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鄴城,是東漢末年魏郡的治所,這座城池人口昌盛,經濟繁榮,是河北的中心,其地理位置優越,

北臨漳河,南有淇水,中有洹水,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太行山作為他的天然屏障。這座城最早由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建造。

《水經注》:本齊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築五鹿、中牟、鄴,以衛諸夏也。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鄴城的最初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華夏民族,防止異族的侵略。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鄴城地理位置


而鄴城所在的魏郡由漢高祖劉邦設立,到了漢順帝時期,一郡的人口有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後漢書·郡國志》: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人口雖然沒有像汝南郡或者南陽郡那麼多,但也是一個繁榮的地區。

到了東漢末年,我們都知道冀州是黃巾之亂的爆發區,其中黃巾軍的首領張角、張寶和張梁三兄弟全是位於冀州,而鉅鹿郡更是黃巾軍的總部。因此,魏郡也是遭受不小的破壞。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我找了一下在漢靈帝時期一直到袁紹奪取河北四州之間的擔任冀州刺史和冀州牧的人物:羊陟、李邵(熹平元年左右)、巫捷、劉焉(中平元年之前)、公孫度、皇甫嵩(中平元年)、王芬、賈琮(中平四年到中平六年)、韓馥、袁紹。

其中,羊陟與李邵的先後與具體時間不清楚,巫捷、劉焉、公孫度的先後和具體時間也不清楚。但是大致的順序就是如此,而且從正常來說,刺史的在任時間一般只有3年,因此中間還缺少其他任冀州刺史的人員。

接下來,我們看袁紹奪得冀州後對鄴城的經營。

袁紹奪冀州

袁紹最初是渤海太守,關於袁紹奪取冀州的起因,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中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韓馥與公孫瓚交戰,戰敗,使得公孫瓚的軍隊得以進入冀州,公孫瓚的軍隊以討董的名號想要奪取冀州。這個時候,當時袁紹的幕僚荀諶和高幹前來遊說韓馥,讓他將冀州讓與袁紹以阻擋公孫瓚。

《三國志·袁紹傳》: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

其二,是當時袁紹軍隊多但是缺少糧草輜重,一直受到韓馥的接濟,這個時候逢紀勸其奪取冀州,並且給袁紹一個計謀,利用公孫瓚來脅迫韓馥。

《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紀曰:"可與公孫瓚相聞,導使來南,擊取冀州。公孫必至而馥懼矣,因使說利害,為陳禍福,馥必遜讓。於此之際,可據其位。"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

根據《後漢書》的印證,很明顯韓馥與公孫瓚的交戰是由袁紹引起的,因此袁紹完全是依靠計謀奪取了冀州。

袁紹對鄴城的經營

在袁紹剛奪取冀州的時候,與公孫瓚交戰,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依靠鞠義的發揮大勝公孫瓚。但是與此同時,因為後方的空虛造成魏郡被太行山上的黑山軍劫掠,並且被黑山軍攻破鄴城。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三國志·袁紹傳》:紹既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慄成。賊十餘部,觽數萬人,聚會鄴中。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三月上已,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幹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郡守。

由此可見,因為這次被黑山軍攻破鄴城,造成鄴城前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毀於一旦,這也是後來袁紹與黑山軍的關係達到一個不死不休的地步的原因。

因為公孫瓚的敗退,而袁紹自己也是元氣大傷,不得不休養生息。為此為了更好的經營鄴城,他特地做了幾件事:

第一, 清剿黑山軍。

袁紹一回來就消滅了眾多的黑山軍首領,其中包括於毒、左髭丈八、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招降陶升。可以說黑山軍自此之後元氣大傷,除了一個張燕部外,其他基本都被袁紹消滅。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

第二, 休養生息。

鄴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底子猶在,經過袁紹的一番治理,很快又成為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而這座城就是作為袁紹勢力的中心,政令全部由此發出。同時期部下的家族全部彙集在鄴城,更是加快了鄴城的發展。而自己也是被封為鄴侯。

而經過幾年的經營,袁紹最終在建安四年,全取河北四州。當時袁紹想要挑選精兵十萬,其中騎兵一萬攻打曹操,但是後來沒有行動。而且這根本不是袁紹的全部實力,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出,經過休養生息後,冀州的戰爭潛力有多大。再加上後來坐擁河北四州,更是如此。

曹操對鄴城的攻取

雖然袁紹的實力強悍,但是在官渡之戰還是敗於了曹操。但是袁紹仍舊可以退守河北之地。雖然當時曹操乘勝追擊,一部分的郡縣多有降曹之人,但是隨著曹操軍隊的退去,袁紹還是很快就是將這些郡縣全部收復。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建安七年,袁紹去世。袁紹勢力瞬間分崩離析,冀州、幷州、幽州被袁紹三子袁尚繼承,長子袁譚控制著青州。但就是這樣,曹操也沒有能力立馬蕩平殘袁勢力。

