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前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先滅了秦國?

執爸KkIQ1093


魏早年未能滅秦,歷來為後人所詬病。

可是,仔細回顧這段歷史,魏國曾一心要攻秦,最後未滅秦,絕非簡單的“選擇失誤”。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為在細節上的失誤(而不是戰略選擇上的失誤),使他最終無法滅秦,霸業衰落。

哭泣的名將

前390年,魏河西。一輛疾馳的馬車停了下來。一位地位尊貴的中年人緩步走下車,靜靜地看著黃河。望著奔騰的黃河,這位中年人突然放聲大哭起來!


僕人急切地走過來:您戎馬一生,刀光劍影中從不變色,為什麼現在痛哭起來了呢?

中年人嘆息道:這片土地,正是用武之地,我和兄弟們浴血奮戰才保住了此地。我正準備藉此大展宏圖,怎會預料到我王不用我了呢?王不用我,這片土地只怕很快就會丟失了!我不是為自己哭,我是哭那些為這片土地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呀! 良久,他依依不捨地上車離開。



這位中年人,正是史詩級兵法家吳起。他所離開的河西之地,在他離開後的第二年,就遭到了秦國的大規模進攻。

伴隨他離去的,是他嘔心瀝血的煌煌大魏,對秦國的優勢。

魏長期把攻秦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早在魏被正式承認為諸侯之前,魏就把攻秦作為他的主要發展方向。


前439年,魏在河西築少梁城,開始了對秦戰爭。 在此後的三十年裡,秦魏之間大打出手。終以魏攻佔河西與關中東部而告一斷落。

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十年裡,魏為了集中力量攻秦,在東、南方向放棄了一些局部利益。

前413年,齊、楚,分別大敗魏。 可是,魏卻並沒有立刻作出反擊,而是依然心無旁騖地推進對秦的戰爭。 直到前407年,魏攻佔全部河西及關中東部後,才騰出手來,反擊齊、楚。

魏的位置,決定了他很難專力滅秦 後人常常詬病魏國:四面樹敵。


地處四戰之地的魏,是各個大國在謀求發展時的首選目標! 歷史的車輪已進入戰國時代,各大國對小國的攻伐已經基本結束。他們要想尋求新的發展,勢必要選擇大國進行攻伐。

不管是楚悼王、陳和,還是後來的齊威王,他們都是積極進取之主。他們要積極進取,地處中原的三晉都是他們天然的攻取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通過單純的外交來“安撫”齊、楚,全力攻秦,是一廂情願的!

魏在平定河西后,轉身先與齊、楚作戰,挫敗對方的勢頭,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意外的滅秦機會,卻被內部鬥爭所耽誤

儘管魏在對東方作戰時連續取勝,但齊、楚都繼續長期對抗魏,使得魏被迫將主力放在東、南線,無力對秦做新的軍事行動。



可是,一個天才人物,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了滅秦的機會!

前391年,秦在楚國的慫恿下,發起了對魏的戰爭。 面對浩浩蕩蕩的50萬秦軍,魏吳起僅率數萬魏武卒發起反擊,大破秦軍!(戰國時兵力具體如何,爭不清,但此戰吳起以少勝多是必然) 魏軍一路追擊,一直攻到秦的腹地!


此時,魏有極佳的滅秦機會! 由於吳起所率的,是自己在河西操練的魏武卒,魏國東方的軍事力量被動用的不多。因此,吳起的攻勢,不會削弱魏在東線的力量! 而“提兵三萬,橫掃天下”的吳起,有能力指揮這隻魏軍大舉攻秦! 可是,吳起遭到魏國國內的排擠,被迫出走(也就是文章開頭的那幕) !

吳起的出走,原因絕非僅僅是史書所說的“拒絕公主”之類的家常事務。


吳起的出走,根本在於:魏變法不徹底,老世族勢力依然在國內佔據絕對的影響力!

