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一位年過六十的君王是如何在短短數年內使晉國稱霸於諸侯的?

黃康銳


首先要說明的是,題中晉文公年過六十的說法出自於《史記》,這是不可靠的記載。從《國語》、《左傳》相關記載來看,晉文公出走晉國時才十七歲,海外流亡十九年後回國、執政八年後去世,算起來晉文公四十多歲就去世了,怎麼可能“年過六十”?

因為晉文公成了晉國第一任霸主,人們往往想當然地就把晉國稱霸的功勞歸結在他身上。可實際上晉文公回國後,之所以能在短短五年就戰勝強大的楚國稱霸成功,最大功臣不在於重耳,而應是他父親晉獻公和他兄弟晉惠公。當然,雖然晉文公功勞不是最大,但他卻完成了晉國崛起最為關鍵性的工作。


晉獻公留給人們最為深刻的印象,莫過於他的殘忍無情。

晉獻公剛繼位,就對於晉國龐大的公族勢力憂心不已:自曲沃桓叔以來,曲沃一族子孫眾多,常常干涉朝政,對晉獻公的統治形成了巨大威脅。公元前671年,晉獻公憂心忡忡地與大夫士蒍談及此事;士蒍建議他先除掉公族勢力中的強大之族,再清除殘餘勢力。同年,士蒍就設計殺死了公族中的富子;公元前670年,士蒍又誘使群公子殺死了遊氏二子;公元前669年,士蒍讓群公子在聚邑(今山西絳縣東南)築城,讓他們聚居在城內;公元前669年冬,晉獻公帶兵包圍了聚邑,將群公子殘殺殆盡!

所謂群公子,大部分都是晉獻公的叔伯兄弟。晉獻公為穩固自身地位,居然處心積慮地設計將他們全都殺死,足見他為人有多麼殘忍。

不要說是叔伯兄弟,就連他自己的兒子,晉獻公也不放過。在驪姬生下兒子後,晉獻公先是逼死了太子申生,後來又無情地將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趕出了晉國。不但如此,晉獻公為此還定下一條鐵律:晉國以後任何時候都不得收留公子。從此,晉國就不再存在公族(狹義公族,指公子)了,有人說這就是後世三家分晉的根源。

晉獻公所作所為確實極為殘忍,但他的血腥清除公族之舉,卻為晉國擺脫了宗法制的桎梏。將公族清除之後,晉獻公大量提拔賢臣、能臣,使得晉慢慢國形成了尊賢尚功的風氣。異族、異姓賢臣、能臣不斷湧現,為晉國未來大發展奠定了紮實的人才基礎。

因此,晉獻公才是晉國未來稱霸的第一功臣。


在後人印象中,晉惠公為人不講信用、任人唯親且昏庸無能。他不但不守信用,殺害了眾多晉國大臣,還在著名的韓原之戰中戰敗被俘,喪權辱國。


然而,人們普遍沒意識到的是,其實晉惠公才是晉國稱霸的第二大功臣。

韓原之戰後,晉惠公被俘。不久後,秦穆公決心放他回國。為此,晉惠公讓郤乞先回國為他打前站,為他爭取晉國人心。為此,郤乞與晉惠公另一親信呂飴甥商議,在晉國推行了兩個重大的改革措施,以收買人心。

第一大改革措施,就是“作爰田”。

“作爰田”,就是將晉國公室的土地全部私有化,分配給晉國國人,在晉國廢除了自周人建國以來的籍田制。作爰田,一方面是將土地私有化給國人,為晉惠公收買人心;另一方面,籍田制下公社形式的生產方式效率太低,私有化後就能極高地提升土地生產效率,對晉國農業生產的長期發展是一重大利好。

第二項改革措施,就是“作州兵”。“作州兵”,就是將徵兵對象擴充到“遂人”。傳統西周鄉遂制度下,“鄉人”才是服兵役的主力,“遂人”通常並沒有強制性服兵役的義務。在韓原大敗的背景之下,呂飴甥提出“作州兵”改革,無疑是為了增強晉國軍事實力。

這兩項改革實施後,使得晉國實力大大增強。雖然在晉惠公執政時期並不明顯,可晉文公回國後四年,就能把晉國軍隊從二軍擴充成三軍;第六年,就能把軍隊擴充成六軍;如果不是這兩大改革,怎麼可能這麼快就實現擴軍?

