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為何二世而亡?

歷史小痴


這個還得多謝趙高!

趙高據說是趙國貴族,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將士被坑埋,以及後來的滅國,讓趙高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之後趙高為了報仇,不惜淨身為宦官,也有說他是趙國滅亡被俘而強迫淨身的,總之趙高是做了宦官而有了接觸皇帝的機會。

就在秦始皇出巡病途中亡時,趙高把握機會,與李斯密謀廢掉了賢明的接班人扶蘇,而改立二世祖胡亥。

然後在趙高的計劃下,二世祖胡亥聲色犬馬不問朝政,親小人遠賢明最終導致丟了江山社稷。

趙高几乎用一己之力推翻了大秦帝國,看起來好像不可思議,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所謂物必先腐而後生蟲,如果不是趙高腐蝕了胡亥,相信天下也亂不起來或者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假裝油墨


嬴政,公園前221年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他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7]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王權之上是神權,每個走到了權利巔峰的皇帝,都有些想要長生不老的心願,求仙長生(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東渡尋仙:)

痴迷於求仙的嬴政,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又因修建萬里長城,讓本來就脆弱的民生轟然垮塌,前210年,秦始皇中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秦始皇的死過於突然,導致宦官霍亂王朝,趙高和李斯密謀毒殺扶蘇,立胡亥為帝。胡亥就是一個傻蠢二(指鹿為馬),當朝朝政被趙高牢牢把持,秦朝本就脆弱的王朝就這樣一夕崩塌。


晨曉cc


有一種敗家叫秦始皇,“千古一帝”光環下,掩蓋的卻是大秦實際掘墓人。

秦自春秋初成為諸侯以來,五百四十多年風雨兼程,終在嬴政手上攀至巔峰:先“六王畢、四海一”,再南吞百越、北逐匈奴,實現了前無古人的超凡偉業。可就在此時,拐點出現,盛世帝國竟極速滑落,瞬間坍塌。

原來秦始皇太愛折騰了,竟把好幾代人才能幹完的事兒,短短十一年皇帝生涯裡給辦齊了。匈奴百越那兩次幾乎同時開展的巨型戰爭之外,他還造長城,開靈渠,修阿房宮,建驪山陵,築全國馳道,搞五次出巡,另有尋仙求藥等等,哪一個不是工程浩繁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耗費驚人?

雖然不少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兒,像造長城、築馳道等等,可問題是你把它們這麼短時間都攏到一塊幹,且在民眾經歷了空前殘酷的長期統一戰之後,那您說,誰能受的了?何況關東六國遺民心中,依舊燃燒著反秦復國之火呢?

哦,對了,還有焚書坑儒、法制嚴苛啥的,不管事實真相多有待討論,起碼百廢待興之際,給很大一部分民眾帶來的離心力也是槓槓的。

但始皇帝哪裡能想到呦,結果天下很快便暗流湧動,不和諧的聲音頻現,直接反抗的也開始抬頭。西元前218年,張良派大力士在博浪沙襲擊始皇未果;前216年,始皇竟在首都咸陽險遭刺殺;前211年,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而地分”;而前209年大澤鄉致命性的那一次,也不過就在他死後一年。

雪上更加霜的是,秦始皇駕崩前沒有安排好繼承人,野心家們趁機沙丘政變,從而引發宮廷政治的動盪、名將蒙恬的自殺、王朝統治的紊亂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加劇了秦的崩潰。想想看,鉅鹿城下秦軍統帥如果是蒙恬,項羽還能“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嗎?

秦亡,實亡於嬴政也。





漢吾軒


這個問題其實明面上的答案已經很清楚了,諸如繁重的徭役兵役,連年的對外征戰耗損國力,等等。

我在這裡要提的是秦朝滅亡的另一個真相。這個真想知道的人估計沒有幾個。那就是秦朝主力部隊沒有及時回師救援。那到底是哪隻主力部隊呢?

難道是北擊匈奴的那支30萬秦軍嗎?可是這支軍隊不是被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嗎。莫不是章邯領導的那支擊敗了陳勝吳廣的幾十萬的軍隊?也不是啊,那支軍隊根本不是秦軍主力呀,是秦朝臨時拼湊的由修建秦始皇陵的囚犯組成的軍隊。

那麼問題來了。那支征服過六國的秦軍主力人數一般認為在80萬人左右。除了由蒙恬領導的北擊匈奴的30萬主力,秦朝應該還有50萬左右的主力部隊呀。他們去哪裡了?不管去哪裡了,他們肯定不在秦朝都城了,因為鎮壓陳勝吳廣起義的部隊居然是臨時由囚犯組成。如果主力尚在何必用囚犯?

