有海軍,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種兵,而他們匪軍則是絕對沒有的”,因此“我們就一定能速戰速決,把奸匪消滅”。



蔣介石一生信奉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堅持獨裁專制,始終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蔣介石也是對民族有貢獻的人物,但是無法和毛澤東相比,永遠達不到毛澤東的境界。

抗戰時期,美軍駐延安的觀察組成員謝偉思曾經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毛主席能夠成功地戰勝他的眾多對手而成為公認的領袖?”

謝偉思的答案是:“他目光遠大。”


非常道畢延河


說起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大案,這場災難的起因是淮南國太子劉遷因逞一時之氣,造成淮南王自殺,王后、太子等數千人被滿門抄斬,淮南國被廢為九江郡的慘案。

話說淮南王劉安的太子劉遷喜歡上了舞劍,覺得自己劍術突飛猛進,天下無人能敵,可是光身邊這些人知道自己厲害還不夠啊(其實都是手下人讓著他),他想讓整個淮南國都知道自己精妙的劍法。

一個人想要證明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打敗這個領域的權威,聽說父親手下一員猛將叫做雷被,此人劍法絕妙,號稱“淮南第一劍客”。劉遷便想和他比劍,如果贏了自己肯定會名聲大噪。


太子這邊躍躍欲試,可雷被卻是憂心忡忡。他不想和太子比試,如果贏了,太子肯定不高興,又沒辦法跟上司淮南王交代,可是輸了又非自己所願,他不想因為這場無意義的比賽累及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名聲。

於是他拒絕了太子的比賽,和太子不依不饒偏要和他比武,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比賽的過程中,雷被不想傷及太子且戰且退,可太子卻步步緊逼,最後雷被一不小心刺傷了太子。

太子勃然大怒,吵著要告訴淮南王,雷被害怕了,他知道沒辦法再待在淮南王手下了,此時正值漢匈交戰期間,武帝下令國中只要有人願意參軍的可以來京城報名,雷被便想上京投軍。

誰知淮南王知道自己的寶貝兒子被手下刺傷了,勃然大怒,便下令嚴禁雷被入京參軍。當時漢法規定凡私自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論罪當誅,雷被被逼無奈之下便要上京告御狀。

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便下令讓河南郡抓捕太子劉遷至洛陽受審,劉安心急如焚,不想讓兒子受牢獄之災,便和王后商量,想要舉兵造反,可是造反也不是光嘴上說說就能成事的,還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於是劉安猶豫了十幾天,一直沒有行動。

劉安這邊沒動靜,劉遷也沒被抓,這邊中央任命的淮南國國相有點坐不住了,就向中央舉報壽春縣縣丞拒不執行中央命令,有意偏袒劉遷。

漢代規定諸侯國的國相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而其他二千石以下的小官諸侯王可自行選定,這個壽春縣縣丞就是劉安選派的,自然會站在自己主子一邊,所以遲遲沒有抓捕太子。

劉安知道了國相舉報縣丞的事情,就跑到國相府,希望他能取消彈劾的事情,可是國相正義凜然,拒絕了淮南王的請求。

淮南王惱羞成怒,搶先一步告國相違法。漢武帝一看形勢嚴峻了,便下令由廷尉審理,這下淮南王玩火自焚,最終查到了自己的頭上。

淮南王聽說朝中大臣建議漢武帝逮捕劉遷,嚴懲淮南王,日日擔驚受怕,他就和太子、王后商量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到時候中央的使者來了,就殺了漢史,同時派人殺死掌管淮南國軍事的中尉,舉兵造反。

朝中漢武帝考慮到淮南王畢竟是自己的叔叔不想下此狠手,就力排眾議,想著削減淮南國的兩個縣以作懲戒。

漢史來到了淮南國,本來準備造反的淮南王聽說漢武帝免了自己的死罪,只是削減了自己的封地,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然而時間一長,淮南王心裡開始漸漸不平衡起來,他認為自己是諸侯王中輩分最大的,現在無端被削去兩個縣,實在是奇恥大辱,之後就陷入了牛角尖,在焦慮不安的仇恨中日日煎熬。

淮南王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又被點燃了,他找來了手下最有軍事才能的門客伍被,商議叛亂之事,可是淮南王糊塗伍被可不糊塗,他深知漢武帝的實力,拒絕了淮南王的要求,可已經失心瘋的劉安根本聽不進去伍被的建議一意孤行,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

屋漏便逢連夜雨,就在淮南王準備造反的時候,卻被自己的親孫子劉建一紙御狀告到了漢武帝那裡。

原來漢武帝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對諸侯國頒佈了推恩令,但卻不是強制執行,淮南國就沒有施行推恩令。淮南王有兩個兒子分別是庶長子劉不害和嫡子劉遷,劉安和王后、太子沆瀣一氣經常欺負劉不害,劉不害懦弱一直隱忍不發,可是他的兒子劉建卻極有血性,本來根據推恩令父親也能有自己的封地,可是爺爺卻拒不執行,還一直不待見他們父子。