因此,晉惠公才是晉國能稱霸的第二大功臣。


晉獻公為稱霸打下了人才基礎,晉惠公為稱霸打下了經濟和制度基礎,留給晉文公的任務,就剩下最為關鍵的一項:凝聚晉國人心。

無論是晉獻公還是晉惠公,面對複雜的國內政治勢力,都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政策。這導致了晉國國內各方勢力人心不齊,這也是韓原之戰晉國戰敗的最關鍵因素。

晉文公回國初期,他所面臨的複雜國內政局也是如此。該如何安撫那些原本屬於不同政治派別的大臣?

晉文公採取的策略,是鎮壓頑固派,原諒投誠派,拉攏中間派,安撫親信派:對呂甥、冀芮這樣的頑固派,堅決鎮壓;對寺人勃鞮這樣的投誠派,即便有再大的仇恨,晉文公依然原諒且重用他們;其他多數的中間派,晉文公不偏不倚地量才錄用;對於長期跟隨自己流亡海外的親信派,雖然晉文公沒有都封以高官厚祿,但也都有賞賜。

在晉文公第一次出兵去拯救周王室時,元帥之位由郤縠擔任,郤臻為中軍佐;上軍主將為狐毛,狐偃為佐;下軍主將為欒枝,先軫為佐。六卿中除了狐偃外,其餘的五人都不是晉文公的親信。由此可見,晉文公的用人格局,遠勝於晉惠公。

晉文公用人能不拘一格、不偏不倚,能人輩出的晉人怎麼能不對他死心塌地?

正是因為晉文公能凝聚晉國人心,所以他才能在晉獻公與晉惠公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回國才短短五年,就成功地稱霸了。

晉文公稱霸雖然有摘前人桃子的嫌疑,可他短短五年內就能將晉國人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也是做了一個最為關鍵的貢獻。否則,為何晉惠公時期晉國就無法稱霸呢?


欲雲談史論今


煜米君覺得,這是一個人格魅力成就宏圖霸業的故事,事情還得從驪姬之亂說起。


1,驪姬之亂


重耳是晉獻公和孤姬的孩子,他從小就喜歡交朋友。他十七歲的朋友,就已經有5個好朋友了,都是品德高尚,並且十分有才能的人。: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這五個人從他年少時期就跟隨者他,一直到他後面流亡,登上國君之位,可以說從未離棄過他。


他的老爸晉獻公當上國君的時候,重耳已經有二十一歲了。晉獻公最喜歡的女人叫做驪姬,當時的太子是申生。驪姬想讓自己的孩子公子悉當上國君,於是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他的兄弟知道了之後,一個逃往了蒲城,一個逃到了屈城。

他們的老爸覺得他的兩個小孩沒有和自己打招呼就跑了,覺得他們是不是有什麼陰謀。於是就派人去討伐蒲城,重耳半夜翻牆逃走跑到了自己母親的故國狄國。在這期間,他的五個朋友都一直跟隨著他。後來,驪姬的小孩公子悉繼位後,太子黨的殘餘勢力,乾死了驪姬母子兩。還派人迎接重耳回國當國君,重耳覺得於理不合就拒絕了,於是他們就把自己的另外一個兄弟夷吾迎接回去當國君。


要說這個夷吾啊,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覺得這樣回去就當國君了,難以服眾啊,於是就找到了秦國,說自己當了國君以後就把晉國的河西之地給秦國,但是秦國要支持他當上晉國的國君。秦國答應了,然後這小子當上國君之後就反悔了,怕重耳回來搞事情,又派人去追殺他。

2,重耳的女人們

當時重耳在狄國已經娶妻生子生活了十二年了,他的第一個妻子叫做季隗,給他生了伯鰷和叔劉。聽說自己的兄弟要來殺自己,就想找個大國庇佑,當時齊國已經成為大國,齊桓公喜好善行,也在找人輔佐他。於是他們一行人就決定要去齊國了。



他在走之前對妻子說,如果我二十五年還不回來,你就改嫁吧。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當時重耳已經有五十多歲了。二十五年之後,他們都八十歲了,怎麼改嫁。但是季隗笑著和他說,等到二十五年,我墳頭的草都比你高了,但是,我還是會等你的。

重耳先到了衛國,後到了齊國。到了齊國之後,齊桓公厚禮招待他,還把同族的一個女孩子齊姜嫁給他,配送二十兩馬車,重耳覺得在這個地方很好,就十分心安理得的在這裡過上了舒適的生活。呸!渣男!


