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身份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你怎麼看?

範文海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很簡單,能夠享受誅九族這一大刑的人,他的臉,或者說他的名字要比現在的身份證攝像頭管用多了。

誅九族這種酷刑你一般的小老百姓根本輪不到你。中國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明確記載的只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總共也就三個人。


這三個人分別是楊玄感、景清、方孝孺。

楊玄感是隋朝大臣楊素的長子,封楚國公。

景清不是那麼有名,但是他曾經試圖刺殺明成祖朱棣。

方孝孺就不說他了,誅十族也算是歷史上獨一份了。

這三個人哪一個不是舉國聞名,你讓他們怎麼逃?就算是他們的家人,照樣跑不了,因為除了族誅,還有連坐。


就別說誅九族了,只要是被族誅的人,那要不是朝廷重臣,要不就是知名人物,要不就是造反的頭目,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被朝廷給卡的死死的,怎麼跑?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要以為古人的戶籍制度不完善。劉邦進入關中後蕭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秦朝官府內的戶口本給抄了,這些登記造冊的人口就是劉邦將來軍費的來源。古代中國農耕經濟是國家的基礎,國家每年的稅收絕大部分都從這裡來,所以人口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你不查戶口,怎麼收稅?所以古代朝廷對於人口的流動把控是相當嚴的。除非是一個朝代末期,脫籍流民嚴重的情況,要不然只要你有名有姓,想跑基本不可能。


守仁讀仁


株連九族是比凌遲還嚴重的大罪,這樣會使整個家族滅亡,皇帝就是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那麼他們為何不跑呢?橫豎都是死,他們難道不想活或者留個子孫後代?當然不是,不是他們不想活,而是他們逃走的代價太大,不如在家等死。為什麼這麼說?我從這幾點來闡述:

首先,就是古代尊卑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最好的形容。他們認為天子所說的,下達的命令是神聖不可抗拒的,他們必須絕對服從。當聖旨下達株連九族時,他們從心底都不會生出叛逆的思想。

其次,他們也來不及逃跑。皇帝下達聖旨後,他們根本不會得到消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有大量官兵包圍府邸,根本來不及逃跑,直接捉拿歸案,即使有僥倖不在家的也會根據他們的蹤跡進行抓捕,不會出現漏網之魚。

最後,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人思維,天下都是皇帝的,自己能逃到哪裡去?一旦自己逃走,皇帝馬上會下達全國搜捕令,這樣也會無處可逃。即使僥倖逃走,也會過著過著過街老鼠,暗無天日的生活,。自己在深山老林獨自為伴,生不如死。

當然,歷史上也有成功逃走的案例,如三國大將大將關羽,但也是因為他武藝高強,殺完人立馬逃走,況且當時漢皇室衰弱,幾乎無力捉拿,最後他得到劉備的庇護,保證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所以歷史上那些被判株連九族的人沒有逃跑,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活下去,而是他們來不及跑,即使跑出去也基本是生不如死。


瀟瀟冷門劇場


古代確實沒有身份證和攝像頭這東西,這些都是現當代才有的,如此正好給那些犯罪的人提供了逃跑的機會,天下那麼大,隨便跑到哪個地方隱姓埋名官府都很難找到,那麼為什麼古代被誅九族的人不選擇逃跑而是老實受死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第一,誅九族在歷史上很少出現

大家不要受電視劇矇騙太深了,劇裡面皇帝動不動就誅人家九族,這是很不真實的。實際上誅九族這個刑法在古代是不常用的,最多也就誅三族。誅九族即只要是沾點親戚的人全部都要被牽連,古代又流行多生多育,這樣一殺估計上百人都要命喪黃泉,這個罪孽是任何人都不能承擔的,皇帝自稱天選之子,自然也不想去承擔罪責,再加上儒家治國的理念,所以誅九族這個刑法只是個擺設。



誅九族這樣的事也確實發生過,比如在隋朝的時候,隋朝的政治環境本就複雜,世家大族有很大的影響力,其中的勢力也是盤根錯節。楊玄造反失敗後就自殺了,讓陽廣很是憋屈,不能在本人身上洩憤就把怒火都發洩在有干係的人身上,於是就不斷擴大株連的範圍,開了誅九族的先河。他這麼做就是為了斬草除根,防止死灰復燃。