那麼這隻五十萬主力到底在哪裡呢?答案就在當時的嶺南,也就是今天的兩廣地區。對!秦朝派了50萬相當於秦軍63%的主力部隊南征嶺南去了。這隻由屠睢和趙佗率領的部隊最後終於征服了嶺南,中原勢力首次真正控制了該地。雖然他們付出了很多代價,比如主將屠睢戰死等。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中原開始了在該地的殖民。

可是征服嶺南後,中原很快就掀起了戰火。50萬秦軍主力在收到班師回援的命令那一刻他們有了不同的聲音。最終趙佗下令封鎖嶺南去往中原的各個路口。不讓士兵回去勤王。50萬秦軍主力眼看著自己當年用雙手打下的江上拱手讓與劉邦。秦朝最終享國15年而亡。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新歸入中央統一版圖。

因此秦朝短命而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主力部隊並不在中央,而是在遙遠的南方和北方。更加讓人唏噓的是南方的絕對主力居然沒有回師救援,這就是劉邦項羽為什麼能夠輕易就攻下咸陽滅亡秦朝的直接原因。

而這一切悲慘命運的開始,則要歸咎於那個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正是他下的南征嶺南的命令,也是他下令北擊匈奴。他想通過對外征伐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結果卻恰恰相反。留給後世的只有無盡的唏噓、哀嘆。


小王侃侃侃


秦朝滅亡是多種原因促和而成的

秦朝在史書上都是一種很殘暴的形象出現的。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始皇焚書坑儒,後來儒家在後期為正統,歷代儒生肯定不會寫他的好。另一種原因是秦朝時間太短。自身沒有編輯史記,歷史遺留較少。我覺得其中有3種原因導致滅國。



1.制度問題

在秦國滅掉了六國後,並不是向原來一樣將土地分封給別人,做天下的共主。而是將原有的分封制改為了郡縣制。這就導致了始皇在世,沒人敢說不字。但是始皇仙去,大將們發現到頭來只能做個將軍,都分分倒戈。這是兩種制度的第一波鬥爭。到了秦三世的時候,秦王子嬰只想當個秦王,但各國還是不依不饒把他滅了。

2.重法而殘暴

大家都知道秦國依法而立,法律使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但也為後來埋下禍根,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與吳廣,揭竿而起就是法太嚴路途遙遠,如果日期將至還不到,都要死。徵發大多農夫修長城,使他們失去了民心。在有點帶後,紛紛響應。

3.內部矛盾與六國貴族

在胡亥繼位後,以趙高為首的“客卿”勢力,勸秦二世對土勢力大加殺戮,二世當然聽趙老師的,立即“誅大臣及諸公子”,“十公主磔死”,被殺的大臣,幾乎都是秦國本土貴族。這一來,秦國有話語權、有實力的本土勢力就被剷除殆淨了,僥倖活下來的都不敢幹涉朝政,大權歸於趙高一人,最後,連丞相李斯也受腰斬,夷滅三族。杜牧的《阿房宮賦》裡面所說:“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也就是說六國的人自己內部不穩,所以導致秦國滅了自己,秦國後來內部不穩,也就被其他的諸侯所剿滅。


鵬鵬鵬膨脹


大秦帝國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走向滅亡的那?
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那些六國想盡一切辦法顛覆秦國的政權,(據說趙高就是趙國人)。秦始皇在巡遊的途中曾經招到幾次暗殺,僥倖的是都躲過去了。在則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更是使得很多知識分子站在了秦國的對立面。

二,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長城,阿房宮,大量徵集老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從而使得老百姓積怨加深。秦朝的法制很嚴,賦稅很重,使得人心惶惶。



三,秦始皇生前沒有立太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有作為的接班人來穩定大局,這就導致趙高在秦始皇死後,有空隙可鉆,挾持李斯將秦二世扶上了皇位,還假傳聖旨讓扶蘇自殺,可偏偏胡亥不是當帝王的料。從而當上了傀儡皇帝(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趙高陷害除掉了李斯,成了一人獨大的局面。


