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華雄斬殺了很多十八路諸侯,在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時,曹操手下的武將為什麼一個都不上呢?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先看看正史的記載:

華[huà]雄(?-191),中國東漢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將,為董卓帳下都督。公元191年,關東軍閥聯合討伐董卓,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大破董卓軍,華雄在此戰中被孫堅一軍所殺。


《三國演義》是小說,為了突出關羽的人物形象而進行文學的改動,所以就有了流傳於後世的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不論從正史與小說演義,殺華雄的都是當時三國的頂尖武將,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華雄的武力值至少是接近頂尖武將的水準。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會束手無策,同時曹操手下的大將也不輕易冒頭。


01 華雄武力值高,曹操不想冒險


《三國演義》中華雄被描述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的猛將,關西人。就這樣的體格,在與人格鬥時力氣上就不會輸。而當時的關西是出戰馬的地方,華雄做到將軍位置,其馬戰技巧自然不低。


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敢自告奮勇在汜水關抵擋,說明其“勇”。


到了汜水關不是一味的死守,而在恰當時機偷襲了孫堅所部並大敗之,說明其“智”。


在偷襲的混戰中斬殺孫堅四大部將之一的祖茂,而在武將單挑中接連陣斬俞涉、潘鳳兩員大將,說明其武力值確實不低。



此時的曹操才剛剛從老家募集了的軍隊,帳下大將都是夏侯家族或曹氏家族的人,都沒經歷過殘酷的戰場磨礪,曹操肯定不想自己的部將去冒險。


02 諸侯之間都希望保留實力而看對方消耗,曹操自然不派出自己的武將

十八路諸侯並不是一條心,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盤,在俞涉、潘鳳兩員大將被華雄斬殺之後,誰也不想再拿自己的家底兒去冒險了。


作為盟主的袁紹在這樣的關頭肯定要表態,他說“要是顏良,文丑一人在此,華雄豈能如此囂張?”從這句話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條重要信息:

  1. 十八路諸侯之間在合作的同時也在彼此防範;;

  2. 討伐董卓並不是十八路諸侯的頂尖戰力,都是在做樣子撈名聲而已。



曹操正是看透了這些諸侯的小算盤,以其精明,自然不會去冒損失自己戰將的風險做為他人火種取慄的事情。


03 董卓手下還有呂布,誰知道幹掉華雄是否會引來更難對付的呂布呢

要知道此時董卓陣營真正能打的可是打出了三國第一武將名聲的呂布,如果此時把華雄給斬殺了,惹得董卓把呂布派來,那誰知道還要犧牲多少戰將呢。



總結面幾點淺析,在複雜的鬥爭中,更多更殘酷的鬥爭都是在臺面上的,擺上桌面的都是用來趟河踩雷的小卒子,譬如華雄、俞涉、潘鳳等。卒子要遇到好的棋手,才能有更多的保命機會,譬如曹操手下的戰將。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讀史自思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許多戰爭打鬥場面,甚是好看,激動人心!如《赤壁之戰》《三英戰呂布》《轅門射戟》《長坂之戰》《張飛夜戰馬超》,今天本文不說這此,而單說《關雲長溫酒斬華雄》,見識一下羅貫中的厲害和髙明! 一,華雄叫板,無人敢應戰! 十八路諸侯反董卓,聯盟成立,但人心不齊,各揣小九九,只想得利益,但華雄董卓帳下一猛將,自告奮勇打頭陣,迎戰聯盟,一上來,三下五除二,斬殺聯盟四員大將聲大噪,華雄叫陣,無人敢應。 二,還裝大尾巴狼,給自壯膽,丟人百代! 十八路諸侯盟主自稱四世三公,名門望族,華雄挑戰,無人可派,還裝腔作勢,說什麼顏良文丑不在,否則不成問題!吹吧,關二爺不費吹灰之力就收了這兩小子,這是後話!分明束手無策,還它媽裝威,看不見真英雄! 三, 某願戰之,某去便來! 帳外一片混亂,無人敢戰,帳內無人可派,這時只見嗡嗡金屬之聲,"某願戰之"!只見發聲之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握拿青龍偃月之刀,一身舊綠戰袍,戰靴底已磨破。袁紹大怒,"你是何人,竟敢不舉手,亂髮言,如此有組織,無紀律,還不退下!""袁公,稍安息怒,此人高大威猛,華雄焉知他是馬弓手,或許真可一戰而勝之!曹操何許人?治世之能臣,天下之梟雄!精明無比,關二爺上戰,就可以借刀殺人,誰殺誰,他都高興,自己實力不減!於是極力促成出戰,還真是慧眼識英雄,倒熱酒一杯與關羽,壯上陣之膽!關二爺不多話,"某去便來"!應聲撩帷出帳!

