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樣?

米斯特庫


這樣說吧,武藝高強是作為古代將領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

打開史書,我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武藝高強的將軍是不少的,南北朝時期是著名的大混戰時期,這個階段湧現的猛將尤其多。

例如梁朝大將羊侃,這哥們人高馬大,力大無窮,戰場上絕對是坦克級的存在。《梁書》記載:

時少府奏新造兩刃槊成,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梁)高祖因賜侃馬,令試之。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持槊衝鋒的騎士

後面《梁書》又寫道:

侃少而雄勇,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餘石。嘗於兗州堯廟蹋壁,直上至五尋,橫行得七跡。泗橋有數石人,長八尺,大十圍,侃執以相擊,悉皆破碎。

十餘石是啥概念?大家知道岳飛吧,岳飛武藝高強,這是不用說的,岳飛能開多重的弓呢?三石,大概是360斤左右。這位羊侃老兄能開十餘石的弓,也就是演義小說中常說的“兩臂有千斤之力”。


羊侃不僅武力值高,輕功也很強,可以直接躍上八米多高的院牆,還能在院牆上行走。當這樣的一個大漢騎著高頭大馬,拿著一百多斤的長槊向步兵殺來時,步兵簡直連招架的機會都沒有,可能一衝就是一條血衚衕,力量完全碾壓。

再找個武力值弱一點的武將,西魏名將王思政,這哥們的主要武力表現於東西魏的河橋之戰,當時西魏軍被東魏軍擊敗,形勢危急。《資治通鑑》說:

及河橋之戰,思政下馬,用長槊左右橫擊,一擊踣數人。


估計當時戰場十分擁擠,騎馬衝擊已經施展不開了,王思政使用了最高效的武器長槊,給隊形密集的東魏大軍造成了嚴重殺傷。

但是,王思政的本質還是一個智將,他一生最輝煌的戰役,是堅守玉壁城重挫東魏軍,把東魏大boss高歡氣吐血。當王思政這樣的將軍需要親自上陣殺敵時,說明這一仗已經要輸了。

可以說武藝高強的大將,對付個把小兵,甚至百來個小兵問題不大,但是面對成千上萬的軍隊,個人能力再強也是白給,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就是這個道理。

相反,南北朝時期的智將,比如號稱“合肥韋虎”的韋睿,不便弓馬的陳慶之,根本不用親自上陣殺敵,只要出現在戰場上,軍隊士氣就自動加10086,那可比衝殺在前的猛將意義還要大多了。


每日一段歷史


我是有歷史,我來回答。

將軍是個很高的軍銜,一般當了將軍就很少上陣廝殺了,體力自然就會下降。但也有一些極個別的,當了大將仍然在一線衝殺的也有。

舉幾個南北朝的例子。

1.東魏大將高敖曹。喜歡在一線衝鋒,河橋之戰中部隊被敵軍打散,他單槍匹馬落荒而逃,敵軍追至,他被一個敵兵刺殺。可見面對普通士兵並沒有多大優勢。

2.北齊名將斛律光,騎射技術數於頂尖水平,號稱落雕都督。北齊後主忌憚他,把他誘進宮中,派了一個叫劉桃枝的力士,一個人就把斛律光勒死。

3.西魏大將王思政。河橋之戰陷入重圍,下馬作戰,用長槍搏鬥,中刀血暈。沒有什麼力殺數人的戰績。

4.南梁大將柳仲禮,侯景之亂中率兵平叛,與敵兵交戰,被人揹後偷襲,一槍刺中肩膀,當場喪失戰鬥力。

綜上可見,武將雖然一般來說騎射技術較好,或者力氣比常人大一點,但在戰場上面對敵方士兵,單對單或許有一點點優勢,但基本上擋不住對方兩人或者多人圍攻。


有歷史


除了個別少數儒將,古代的武將大都有兩下子。有些還是超級大殺器。虐小兵如砍白菜。

第一,與普通士兵相比,武將大都武藝高強。

武將的來源有三種

一種是世襲的職位。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之後。這種武將大都有家學淵源,包括軍事指揮和個人武藝。


比如三國的馬超,他們家世代都是武將。馬超的武藝自然超群。

隋唐的武將,大都是軍事世家,基本都來自關隴軍事貴族。這幫人從小就狂練武藝。

唐朝大將李靖,是韓擒虎的外甥。韓擒虎在自己頭上放一個鐵環,讓李靖騎著馬用長槍挑鐵環!這時玩命啊,武藝能練不好嗎?