重耳在齊國住了五年,住到晉惠公和齊桓公都死了。齊桓公死了之後,齊國內憂外患,霸權不在了。但是重耳已經在齊國迷失了心智,他喜歡和齊姜一起過安逸日子。這個時候,他的幾個兄弟們就看不下去了,就商量要如何離開齊國。這下好了,被齊姜的侍女聽到了還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齊姜。


但齊姜也是個狠人,怕走漏消息就把侍女乾死了。還勸說重耳離開齊國,但是重耳這個厚顏無恥的人,說人生來就是為了貪圖享樂的,我就要在齊國,我就不回去。齊姜都看不下去了,說,你怎麼能這樣說呢?你的隨從把你視作自己的性命,而你只知道貪圖享樂。後來實在沒有辦法,他們偷偷把重耳灌醉,然後打包裝上馬車,帶走。

重耳一行人,又去了曹國、宋國和鄭國,這些小國看他流浪在外面太久了,都不是很待見他。到了楚國之後,楚王看到了重耳這人賢德,覺得他是潛力股,於是就對他特別好。後來,在秦國當人質的晉國太子私自跑了,到晉國當了君王也就是晉懷公了。秦國邀請重耳去坐坐,楚王也沒有攔著,他們走的時候還送給他們好多隨行物品。


到了秦國之後,重耳梅開三度。秦穆公要把五個女子都嫁給他,在秦國當過人質晉國太子圉的妻子(懷嬴/文嬴)也在其中。重耳覺得這不行,這不就亂倫了嗎?後來他的兄弟勸說他,想這些有的沒的幹嘛,我們馬上就要去打晉國了,更何況是要個晉王的女人呢。

晉懷公害怕秦國幫助重耳討伐自己,於是就下令讓他們趕緊回來,還把重耳的外公給乾死了。晉國有好多大臣都暗中勸重耳回晉國。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國的時候,民眾都不予抵抗。

3,大業終成

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當上的晉國國君。他當上國君之後做了很多改革。

政治上,推舉賢良,任用有才能的人。經濟上,減免賦稅,佈施恩惠,捨棄禁令,分財給寡少的人,救濟貧困,資助沒有財產的人。減輕關稅,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寬免農民的勞役。鼓勵發展農業,提倡互相幫助,節省費用來使資財充足。在生產上,號召改進工具,施惠百姓,獎勵墾殖;在貿易方面,降低稅收,積極爭取鄰商入晉。軍事上先是將晉國二軍擴大編制為三軍,後來誅殺王子帶以勤王,執政九年間先後伐曹、攻衛、敗楚、救宋、服鄭、威秦,於前632年在踐土會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但是煜米君覺得重耳能讓晉國稱霸於諸侯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從他當上國君的整個過程來看,他有可能是大智若愚。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身邊良人不斷,他年少時期的兄弟朋友伴隨了他一生,那麼多好女子都委身於他,甘願等他一生。後來逃往的時候,楚王和秦王都很看好他。回國繼位之時,大臣民眾都很開心的迎接他。這些都與他個人品德為人處世,是分不開的。他執政以後,也任用賢人,好多政策上的主意都是旁人出的。

這是一個人格魅力成就宏圖霸業的故事。


煜米君


晉文公重耳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君主。

重耳他大器晚成,在外流亡17年才得於回國繼承君位,開始了自己的爭霸之旅,但此時的晉文公重耳已經六十多歲了,也正是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僅僅只用了九年的時間,便讓晉國稱雄稱霸,這一路走來,期間的坎坷也就只有重耳自己能夠體會!

那麼晉文公究竟是採取了什麼措施讓自己僅用了九年的時間就將一個混亂的晉國打造成一個強盛的晉國,由此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更是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在《國語》中就記載了晉文公即位後所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 “安排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諸姬之良,掌其中官……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但我覺得《國語》說的並不全,也沒有總結的很到位,那麼下面我就來和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1)流亡的經歷,豐富其閱歷,磨礪其心智

重耳十七年的流亡經歷中,他見證了齊國的衰敗、楚國的崛起,這些經歷可以說對重耳的影響非常的深大。這也造就其高於其他生長在深宮的那些公子、君主們的眼界,深刻的認識到了各國統治階層間的矛盾,並且多年的流亡經驗要磨礪了其心智,為以後回國繼位和稱霸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2)善於借勢,能屈能伸

重耳的侄子子圉拋棄了秦穆公最寵愛的女兒懷嬴,溜回晉國繼承王位,對當初承諾許給秦穆公的土地更是背棄誓言,這件事極大的侮辱了秦穆公。重耳抓住這個機會,迎娶了懷嬴,並答應將河東五城割讓給秦國作為酬勞,於是秦穆公當即表示對重耳的鼎力支持,派兵幫助重耳登上了王者。雖說這件事並非君子所為,而且還割地請求出兵,但是和能復國這些又能算什麼呢?大丈夫能屈能伸!

