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是如何順利登上皇位的?朝中大臣為何沒人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

月影青霜


在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之後,制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這場統一戰爭,在前期很順利,繁華的南方腐蝕了割據統治者的進取之心。所以南方很快就平定了,但當統一戰爭是進行到一半時,趙匡胤就突然暴病,此時南唐剛剛平定一年,內部並不平靜。並且經歷了五代十國那個混亂的朝代,誰也不知道這個剛剛建立的統一王朝能否堅持下去,基於這些考慮,新的繼任者必須有足夠的威望和手段才能使北宋延續下去。

而當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已經被封為晉王,並且此前還是開封府尹,自從柴榮以晉王和開封府尹當上皇帝之後,這個模式基本就是在暗示儲君就是趙光義。趙光義小他哥哥12歲,少年時就聰穎異常,跟隨哥哥南征北戰,可以說他有足夠的實力和智慧穩定趙匡胤撒手人寰之後留下的帝國。所以在趙匡胤死後,就由趙光義登上了皇位,並且有金匱之盟來證明他正統的合法性。事實證明趙光義做的確實不錯,他在政治上延續趙匡胤的政治策略,限制了節度使的權利,用文官來抑制自唐朝以來一直遺留的武人當政問題,維護了內部的穩定。

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徳昭和趙德芳,在趙匡胤生前就一直沒有遵從皇子出閣必定封王的規定,在趙匡胤死的時候兩個兒子雖然成年了,但是官職和爵位都太過低微,並且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政治手段也太過薄弱,權力和地位都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叔叔,自然得不到別人的支持。


錦衣乞丐


趙光義是宋太宗。他的哥哥趙匡胤是宋太祖。宋太祖是927年出生。宋太宗是939年出生,相差12歲。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死的那年,趙光義才37歲。



人哪,說啥都沒用,活的久才是最重要的。

宋太祖趙匡胤49歲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時候,他又是習武之人。創立的太祖長拳,到現在我們後輩子孫們都還在用。他的身體也沒有什麼隱疾。當時正在領兵北伐。怎麼會?在一個最不可能的時間內暴斃呢?

而他死後又堅定不移的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趙光義。而沒有選擇自己已經成年的長子趙德昭。如果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話,那宋太祖趙匡胤絕對是天底下最至公至善的一個人。



扯淡,宋太宗是專業的。

當所有人還沒有因為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這件事而產生疑問的時候,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詔告天下:我繼位這是有理論根據的。因為我媽和我哥在活著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約定叫金匱之盟。

這個約定的主要內容就是我哥死後要將皇位傳給我,我死後再將傳皇位傳給我的弟弟趙光美,等趙光美再死了,再把皇位傳給我哥的兒子趙德昭。現在我的哥哥趙匡胤死了,那我繼承皇位,這是理所應當的。你們不信,不信可以問前丞相趙普。

而這時的前任丞相——就是出了個杯酒釋兵權主義的那個丞相趙普,也站出來說:這個事是真的,老太后在世的時候和和先皇確實是有這樣一個約定的,而且這是我親自書寫的。

有了趙普的背書,有了人證,又有了物證,再加上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死無對證,趙光義繼位也便順理成章了。而那個時候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手中一沒有軍權,二朝廷中沒有自己的勢力。想翻盤也翻盤不了了。

接著這個話題,我再說以下幾個事實:

如果這個金匱之盟成立的話,宋太宗趙光義死的時候是需要把皇位傳給他的三弟趙光美的。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得到:趙光美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事實上。趙光梅果然也是不久之後就死了。理由是經常被他的二哥宋太宗趙光義罵,自己羞愧而死。

趙光美死了之後按照排位順序,如果宋太宗死死後那皇位還是要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的,所以我們所有人依然可以想得到:趙德昭也一定等不到皇位傳承那一天他就會死。果然,趙德昭不久之後因為自己愧對祖宗而羞愧自殺了。


金匱之盟上第2位第3位順位繼承人都死光了,趙光義“不得不極不情願”的將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兒子。