明朝的戚繼光就更牛了,十四歲繼承祖業當了將軍!他的武藝,怎麼說呢?箭不虛發!

另一種,就是戰場上殺出來的。

能從小兵一路殺到將軍,戰鬥力當然不用說了。


關羽張飛,平民出身,能成就大業,全靠一身好武藝。

宋武帝劉裕,貧民出身,曾有過一人單挑千人的壯舉。

岳飛出身農家,32歲官封節度使,只因為神勇無敵。

最後一種是武舉人出身。

唐代開創了武舉制度。名將郭子儀救出身武舉。能考上武舉人,武藝最少是全國五十強吧。

而大多數小兵,都是普通農民,根本沒有經過訓練,當然不是武將的對手了。

第二,武將的裝備比小兵好得多。

一般武將都有鎧甲。有的還會身披重鎧,就是穿兩層鎧甲!


什麼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都不好使,武將當然猛了。

小兵則可憐的多。我國古代的軍隊,披甲率很低。最多百分之三十就了不得了。絕大部分小兵是沒有鎧甲的,就算有鎧甲,質量也不能和武將的相比。


上將噯福斯


我來回答:這種情況有,但是非常罕見,名將不是時時有的!

我們看歷史劇,往往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將軍帶兵打仗,一旦帶兵衝入敵陣,往往以一當十,敵方的小兵猶如大白菜一樣,任由將軍砍伐。那麼現實中,真的有人可以做到,面對幾個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仍然可以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嗎?

古代行軍打仗的將軍有些可能是關係戶,計謀不過關,但是體格大都異於常人,要不然他也當不了將軍。我們看古代十大名將,除了孫臏以外,其餘人都是武藝超群,體格強健,智謀無雙。當然還有很多沒能列入名將序列的將軍,或許是智謀不足,但能常駐兵營,體格必然異常。

要問與普通士兵對抗是不是像砍菜一樣,倒也有點誇張了。因為但凡是人就有體力極限,就算真的砍菜,砍多了也得歇一歇。所以再厲害的將軍,被普通士兵重重包圍也是會死的,說好聽了就是力戰而竭,說不好聽就是被圍毆致死。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例子,比如西楚霸王項羽,要說就上那麼百十個人,可能都不夠他殺的。可對付項羽這個量級的人物,劉邦不可能就派百十個人來,人海戰術直接上,大軍圍得水洩不通,項羽突圍無望,羞於渡江而逃,烏江自刎。

再比如,三國期間的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正史中也是因為和自己的軍隊走散了,被魏軍八百士兵圍起來,亂劍插死了。

最搞笑的當屬明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順,錦衣衛不用多解釋了,單兵作戰能力超群。更何況還能熬上指揮使的位置,相當於現在的國安部部長了,司令級別的人物。死相特別慘,是在朝堂之上被一群文弱的文官,群毆致死,毫無招架之力!

當然這是歷史留名的人物,更多沒有名氣的將軍,其實也就比常人厲害一點而已。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都能活活咬死錦衣衛指揮使,更何況戰場上,對面再弱也是佩戴甲冑手拿槍劍的人,不可能乖乖站在你面前給你砍。所以這些比較能打的武將對付普通士兵的確不算困難但是絕對不可能像砍菜那麼輕而易舉,超過一定數量的士兵,就是再普通也能把武功高強的將軍耗死。

不過我們古代的將軍不是所有人都身先士卒,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就比如韓信、孫武、左宗棠、陸遜這種儒將,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這一類將軍可能還不如普通的士兵,靠的是頭腦,真拉到前線沒準幾個回合就兵敗身亡了。

說白了將軍就是手下士兵的精神寄託,為什麼項羽五千兵馬就敢和幾萬大軍硬碰硬,那就是因為項羽太厲害了。對面武將看到項羽就先慫了三分,都說將慫慫一窩,精氣神都沒了,根本不是楚軍對手。很多戰役因為將軍先死了,樹倒猢猻散,能打贏的仗也沒信心打了。

最有名的當屬長平之戰,趙括雖然被後人冠上了“紙上談兵”的頭銜,其實他的武力值還是可以的。被圍困多日後,他帶兵突圍,英勇殺敵,結果被亂箭射死,他一死,四十萬趙軍群龍無首,投降了,最後慘被坑殺,由此可見將軍是很重要的。