四 ,關二爺溫酒軟華雄! 書中沒寫廝殺場面,只聽見戰鼓咚咚,鑼號聲聲,驚心動魄,殺喊聲震耳欲聾!只聽得銀鈴響處,馬到中軍,關羽長左手提刀,右手擲華雄人頭於馬下!曹操到的那杯酒"尚溫耳"!關二爺給十八路諸侯長了臉,給劉備爭光!這不算甚,脫手斬得小樓蘭耳!謝諸位!


行至水窮處67288616


曹操手下的武將不上的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把握和華雄打,自然只能選擇沉默是金,一聲不吭了。

華雄雖然出場時間不長,但是根據他的表現,他的武藝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在十八路諸侯起兵反董卓,孫堅為先鋒,率軍攻打汜水關時,本來是呂布請戰前去救援。但是華雄卻說“割雞焉用牛刀”,請纓前往。

華雄一到汜水關,就斬殺了鮑信的弟弟鮑忠,接著又夜襲孫堅大營,孫堅的部將祖茂被華雄一刀砍死。意猶未盡的華雄還殺到聯軍營前挑戰,三個回合殺死了袁術的部將俞涉,冀州刺史韓馥的上將潘鳳前去迎戰華雄,也是沒多久就被殺死。直到關羽出馬,才搞定了華雄。

在華雄斬殺的四人裡,雖然都沒有和其他人交過手,不好直接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祖茂間接比較一下。

祖茂和程普、黃蓋、韓當四人是孫堅手下的大將,程普、黃蓋、韓當在後來都有不俗表現。

程普在汜水關曾經輸合就殺死了胡軫,後來又幾個回合擊敗蔡瑁,與太史慈大戰三十合部分勝敗。

黃蓋也是數合就擊敗蔡瑁,兩個回合活捉了黃祖。韓當斬殺過張虎、焦觸,和曹洪打三十合曹洪詐敗,和周泰一起迎戰許褚,打了三十合許褚退走。

從三人戰績看, 其水平並不差,大致和太史慈、張遼等人相當,即使有所不如,也相差有限。祖茂和程普等人並列,其武藝應該也和他們接近。但是祖茂在對戰華雄時,直接被一刀斬殺,可見華雄的武藝非常了得。

此時曹操手下的夏侯淵、夏侯惇、曹洪等人,不要說一合殺死程普等人,就是擊敗對方也需要廢些力氣,面對在外面逞威的華雄,自然不會出來請戰。


不沉的經遠



沂水關外,華雄一路過關斬將,一斬鮑忠,二斬祖茂,三斬潘鳳。十八路諸侯見者,皆不願舉薦部將出戰華雄。盟主袁紹無奈感嘆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未還,得一人在此,豈容華雄施威哉!”

袁紹為何發此一嘆?

第一,維護袁盟主的尊嚴,不是我手下沒有精兵猛將,只不過我上將催軍未還,如果他們有一人在,區區華雄不在話下。

第二,抱怨各路諸侯包藏私心,不肯為討董出力。


十八路諸侯,雖然名義上聯合討董,名義上要匡扶漢室,實則各懷鬼胎,各自爭奪地盤,彼此都防備著對方。看起來聲勢浩大,實則一盤散沙。所有人都希望利用別人的力量去消耗董卓的實力,然後坐收漁利。

本來憑孫堅之力就可以擊敗華雄的,程普一度斬殺華雄副將胡軫,威震沂水關,打得華雄都不敢下關。不想卻被自己人袁術算計,使得孫堅糧草不足,在被燒掉了僅剩的一點餘糧的情況下,眾將士不戰自亂,不戰自敗。導致孫堅在僅剩數十隨從逃跑的途中,被華雄提鐵騎趕上,十餘合擊敗,完全是輸在了心態。