這就是政治。


少校柳下惠


宋太宗趙光義登上皇位的途徑究竟是“金匱之盟”還是“斧聲燭影”歷來都是個懸案,一千多年來大家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理,到底哪個更可信只能大家自己做選擇了。我本人是偏向於相信宋太祖趙匡胤有意於傳位給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駕崩之後,趙光義即位,朝廷中並沒有誰站出來反對,這還真說到點上了——趙光義在即位之後不久就在朝廷中來了一次大換血,曾經支持趙匡胤稱帝的“義社十兄弟”,凡是依然在世並且掌權的,都被趙光義調走或者貶官,甚至有的人在被貶幾個月之後就突然去世了。這說明了啥——趙光義自己也覺得他繼承兄長的皇位,有點說不過去。畢竟自己的大侄子已經26了,小侄子也17了。太祖皇帝早年的結拜兄弟,既然能擁立太祖,那也很有可能再來一次“黃袍加身”,讓自己的兩個侄子成為新的皇帝啊,那豈不是又立了一次擁立之功?

別說,還真的有這麼一齣戲——太平興國四年的北伐中,趙光義的部隊被契丹打得落花流水,他本人也在戰爭中失聯了。群龍無首的大宋部隊中就有人暗中商議,擁立太祖長子趙德昭為帝,後來因為得知了趙光義的下落而作罷。但是這也表明,太宗即位,是有人不滿意的。

為了消除隱患,趙德昭、趙德芳、趙廷美,先後“不得其死”。


國史通論


歷史上哥哥把皇位傳給弟弟的皇帝只有宋太祖,而宋太祖趙匡胤在有兒子的情況下不按照常理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這是為什麼呢?只能說這與當時朝堂的局勢有很大關係,趙光義並不是正大光明的繼位而是搶班奪權繼位的。

燭影斧聲,宋太祖的去世有著離奇的故事

公元976年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暴斃,本來宋皇后是安排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安排宋太祖的後事的,但是卻被晉王趙光義搶了先。趙光義搶在趙德芳之前率先入宮安排了宋太祖的後事,看到搶班的趙光義後宋皇后明白事情有變,因此不得不將承認了趙光義獲取帝位的事實。

趙光義對皇位覬覦已久,對於這次搶班奪權可謂是籌劃良久。不僅朝中大臣被他盡數拉攏連後宮的太監也佈滿了親信,太祖趙匡胤去世的消息他第一時間就得知了,搶先入宮繼位也證明了他的政治野心。

在太祖子嗣健康的情況下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弟弟繼位,這在邏輯上本身就說不過去。後來趙光義為了證明其皇位的合法性竟然弄出了一份所謂遺詔的金匱之盟,只不過這份遺詔的內容也讓人覺得難以服眾。假如遺詔是真的又何必搶班奪權呢?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的繼位不是更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紀事本末》

打壓皇位繼承人穩固自己的皇位

趙光義繼位後就對太祖趙匡胤的兒子們採取了行動,先是打壓太祖的第二子趙德昭最終迫使其自殺。原因很簡單就是趙德昭在北伐的途中太宗聽到有人要擁立他當皇帝,心中大為不悅,因此就嚴加痛斥了趙德昭,最終趙德昭憤而自殺。

緊接著太宗對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也關照有加,趙德芳也算是人才出眾少年老成,20歲就幹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成績,可能是太過於耀眼,23歲的他就離奇的去世了。認真分析不難看出趙德芳對趙光義的帝位有威脅,不然僅在幾年間太祖的兩位傑出的皇子就相繼離世,不得不讓人驚奇。

當然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也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對於哥哥趙光義不尊祖制僭越繼位的行為,趙廷美表現除了嚴重的不滿,雖經過太宗的多次貶謫仍不改其的反叛之心,在多次的遷居制裁下趙廷美憂鬱而死終年僅38歲。

隨著多位皇位繼承人的相繼離世,太宗趙光義的帝位逐步穩固起來,他最終將宋朝的江山交到了自己的兒子手中,並傳承了下去。

歷史上不傳兒子的皇帝不多,而傳給弟弟的更是天下奇聞。宋太宗強行繼位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這段歷史也就成了懸案,不是太祖的兒子們不想繼位而是太宗根本沒有給他們任何的機會!