所以古代將軍要麼就是殺的人多還不容易死,能征善戰,能打能抗,能夠和士兵一起攻伐陷陣的現實領袖,要麼就運籌帳營之中,雖然不能在前線那樣熱血拼殺,但是利用計謀,活用客觀天時地利取得戰爭的勝利,是為精神領袖,這樣兩個類型將軍都不會在戰爭中輕易死亡,能夠發揮出手下士兵的最大潛力。

當然像霍去病、白起、關羽這種又能打又有謀略的武將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話說回來,古代當兵的人要麼是食不果腹的窮人,要麼是被強行徵兵去前線的,幾乎沒有人接受過正規的訓練。戰鬥力談不上多麼厲害,碰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當然不是對手,車輪戰的話,我相信一般在前線打仗的將軍連斬數十個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如果一哄而上的話,我估計歷史上沒有幾個武將能頂得住。有人可能說項羽不是以一當百全部宰了嗎,但是咱們中國上下五千年不也就這麼一個項羽嗎。

但是影視劇裡拍出來可能給人一種錯覺,什麼轉著武器抵擋箭矢,什麼一棍子把人打出十幾米遠,什麼身受數箭數槍,千瘡百孔還能自由穿梭衝殺敵軍之間,甚至還有左腳右腳顛倒著踩往上飛的,一躍上樹的,等等諸如此類的情節,都是錯誤的。

毫不誇張的說古代的將軍也都是腦袋掛在褲腰帶生活的,說不定哪天就死在戰場上了,即使功成名就,幫助別人打下了天下,也可能面臨著兔死狗烹的命運。

總體來說,古代將軍的身手一般都不錯,但是遠遠沒有到達殺普通士兵和砍菜一樣簡單的程度。就像一群土狗圍攻一隻老虎,老虎實力固然強悍,但即使取得勝利也不可能毫髮無傷,我們還是別被影視劇帶跑偏了,現實生活往往比藝術作品殘酷的多。

所以,大家也別幻想著能穿越回過去當將軍,就我們現在的體格,回到過去的戰場上,那就真成了人家將軍砍的菜了……


楊角風發作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飛簷走壁,還是如項羽那樣砍人如剁白菜似的。不好意思,我覺得是武俠片看多了。

三國演義整出了十大武將排行榜,看得是挺過癮的,特別是小說裡的呂布、關羽、馬超之流,東一刀、西一槍,如果是棋逢對手,基本上要大打三百回合。但是我也沒看到什麼具體招數,要麼咔嚓一刀就斬首,要麼嗖的一箭便斃命。

所以,冷兵器時代,古代將軍的身手並沒有傳得那麼邪乎,因為他們也始終是個普通人。

宋國第一勇士:南宮長萬

正史上倒是記載了這麼個人物,南宮長萬。他是春秋時期的宋人,是當時宋國的第一勇士。本來憑藉著一身本事,在宋國很是受人尊敬。然而乘丘之戰後,這一切榮譽就成了往日煙雲,他的人生從此是一落千丈。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南宮長萬遇到了強大的對手,來自魯國的魯莊公和他的車右顓孫。這裡插一句,戰國之前的國君幾乎都要上戰場作戰的。哪怕是我們的周天子,有時也不例外,例如被鄭國射了一箭的周桓王,當然還有被楚人射了一箭的宋襄公。

諸侯第一勇士:魯莊公

我們先來看看魯莊公的個人武力指數。乘丘之戰中一箭射中南宮長萬,後來與齊桓公柯地會盟中,又用匕首挾持齊桓公逼他退地。而那個曹沫還是曹劌的,只是個助手,真正的刺客是魯莊公。無可非議的是,魯莊公在春秋諸多國君中戰鬥力是首屈一指的,力量和箭術堪稱一流。

南宮長萬中箭後,魯莊公的車右顓孫就將其生擒。宋國的第一勇士都被活捉了,還有誰敢上前?就這樣,宋國慘敗。南宮長萬被釋放回國,宋國人將失敗歸咎於他。就連宋閔公都當面羞辱他:“以前我敬你是第一勇士,現在你只不過是魯國的階下囚,我不會再對你另眼相待了!”南宮長萬因此懷恨在心。