因此,即使戰功卓著,吳起依然要把相位讓給“上使國君安心,下使百姓信服”的世族們! 本就已經威脅世族地位的吳起,攻秦又已取得重大勝利。此時,吳起徹底成為魏國老舊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可是,吳起的出走,並是魏放棄這次機會的決定性原因!


事實上,魏換將後,依然有能力繼續對秦發起進攻! 直到前350年,已經衰落的魏國反擊秦國時,都打得秦孝公被迫割地求和。

魏有能力繼續以吳起留下的班底攻秦!

不卑不亢的承諾

吳起出走這年,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前390年,流亡魏國的秦公子連得到消息:魏國願支持他回去做秦公。

這是很難回答的一個消息:如果拒絕,他可能會有殺身之禍!如果答應,他很可能使秦被魏所操縱!

公子連想了良久,不卑不亢:我也想回去做秦公。但是我想靠自己的力量,不想勞煩魏國!我在魏國流亡30年,深受大王的恩惠!因此,只要大王在位一天,我就不攻魏!


這位公子連,就是後來的秦獻公。 這個承諾魏武侯當然不滿意!可是,魏武侯依然答應了他! 秦獻公回國後,模仿魏國法度改革,在魏武后去世後,發起了對魏數次大規模進攻!

握手言和

魏武侯為什麼“輕易做不划算的買賣”?

我們再看下一筆買賣!

同樣是在吳起出走的這一年,魏國牽線搭橋,讓周天子承認了田氏在齊國的諸侯之位! 魏、齊之前曾大打出手若干年,是彼此主要的競爭對手。 可是,為什麼魏王在佔據優勢時,還要主動示好,幫人家提高政治地位呢?

魏最大的威脅:三晉分裂

魏在同一年,同時停止了對秦、齊的爭鬥,說明魏國遇到了比更大的威脅:三晉分裂!


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趙、韓雖然國力遠不如齊、楚,但對魏國的威脅非常大! 一旦趙、韓封鎖上黨,魏國分分鐘就會被分成兩半!

事實上,當時趙、韓對魏的威脅,還遠不只如此!

魏惠王即位之初,趙、韓一起支持惠王的政敵爭奪魏國君位。 趙、韓兩國君主的爭論,說明了當時魏國的尷尬形勢。

趙君希望把魏國一分為二,徹底變成兩個中等諸侯! 韓侯反對,說要另立一個魏君,讓魏割讓土地給韓趙就可以了。 趙君答:看來你還在為攻鄭的事情留力,不如這樣,你們先回去,這裡交給我們!

這個爭執說明:同為三晉的趙、韓,在魏國的關係十分複雜!他們有能力直接把魏國顛覆,造成遠遠大於齊、楚的威脅!

因此,在吳起攻秦大獲全勝時,魏採取了同時與秦、齊結好的政策! 無非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形勢逆轉,源自三晉不合

魏開始對韓、趙分別用兵,希望重新控制三晉! 可是,魏失算了。韓、趙自然不難被魏打敗,可問題是:齊、楚、秦,都擔心魏獨霸三晉! 於是,剛收了魏國大禮包的齊國沒有去還人情,反而大舉介入三晉之爭。


“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徹底把魏國從霸主位置上拉了下去!

魏弱下來後,秦逐漸採取反擊,逐漸收復河西,逆轉了形勢!

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一個強大的中原霸主,是所有諸侯的眼中釘!齊楚,不會坐視魏重整三晉,也不會坐視魏一口吞秦!

從上面的回顧,我們會發現: 魏想要通過外交手段,使自己專心選擇先專門攻秦,是一廂情願的。魏在戰略方向的調整上,也基本根據形勢需要,中規中矩,沒有低級失誤,絕非後人說的“愚昧不堪”。



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無論哪個時代,要想渾一天下,都是極為困難的。要渾一天下,僅僅靠“避免低級失誤”是遠遠不夠的!