秋雨魯北說歷史


趙匡胤死得很離奇。去世的前一夜,召兄弟趙光義飲酒作樂,留趙光義宿在宮中,第二天凌晨,趙匡胤死了。

頭天晚上發生了什麼就成為人們的疑問。後世的史學家有種推測,趙匡胤是猝死,即突發急病離世。但我不太認同。

因為趙匡胤除了是皇帝,他還是武學宗師,所創的太祖長拳流傳至後世,少林寺都公開承認太祖長拳是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枝。還有“太祖盤龍棍”,也是後世各大門派極想學習的奇技。

習武之人,通常都身體健康。就算不和活了兩百多歲的張三丰相比,趙匡胤也不會這麼短壽。而且之前也沒什麼預兆,所以不太可能是猝死。

頭晚和他相處的趙光義就成為了最大的嫌疑。

無論是當時的宋朝,還是後世,一直都有“燭影斧聲”的傳說,懷疑是趙光義謀殺了趙匡胤。那他為什麼還能登上皇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趙匡胤生前沒有立太子

不知道趙匡胤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位十六年始終沒有立太子。不,別說太子了,他連王都不封。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夭,他在世時,次子趙德昭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子趙德芳(八賢王的原型)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都不是王。

他活著的時候,兩個兒子不是王也沒什麼要緊,反正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皇子;等他死了,兒子們的處境就尷尬了。

如果沒有趙光義,大臣們必然擁立趙德昭,但趙光義站了出來,事情就不一樣了。

二、趙光義早有準備,及時即位,提出“金匱之盟”,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趙匡胤是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去世的,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為帝。這是一大疑案,他也沒說皇兄傳位於自己,更沒有什麼遺詔,反正他就是即位了,有點類似自立為帝。

此時的趙德昭和趙德芳正沉浸在父親去世的悲痛中,聞此訊息有點懵,也沒有什麼應對措施,眼睜睜看著叔叔登上皇位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趙光義早有準備。

如果多給趙家兩子一點時間,事情一定不會這樣發展,他們也有自己的擁護者。但趙光義速度太快了,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大事已定,趙光義已經是皇帝了。

當然啦,趙光義也知道大家有疑惑,所以後來推出了“金匱之盟”,說是母親杜太后去世的時候安排好了,兄終弟及,趙匡胤死後傳位於他,通過這樣的方式避免幼主繼位國朝動盪。這份遺書藏於杜太后的金匱(金櫃)中,所以稱為“金匱之盟”。

可問題是,這份遺書誰都沒見過,趙光義也沒有拿出來。

三、趙光義和趙匡胤一起打天下,極有威望

趙光義並不是文弱書生,一直跟著趙匡胤打天下,陳橋兵變就有他。可以說趙匡胤的成功,有他很大的功勞。

趙匡胤對這個得力的兄弟也非常信重,登基後封他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後來一路高升,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是宋朝初期的實權重臣。

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成為趙匡胤之下的第二人,身邊聚攏了許多親信。

也就是說,趙光義在朝中有遠勝於侄兒們的龐大勢力,這是他順利登上皇位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眾所周知,宋太宗趙光義是謀殺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以後順利登上皇位的,至於朝中大臣為什麼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兒子,是因為趙匡胤一直暗示弟弟趙光義是自己的接班人,而沒有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

公元976年年底,49歲的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亡。 後世大都認為趙匡胤是被弟弟晉王趙光義殺害,因為趙匡胤去世之前只有趙光義一個人在場,而且發生了燭影斧聲的恐怖情景。

根據《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

《續湘山野錄》記載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意思就是公元976年11月13日夜,大雪紛飛,49歲的皇帝趙匡胤留37歲的弟弟趙光義在宮中喝酒,按照宮廷禮儀,作為親王的趙光義不可以在皇帝寢宮過夜,太監宮女也不應該離開趙匡胤的寢宮。 在只有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在皇帝寢宮的情況下,身體強壯無病無痛的趙匡胤在第二天凌晨突然暴亡,趙光義當然成為趙匡胤之死的最大嫌疑人。