徒手顛覆朝政

話說回來,浮躁的宋國人在譏笑南宮長萬的時候,忘記了一個事實,他依然是宋國的第一高手!於是,南宮長萬在忍受了一年後,終於出手了。首先,在蒙澤殺死了宋閔公;接著,回到宋都,在城門口遇到宋大夫仇牧,徒手殺之;最後,來到宮中,又殺死了太宰華父督。可笑的是,當時那些宋國貴族無論敢阻攔他,紛紛逃亡,一個多月後,藉助曹國的軍隊才將南宮長萬驅逐。這就是一個高手的力量,可以顛覆朝政。

南宮長萬逃亡到陳國,陳國收到宋國的好處後,同意將其交出來。然而,陳國人面對這樣的高手,也不敢輕舉妄動。最後,陳國想出了美人計,將南宮長萬灌醉,然後用犀牛皮將他包了起來。而到達宋國的時候,宋人發現,酒醒後的南宮長萬已經將犀牛皮都掙破了,手腳盡露在外面。請問,這力量得有多大?

古代武將的個人戰鬥力評判指標:力量、箭術

南宮長萬作為宋國的第一勇士,可徒手連續殺死幾人,無人敢擋,還能掙破犀牛皮。 他並沒有傳說中的武打招式,有的只是足夠強大的力量。

除此之外,不可否認的還有百步穿楊的箭術,例如魯莊公,還有楚國的神箭手養由基。

其實,哪怕是戰國殺神白起,我們也沒有看見他個人作戰有多厲害。所以,古代頂級將領可以用箭術將敵人嚇退,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力敵數人,當然,如果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兵器,可能戰鬥力還要上升。但是,要說他們進入敵營,如入無人之境,或者是砍士兵如同切菜一般,那就只能呵呵了。您認為呢?


讀春秋思無忌


在小時候,看了很多演義,還有聽了一些評書,當時對一些歷史上的名將可謂是崇拜的五體投地。尤其是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單人就靠兩個鐵錘,一戰打死100萬人。在三國中,關羽趙雲等名將武功高強,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是後來長大了,明白了很多事情之後,總感覺這裡面不大對勁,因為一個人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同時對付那麼多人。後來明白了那些只不過是演義裡面吹噓的,事實上的將領根本不可能那麼強大。事實上很多將領武功並不高強,而是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指揮能力相當的強,也就是說他們能指揮一支數萬人乃至數10萬人的軍隊打勝仗,最典型的就是韓信了。

可別小看了這個管理能力和指揮能力,那是非常難得的,需要長期的培養和鍛鍊,比學武功可難多了。在歷史上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叫做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最強的就是他們能夠管理和指揮數萬人的軍隊,往往是一呼萬應。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在安祿山之後,能力不行,指揮不了軍隊,最後就被史思明反殺。

這些將領在和士兵單人對抗中可能還不佔優勢,因為很多時候將領的年紀一般都比較偏大了,像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已經過了60歲,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打得過年輕力壯的士兵的。但是他能夠指揮數萬大軍,假如有哪些個別的士兵反抗不聽話,他一句話就能讓那些士兵人頭落地。普通士兵再強也只能夠跟個別的人對抗,是無法同擁有大量軍隊的將領對抗的。

還有一點說明將領指揮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武昌起義的時候,清廷派北洋軍南下,去鎮壓武昌起義的新軍。但是當時北洋軍只聽袁世凱的,清廷派去的將領蔭昌根本指揮不動他們。最後清廷迫於無奈,不得不讓袁世凱出山,袁世凱隨後和南方的革命黨達成協議,反過來逼滿清皇帝退位。

而當時滿清的將領如果能指揮得動北洋軍的話,鎮壓南方的革命黨是不成問題的。因為當時在中國的大地,還沒有哪支軍隊能和北洋軍對抗。可惜當時除了袁世凱之外,誰也指揮不動北洋軍,滿清的權貴們最後眼睜睜的看著滿清朝廷被自己統屬的北洋軍逼迫退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別人我不知道,反正項羽有這個水平,所以他成了歷史上唯一的霸王。

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小時候爹死了,他跟著叔叔項梁生活。這已經到秦朝了。

項羽很早就表現出非同一般人的霸氣,比如,他叔叔教給他讀書,他不好好學,他叔叔又教他劍術,他又不好好學,他叔叔就生氣了,說,你這也不學那也不學,你他孃的想學什麼?