後來趙高猖狂到什麼地步,有一天他拉來一頭鹿,說這是一頭馬,大臣不敢說是鹿,只能說是馬了。趙高打壓群臣,陷害忠良,為了自己的野心殺死了胡亥。這樣更是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四,秦二世是個極其殘暴的人,胡亥殘忍的殺害了22個兄弟姐妹。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享樂。導致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一發而不可收,尤其是後來的劉邦,項羽更是給了秦國帶來更沉重的打擊,最後導致帝國的土崩瓦解。


海倫歷史


秦始皇留給後人最感荒誕的莫過於自稱始皇,欲傳之千秋萬代,竟不意歷二世即亡。關於始皇為什麼之前能夠橫掃六合,一統天下,而稱皇帝僅十餘年,一漁卒之呼,便分崩離析,江山易主?二千多年來,學者文人對此無不思究其因,其中當以賈誼《過秦論》和杜牧的《阿房宮賦》最為精僻,其得出的啟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給後世為政者敲響了警鐘。近讀秦之歷史,對此也表個人之見。

始皇之成,最主要當歸屬三方面的因素。君主之明,人才之盛,策略之強。

先說君主之明,秦國在穆公的基礎上,自孝公至始皇,連續七代均為開明進取之主,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惠文王雖然車裂商鞅,但變法沒有廢除,昭襄王重用範睢遠交近攻,為秦之東出奠定基礎,武王、孝文王、莊襄王皆因天不假年,未有重大突破,但更無明顯過失。至於始皇更是繼往開來,明確目標任務,重用六國人才,中滅六國,北卻匈奴,南取百越,威振海內。而與此相比,春秋戰國期間許多其它國家雖也曾出雄主,但難得如此一以貫之,中間還不免出現一些昏庸以至亡國之君。如曾經稱霸的晉國,因獻公寵驪姬,廢太子,終至內亂不斷,公族衰弱,最終韓趙魏三家分晉,這也為秦國東出掃清了一道最強硬的屏障。而韓國本來弱小,最有思想的韓非子又出生在末世,無法挽狂瀾於既倒。魏國君主闇弱荒淫,不識人才。趙國本來實力最強,趙武靈王最初的胡服騎射到是頗見功效,只可惜後來寵幸吳娃,更立太子,壯年退位,導致國內大亂,自己也餓死沙丘。再看楚齊燕,到了戰國後期也是沒有明君,而昏庸誤國者到是不少。楚王自恃與秦國交好,居安不思危。齊王貪婪,與六國合縱而又想獨吞宋國,導致五國伐齊,既破壞聯盟,同時使齊國從此一蹶不振。燕王目光短淺,面對盟友趙國要被秦國所滅時,還為了私仇與小利加速了趙國的滅亡。這樣把秦與六國相比,形勢立見高下,當然象秦國這樣能保持連續七世而不亂,既是人的努力,也不缺機遇因素。

次說人才之盛。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封建制度還未形成,思想交流非常頻繁,各國人才更是層出不窮。當時之世,君主既可選人用人,士人也在選擇君主。戰國時期,雖然各國都在選用人才,也有不少變法圖強。但與秦相比,用人不堅決,變法不徹底。秦孝公一紙求賢令,雖只有短短一百五十餘字,但一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卻是給出了千金承諾,分號封地也是為人臣之最高境界。並且孝公身體力行,終其一生力挺生於衛國,然後轉道魏國再至秦國效力的商鞅,實行變法,最後兌現承諾,封商君,分商地。從此六國之人才不斷東來。昭襄王起用在魏國不受重視的範睢,遠交近攻,制定了東出的總體方略。始皇帝雖因間諜鄭國之故準備驅逐六國人才,最後因李斯《諫逐客書》而改變觀念,並重用李斯,制訂併成功實施了滅六國的具體方案,最終一統天下。而與之相比的六國,人才並缺乏,但他們的國君都是重用貴族力量,象戰國四君子,都是當時國君之公子。這樣就會壓制沒有背景的人才。使其國之人,要麼流失,如商鞅,範睢都是在魏國效力無門才轉投秦國的。李斯原本是楚人,在楚國只是一小吏,而入秦後一步步位極人臣。要麼受制。象趙國之廉頗,李牧,這樣的帥才,都因猜忌而不受用。楚國的屈原,就是遭貴族排擠,有志難伸,最後自沉汩羅江。