朱元璋在評價魏武侯時的話,說明了這個問題:楚莊王時,大家開會開會討論時,各個面有憂色;魏武侯時,大家開會討論問題時各個面露喜色。面露憂色,就有小心謹慎,面露喜色,就自高自大,舉措失當。

因此,我認為,魏國的衰落,並非他在大的戰略方向上有什麼大的短見。而是他在細節的操作上有問題。最終,霸業中落!

秦國曾屢次反擊魏,都成效不大,假如沒有後來的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後人會不會說秦人不斷招惹魏國是“選擇失誤”呢?

魏國如果能處理好與三晉關係,對內堅持魏文侯時期的用賢風格,即使不滅秦,難道就不能長期保持優勢?


魏沒有滅秦,絕非主動選擇失誤,只是是形勢所迫。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魏太快就衰落了,沒有等到形勢允許的那一天!

人們在回顧過往時,總是偏好找出“選擇”上的問題,可是,決定成敗的,往往是“細節”上的問題。因為:如果細節沒做好,事實上可以主動作出的選擇很少,就像本文中的魏國一樣。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提到這個問題,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魏國自從文候在位之時強大起來之後,便圍繞西河郡與秦國展開了三代人的戰爭。直到魏惠王繼位前期,魏、秦兩國都還在圍繞西河郡做鬥爭。

只不過在這段時間內,秦國始終都處於下風。

那麼說為什麼魏國不直接滅掉秦國?

大致上是三點原因。

其一是戰國初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意識並不是那麼嚴重,魏國只想打擊秦國氣焰,並沒有真正滅亡秦國的決心和勇氣。

其二是秦國地處西部邊陲,一直以來都不為中原各國所重視,魏國可能也不屑於花那麼大的人力物力來滅亡掉區區一個秦國。

其三是魏國雖然強大,但是不足以向日後的秦國那樣,可以輕鬆的滅掉一個國家。

所以這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魏國只是向西盡力打壓秦國,但並沒有將魏國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等到了魏惠王即位之後,魏惠王便不再滿於在西邊與小小的秦國的較勁,而是遷都大梁,在中原各國之中稱王稱霸。

遷都大梁之後,魏國的注意力便放在齊國、楚國這樣的大國身上,秦國也得以喘息,開始了商鞅變法,逐漸強大了起來。

而遷都之後的魏國,東敗於齊,南辱於楚,引以為傲的魏武卒全軍覆沒,戰鬥力一下子大打折扣,再無力與東方諸國爭雄。

可這個時候魏國再回過神來,把目光投向秦國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曾經被自己瞧不起的秦國,竟然變成了一支猛獸,只能任由其進攻。

於是魏國“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徹底淪為了諸侯之中的笑話。


盜帥夜留香YE


戰國早期的魏國雖然是最強的,想要滅大國也是無力做到的:

一、魏國雖然早期通過李悝變法、西門豹開鑿漳水十二渠等經濟改革得以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國家,但也是比其他國家相對強,並非碾壓其他國家的態勢。

二、戰國時的滅國大戰只有在一種情況下發生:一國超強、其餘國家弱勢。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滅一國一統,原因在於從秦惠王到秦昭王時期通過結盟、蠶食等策略對六國國力的消弱。垂沙之戰削弱楚國實力、宜陽之戰消弱韓國、長平之戰削弱趙國、五國破齊削弱齊國、桂陵馬陵兩戰削弱魏國。

魏國公元前413年到公元前391年,這20多年時間是魏國鼎盛時期。這段時間秦國還沒有開始商鞅變法、田齊代姜齊也還沒有完成。

當時魏國若想滅秦國,老諸侯國齊國和楚國自然不會答應,必然出兵。

三、戰國早期,魏、韓、趙三國都是新諸侯國,關係很好,相互結盟對抗老諸侯國。三家分晉,讓魏、韓、趙三國有共同的利益,因此關係很好,經常三家聯合進攻其他老諸侯國,以開疆闢土或取得戰爭優勢。