項羽說,劍術,只是殺一個人的技能,我想學殺千萬個人的技能。

於是項梁就教給他兵法,項梁滿以為項羽這次滿意了,誰知道項羽對兵法也是淺嘗輒止,學了點皮毛就扔下了。

有一次,秦始皇巡遊天下,走到會稽,去看大海,估計是想看看東邊大海里有沒有仙山,以滿足自己長生不老的願望。

在秦始皇的儀仗隊浩浩蕩蕩穿過山野和鬧市的時候,街邊站滿了圍觀的人,其中就有項梁和項羽叔侄。

項羽看到秦始皇這麼氣派,對項梁說,你可取而代之。

項梁聽了,趕緊捂著項羽的嘴說,小鱉孫,你不要命了,這種誅九族的話怎麼可以在光天化日說出來?

項梁當然想取代秦始皇,可惜,此時他是沒落的貴族大將之後,沒能力也沒膽量說出取代秦始皇的這種豪言壯語。反而項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敢說出來。

其實,當時敢於說出取代秦始皇的這種大話的人,並非項羽一個人。

遠在秦朝都城咸陽閒逛的劉邦,也曾經目睹過秦始皇的儀仗隊和秦始皇的氣派,他當時在咸陽的大街上,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哦不是,生而為人,當做始皇帝,才不虛來到人間一次,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吧。

秦始皇這次浙江之行,死在了半路上,趙高和李斯操縱下,秦二世繼位,其暴政一時間遍及整個華夏大地,於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

此時的項羽也已經是身長八尺、力能扛鼎的大小夥子了,項梁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當時會稽太守殷通也聽說了陳勝吳廣乾的大事,想響應陳勝吳廣反秦,於是他就打算讓在當地很有威望的兩個人項梁和恆楚做他的反秦軍的將軍。但是,恆楚當時正隱藏在大澤中,沒人知道他住在哪裡。

項梁並不想讓別人分走他的權力,更重要的是,他不甘居人之下,所以他帶著他的侄子項羽,幹了一件特別不道義的事。

會稽太守殷通正在找恆楚,而大家都不知道恆楚具體藏在哪裡,項梁就帶著項羽來到會稽太守衙門,他先是自己一個人進去對太守殷通說,天底下只有一個人知道恆楚在哪,他就是我的侄子項羽。

然後項梁出來吩咐項羽,讓項羽帶著劍守在門口不讓人進去,項梁再次入內對太守殷通說,請太守召見項羽,然後派他去找恆楚。太守同意了,說,讓項羽進來吧。

於是項羽進來了,呆了一小會,項梁對項羽說,行動,項羽二話不說,抓住太守,一劍割下來了太守之頭。

原來項梁叔侄是來奪權的!

項羽提著太守的頭顱,拿著太守的印信,大搖大擺走出衙門,太守手下的人大驚,一起來圍攻項羽。

《史記》說,項羽面對太守府兵的圍攻,“擊殺數十百人”,也就是他一個人殺了一百幾十個人,這不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嘛?

經此一戰,會稽郡的人全都嚇趴下了,都跪著給項羽磕頭,項羽不吱聲,沒人敢站起來。

這次陰謀奪權,項梁叔侄在會稽附近總共收服了八千精兵,為他們的反秦行動拉起了第一支班底。這一年,項羽二十四歲。

後來項羽兵敗垓下,這八千人都死了,項羽說,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就是因為這八千江東子弟都無法再次見到爹孃了。

項羽一個人殺了一百幾十個人,這不是唯一一次。

後來,項羽敗給老對手劉邦,中了韓信十面埋伏之計,尤作困獸之鬥,又一次在漢軍的千軍萬馬中擊殺數十百人,其中還有不少劉邦手下的將領,成為了他最後的輝煌!

說實在的,千古之下,如楚霸王這般在戰場上來去自如,殺人如砍瓜切菜一般者,沒有第二人,漢末三國時,威震華夏的關羽張飛也不行。

據說五代十國時,有個王鐵槍王彥章,曾經在戰場上連挑唐軍三十六員大將,也只是野史所提及,正史無記載。


西堤君



三國演義中,有的是文官帶兵,有的是將軍帶兵,文官自然手無縛雞之力,肯定不是普通士兵的對手。武將也分儒將和戰將,儒將善於運籌帷幄,不善於戰場征戰,比普通士兵強不了多少,先鋒戰將才有很高的武功,斬殺普通士兵和切豆腐一樣。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結合自己的見解,分析如下。