第二,被誅之人沒有經驗

能被誅九族都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換句話說都是個人物,對當事人來說已經見過大風大浪,對死早有準備。但是對於其他被牽連的親屬和僅僅有血緣關係的遠方親戚來說,他們對死亡是沒有預見的。他們還在家裡吃著飯或者睡著覺一切風平浪靜的時候,可能官兵就突然衝進來將他們抓走,更殘酷的還不是被抓走,更多時候是直接殺死,誅殺就是滅門,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是什麼身份,無論是否有防抗能力,只要是與被誅九族者有關係的全都逃不過。那些或無辜或不無辜的人,因為沒有被抓的經驗,想要逃跑簡直是天方夜譚。



第三,跑也是跑不掉的

雖然古代沒有身份證和監控系統,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代社會也是有一套對百姓懂得監管方式的。官府可不是吃白飯的,手段多了去了,什麼古代戶籍管理制度、住宿登記制度、保甲制度、連坐制度等等多了去了。其中戶籍制度是最具代表的制度之一,也是控制百姓最有效的工具,類似於我們如今的戶口。通過戶籍制度官府可以掌握各個地方的人口和土地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稅收等管理,當然也不只是在稅收方面有用,在徵兵上和追查逃犯上也起著大作用。



漢朝時期戶籍制度就已經發展出了雛形,戶籍簿上清除的記載了戶主的居住地址、年齡、相貌、膚色、職業、財產、子女、所擁有土地等狀況。在追查逃犯的時候,只要對比戶籍上的人口和實際人口,就知道哪家有沒有私藏逃犯,逃跑的人不管藏在哪戶人家,只要沒有戶籍就會被揪出來,如果他跑去辦理戶籍那就更方便了,負責戶籍的官員早就接到了命令,對那些版戶籍的人嚴加查問,犯人直接就能被揪出來。

(古代戶籍管理,保甲制度)

再加上朝廷律法和連坐制度,制度的嚴格讓百姓們為了自保是不會去惹麻煩上身的,大家都知道私藏朝廷逃犯是死罪,所以百姓們也不會去觸犯律法和制度。

以此看來,被誅九族的人和被牽連的人是逃也沒用,就算逃了,也很可能會被抓回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而大部分人遇到這種事早就嚇破膽了,哪還有心思去逃跑啊,只好乖乖受死了。


小姐姐講史


或許太小瞧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威力了,之所以能讓當時罪犯乖乖就擒,也絕非一個簡簡單單的身份證,就能夠將其束縛得了的。

身份證也僅僅作為我們現如今特定的身份證明,而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環境下,想要逃跑,付出的代價極高。

被株連範圍有限株連九族,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恐怖,按常理來說,株連九族是指除犯罪本人除外,往上倒數4代,往下倒數4代,一共9代,僅僅作為倫理界的概念,與嚴格的法律法律還是有差距。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父親氏族四代,母親是族三代,最後加上妻子世族兩代。法律上並沒有明確意義上的株連九族,大多都是史書典籍中,亦或者是戲曲小說中,有滿門抄斬引申出的說法罷了。也沒有哪個官吏非要按著族譜上來,非要因為一人之罪而讓全家受難,歷史上被株連九族的例子也並不多。

據隋書中記載,楊玄感因為造反被株連九族,但其實真正行刑之時,涉及的也僅僅只有他的兄弟子侄。 流動人口極易控制的我國封建帝制既然能存在2000多年,必然有其獨特的等級管理制度,也有極為嚴格苛刻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

古代人也有類似身份證的身份管理憑證,或許我們只曾聽聞商鞅變法,他的最終死亡就以忘帶身份憑證有關,當時他因為變法聞名於世。

但也因此惹了一大幫人,自然他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眾人抗衡,最終被告發造反,也只能默默承認,所以為了避免被誅殺的厄運,他選擇了逃跑。

當然故事的結局也與他被抓而告終,當時商鞅變好不容易跑到了邊關,就想找一家客舍落腳留宿,但在當時住店也是需要登記的,就在這個環節讓店家感覺到他的可疑之處,不僅沒有讓他住店,還將其告發,扭送到官府。

出門辦事都需要他人引薦,何況你是畏罪潛逃 由於當時交通條件有限,所以古人的活動範圍也相當有限,如果要遠離家鄉,到外地辦事,自然也需要尋求當地政府批准,有了介紹信方可通行。