據說窗外的侍從看見晃動的燭光還有聽到斧頭戳地的聲音,趙匡胤悽聲說“你好自為之”,之後趙光義就跑了出去。


趙匡胤的暴亡,有被趙光義用斧頭砍死與被趙光義毒死兩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對於趙匡胤的暴亡,趙光義難逃干係。

公元976年11月14日凌晨,宋皇后發現皇帝趙匡胤去世,她派太監王繼恩召皇子趙德芳進宮,王繼恩卻把趙光義召進宮,如果不是趙光義事先與王繼恩串通好,作為太監的王繼恩怎麼敢違背皇后的命令。 趙光義讓太監通知自己,就是為了製造在趙匡胤死亡的時候,自己不在現場的假象。

至於趙光義殺害趙匡胤的原因,除了趙光義為了奪取最高權力以外,後蜀花蕊夫人徐慧妃之死也是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反目成仇的重要原因。

公元 965年,趙匡胤派人毒死了46歲的後蜀亡國之君孟昶,霸佔了孟昶美若天仙的寵妃花蕊夫人。

沒想到趙光義也覬覦花蕊夫人的絕世美貌,但因為花蕊夫人已經是趙匡胤的愛妃,兄弟之間為了爭奪一個絕世美女發生矛盾,趙光義一氣之下在公元970年用箭射死了才貌雙全的花蕊夫人徐慧妃。

雖然趙光義說是誤殺,但不可能不在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之間留下陰影。

在趙光義繼位五年以後,趙光義才讓宰相趙普公佈了所謂的金匱之盟,就是“兄終弟及”是母親杜太后臨終的意思。

既然是杜太后的意思,為什麼不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堂堂正正地公佈出來呢? 一般情況下,新皇帝繼位,都在先帝去世的第二年改元,而趙光義卻把只剩下一個多月的天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只能說明趙光義心裡有鬼,迫不及待為自己“正名”。

另外,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兒子之死也難逃干係。公元979年,28歲的趙德昭被趙光義怒斥後自殺而死。公元981年,22歲的趙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按照杜太后“兄終弟及”的遺旨,趙光義死後應該弟弟趙廷美繼位。可趙光義把趙廷美一貶再貶,從魏王貶為縣公並流放房州,公元984年,37歲的趙廷美吐血而死。


厚德載物49847


宋太祖趙匡胤如何死的到如今仍然眾說紛紜,史學界也未有定論。不論趙大是被斧頭砍死的(幾率基本為零),亦或是如和尚文瑩出的“故事會”《續湘山野錄》中記載的被毒死(不排除有這可能),還是趙大自己酒後心血管病發作猝死的,總之宋朝開國皇帝是正值壯年之際(49歲)於一個祥瑞的雪夜悄悄地離開人間,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個如風如謎一般的男子走後,他留下的孤兒寡母就悲催了。據史書記載不僅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得到了太監王繼恩的獨家爆料,而且還因為趙二跑的比較快,所以宋皇后首先見到的不是自己兒子德芳而是她小叔子。這時候的宋皇后只能接受趙二成為第一名的現實,於是對小叔子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趙二自然要發表獲獎感言,於是激動的哭著對嫂嫂說:“共保富貴,不需擔憂。”就這樣趙光義順利接棒成為大宋國第二位皇帝。

那麼趙光義能順利當上了第二任皇帝真的就是因為有獨家爆料和腿長跑得快麼?我們先倒帶回五代去看看。

五代皇帝更替紀實

五代時期的皇位繼承,除了後周郭威傳柴榮成功,後晉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差的身死國滅,好一點的孤兒寡母被欺。

後梁的三個皇帝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後唐四個除了明宗善終,兩個死於兵變,一個亡國自焚。後晉高祖石敬瑭雖然是善終,但也算是被契丹嚇死的。悲催的石重貴則被契丹擄走了。後漢的劉知遠善終,兒子被殺亡國。後周郭威柴榮善終,柴宗訓禪讓。這麼算來,十四個皇帝裡,安安穩穩地善終且沒亡國的也就五個。