魏國若想要滅秦,必須得到韓國和趙國的允許。但滅秦得利最大的是魏國,對於韓國和趙國活力不大,且一旦魏國擁有秦國土地,就會取得對韓國和趙國的巨大國力優勢,直接威脅韓國和趙國的生存。

魏國不能滅秦,簡單總結就是魏國雖然強大但並非壓倒性優勢、齊楚老諸侯國會阻止、韓趙新諸侯國和魏國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對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我們最大的誤會是:

秦國都是明君從無昏君,六國國君都是昏庸無能。

實際上,能夠在戰爭時期成為國君,就不會是昏庸之人,否則早就被淘汰。聯盟合作,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才是戰國各國的正常關係。秦國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就在於秦國的地理位置讓秦國沒有受到後方的打擊。同樣,齊國在五國破齊前也和秦國擁有一樣的優勢。

正是因為東方六國沒有成功削弱秦國,才導致秦國成為戰國時成為合縱對抗次數最多的國家。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三家分晉時,趙國最強。在魏文侯的領導下,魏國後來居上,成為三晉的大哥,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三家分晉後,魏文侯的戰略是三晉聯合。趙國佔有原晉國北部土地,北面中山國是他們的心頭大患。韓國地處原晉國東部,對鄭國虎視眈眈。魏國則佔有原晉國西南土地,與秦國隔河相望,秦國成為魏國早期擴張的目標。

秦魏之爭在於河西。對於魏文侯來說,奪得河西就能把秦國死死控制在西部荒蠻之地。

魏文侯前期,把戰略重心放在西部秦國,積極主動的發動了多次戰役,取得了河西少梁等重要軍事據點。到了吳起被任命為攻秦主將的時候,更是取得累累碩果。河西防線被突破以後,秦之渭河平原咽喉鄭便進入吳起視線,這引起了秦國的極大恐慌!為何恐慌?一句話,鄭若失守,渭河平原將唾手可及,渭河平原失手,秦國的糧倉便拱手予魏,國都也基本無險可守,秦國會滅國。後來魏國也確實取得了鄭之戰的勝利,進而全面控制河西,經營河西,並進行文化滲透。還在秦國北部原戎族地盤設置了上郡。

可是魏國為什麼沒有一舉拿下渭河,攻入秦都雍呢?簡單點說,魏國不想。透徹點說,魏國對雞肋秦國不太感興趣,他們攻打秦國的最大目的是期許別後院失火。因為中原才是魏國的戰略所在,魏國是想獨霸中原。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上尤為適用。三家分晉的最強趙國與後來居上的魏國的關係隨著魏國的日益強大變得越發緊張起來,魏文侯也開始咄咄逼人了。

趙國後方中山國始終是他們的威脅,但是趙國在抵擋中山國時越發力不從心,魏文侯當然不會置之不理。趙國以西南智地為交換,換來魏國攻打中山。魏將樂羊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打下中山,據為己有。此外魏國還順手牽羊佔了趙國一些土地,趙國心裡也是有苦說不出。

此後,魏國的終極目標終於暴露無遺了,他們放聲吶喊:中原我來了。首先是幫助韓國攻打鄭國,魏國攻打宋國,佔領了一部分衛國河內的土地。後來是幫助趙國攻打齊國,斬首三萬。再後來韓、趙、魏聯軍一直攻打到齊國長城,齊國被迫割地求和。魏文侯為了把自己在東方佔有的土地連成一片,又佔領了衛國的濮陽附近的土地。

三家分晉時,趙國除了佔有北方廣大土地,在中原地區也有所染指,南方的版圖已經伸到了衛國的北方,這似乎也是趙國圖謀中原的伏筆。對於魏文侯而言,想要控制三晉,獨霸中原,必須遏制趙國,使之不能南向。在多年的中原爭奪戰中,魏文侯也正是基於這個目標去圈地的。他們在趙國南向的重要地區埋下一根根釘子,甚至趙國的都城中牟都處於魏國的三面包圍之中。魏文侯的文章讓人歎為觀止。