畢竟每一座城池,為了防止形跡可疑之人潛逃,自然也會在城門口或者是主要幹道上派重兵把守,沒有引薦信是萬萬不能通過的。

何況逃亡的代價成本極高,前途未卜、生死不明,逃亡就意味著一場命運博弈,如果被因為株連九族,有可能只是流放,或者是降級貶官,亦或者是成為別人的奴隸丫鬟,但要是畏罪潛逃,被抓了就是死罪。

如若當時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豈不是就可以隨意移民?那政府的作用何在?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你還不知道已經被株連僅僅通過口頭傳遞信息或書信來往,效率難免太低。當時被株連九族,當然首先受到牽連誅殺的自然是要犯一家人,政府執行人員提前肯定會進行消息封鎖,他們也絕不會蠢到打草驚蛇的地步。

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官府手中,若不是有內部人員提前通風報信,一切都發生在始料未及之中。因此,比起逃跑所付出的代價成本,乖乖束手就擒,還有從輕發落的可能。

何況當時還有極其嚴重的思想壓迫,許多人根本不可能有逃跑的意識,即使被抓或者被殺,也只能認為這是命運使然!


大國布衣


誅九族可以說是古時候最殘酷的刑罰了,一個人犯罪,就要連累與其有關(血緣、姻親)的人都被誅殺,對於那些無辜的人來說,簡直就是禍從天上來。當然了,明初甚至還發生過“誅十族”的案例,連同老師朋友等既無血緣又無姻親的人也一併殺了,這便是著名的“方孝孺案”。

“連坐”是嚴重違背當代價值觀的行為,相信任何一個現代化的法制國家,都不會再有這樣的司法處理手段,但是在古代,這卻是天經地義之事。而且有意思的是,絕大部分被誅九族的案例,被殺之人都不會選擇逃跑,就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乖乖地等著被殺。

在現代人看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之事,既然那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要被殺頭了,為什麼還會乖乖等著被殺呢?要知道,古代又沒有如今這麼發達的監控系統,也不用到處查身份證,而且人口還很稀少,哪裡不能逃呢?即便是今天,在各地都有攝像頭的情況下,一些所犯罪行不怎麼嚴重的人還會選擇逃跑躲藏呢,何況是犯了死罪的。

有這種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卻忽略了時代的背景。因為對於古代的“誅九族”,大多數人只是知道個大概,對於其中的深層次信息,卻缺乏瞭解。倘若你瞭解得更多,相信就不會再有這樣的疑問了。

誅九族還想逃?別妄想了,上面一早就把你控制起來了

為什麼那些被誅之人不逃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絕大多數被誅九族的案例,其主犯都是身居高位、權力很大之人。這樣的人所牽扯到的案件,一定是異常廣泛而深刻的,即便以皇帝之能,也得經過細緻縝密的調查才能最終下決定。

所以一旦皇帝下達了誅九族的命令,基本上就表明已經調查很久了,相應的,被調查的對象,肯定也早在控制之中,即便是暗中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想逃,也是沒可能的了。

聖旨不是飄來的,當你知道自己被誅九族時,一大堆執行人員也早已就位

對古裝劇感興趣的朋友,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一個太監對著一大家子說皇帝下令誅九族的時候,他的身後,一定是站著大隊士兵的。

也就是說,聖旨到達之時,就是執行人員就位之時。在這樣的情景下,除非家族裡個個勇猛蓋世,否則拿什麼去與手持武器且驍勇善戰的士兵們對抗呢?相比之下,還是乖乖受刑要好一些,至少死得不那麼痛苦。

古代交通不發達,一大家子出行,很難掩人耳目,也容易被追到

能夠被誅九族的,通常都是大家族,牽扯之人,少說也有數百甚至上千人。這樣大的規模,如果是今天的話,幾個火車皮或者一車隊大巴就拉完了。然而在古代,就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交通途徑了,最多能乘坐馬車。

如此一來,行進速度就很慢,而且也很難做到掩人耳目。皇帝只需要派一些騎兵,就可以藉助沿途的舉報迅速將其抓獲。一旦被抓,等待他們的,就必然是更殘酷的死法了。

古代沒有金融系統,財產轉移困難,逃亡出去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如何解決?