於是劉建就結交了一些有識之士想借機扳倒太子劉遷,劉遷囂張跋扈慣了,知道侄兒的這個想法後氣不打一處來,就把劉建私自抓了過來,一頓嚴刑拷打。

至此,家庭矛盾上升為了敵我矛盾,劉建與劉安、劉遷矛盾升級,至此全面爆發,就一狀告到了漢武帝那裡。

劉建主要揭發了三件事:自己受迫害、父親受迫害,還有就是淮南王密謀造反。

一石激起千層浪,謀反可是大事,這次漢武帝再也不會考慮什麼親情了,命令河南郡全面徹查此事,淮南王知道事情敗露,拔劍自刎,王后、太子和所有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被處死,淮南國也被收入中央政府,改為九江郡。

縱觀此事,起因竟是太子劉遷為了逞一時之氣造成了國毀人亡的慘案,真的是因小失大,讓人不勝感慨。

<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達達令觀史


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事情有很多,由於一個不起眼的想法或舉動就使自己遭受巨大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的故事比比皆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紅十軍團,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了全軍覆沒。

1934年,中央軍委決定將紅軍第七軍團和第十軍合編為第十軍團,全軍團一萬餘人,軍團長劉疇西,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參謀長粟裕,下轄三個師。

紅十軍團改編不久,國民黨浙江保安司令俞濟時統率大批軍隊,對這支部隊展開圍剿,敵“補充第一旅”在少將旅長王耀武的帶領下,冒進追擊。紅十軍團決定在譚家橋附近設伏,將之殲滅。可是由於劉疇西的輕敵和戰術失誤,使原本佔盡優勢的伏擊戰變成了一場慘烈的消耗戰。黃埔一期的劉疇西,在與黃埔三期的學弟王耀武的對決中,敗下陣來。紅十軍團19師師長、我軍優秀的年輕將領尋淮洲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譚家橋戰役使剛組建的紅十軍團陷入危機,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和後勤保障的匱乏。只能被迫轉戰多地與敵軍周旋,十分被動。

在到達閩浙贛邊區時,敵軍迫在眉睫,紅十軍團人困馬乏,疲勞致極,參謀長粟裕堅決要求部隊不能停留,繼續行軍轉移,但軍團長劉疇西看到部隊的情況,決定休息一晚再走。方誌敏也只好讓粟裕帶一支小分隊先行探路,他留下來和劉疇西一起行動。粟裕無奈只好帶著一支400餘人的隊伍,連夜奔襲,準備到前面等待與大部隊會合。

但就是這一個晚上時間,使紅十軍團陷入了敵人的重圍之中,激戰數天,突圍未果,方誌敏劉疇西被俘遇害。紅十軍團除粟裕先行帶走的400餘人,全軍覆沒。

粟裕帶領著400多人突出重圍後,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歸建新四軍。慢慢的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

後來,粟裕指揮大軍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整編74師(前身為補充第一旅),在濟南戰役活捉王耀武。為紅十軍團的戰友們報了仇。

“休息一晚”,看似很小的一個決定,一念之差就葬送了一支部隊。在那個時期,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武器裝備、後勤供給等方面,基本沒有可比性。我指揮員一個小小的命令,就能決定自己部隊的生死存亡。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吳楚爭桑:因兩個女子爭奪一顆桑樹,最後導致吳、楚兩個國家兵戎相見。

公元前518年,是吳王僚九年,楚平王十一年,吳國邊境有一個小城邑,名為卑梁;楚國邊境同樣有一個小城邑,名為鍾離。卑梁和鍾離挨在一起,相隔不遠,都在今天的安徽境內。他們世世代代都以種桑養蠶為生。

在兩個城邑中間,生有一顆桑樹,屬於無主之物。如果桑樹長在楚國或者吳國,倒也就罷了,畢竟明擺著歸誰。偏偏這顆桑樹長在了一片說不清道不明的混亂地帶。

有一天,楚國有個女子發現了這顆桑樹,高興的合不攏嘴,正準備跑去採摘,偏偏一個吳國女人路過,也走了過來。於是,吳楚兩國的兩個女子就爭吵、廝打了起來。



史記吳世家記載,吳國的是一個女人,而楚國的是個女子;史記楚世家記載,是吳國卑梁的女人和楚國鍾離的女童在爭桑葉。

由此不難看出,吳國的女子是成年女人,楚國的女子還是個小女孩。結果很明顯,楚國的小女孩自然打不過吳國的成年女子,而且吳國的成年女人還會趁機教訓這個楚國的小女孩,然後自己裝滿桑葉、得勝而歸。