再說策略之強。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得益於他們治國方略的正確性和延續性。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策略一直延續,並持續發揮其功效。一是圖強以立國,東出爭天下。自孝公始,秦國的目光就不再滿足於本土,而是放眼天下。武王雖然只在位三年,但他問鼎中原之意非常明白。二是以法治國。商鞅變法的主持者雖然慘遭報復,但其變法徹底,成效明顯。不僅快速讓秦國的軍力強盛,民眾殷實。更主要的是讓法治思想深入民心。當其它六國貴族還在爭權奪利導致人才流失時,秦國早已實行獎勵耕戰,論功行賞。三是遠交近攻。遠交近攻是昭襄王時期的範睢提出的戰略。而在李斯具體執行攻伐六國時更彰顯其價值。攻韓魏時保持與楚之交好,並且秦之三任太后均來自楚國,所以楚在看到秦滅韓魏之時,根本不認為會禍延及己。攻趙時,又以各種方法籠絡燕齊,致使趙國在即遭滅國之災時,燕國還不忘到其傷口撒鹽。及韓趙魏一滅,其它本無戰備的楚燕齊也很快被滅國,甚至象齊國這樣原本的東方大國,待秦軍一至,竟不戰而降。相比於秦,其它六國雖也有變法,也有方略,但變法不徹底,方略未延續。最後只能不進則退,兵敗國亡。 始皇之敗,也當從以上三個方面尋找原因。我認為當歸結於君主過明,人才過盛,策略過強。

君主過明。明君是封建王朝民眾最渴盼的。但作為一個君王其能力、功業達到他人無法企及的程度時,往往也會走向反面。比如始皇帝統一六國稱帝之後,也面臨一些難題。一是無先例可引。始皇創建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他自稱始皇,有不少人為此笑話,其實我倒認為他這個稱號一點都沒有錯,雖然秦的歷史只傳了二世,但2000多年封建歷史上的帝王,沒有一個不是在傳承他的皇帝模式。後人的評論始皇之敗說一個關鍵問題是他沒有冊立皇后,太子,事實上在始皇及之前都沒有皇后、太子之說。都是自然的父子相承,沒有兒子的則是兄終弟及。沒有先例可引的始皇,我們沒辦法要求第一任皇帝就能明白後世經過無數經驗教訓才明白的儲君之重要。二是無後主可承。皇帝過明留給其子女的餘地恐怕不會很多。始皇的子女也不少,然而不只是成績突出者不多,甚至很多子女姓名都沒有留下。胡亥是大家都知道的窩囊廢,一直被趙高籠在袖子裡,糊里糊塗地登上帝位,又糊里糊塗的被殺頭。趙高建議胡亥為樹立權威,就不要臨朝,所有奏章均由趙高送宮中批閱,再由趙高到朝堂宣佈,胡亥竟信以為真。趙高在朝堂上公開指鹿為馬,他也沒有警覺和行動,趙高派手下人要逼死他時,胡亥還吵著要見丞相,估計他到死都不相信趙高會要了他的命。三是無人言可鑑。一旦做了皇帝,那就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孤家寡人。就是金口銀牙,就是君無戲言。旁人要提意見,如果順了的皇帝之意則可,如若不順意者,就沒有什麼好下場。一場關於郡縣制的爭論,就導致詩書被焚,四百多名術士被坑殺。就連長子扶蘇,因發表不同意見,而被罰往邊關軍營,沒有陪同巡遊。最終也被趙高抓住了最大的漏洞,改寫了歷史。

人才過盛。可以說,秦滅六國,六國之人才立下了不朽功勳。從而讓秦對六國之人才也廣開進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才也不免泥沙俱下,莨莠不齊。若都只是一些庸才倒還無所謂,若碰上別有用心者,則會危及國家安全。象水工鄭國,原來是個間諜,不過他較早被識破,沒有產生禍害。聽說荊軻攜樊於期人頭和督亢地圖來獻,對一個素未謀面,且無品級之人就親自接見,若非造化弄人,被荊軻一擊而中,歷史又得改寫。而象齊人徐福、燕人盧生之流,誘導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始皇還一直執迷不悟。這裡面固然有徐福、盧生個人追求功名利祿的原因,也不排除他們有其背後的目的,或者是為了亡國的復仇,故意一步步忽悠,引導始皇走上不歸之路。還有趙高本是趙國貴族,他自願以一個太監身份得近宮中,一步步接近權利核心,從當胡亥老師到作為其身邊最紅火的權臣,可以說是從思想上為其洗腦,從行動上給其抽筋,一步步瓦解了強大帝國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個角度說,無論是始皇稱帝前六國合縱伐秦的戰車,還是稱帝后天下反秦的兵馬,其對秦殺傷力未必超越了趙高一人之力。