就算被誅九族的人真想鐵了心要逃跑,首先也得掂量一下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吧,都逃到深山老林裡去過原始社會的生活嗎?那恐怕不用多久,家族內部就開始廝殺了。

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金融系統的,家族的財產再多,也只能通過實物轉移。而要想在當時的治安條件下攜帶大量財物逃亡,恐怕不用皇帝出手,沿途的盜匪就會把他們給解決了。

身邊處處是監視,你的熟人,你的親友,都可能因為你有逃跑想法而舉報你

雖然是誅九族,但很多時候,皇帝會特別赦免其中的一部分成員。如此一來,這些得以活命之人就會反而成為皇帝的幫兇,而不顧與其他人的血緣或者姻親聯繫。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其他人想要逃跑,這些人就會立刻舉報甚至主動將其控制住。同樣的,身邊的熟人也會這麼做,因為他們都知道萬一讓受誅之人跑掉了,皇帝可能就要怪罪到他們的頭上了。

總之,以古時候的時代背景,被誅九族之人是大概率無法逃脫的。沒有攝像頭,沒有高科技追蹤辦法,同樣也沒有發達的交通和信息傳遞模式,總之存在即合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做法,不要以為山高皇帝遠就能沒事,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你根本連第一步都走不出去!


汗青正浩


在1984年以前,中國都沒有身份證制度。

請問,為什麼1984年以前的所有死刑犯都不逃出去,要等著被槍決呢?這種問題就是廢話。

誅九族,這是何等的大罪!

凡是跟罪犯有親戚關係的,無論是是姻親還是血親,都要受到牽連。

一般犯這種滔天死罪的人,不是叛國投敵、就是密謀造反,所以朝廷才會斬草除根,對無辜的家人牽連處以極刑。

例如《唐六典注》有云,在煬帝末年,“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行轘裂梟首,磔而射之”。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能逃脫皇帝的制裁。

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古代並不是一個自由遷徙的社會。

就想1980年代以前,大家出門都要地方開介紹信一樣;沒有身份證,不代表沒有個人身份的憑據。

沒有身份的憑據,就會寸步難行。像是在古代,身份的憑據就是路引。例如,元代施惠的《幽閨記》寫道——

你去渡關津,怕有人盤問,又沒個官司文憑路引,此行何處能安頓?

離開家鄉超過一定裡數是不行的,就會被判犯禁。

在出行必須路引等身份證明的情況下,也許有誅九族的會有遺漏,但這種事情非常稀少,可以當做是沒有。


HuiNanHistory


實際上,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是卻又能夠起到身份證作用的類似的“證件”,比如明朝的路引。

此外,中國早在商朝時期便已經產生了模糊的戶籍制度,稱之為“登人”,至漢朝的“編戶齊民”則已經是一套相對完善的戶籍制度了,此後再經歷朝歷代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也更加趨於完善。

當時的統治者之所以制定戶籍制度,顯然是出於政治原因,說白了是限制百姓的流動,只有百姓定居於一處,才能夠更好的管理,才能夠保證他們不會製造麻煩,即便製造了麻煩,統治者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他們的信息,從而解決麻煩。

所以,犯了事的人想要逃跑雖然不是不可以,但是會很麻煩,或者說很困難,因為官府不可能給罪犯發放能夠讓他離開所在地的“身份證”或者“通行證”。

我在這便以明朝為例,說一說為什麼被誅九族的罪犯為什麼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在家中坐以待斃。

《弘治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三卷規定:“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即驗文引。如無文引,必須擒拿送官,仍許諸人首告,得實者賞,縱容者同罪。天下要衝去處,設立巡撿司,專一盤詰往來奸細及販賣私鹽犯人逃囚,無引面生可疑之人。”

不管是軍是民,只要離開戶口所在地,便得需要查驗文引,文引由官府發放,既能作為一個人的身份證,也能作為通行證。

可是,如果你沒有文引的話,你會被抓。對於你有沒有文引這事,除了官府的查驗之外,還允許別人告發,一經查明你確實沒有文引的話,告發者還能得賞錢。相反,如果有人明明知道你沒有文引卻不告發的話,和你同罪。

除此之外,明朝還在重要地段設立巡撿司,專門盤查陌生面孔又沒有文引的人。

對於沒有文引的人的處罰,《明律》也有明確的規定:“凡無文引私度關津者杖八十;若關不由門,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邊緣關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絞。”

沒有文引想要偷偷過關口或者渡口的,一經發現則杖打八十;過關口不走規定的門的,過渡口不走規定的渡口的,杖打九十;偷渡邊關的,沒成功的杖打一百,判刑三年,已經偷渡出境的抓回來判處絞刑。