文官掌兵:代表人物諸葛亮、諸葛瑾

三國演義中,奉行槍桿子裡出政權,以文官身份掌兵的人物很少,傑出人物是諸葛亮和諸葛瑾兄弟二人。諸葛亮常年作者四輪車,手無縛雞之力,如果讓他上戰場,與敵人廝殺,活不過三秒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手無縛雞之力之人,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這四把火將敵人燒得鬼哭狼嚎、將敵人燒得心驚膽戰、將敵人燒得如縮頭烏龜一般不敢出戰。

在戰場上,將軍一般騎著高頭大馬,而諸葛亮卻很少騎馬,印象中,只有長坂坡撤退時慌慌張張地騎馬逃走,大部分時候,諸葛亮都是從容不迫地安排部署軍事行動,將敵人玩弄於手掌之間。如諸葛亮初出茅廬後,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他分兵派將,將關羽、張飛、趙雲,乃至於主公劉備都派出去了,只剩下他一個人。


關羽好奇,詢問軍師幹嘛,諸葛亮回了句等待大家得勝歸來,慶賀勝利。張飛和關羽半信半疑,在依據諸葛亮的安排,大獲全勝後,才對諸葛亮心服口服,稱“孔明真英傑也!”。這就是文官帶兵,自己不出戰,決勝於千里之外,勝過一群四肢發達,頭腦簡直膽之人。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關、張二人相謂曰:“孔明真英傑也!”行不數里,見糜竺、糜芳引軍簇擁著一輛小車,車中端坐一人,乃孔明也。關、張下馬,拜伏於車前。


諸葛亮作為文官掌兵,其實也是儒將的一種,只不過沒有軍職在身。諸葛瑾作為諸葛亮的長兄,在東吳也是重臣,繼承了諸葛家族的高智商,以文官身份代表,決勝於千里之外。

儒將帶兵:代表人物周瑜、魯肅、陸遜、司馬懿

江東屬於南方,南方典型的體質羸弱,和高大強壯的北方人相比,天生不佔優勢。因此,江東多儒將,如四大都督周瑜、魯肅、陸遜、呂蒙,除了呂蒙,剩下的三個都是儒將。他們善於用智取勝,而不是靠蠻力取勝。儒將和文官的區別是,他們也是武將,官職是大將軍之類的,也是職業軍人,只不過軍訓少,戰力低下,比一般士兵強不了多少。


如周瑜和諸葛亮配合火燒赤壁,陸遜火燒劉備七十五萬大軍,司馬懿也不是以勇武著稱,他是和諸葛亮鬥智,這些人都不是靠蠻力打戰的。他們藉助天時、地利、人和來作戰,將敵人消滅。如果敵人攻進這些儒將的中軍大帳,他們只能坐等被俘,單挑也不是一般士兵的對手。

武將:代表人物關羽、張飛、張遼、呂布、公孫瓚、孫策、孫堅、馬超、趙雲、典韋、許褚、甘寧

勇戰派代表人物多了,歷史上最傑出的勇戰派代表為西楚霸王項羽,三國時期也有不少,如關羽、呂布、張飛、孫策等人。關羽單挑能溫酒斬華雄、秒殺顏良、三合絕殺文丑、率領二十多人過五關斬六將,這樣的戰績,不次於項羽了。關羽憑藉這些戰績,奪得“武聖”稱號,當之無愧。


孫堅和孫策父子兩個雖然是南方人,戰鬥天賦繼承了西楚霸王項羽,尤其是孫策外號“小霸王”,意為三國時期的“霸王”。孫策僅僅憑藉父親孫堅留下的玉璽抵押換來的三千兵馬,短短几年,打下了諾大的江東基業。

像關羽、張飛這兩位“萬人敵”和“小霸王”孫策,戰鬥力驚人,區區幾個小兵,是不可能近身的。他們身為勇戰派的傑出人物,繼承了項羽勇往直前的風格,“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勇戰派人物,砍殺普通士兵,就和切菜和切豆腐一樣,一刀一個。


總結:周瑜、陸遜等儒將戰鬥力比普通士兵還差,他們都是使用大腦作戰的,而關羽、孫策等勇將,都是憑氣勢,憑藉武力作戰的,相信拳頭大就是老大,就能戰勝一切敵人,奪取勝利。並不是所有的武將都是“萬人敵”,弱不禁風的儒將,也可以引起腥風血雨。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三國