到了魏武侯時期,魏國對秦國的也是看不上眼。幾次攻打秦國,多半不是主動出擊;或者即便戰勝秦國,也只是築城守禦。這些都反應出魏國初期心在中原。然而威名一時的魏國真的對嗎?答案是不對。魏國為了獨霸中原,放棄了滅亡秦國是魏國曆史上最大的戰略失誤。只要魏國滅亡秦國,那麼魏國就是以後的秦國,而且只要魏國想滅秦國,就一定能做到。有人說魏國不想太招搖,畢竟樹大招風啊?難道楚國滅越國不怕樹大招風?又有人說越國蠻夷也!在我看來,越國滅吳,入主中原,對比秦國,一點不缺中原化吧?

總結:魏國獨霸中原盛極一時,卻處處都是戰略失誤。獨則不能併力三晉,霸則不合時宜(春秋諸侯才做的事),棄秦而謀中原是為養虎為患,終致秦國做大,滅亡六國,中原為蠻夷所有也!嗚呼哀哉!


青銅說史


戰國前期,秦國經歷了秦穆公的強大之後正處於下滑的階段,而三家分晉之後的魏國卻是最為強大的時候,也是魏國滅秦最好的時候,可是就是這麼好的機會,魏國卻沒有把握住,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君主不明,妒賢嫉能!魏國剛三家分晉之後,由於地處四戰之地,為了生存下去,魏國開始重用李理變法,從而率先成為一代強國,特別是在吳起來到魏國之後,魏國重用吳起,不僅使得魏國成為經濟強國,更是也因此成為了軍事強國。

可是似乎魏國根本就沒有居安思危的意思,在魏國完全佔據了河西之地,只要一舉就可以滅掉秦國的時候,魏武侯竟然妒賢嫉能,逼走了河西郡守吳起,其後更是與趙國交惡,讓秦國有了喘息的機會。

第二,時事不允許!在戰國初期,雖然各國之間的軍事實力有很大的差距,可是卻沒有那個國家有滅國之力,更沒有那個國家敢有滅國之心。其他的國家可以允許你將一個國家打倒,甚至讓其從此一蹶不振,成為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可是卻不會坐視一個曾經很是強大的諸侯國被滅國。

因為一旦秦國被滅,那麼也就意味著魏國有了滅掉其他國家的實力,其他諸如齊楚之內的國家是不會允許的,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都懂。

第三,秦國自身的實力!秦國畢竟是曾經的一代霸主,雖然如今已經沒落,可是秦人卻依然還是有著一股子血性的,他們能唱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詩歌足以證明他們不怕死。魏國可以擊敗他們,可是如果想要滅國,那麼勢必會招致眾人的反擊,到那個時候,就算魏國最終滅掉了秦國,恐怕魏國的霸主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如果喜歡的話,記得點擊一下關注!!!


核彈教育


當時的魏國倒是很想滅秦國,但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一個是韓國趙國不答應,齊楚也不答應。我們從歷史上看,魏國在奪取河西之後就轉頭跟韓趙發動戰爭了。因為當時的魏國已經很強了,一旦讓魏國吞併秦國後魏國會更強,韓趙就控制不住了,遲早也難逃被吞併。這就是戰國格局,各種勢力相互牽制,盤根錯節。同樣的事也發生在長平之戰,當時沒有哪個國家原因幫助秦國或者趙國,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是超級大國,回過身來就會咬人,最好讓他兩敗俱傷,或者傷了一隻以後再幫那個已經受傷的。