明朝已經用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百姓的流動,真想去哪的話,老老實實找官府申請文引,沒有文引就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別出百里範圍之內。

被判誅九族的罪犯,能有經得起盤查的文引嗎?可能性很低。

除了制定出了文引這一政策由官府對百姓進行監督管理之外,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也給百姓規定了類似的“政治任務”。

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頒佈了一個律令:“凡民鄰里互相知丁,互知務業,俱在裡甲,縣府州務必周知,市村絕不許有逸夫。”

這條規定的意思是老百姓自己一定要知道鄰居家有多少口人,還要知道彼此從事什麼工作,如果一家人全在裡甲中,沒有離開的話,必須報備給縣、府、州三級政府知道,市集和村莊中絕不能出現遊手好閒的人。

看看,遊手好閒也是罪呀!因為遊手好閒意味著沒有收入,也就可能會幹犯法的事,屬於危險分子。

如果違反這條規定的話,將會受到懲罰,《大誥續誥》規定:“一里之間,百戶之內,仍有逸夫,裡甲坐視,鄰里親戚不拿,其逸夫或於公門中,或在市閭里,有犯非為,捕獲到官,逸夫處死,裡甲四鄰化外之遷,的不虛示。”

如果存在逸夫,裡甲中的人坐視不理的話,一旦逸夫犯了事,裡甲之人連坐,逸夫砍頭,逸夫的鄰居統統送去鳥不拉屎的化外之地。

這樣的政策法律,想逃?你能逃到哪裡去?所以,被誅九族的話,還是老老實實在家等著吧,反正也跑不了。

此外,除了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儘量堵住罪犯的逃亡之路以外,被誅九族之人自己本身的身份也註定他逃不了。

一個人能被皇帝叛誅九族,這個人得犯了多大的罪呀!換句話說,這個人非富即貴!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家族必然是一個地方的名門望族,一個名門望族根植於一個地方,他的底細哪能逃得過皇帝的調查?

這樣一個罪犯,他家有多少地,有多少房產,又多少人口,這些信息,恐怕早在皇帝叛他誅九族之前已經擺在皇帝的案上了。

更何況,一個所謂的富家豪門,說白了他們一個家族的人基本是住在一起的,皇帝真要誅他九族的話,只要派兵將他的宅子圍起來,想跑都跑不了,即便會有幾條漏網之魚也影響不了大局。

所以,古代那些被判了誅九族的人,除了儘量多弄走幾條漏網之魚以外,罪犯本人根本跑不了,也不敢跑,只能束手就擒。


吾與吾國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

古代沒有身份證、攝像頭,被誅九族者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

對於這一問題,其實有兩點回答。

第一, 確實有人逃跑。第二,逃跑不是那麼容易的。

古代能夠被誅滅九族的,一般來說都是帝王發動國家力量來消滅的對象,比如明朝的方孝孺由於反對朱棣甚至疑似被誅滅十族。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為數不少,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前朝的皇室,比如說劉裕屠殺司馬家族,南齊的蕭道成屠殺劉裕的劉宋家族,蕭衍屠殺蕭道成家族,侯景更是把整個南朝的士族高門一鍋端,還有唐朝宗室被韓建,朱溫屠殺,趙宋的皇室集體被元朝逼得跳海一樣。這些都是王朝後人,因為新朝懼怕他們重新建立國家才予以屠殺,所以他們可以說是插翅難飛。由於他們都是有玉牒和各種身份證明的皇族,所以殺起來也是非常容易的,畢竟他們都是有身份證的人,還有對他們屠殺一般都會秘密而血腥的進行。比如說南齊的明帝蕭鸞屠殺自己的宗室諸王,都是用典籤半夜進行,行動迅速而詭異根本察覺不到。所以說想跑也跑不了。而且古代人口流動少,你跑到人多的地方,除非有人接應,否則生面孔,一定會被發現。要是跑到深山老林裡,貝爺可不好當,弄不好就掛了……

至於說一般的普通人,基本上也享受不到徹徹底底的誅滅九族的“待遇”,最多也就是殺幾個而已。要想誅滅九族這種“待遇”,至少也得謀反之類的罪名才行。而且其實真正的夷三族,即夫母妻三族。

所以他們的九族也大可放心,而真正被誅滅九族的也有不少逃跑的,比如司馬氏被劉裕誅殺的時候,就有人逃到北方,再比如蕭衍屠殺南齊也有一部分南齊宗室北逃。

所以說,能被殺的人很難跑,能跑的人一般也輪不到殺。


冷兵器研究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你往哪裡跑?