還真的是和砍菜一樣,武藝高強的人都是刀刀奪命,幾十個人也就幾十刀的事,只要你還有力氣就可以繼續砍。不像赤手空拳,打一拳打不死的又可以再打。



項羽力能扛鼎,一杆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能單手使出“單手十八槍”。曾以一人之力斬殺殷通衛隊近百人,殷通的整個郡府上下嚇得趴在地上都不敢起來,在鳥江邊更是獨自斬殺數百人。

趙雲在曹軍中七進七出,很難想象不砍人像砍菜一樣怎能在近萬人中殺得七進七出。

當然有一杆槍一匹馬是很重要的。一杆槍近三米長,使起來敵人不易近身。有馬容易跑,可以一邊衝一邊殺,即使被圍了,用槍使勁輪幾下,普通時士兵是很難招架的。加上不去削鐵如泥的兵刃,輪一下幾個,輪幾下十幾個,想圍都圍不住。只要不是圍得水洩不通就好。



在古代打扙不像現在架那樣子拿匕首或者空拳。現代即使你再歷害,拿著匕首也很難一刀斃命,殺傷力有限。打不過的想跑,也能把你的腿跑斷,空手的更不用說,。

古時打扙將軍都騎馬,打不過的可以跑,跑到敵人薄弱的地方再打,這樣反覆衝殺,人頭也就砍出了不少。

所以在古代曾通士兵就像韭菜一樣被割還真不是吹的,要不將軍怎麼帶兵打扙。


史來快克


武將憑藉個人的超強武力和勇氣,闖入群敵當中,以一當百,砍瓜切菜一般消滅對手,這樣的情形,只有在小說、影視作品或者傳奇故事中出現。真實的戰場較量當中,不會有這種情況。

一員武將要想在群伍當中脫穎而出,必須有出眾的體力、武力和勇氣,這是基本的條件,如此才能闖過一個一個的生死關頭。再加上出眾的智慧和眼光,最終成就一員優秀的武將。

比如唐初猛將尉遲敬德,曾經把單雄信打落馬下,說明他的武功在隋唐英雄當中能夠排在前列。

我們就看看尉遲敬德的武功究竟如何。

《舊唐書》中說他最擅長的是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就是他可以闖入敵陣,躲開敵人刺來的長槊。而且他能奪下敵人手中的長槊,反手刺向敵人。他自己也承認,避槊比較容易,奪槊比較難。

不過,這些特技只能保證他不被敵人傷到,一避一奪之外,他能不能殺傷對手,就很難說,反正不會像砍瓜切菜一樣容易。

齊王李元吉最擅長使用馬槊,曾經和尉遲敬德較量過,結果根本刺不到尉遲敬德,還三次被尉遲敬德奪去馬槊。可見,尉遲敬德的武功,在單獨比試時比較有利。

但是,時代越晚,武將個人的身手越不重要了。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帳下的眾多開國大將,比如徐達、常遇春、馮勝、鄧愈等等,作戰勇武,戰功顯赫,但史料都沒有突出他們的個人武藝。他們此前都是底層的貧民,許多人只有強健的體魄和一顆勇敢的心,沒有出眾的武功,率領一幫窮人,不斷廝殺,成就大業。

明朝的軍籍是世襲的,武將的後代可以繼承父輩的武職,武功並不是他們的強項。而且,明朝的武將身邊都有一大群家丁,在戰場上,家丁們除了護衛主將,還是關鍵的主力。

武將非常重視這些家丁,給他們的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比如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父子能夠雄霸遼東半個多世紀,就是因為李家有一支強大的家丁隊伍。

萬曆二十一年的碧蹄館遭遇戰,李成梁的大兒子李如松率領自己的兩千家丁被倭敵包圍,家丁、家將們殊死拼殺,一番苦戰之後李如松終於脫險,但家丁的力量損失慘重。在這個過程中,李如松並不需要親自殺敵,反而成為護衛的對象,惟恐他受到傷害。

八旗軍其實也是一樣。努爾哈赤時代,他的兒子們還會率兵衝鋒陷陣。到了皇太極時代,他明確要求自己的兄弟們要在戰場上保護自己,不要衝殺在第一線。這大概和明軍大量使用火槍火炮也有關係。

所以說,隨著武器殺傷範圍越來越大,武將的個人武功越來越不重要,他們也越來越拖後指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