其次,魏國有短板,無法滅秦。我們都知道魏國早期很強是藉助於三晉聯軍,魏國出武卒,趙國出勁騎。但是趙國退出對秦戰爭後,魏國就沒有騎兵可用了,這樣的話,魏國可以在關中這塊地方藉助於武卒佔領城池對抗秦軍騎兵,但是卻無法追擊到隴西去滅秦。也就是說,以魏國的實力他只能吞掉半個秦國,卻無法滅掉整個秦國,這是硬件問題。

第三點,魏國雖然強大,但是處於四戰之地,沒有那個時間去消化秦地。當時的魏國雖然有40萬軍隊,卻跟五國有領土接壤(燕國除外),跟楚國齊國都有兵爭,尤其是跟楚國的戰爭尤為嚴重,如果把軍隊長期拖在秦國,那麼東邊就沒有競爭力了,同樣不利於魏國發展。


優己


戰國前期,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治理下,文有李悝行變革之法,武有吳起練強悍之卒,一時間,魏國大治,國力強盛。

戰國初期,各諸侯實力均衡,誰也不可能滅了誰,只能說實力強弱罷了。不要說秦國,就是魏國附近實力弱小的衛國,他也不會去滅國,為什麼?

第一,魏國不敢!一旦滅國,那就說明實力太過強大,會引起其他諸侯忌憚,那個時候,就不是六國攻秦而是六國攻魏了。魏國的地理位置對於本國發展來說是有好處的,但是,禍福相依,魏國缺少天然的軍事防禦要地。如果魏國一旦冒天下之大不韙滅秦,那魏國覆滅就在眼前。

第二,魏國不會!當時的諸侯,心裡只有佔地盤和爭霸,只要你認輸臣服,就行了!他們的心思都在中原,對於像秦國這樣的諸侯,中原諸侯其實都是不屑和他們打交道的。魏國和秦國在陰晉打了一仗,秦國戰敗割讓河西,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第三,魏國不行!魏惠王時,由於政權更迭,魏國人才流失嚴重,加上魏惠王任人不明,魏國實力逐漸下降。反觀秦國,秦獻公繼位後,勵精圖治,接著便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逐漸崛起,最終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


瓊林夜話


魏國戰國初期的巨無霸,戰國最先改革變強的國家,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也是最先強大起來,稱霸了七八十年,半個多世紀,但是最後還是衰落下去,淪為了一個二流國家最後被秦國滅國。

戰國初期的魏國確實太強大了,當時在魏文侯,魏武侯的治理下,李俚變法,還有吳起在魏國建立的魏武卒,當時導致魏國沒有人敢惹他,魏武侯也是從來沒有打過敗仗。

這個時候剛進入戰國時期,秦國雖然作為春秋的霸主,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也是因為內亂導致衰落,而魏國又強大起來了,所以秦國在這個時候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河西之戰秦魏打了一百多年。很多人都在說如果當時魏國一直進攻秦國的話,那麼秦國就要滅亡了。當時來說魏國確實有這樣的實力去滅了秦國的。但是魏國做不到啊。

首先來說,魏國強大的時機不對,當時剛進入戰國時期,滅國之戰在當時還沒有流行,一般就是稱霸,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取代周天子的位子,所以都是想稱霸,而不是滅其他的國家來實現統一。當時沒有這個觀念。所以魏國也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我們可看到當魏國佔領了河西之地的時候,就沒有再西進的意思了,而是磚頭去了東邊和齊國,趙國打去了。

其次就是決策上的失誤,當時魏國佔領了河西之地之後,這個時候魏國的主力軍隊就開始去東邊,找齊國,趙國的麻煩了,魏國由於太強大,自己也是樹敵太多。而且魏國又是四戰之地,周圍都被大國包圍,西邊有秦國,東邊有齊國,北邊有趙國,南邊有韓國,楚國。也沒有天險可守,加上魏國樹敵太多,所以說魏國強大的時候無人敢惹,但是一旦不行了那就是群起而攻之。魏國的地勢也就決定了魏國不可能像秦國一樣安心的發展下去,秦國自商鞅變法到到秦始皇經過了那麼久,慢慢的發展。但是魏國做不到啊!