武將勢力的惡性膨脹,文官集團過分邊緣化,藩鎮割據擁兵自重,禮法廢弛,綱紀頹壞。這些就是五代時期的主旋律。

雖然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的手段是“和平演變”,但本質上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沒跳出五代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就容易造反的圈子。

五代“隱皇儲制”

五代的時候是亂世,禮法廢弛。亂世裡什麼仁義道德,倫理綱常都是假的,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對在位的皇帝來說,一旦立了太子,那必定會出現第二個權力中心,如果這個太子是個野心家,沒事就天天琢磨如何幹掉在位的皇帝,那皇帝的風險就太大,立個太子得不償失。但是在那個動不動就要御駕親征的時代,不立皇儲萬一自己打仗掛了家裡分分鐘就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的節奏。大家在反覆研究權衡下,隱皇儲制就誕生了。

所謂隱皇儲制,就是說我中意誰來接班的話不立皇儲——但是我讓你來做親王兼京兆尹。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大家雖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以後是要接班的,但是你畢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因此名義上咱們還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擔心你哪天急著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燒死我了;二是雖然名分上沒將你立為皇儲,但封你做了親王,使你的地位凌駕於群臣之上,又讓你做京兆尹,相當於把首都地區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給了你,這樣也讓你安了心,在緊急時刻接班也不至於手忙腳亂了。因此這個方法風靡一時,大家都覺得十分科學。

以下是五代各朝採取隱皇儲制的案例:

後梁:朱友文為博王加開封尹為朱溫之儲(沒成功上位,被弟弟朱友珪所殺)

後唐:李從榮以秦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沒成功上位,兵變被殺)

後唐:李從厚以宋王加河南尹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成功上位)

後晉:石重貴以鄭王加開封尹為後晉高祖石敬瑭之儲(成功上位)

後漢: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沒成功上位,病逝後追封魏王)

後周:柴榮以晉王加開封尹為後周太祖郭威之儲(成功上位)

宋初二趙實況

趙匡胤立國的時候,天下可不是太平盛世,周圍其它割據勢力南唐、北漢,後蜀等都虎視眈眈。當時趙大和趙二也忙著四處征戰搶地盤。國內也是有不少野心家念念不忘五代優秀的傳統,趙匡胤當皇帝第一年,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就造反了,太祖各御駕親征一次,才算搞定了他們倆。而那會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還未成年。

公元973年趙光義加封晉王兼領開封尹,老三趙廷美在那年是永興軍節度使領京兆尹,而時年22歲趙匡胤的大公子德昭還只是山南西道節度使領興元尹,仍然沒有被封王。

趙光義封晉王后,又兼著開封府尹,在皇帝眼皮底下是大肆培植勢力,籠絡朝臣和禁軍將領。

趙光義在開封勢力坐大後,趙匡胤曾提出遷都洛陽但被老二一句“在德不在險”頂回去而作罷。

實況分析

因為五代以來的風氣,幼子繼位大將必篡權。這篡權的行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以至於不受篡位者意志所支配,趙匡胤自己就是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皇位。

經常御駕親征的趙匡胤要想避免這種事情就必須要有一個成年有能力的皇儲,但是畢竟自己有兩個兒子,所以在宋立國之初,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趙匡胤是用五代沿襲下來的潛規則選擇了趙光義作為皇儲以備萬一自己意外了的皇位繼承人。當時趙光義也確實是趙匡胤以下的第二個實權人物,按照史料也是按照繼承人培養的。

結論

趙匡胤睡夢中死去後並未留下傳位遺詔,當時最有實權和勢力的是晉王加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而且按五代以來的潛規則和趙匡胤在實際上對他身份的認可,他即是朝廷上下默認的皇儲。

分析到此,結論就很清晰了,在趙匡胤突然離奇的死了後趙光義順利登上帝位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以當時的實力對比自然也不會有人去擁立趙匡胤的兒子了,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趙大兒子當了皇帝,估計也坐不穩那個龍椅。