楚國的小女孩哭哭啼啼回了家,家裡人問她哭什麼,小女孩就把事情的原委全講了,楚國人一聽,頓時火冒三丈,私自召集他們全家族的人手,直接來到吳國卑梁,找到了那名吳國女人,然後把他們全家都給殺了。



“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

吳國卑梁的大夫聽說楚國人跑到他們的地盤殺人撒野,還殺了他轄區的一家人,頓時勃然大怒,作為卑梁的最高長官,卑梁大夫調集小縣城裡所有兵馬,直接殺到了楚國鍾離的那一家人。卑梁訓練有素的士兵,對付鍾離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其結局可想而知。

卑梁大夫特有血性,秉持著你殺我一家,我滅你全縣的原則,滅完楚國鍾離小女孩所在的家族後,卑梁大夫繼續帶著他的勝利之師大開殺戒,最後直接拿下了鍾離。



鍾離被卑梁大夫佔領後,原來鍾離的守將立即逃到了楚國郢都,將此事告訴給楚平王。

那麼,楚平王是如何處理的呢?《史記》上記載:“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意思很明顯,就是楚平王御駕出征,親自率領楚國的精銳之師來到吳國邊境,踏平卑梁。

而吳王僚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史記》中記載:“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

自此,楚王和吳王都怒了,他們都認為錯在對方,都將自己的大軍開赴到前線。吳楚兩國因兩個女人爭奪一顆桑樹而兵戎相見。


金兔歷史


中國歷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並不少見,很多小人物無意間參與歷史進程的改寫,完全可以進入歷史繁星傳,例如貂嬋和陳圓圓。

一個娼妓主導東漢末年的局勢

如果說沒有東漢末年董卓敗壞朝綱,司徒王允巧用連環計,後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貂嬋”是何許人。歷朝歷代娼妓倡優實在太多,有才有色的比比皆是,唯獨貂嬋進入四大美女之列,從一個小人物變成歷史進程的參與者,實在是形勢所迫、歷史使然。

史書記載,董卓挾持漢獻帝入主中原以後,誅殺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大臣,夜宿龍床、淫亂後宮嬪妃。人人皆有好色之心,董卓的好色可不單單是人類原始的慾望,而是一種極盡所能的發洩。翻看董卓歷史,董卓入駐長安以後好像除了縱慾再無其他追求其他追求和建樹。

恰巧董卓最為得意縱慾的時候,王允巧用連環計把自己的藝伎獻出來,在董卓和呂布之間來回挑唆,董卓和呂布本來就是狼狽為奸、沆瀣一氣。為了滿足自己色慾肯定不會彼此善罷甘休。在呂不看來,自己把董卓扶上位,區區一個女人都不捨得贈與自己。董卓恰巧也是這種心態,覺得天底下自己說了算,呂布還敢和自己爭女人。於是,雙方兵刃相見,就上演了呂布刺殺董卓一幕,從此貂嬋的名字載入史冊。

衝冠一怒為圓圓,滿清從此入中原

明末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的大名如雷貫耳於歷史,原本可以坐享天下,卻因為約束不住手下,丟了江山不說,連自己的命都搭進去,更是成功地讓女真人第二次入主中原文明。

闖王李自成帶兵攻入明朝紫金城,闖王手底下這幫人原本就是些烏合之眾,亂七八糟的山賊土匪。一進紫金城,兩隻眼睛直冒金星,將士們黑眼珠子全都盯著白銀子,這些人根本沒有任何政治操守,更別提政治遠見。

劉宗敏是闖王李自成手下部將,到紫金城後第一時間闖到吳三桂的家裡,燒殺掠奪。把吳三桂家的掃蕩一空。

吳三桂的家人趕緊跑到山海關彙報說,吳老太爺被綁了。

吳三桂說,這是誤會,我跟闖王說一下就好了。

沒幾天,家人們再來彙報說,所有家當被李自成部下霸佔。

吳三桂繼續安慰自己說,肯定是誤會,都別慌。

又過幾天,家人們來報說,狗賊劉宗敏把陳圓圓搶走了。

吳三桂一聽怒了,直接投靠滿清,帶領三十萬山海關大軍與李自成決一死戰。

所以,後人寫詩說道“三軍縞素具痛哭,衝冠一怒為紅顏”來形容吳三桂和李自成之間因為陳圓圓被霸佔而反目成仇。但是,客觀地說,吳三桂反叛李自成是正確的,跟一群毫無遠見的烏合之眾實在沒什麼前途。