因為袁家兒子的手足相殘,在建安九年,曹操進軍鄴城,當時鄴城由審配防守。為了攻破鄴城,曹操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先是築土山、地道以攻鄴城,但是沒有效果,後來作圍爎,決漳水灌城,花了兩個月時間,還是沒能攻下。一直到八月,審配的侄子審榮開城投降,才得以攻破鄴城。曹操攻打鄴城從三月開始一直到八月,其中還用地道、土山、水攻各個方法都不得入,要不是有人背叛,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由此可見,鄴城的堅固。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以其兄子榮為東門校尉,榮夜開門內操兵,配拒戰城中,生獲配。

因此,從官渡之戰後,曹操對鄴城的攻打算起,曹操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才得以進入袁紹經營許久的鄴城。

曹操對鄴城的經營

曹操奪取河北的中心——鄴城後,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經營,同時也漸漸成為後來曹操封地的都城,而且曹操的政治中心也由許昌向鄴城轉移。

曹操奪取鄴城後做了很多事情:

第一, 休養生息。

在奪取鄴城後,曹操下達一條命令,就是免除河北之地的百姓一年的賦稅。

《三國志·武帝紀》: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難,其令無出今年租賦!"重豪強兼併之法,百姓喜悅。

建安十一年,曹操主持開挖了平虜渠、泉州渠。建安十八年,曹操又挖了利漕渠。

《水經注》:漢獻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鑿渠引漳水,東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水經注》:魏武王又塌漳水,迴流東注號天井堰。

興修水利必然對於民生有著巨大的好處,這是農耕社會下,統治者必然要做的一件事。

第二, 曹操對鄴城進行修復,同時增加了防禦措施。

首先,曹操充分利用鄴城周邊的水資源修建了寬廣的護城河;此外,還在西北建造了三臺:銅雀臺、冰井臺和金虎臺,也許很多人受到曹植的《銅雀臺賦》的影響,認為曹操建造三臺僅僅是為了享樂,其實不然。以曹操的節儉的性格,他不會無緣無故的建造這樣的三臺。

根據記載,這三臺集堡壘、倉庫、臺榭於一身,具有巨大的軍事防守價值。除此之外,在銅雀臺剛建造完成的時候,鄴城還發生了叛亂,王修趕往曹操處,而曹操當時處在銅雀臺,他遠遠就看到王修,從這一點上看,這三臺至少有瞭望敵情的作用。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鄴城三臺


因此,我認為曹操築造三臺並不僅僅是為了遊樂,必然有著軍事意義。

第三, 遷移部將家屬和宗族。

我們都知道曹操早先遭到張繡的降而復叛,因此痛失長子曹昂和大將典韋。此後,曹操總結教訓說:"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亦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以後不復敗矣。

"

由此可以知道,讓降將或者部將保持忠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他們的人質,在後來的各朝各代中,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個將領到邊疆領軍,一般都會把家庭安置在京城。

因此,曹操在對鄴城經營的過程中,鼓勵麾下將領將家族遷移至鄴城。比如,梁習把吏兵的家屬"前後送鄴,凡數萬口";李典"徙部曲宗族萬三千餘口居鄴",後來被曹操嘉獎,遷破虜將軍;臧霸"求遣子弟及諸將父兄家屬詣鄴"。

遷徙部將的家屬來鄴城,既可以保證部將們的忠誠,同時可以增加鄴城的人口。

第四, 曹操在鄴城建立魏宗廟陵寢。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允許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同時增加魏郡的城池數量。

《三國志·武帝紀》: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這些都為後來曹操稱公做準備。

建安十八年,天子派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封地為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共十郡,曹操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還建立魏宗廟社稷。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成為魏王。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正式下令把鄴城附近的西門豹祠作為自己的葬地,同時允許有功之臣可以陪葬在此。

《三國志·武帝紀》: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頉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兼容。"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葬在高陵。

看看袁紹和曹操對鄴城的攻取和經營

曹操墓所在


上述就是曹操對於鄴城的經營措施。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曹操對於鄴城的重視程度。

結語

由於鄴城在軍事上有攻守兼備而控制全局的作用,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周圍具有發展經濟

的優越條件等因素,袁紹將其作為遙控河北四州的中心。同樣的,曹操也把它作為其武裝割據政權的都城來經營,不僅使其成為其政權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成為宗廟和陵寢的所在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