當然趙大如何死的不在分析之內,也無法得出結論。他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是趙光義,而且趙二對大哥的後人並未善待,所以後世才有那麼多“謀殺論”和“陰謀論”。


吾味雜譚


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三天以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就是宋太宗。關於趙光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後世基本上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是“燭影斧聲”,《湘山野錄》中對這有記載,說趙光義與哥哥趙匡胤一塊喝酒,有人看到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躲避狀,聽到斧子戳地的聲音。大概意思就是趙光義謀哥哥,自己篡位當了皇帝。這種說法比較流行,畢竟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都是傳給兒子,很少出現這種兄終弟及的情況。三國時期東吳的掌權人孫策臨死前把他的位子傳給了弟弟孫權(孫策雖然不是皇帝,但權力傳承的意思差不多),是因為孫策年輕早逝,兒子還太小,在東漢末年那麼複雜的局勢下,立幼君確實不是明智之舉。可趙匡胤的情況跟孫策不同,趙匡胤去世時他的次子(長子早夭)已經25歲了,並不年幼,所以沒理由放著兒子不傳,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且這一說法並不是傳言,而是記錄在《湘山野錄》中,所以可信度就更高了。


另一種說法是“金匱之盟”,這也是正史的說法。說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把趙匡胤叫到身邊問他:“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能成為皇帝嗎?”趙匡胤說:“當然是您跟我爸的福澤庇護。”杜太后說:“你之所以能當上這皇帝,是因為周世宗(即柴榮,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逼他兒子禪位)立了年幼的兒子當皇帝,所以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在大宋,你死後要讓你的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光義死後立弟弟趙廷美為帝,趙廷美死後再立你的兒子趙德昭為帝。”趙匡胤答應了,太后還把宰相趙普請來記錄她的遺言,並把遺詔藏在金匱裡,所以才叫“金匱之盟”。


這種說法其實是漏洞百出的,先說杜太后擔心的怕有年幼之君,你太后怎麼知道你兒子什麼時候死呢,好像說的趙匡胤肯定會早逝,等不到兒子長大一樣。事實上趙匡胤死時,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了,根本不會出現幼主登基、社稷危險的現象。再說了,杜太后又不是什麼掌權的太后,她說話趙匡胤完全可以不聽,趙匡胤就是再孝順,也不會把自家江山讓給弟弟的,這裡根本說不通。但是我卻認為“金匱之盟”比“燭影斧聲”更有說服力,可信度也更高。

我認為“金匱之盟”不是趙光義為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而捏造出來的,應該是真有這個遺詔。首先,趙匡胤960年稱帝,一直到976年去逝,這中間16年的時間裡,他卻從未立太子。封建君主制下,太子乃是國本,趙匡胤有兩個兒子,而且年齡也不小了,他不但不立一個為太子,甚至兩個兒子都沒有被封王,這種現象實在是不尋常。而與之相反的,趙匡胤卻非常重用趙光義,封他為晉王,在宰相之上,所以彼時的趙光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按照正常的帝王家,皇帝對於自己的兄弟大都多有忌憚,不肯予於重用,趙匡胤對趙光義卻是恩寵有加,並無防備。一個皇帝讓自己的兒子沒什麼實權,而重用自己的弟弟,這在歷史上恐怕很少見吧!如果有“金匱之盟”那麼這一切就說的通了,趙光義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所以既便他權力很大,趙匡胤也不猜忌了。



那麼問題又回到了上面,如果真有“金匱之盟”,趙匡胤為什麼會答應呢,他為什麼情願把皇位傳給弟弟呢?我猜測這可能跟“陳橋兵變”有關。因為趙光義在陳橋兵變中有擁立之功,所以杜太后才會提出讓趙光義繼位的要求,而趙匡胤也是這個原因才答應的。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類似的事情,那就是西漢漢景帝劉啟的母親竇太后就曾經要求過漢景帝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梁王劉武,原因是劉武在七王之亂中立有大功。只不過這個事情只是說說,並沒有實施行動,但顯然趙匡胤是真的做了。而且如果“金匱之盟”是趙光義捏造的,那他大可不必把趙廷美也寫上去,直接寫趙匡胤傳位給他,他再傳位給趙德昭豈不是更好。趙光義繼位之後,下令趙匡胤和趙廷美的子女跟他的子女一樣都是皇子皇女,而且還以各種手段讓“金匱之盟”上的繼承人都先於他去世,也間接證明了確有此事。