歷史不僅僅是偉大人物的歷史,歷史應該是廣大勞動人民共同的歷史。正是有無數的貂嬋和陳圓圓才讓歷史在關鍵時刻發生了導向,有時候很多男人,甚至大人物做不到的事情卻因為一些小人物發生改變,從而有了因小失大的諸多事例。

<strong>


歷史守望者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蔣某人親自下令第七兵團所屬第100軍開赴海州,與原駐那裡的第44軍一起,統歸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指揮,固守海州及連雲港地區。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命令,因為第44軍就算孤懸一隅,窮途末路時也完全可以通過連雲港從海上逃跑,增援毫無意義。

(川軍王瓚緒)

離譜的事繼續發生,結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軍停止前進,同時命令第九綏靖區和第44軍放棄海州,從陸路向徐州收縮,其結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殲敵計劃中的一個軍也送到華野嘴邊。更為重要的是,為了等待這個軍的到來,黃百韜在新安鎮整整呆了兩天,也是足以致命的兩天。

第100軍就是原來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時任軍長黃埔四期周至道,濟南戰役使其戰力大損。而第44軍則是逐漸“中央化”的川軍,抗戰期間先後隸屬於第五和第九戰區,1946年改稱為整編第44師,隸屬於李延年綏區擔負警備任務。1948年9月恢復軍級番號,時任軍長王澤浚,特別注意,這傢伙有些來頭,是四川軍閥王瓚緒的次子。妥妥的軍閥二代。


(黃百韜)

本來黃兵團只轄第25、第63和第64等三個軍,第100軍被調入後也無礙大局,因為這四個軍距離兵團部所在地新安鎮均不過2、30里路,一聲令下就可以向徐州開拔。然而第九綏靖區和第44軍的“轉進”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他們的姍姍來遲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團,成為“因小失大”的典型範例。

因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軍事行動,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遷”!根據撤離計劃,除財政、鹽務部門等少數人員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單位、學校、地方武裝、綏靖區司令部機關,全體需要步行跟隨第44軍西撤,隊伍浩浩蕩蕩,行軍慢慢騰騰,而幾十公里外的黃百韜則是望眼欲穿。

(第九綏靖區李延年)

關於第44軍也劃歸七兵團指揮,並且跟隨黃百韜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劉峙轉達的。本來,黃百韜在徐州參加完軍事會議後,11月4日的深夜就趕回新安鎮,緊急部署各軍西撤,到11月5日的晚上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只待命令到達就開始跑路,然而就在這個晚上,劉峙不讓走的電話來了。

黃百韜情緒一度失控,兵貴神速是基本的道理,他在電話裡大聲質問總司令劉峙:“第九綏靖區究竟何時到達新安鎮?本兵團究竟何時才能撤退”?劉峙哼哼嘰嘰給不出具體時間,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黃百韜氣得摔了電話,可是又不敢不等。作為雜牌將領,黃百韜深知抗命的後果,否則後患無窮。


(第44軍王澤浚)

整個11月6日黃百韜都是在抓狂和不安中度過的,他搞不明白為什麼要為了一個軍害得整個兵團傻等,到11月7日天快亮時,允許第七兵團西撤的命令仍然沒有到達,黃百韜決定不再等了,下令非戰鬥人員凌晨6時乘車出發。然後,這位兵團司令官開始在指揮部裡大喊大叫,不停地詢問第44軍到了哪裡,還有多久能到達新安鎮?參謀和副官們面面相覷。

終於在11月7日中午,黃百韜等來了祖宗一般的王澤浚44軍,於是第七兵團大逃亡一般撒丫子向徐州跑路,當天下午趕到運河東岸,各軍亂七八糟開始過河,11月8日兵團部到達運河西岸的碾莊圩,一個晴天霹靂傳來:拂曉時分斷後的第63軍已經遭到攻擊,華野來了!次日,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佔領曹八集,那是撤往徐州的必經之路,從這一刻起,黃百韜兵團的下場就已經註定了。



(黃百韜)

讓我們看看這兩天的時間有多麼的驚險:華東野戰軍主力11月6日起開始南下(淮海戰役開始日),11月8日上午第三綏靖區張、何兩位將軍起義,因此華野各縱隊得以迅速從正面通過賈汪、臺兒莊防區,經過一晝夜強行軍和緊急部署,至11月9日完成對敵黃百韜兵團的攔截與合圍。而如果黃百韜11月5日能夠出發,11月9日將會到達徐州東郊,那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戰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而這一切的發生,源於蔣軍“因小失大”的習慣性作風,源於11月5日晚劉峙那道荒誕的命令,十幾天後,黃百韜斃命前的“三不解”第一條就是:“我為什麼要在新安鎮等44軍兩天”?而他辛辛苦苦等來的第44軍,也很快全軍覆滅,中將軍長王澤浚被華野生俘。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形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