3)不同於齊國的尊王攘夷之路

齊桓公稱霸是將周室變成自己的傀儡,藉助周天子來參與其他國家的內政,因為重耳流亡之時見證了齊國的衰敗,便不再走齊國的道路,選擇了另一條不同的路,那就是“獲得周室的認可”,同時幫助周天子提升影響力以達到提升自身影響力的目的。

首先晉文公重耳幫助周天子解決周室內部叛亂問題,使得原本差點一分為二的周朝重歸周天子之下,解決完周室內部問題後在諸侯之間提升周天子影響力,因此獲得周天子的信任和寵愛,給予了晉文公重耳行使周王朝的一些權力,而後晉文公重耳才開始聯合諸侯們會盟,至此才確定晉國霸主之地位。

我們縱觀重耳這一生,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期間的坎坷也就只有重耳自己能夠體會,不過也正是前面一十七年的顛沛流離,才使得重耳的眼界高於其他諸侯們,才有了不同於齊國的尊王攘夷的道路,才使得晉國能夠在短短的九年時間裡從一個混亂的晉國晉升成一個強盛的晉國,由此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像素說


我是很傾城,我來回答。

晉文公,晉國曆史上的第22任君王。名叫重耳。晉文公登上君主位時已經62歲了。在他短短的9年執政生涯中,他是如何稱霸諸侯的呢,我來簡單的說下,如有錯誤,請大家幫忙斧正。

用人方面。

因晉國內部派系之爭,重耳以前流亡於各個諸侯國,他在外流亡19年,身邊還有很多人跟隨於他(介子推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公子重耳)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個人魅力和號召力。重耳他可以做到善待每一個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甚至敵人。在重耳即位後,知人善用,這樣使得晉國上下和睦,軍民一心。


強化軍事

晉文公將原本晉獻公時期的上下兩軍擴編為三軍,後來又增設新二軍。加起來共為五軍。晉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

策略得當,善於捕捉時機

晉文公時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動叛亂,把周襄王趕出國都。周襄王號召諸侯勤王。晉文公抓住時機帶兵將周襄王送回國。殺死叛亂的王子帶。周襄王對晉國感恩戴德,賜予了晉文公很多王室器物及河內,陽樊兩地,這是晉文公名利雙收。

另一方面

晉國一直是春秋時期的大國,這樣他也確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承了從晉文候起一直到他父親晉獻公,百年來多位晉國傑出君主的餘澤。(用現在的話說晉國本來就是大國,而且有錢有兵)




推上晉國走向霸主的城濮之戰

在晉國不斷走向強盛時,春秋時期的另一個大國楚國也走向強盛,楚國不斷向北方侵蝕土地,曹、衛、鄭,等小國生存空間不斷遭到壓縮。晉文公抓住機會聯合秦,齊等國。在最為關鍵的一戰中擊敗楚國。將楚國勢力趕回到了漢水流域。


自此,晉國開始稱霸於諸侯。


很傾城


晉文公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一代霸主,是和他的性格、處世方式和時代特點等分不開的。

一、人格魅力

孔子說: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這個評價其實只對了一半:晉文公一方面確實“譎”,另一方面卻堅韌不拔、雍容大度。與齊桓公不同的是,晉文公一生則飽經世故,歷盡滄桑,複雜的經歷讓他善於避實就虛,利誘亂取,喜劍走偏鋒,出奇制勝。《孫子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如果說齊桓公佔了前三個字的話,那麼後三個字就是給晉文公量身定做。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他屢遭冷遇、飢餒,甚至多次遭遇生命危險,但他身邊的賢德之士卻一直不離不棄,為什麼?這就來自於晉文公強大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撓、忍辱負重,而且禮賢下士,《國語·晉語》評價說: “晉公子好善不厭,父事狐偃,師事趙衰,而長事賈佗。此三人者,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諮焉”。

二、任人唯賢

公元前七世紀,中國歷史正處於分封制末期。一方面,公族壟斷國內事務,但“肉食者鄙”,身居要職卻尸位素餐。另一方面,布衣士人身負經天緯地治國安邦的絕學卻沒有機會施展。齊、魯、鄭、宋等國莫不如此。晉獻公首先改變了這一切,他為了鞏固權力消除威脅,竟然遍屠宗室,公族分封世襲的現象在晉國近乎絕跡,這就給了布衣士人晉身的機會。而晉文公創業一代的狐偃(第一智囊)、先軫(春秋第一戰神)、趙衰(政務能手)、魏犫(武力過人)等人都是如此,這群人有文有武、能內能外,成為晉國和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三、因勢成事