戰略上的失誤主要還是人才的流失導致的,沒有好的人才提出好的戰略,自然導致魏國一錯再錯,魏惠王之後魏國的人才流失最嚴重,當時天下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魏國,但是魏國自己卻沒有留住,不得不說魏國的失誤。


中國歷史研究所


簡單來說,魏國的戰略出現了失誤。

魏國地處天下之中,可以向四面八方擴張,但南面的韓國和北面的趙國都是盟友,再南的楚國家大業大,不是好惹的,魏國的主要擴張方向是東面的淮泗諸侯和西面的秦國。

然而這兩個方向的擴張重要性並不是對等的,魏國國土類似於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小,東西聯繫相當薄弱。

東部的核心是大梁,西部的核心是安邑,在魏文侯時期,魏國經過變法後迅速崛起,魏文侯的主要策略是東部進攻齊楚,把大梁周邊鞏固擴大,但魏國的核心仍然在西部,也就是在安邑周邊,東部由於狹窄的通道,反而類似於魏國的一塊巨大飛地,魏文侯只能通過結交韓趙,來保持和東地的緊密聯繫,確保東地的安全。

安邑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往西過了黃河就是河西,這個曾經被秦晉激烈爭奪的領土,一度成為魏國最堅固的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爭奪河西之地成了魏國的主要軍事目標,這時候秦國衰落的不成樣子,河西之地成了魏國的囊中之物。魏文侯非常重視這塊都城前面的土地,連韓國滅掉鄭國也不加干涉,專心致志地經營河西土地,使其成為魏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魏武侯時期,秦國傾全國之力發動了陰晉之戰,卻被吳起率領的幾萬魏武卒打了個落花流水。可也正是這場戰爭的大勝,讓魏武侯以為秦國不再是主要威脅,將重點轉向了東方。

此時是戰國前中期,春秋時期那種霸主遺風還是有的,強者並不一定追求滅國,更何況河西以西的渭水平原吸引不了魏國,佔領還要面臨秦國的拼死反抗,看起來是得不償失。

同時魏國在東方享有巨大威望,淮泗諸侯大多臣服於魏國,田氏為了代齊也討好魏國,魏國很有一番春秋時期霸主的樣子。為了鞏固在東方的權勢,魏國將主要經營方向放在了東方。

但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強國胚子,隨著田氏代齊的完成,齊威王統治下的齊國日漸強盛,魏武侯之子魏惠王面臨著強勁的對手。

魏惠王執政時期,是魏國由盛轉衰的時期,一方面,自魏武侯時期就有裂痕的三晉聯盟宣告破裂,韓趙甚至在魏惠王繼位之初公然發兵進攻魏國,魏國東西聯繫通道不再可靠。另一方面,齊國強大、楚國在吳起變法下強大,秦國也在商鞅變法下強大,魏國面臨四方夾擊。

商鞅變法之初,魏國仍然有實力滅掉秦國,可魏惠王輕視秦國已久,面對秦軍的屢次挑釁,魏軍都以強者姿態碾壓而過。在 這種情況下,東方的敵人更加具有威脅,在齊楚威逼下,淮泗之地的諸侯們可能就不再服從魏國了。

為了全力與齊楚爭霸,魏惠王毅然決定遷都,將都城從安邑遷往大梁。可最終的結局我們也知道,魏國不僅輸了東方的爭霸,還丟掉了西方的河西之地乃至舊都安邑,魏惠王晚年魏國“東敗於齊,西喪地於秦,南辱於楚”,徹底喪失消滅秦國的機會。


平沙趣說歷史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晉國核心地塊河東。戰國初年,魏國向西擊敗秦國,佔據河西;向北滅中山國,向東南佔領楚國大片土地。魏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魏國的領土增加一倍以上,那為何魏國沒有繼續統一中原乃至天下呢?我們三個方向來看:

圖-三家分晉時期

一、秦國方向

魏文侯親自掛帥,統領十餘萬大軍攻入河西,太子魏擊坐鎮安邑。

隨後的三年,河西秦國重鎮紛紛併入魏國版圖。 在魏軍咄咄逼人的攻勢前,秦簡公被迫放棄河西,在洛水以西的重泉,修築防禦工事,組織下一條防線。

魏國完成晉國也未能完成的偉業,將黃河天塹變成魏人的內陸河,此後秦人東面無山川之險可守。

魏文侯任命吳起為河西郡太守,吳起上任第一步,是發兵北向,滅掉與晉國保持幾百年友好關係的翟國,將翟國舊地併入魏國版圖,稱為上郡。

上郡人口不多,但是地方卻廣闊,為河西郡增加了無限的戰略空間,大國之間的戰爭,戰略縱深是很重要的。

吳起作為魏武卒的創立者和統帥,不死守河西,而是渡過洛水,深入秦國腹地。

由於魏武卒體能好,幾萬魏武卒採用迅疾突進的方式,遊擊於關中各個城邑,營造的聲勢像是數十萬人參戰,這讓秦人防不勝防。

圖-魏國攻佔河西

二、中山國方向

魏文侯調兵遣將,以樂羊為主將,翟角為副將,太子魏擊為監軍,三軍經趙國邯鄲郡兵發中山。另外吳起統領河西守軍,作為偏師,從太原郡方向牽制中山國兵力。

樂羊是中山人,能力不俗,最主要他熟悉中山地形,瞭解中山軍隊。

三年後,樂羊的大軍與吳起的偏師終於會師中山都城顧城之下,中山城破,樂羊盡收中山府藏寶玉,盡殺抵抗勢力,攻滅中山國。

拿下中山國之後,魏國的疆域大幅擴大,相當於多了一個諸侯國的領土,魏國自然非常重視。

魏文侯派接班人太子魏擊,統領一支精兵,坐鎮中山,樂羊也在中山得到一塊封地,輔佐太子魏擊。

圖-魏國攻佔中山國

三、楚國方向

楚國的國家向心力,並沒有其他諸侯大。楚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重用宗室,屈、景、昭三大家族都是楚國宗室,楚國很少啟用其他姓氏的能臣。

即便如此,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與楚國還是不相上下,勢均力敵。但是楚國自春秋末期被吳國攻破國都後,失去那種“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魏武侯即位不久,魏國與楚國的戰爭,在天下諸侯拭目以待中開戰。到底是春秋霸主楚國的車戰出色,還是戰國新銳魏國的步兵強大,雙方在試探中開展攻勢。

兩軍交戰,魏軍意外地取得大勝,佔領楚國黃河以南,大梁、榆關所在的大片區域。

至此,魏國達到極盛時期,領土面積非常廣闊,西有河東、河西,北有中山,東有東郡和大梁。如果魏國能延續這種勢態,三十或五十年之後,大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魏國軍隊,有武卒二十餘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合計七十萬。其中武卒是軍中精銳,奮擊是帶甲步兵,倉頭是沒有裝甲青巾裹頭的預備兵,廝徒則是幹雜役的民兵。

圖-魏國攻佔大梁等地後達到極盛

可是魏國的地緣情況實在太差了,西、北、東三塊地,完全不想連,被韓、趙給分割為三塊,而且每一塊地都是四戰之地,在古往今來的諸侯當中,戰國初期魏國的地緣絕對是最差的。

西邊要防秦國反撲,秦國雖然被壓制,實力卻一直不弱。北邊要防中山復國,中山人逃到太行山上,在趙國的幫助下隨時要復國。東南楚國方向,不但要防楚國,還要放齊國圍魏救趙。最要命的是,三塊地不相連,互相支援還要通過趙韓,此時趙韓又與魏國翻臉。魏國三塊四戰之地,註定是無法完成統一大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