大家奇怪,為什麼《水滸》員外不惜花費血本,也要為魯智深洗白身份,讓他成為合法的僧人魯達?

大家別以為魯智深洗白身份很容易。

他那個五花度牒就值很多兩銀子,還要員外這種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搞到。

他還要罩著當地官員,將身為通緝犯的魯智深當做他的表弟,變為魯達這個僧人,這也要大筆行賄。

為啥這麼大的動作?

在那個年代,通緝犯是很難逃走的。

為啥?說來說去,就是因為古人不流動。

古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農民,一般不會離開村子超過20裡。

而剩下的主要是商人和官員。

官員上任在外鄉,退休以後還是會回到故鄉。

商人雖然去異鄉做生意,但最終還是也會回家。

況且商人要帶著貨,官員一樣就能看出來。

那麼,古代人員流動就是很少的。

比較常見的就是僧人道士這些遊走修行的了。


問題來了,你試圖逃跑,在古代必須經過一些重要的關隘,渡口,城鎮,都會有人盤查。

就比如你要進城,在古代都有兵丁在門口檢查盤問。

遇到陌生人,立即重點排查。

而通緝令上通常寫了年齡、籍貫、外貌特徵等等。

一來,當年沒有普通話,你的口音改不了,很容易辨認;

二來年齡、外貌特徵還是能夠大體鎖定通緝犯的。

而且古代也沒有人權一說,寧可錯抓沒有錯放,抓住你錯了就錯了,總之寧枉勿縱。

正常來說,逃犯除非一頭鑽入深山老林,不然很難逃走。

大家注意那個生鐵佛崔道成、飛天夜叉邱小乙,就很可能是躲藏在深山寺廟的強盜。

然而,崔道成這種人如果一再江湖上走動,很容易就被抓。

以上是第一,還有第二。

第二,古代實行連坐制度。

如果你跑到一家躲避起來,這家人不去舉報,也要一起坐牢。

這種情況下,人家發現情況不對,肯定先去舉報你。

所以,通緝犯很難逃走,也很難在很多地方隱居。

第三,古代還有很多識別方法。

比如臉上刺字,被打板子以後留下的傷疤等等。

這種很容易辨認,一樣就能看出來。

就像武松這種人,臉上有金印。

如果不是裝扮成頭髮下垂的行者,他早就被人抓住殺掉了。


薩沙


株連九族是比凌遲還嚴重的大罪,這樣會使整個家族滅亡,皇帝就是為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那麼他們為何不跑呢?橫豎都是死,他們難道不想活或者留個子孫後代?當然不是,不是他們不想活,而是他們逃走的代價太大,不如在家等死。古代尊卑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最好的形容。他們認為天子所說的,下達的命令是神聖不可抗拒的,他們必須絕對服從。當聖旨下達株連九族時,他們從心底都不會生出叛逆的思想。皇帝下達聖旨後,他們根本不會得到消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有大量官兵包圍府邸,根本來不及逃跑,直接捉拿歸案,即使有僥倖不在家的也會根據他們的蹤跡進行抓捕,不會出現漏網之魚。

  黃歇才華橫溢,為了國家安危前往各國遊說,及時的勸阻了侵略企圖,後來皇帝獎勵他一座城,就是今天的河南信陽市,當然古代一座城還沒有現在的市區大,只是現在市中心這麼大。所謂九族親屬,很難同時存在,能夠獲得“誅九族”的,那都是幾十歲的高官,在世親屬一般都達不到九族的標準,所以最開始的滅族方式是“夷三族”,也就是兄弟子侄這些,而這已經可以囊括獲罪者的絕大部分親屬,後來提升到九族,被誅殺者也差不多,只是聽起來更恐怖罷了,恐怖正是統治者想要的結果。

  符牌它既象徵著身份與地位,還代表著兵權和軍權的大小。經過朝代的變換,它有虎符、魚符、腰牌等等,而腰牌算是最像我們身份證的了,也是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最多的了,它上面不僅僅有編號、年齡、相貌特徵、發放牌子的時間、所屬職業甚至有的還特別註明其用途。就像我們在各種武裝劇裡看到的拿到代表一個門派的令牌或者是一個信物一樣,無論在哪裡何時見到它就如這個領導本人在現場一樣,就像尚方寶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