由於有“金匱之盟”的存在,趙光義又權大勢大,幾乎把朝臣們都拉攏到自己麾下,所以可以非常順利的登基,而趙德昭、趙德美兄弟倆勢單力薄,自然沒人敢擁立他們。

趙匡胤是位仁善之君,“陳橋兵變”之後雖逼後周恭帝禪位,卻一直厚待廢帝及家人。“杯酒釋兵權”雖然奪了功臣們的兵權,卻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那樣大肆誅殺功臣。就算是有“金匱之盟”,他其實也完全可以和弟弟趙光義一樣使些手段,讓兩個弟弟先於自己去世,那麼皇位還是可以傳到他兒子的手裡的,可是趙匡胤仁德,沒有那麼做,也難怪世人提起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總少不了宋祖。



孔六十三


燭影斧聲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締造者太祖趙匡胤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宋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

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截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

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宋皇后一見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光義便登極為帝。

金匱之盟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了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人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廕,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當然真實的歷史只有當時人清楚了。

朝中大臣為何不擁立趙匡胤兒子

首先,趙光義佔得先機。宋太祖當天晚上一駕崩,趙光義很快得到消息迅速做出應對,立即掌控宮裡大局,再加上本身作為開封府尹,宮外也盡在掌控之中。隔天之後,第三天就登基了,大臣們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其次,等到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兒子只有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此二人無論從資歷,權利各方面都沒有反對的資格,再加上“金匱之盟”這張王牌,更沒有反對的理由。

對於大臣們來說,這是皇帝的家事,與己無關,即便是選擇個靠山,也會選擇實力更強的趙光義,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反對之聲。


老杜兄弟


北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為什麼朝中大臣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後代登基,而是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成功登上皇位,宋太宗趙光義的繼位這事有許多的爭論,民間更有“燭影斧聲”的傳說,趙光義是通過弒君殺兄而即位的,而且,支持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那麼趙光義的繼位真實的是沒有一點依據嗎?

“燭影斧聲”的依據是什麼?

判斷一件歷史事件的真假,一般都是通過史料記載,那麼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事件,“燭影斧聲”的來歷或者記載又是出處於哪裡?

《宋史紀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續湘山野錄》“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上述這二個記載就是關於“燭影斧聲”的,從字面上可以看出來,好像宋太祖趙匡胤的暴斃其實就是趙光義一手策劃的,策劃這種事情,其實在古代是屬於弒君的,弒君的罪責有多大,大家都清楚,如果是這樣得到皇位的,那麼趙光義的繼位肯定是不合法的。

在宋太祖趙匡胤後代尚存的時候,如果“燭影斧聲”是真的,那麼肯定會影起大亂的,但是在趙匡胤駕崩之後,北宋並沒有亂起來,這就說明,“燭影斧聲”事件只是臆測,並沒有實際的證據來證明有這個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北宋沒有亂,朝中大臣也並沒有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登基,而是默認了趙光義。

支持趙光義登基的“金匱之盟”又是什麼?

“金匱之盟”又叫作金櫃之盟,講訴的是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這個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在邊上侍奉,臨終時召宰相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

《宋史·杜太后傳》“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從對於“金匱之盟”的史料記載來看,趙光義的繼位最大依據是根據杜太后的遺願,這其實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意思,從側面也就可以說明為什麼當時的朝中大臣並沒有去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繼位,也就說明了,趙光義的繼位是合法的,是名正言順的。

總結

從“燭影斧聲”事件上來看,趙光義弒君殺兄篡位謀逆的,但從“金匱之盟”上來看趙光義的繼位又是合情合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趙光義是否謹遵太后即太祖的“金匱之盟”了呢?沒有!趙光義既沒有傳位於其弟趙廷美,更沒有最終將皇位傳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仍然還是屬於“矯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