策略過強。一個強國方略一旦形成,一方面會不斷顯現其效益,但效益越明顯,要想突破或者轉型也會越加困難。秦王朝的成功也是源於這些方略,其瓦解也是因為過強的治國策略,尤如“三駕馬車”把它拖上一條不歸之路。一是法治方略削弱公族。法家思想雖然能夠在短時間使秦國力強大,軍威嚴整。但法家思想是憑軍功授爵,不能立功的公族王孫也同樣無職無權,公族勢力大為削弱,這也導致始皇雖有兒子十餘人,但都默默無聞,當天下反秦勢力發展時,竟無人有能力作為胡亥之犄角而前來聲援。當子嬰被身不由己推向最高位時,雖然也很想有所改變,但怎奈沒有平時的資源和積累,也是無力迴天。二是戰時思路難以轉型。秦國起自邊塞,沒有肥沃的土地,只有環伺的敵人,所有秦人自古以來都保持著慷慨赴國難的糾糾雄風,秦人的稅法在戰國之中一直算是高的,秦人古風與法家思想的交匯更促成秦國好刑殺之風。這些做法放在戰時,大家都勒緊褲帶過日子還是可以維持並且頗有效果。但等六王畢,四海一。還延續這種做法,就非常不妥。亂世用重典,治世靠德政。馬上能打天下,但馬上治不了天下。還想依賴嚴刑重法,依靠瑤役賦稅來管理天下,只能加速其滅亡。三是統一步伐難以停止。始皇帝橫掃六國,聲振寰宇。但人的慾望永遠難以滿足。滅了六國的始皇還要繼續南取北越,雖然成功但苦難的是百姓。受“亡秦者胡也”的困惑,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苦難的又是百姓。始皇為彰顯自己不世之功勳,要經常巡遊,到處勒石刻碑,苦難的還是百姓。甚至在疆域上的一統還遠不夠,思想上始皇還要焚詩書、坑術士,以愚黔首。欲速非但不達,過速更易自毀。司馬遷一句話道出陳涉首倡起義能夠勢如破竹的原因,不是陳涉有多厲害,而是“天下苦秦久矣”。

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者說,人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這些從深沉歷史中得出的教訓,後人不得不引起警醒。


伍心慈


秦二世的手中斷送了大秦天下,路人皆知。

他的滅亡跟以下幾個點有關:

首先,就是自己的無能。不管秦始皇給他留下了什麼爛攤子或者是什麼有力的地方,因為他的無能爛攤子更爛,有力的地方他也沒有善用好。對他的定語就是:“無能”。

其次,他親小人實施暴政是他滅亡的直接原因之一。他的暴政猛於虎,民不聊生,沒有基本的安全、收入保證,是官逼民反。對他我們還可以定語:“無知”。

最後,就是民間在秦始皇時各國的舊部,起反之心早就有之,還有大臣的權位之爭,以及當時的各教派的掙亂。導致他秦二世不得不滅亡。最後對他滅亡的定語是:“活該”


找見自己


秦二世而亡是多方的。

首先是儒法鬥爭始終不斷,趙高專權,殊殺異己造成政權動盪,其二是秦皇時代的後遺症併發。築長城,挖運河,建皇陵徭役過度。百好死傷嚴重,同時大量`建設耗資龐太,國力倫傷。為了彌補國家財政不足,對百姓實施柯稅,使百姓不堪重負,使之民不聊生。其三秦皇時代實施柯刑,怕百姓造反,社會上不準留於鐵器,三戶合用一把切菜刀還用鐵鏈鎖牢。其四秦皇統一六國由於對百性殘酷統始人民不滿,有言道:秦始王併吞六國恨如七國。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各國又不聽秦國的領導,各自起義,再次造成分列。當時分列勢力最大的維有西楚,互相拼呑,秦二世執政僅二年就消亡了。被西楚代替。


老龔166916589


內部出問題了……內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