此時恰逢禮崩樂壞,也就是傳統價值觀念正遭受劇烈衝擊。這一時期,不僅周王室已經不被尊重,周公針對社會各層面所制定的規矩都面臨挑戰甚至崩潰。晉文公審時度勢,迅速調整戰略思路,乘勢而上,走在了時代的前頭。這其中,戰爭的表現方式比較能說明問題。

在此之前,戰爭並非後來的你死我活,而是講究“以戰為禮”。更甚者是,交戰雙方根本不進行打鬥,而是通過顯示兵力和炫耀武力,以達到震懾對方讓其知難而退的目的,稱為“觀兵”——雙方就亮亮肌肉,連身體接觸都沒有。歷史上有幾次著名的“觀兵”,一次是周武王作伐紂預演,與八百諸侯會於孟津:“東觀兵,至於盟(孟)津 (《史記·周本紀》)。”另一次是楚莊王意圖問鼎中原:“觀兵以威諸侯(《左傳·宣公十二年》)。”不僅如此,即使真打,也是嚴格按照“成列而鼓”、“不加喪”、追擊不能超過五十步等規矩來執行。

最早通過耍詐破壞規矩的戰例是“假途伐虢”,始作俑者仍然是晉獻公。晉文公時期,他用一場更為經典的戰役不僅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更改變了南北(晉楚)勢力對比,使晉國和晉文公自己成為春秋第二霸主。這一戰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為爭取中原霸權,代表黃河文明的晉國和代表長江文明的楚國在城濮遭遇,雙方屯兵十萬,都力圖畢其功於一役。這場戰役不同於以往的是,晉方統帥先軫創造性地使用了詐敗、誘敵深入、製造疑兵、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等以前聞所未聞的戰術,將仍然停留在傳統模式上的楚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不僅先軫一戰成名,後來孫子“以正合、以奇勝”的著名軍事理論就脫胎於這場戰役。

這一點還有一個著名的反面教材:宋襄公。如果說晉文公勝在了與時俱進的話,那麼宋襄公就敗在了食古不化,在宋、楚泓水之戰後,即使連命都輸上了,他還是固執地認為:“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對此,毛澤東同志說的好:蠢豬似的仁義。

正是這一戰之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屈尊”參加,親手冊命晉文公為“侯伯”(伯通“霸”)。





彼岸歷史


晉文公是如何迅速崛起的?他只用了九年時間,就做到了很多諸侯一輩子做不到的事情。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晉國原先的基礎就不錯。在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在位時期,通過一系列的兼併戰爭,吸收吞併了許多周圍的小國與城邦,積累了雄厚的資本。雖然說由於驪姬之亂,很大的影響了晉國的實力與發展,但是比起當時的諸侯王國,晉國的實力還是在第一梯隊的。

其次,在外流亡的十九年,給予晉文公更加豐富的閱歷與磨鍊。這一路上先後經歷在狄國與齊國的安穩時期,在曹國,衛國,鄭國的不受尊重,在宋國,楚國,秦國所接受的隆重接待。期間遍覽各國局勢,通過自己優良的道德感召力,與各諸侯國之間建立了很好的關係。這也讓他逐漸從普通公子哥兒蛻變為傑出的政治家。

再次,禮賢下士,待人寬厚。在少年時期,就已經擁有趙衰、狐偃、先軫、魏犨等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在流亡期間,又有介子推、顛頡等人追隨。在回國繼位之後,推賢舉良,因材施用,通過任命狐偃為相,拜先軫為帥,委派趙衰、魏犨等人輔佐他們,大力發展農業,擴張軍隊實力等措施,重新讓晉國強大起來。

最後,尊王攘夷。尊重周王室,幫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內亂。獲得周王的看重,大大提升了晉國在諸侯中的政治地位。通過一系列軍事改革,在城濮之戰挫敗楚國軍隊,向中原各國展示了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從而在有名的踐土之盟中,由周襄王親自任命晉文公為諸侯首領。正式開始稱霸。也成為繼齊桓公之後,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


小川讀歷史


他爹晉獻公滅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橫掃太行兩麓;他弟一邊各種作死,為他掃清國內反對勢力,一邊做改革,為他打實了國家基礎。然後他手底下還有狐偃、趙衰、先軫等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