按武力值來說,華雄一定不是孫堅麾下第一上將程普的對手。看程普沂水關的精彩表現,原文如下:

華雄副將胡軫曰:“某下關必斬孫堅首!”雄與兵三千,排列出關。堅見胡軫出馬,卻欲自出。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鬥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於馬下。一陣直殺上關,關上矢如雨下。

華雄見副將死了,壓根就不敢下關廝殺。反而是程普勇不可當,一陣直殺上關。如果華雄有把握擊敗程普,肯定會出關廝殺,而不是窩起來射箭。


所以!孫堅之敗,就是敗在了這些諸侯們的手上的。這些人不但不願意出力討董,而且也不希望孫堅因討董強大。


剿除國賊大戰在即,袁紹的上將顏良、文丑為何不在討董戰場,難道真的只是崔軍未還?那麼韓猛、淳于瓊又去了哪裡?韓馥的第一上將真的是潘鳳嗎?那麼張郃、鞠義二將又去了哪裡?曹老闆麾下有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樂進、李典六員猛將,為何聯盟會場上從來不見蹤影?

還有西涼馬騰,西涼軍以驍勇著稱,難道馬騰麾下就沒有精兵猛將嗎?另一個是公孫瓚,公孫瓚是當時天底下的第一大諸侯,袁紹都不敢與他爭雄,他手下會沒有能人嗎?

這些將領都去了哪裡?真相只有一個,他們都不在討董戰場,被自己的主公留在了後方,去為主公經營地盤,順便調集兵力,準備下一場戰爭,去接收勝利的果實。

所以!當華雄無限囂張叫陣的時候,十八路聯盟軍中,甚至連一個能撐得住場面的大將都沒有。因此!在眾人束手無策之際,關雲長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主動站了出來。然後“溫酒斬華雄”一戰聞名天下。


愛尚文史


先看這時候曹操手下武將,有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這便是曹操剛起兵時的初代目,樂進,李典剛投奔曹操,曹操自己還不清楚他們能力如何,自是不問,至於本家兄弟,夏候惇少年殺人,勇烈過人,曹氏二兄弟弓馬熟嫻,這曹操自是知道,不過哪有人上場就梭哈,又不是周星馳,再說自己親戚,萬一打不過,被殺了,丟的不僅是面子,心裡也難受,而且自己十幾個盟友,也輪不到自己出風頭,一切全看盟主袁紹的表演了。

再看華雄,先斬鮑忠,再敗孫堅,威勢驚人,袁術手下驍將愈涉自願送人頭,羅貫中用兩個字表現,紹喜,袁紹為什麼高興,有人主動出戰,不用自己這個盟主黑著臉問人,部下積極性高,自己這個盟主也領導有方嗎,誰知愈涉是個菜幾,被秒了,然後二傻子韓馥主動為上將潘鳳請戰,潘鳳也是命苦,自己領導話都撂這了:“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自己什麼本事,心裡沒點逼數嗎,這個時候,硬著頭皮也要上。然後就黃河入海流,淚灑氾水關!

這時候袁紹急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 人在此,何懼華雄!”,這不是袁紹吹牛逼,這是真急了,看著豬猴不肯出力,傳出去人家笑話的可是四世三公袁本初,什麼垃圾盟主,小小華雄都搞不定。

華雄還真是小角色,諸候們心懷大志,什麼華雄都是小角色,我們的目標是殺呂布,誅董卓,匡扶漢室(吞併漢室),華雄,對不起,你不值得我們出全力。

然後我們就看見虎牢關前,面對呂布的赫赫威名河內名將方悅,上黨槍神穆順,北海神錘武安國打了雞血一樣亢奮,(打華雄是可不見你們這麼有興致,是不是看不起我華大都督),基至一方諸候,白馬小郎君公孫贊都親自上場了,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我華雄再努力,都比不過人家呂布千分之一,他這諸候都親自上了,合著我就配個馬弓手)。

不過正史中華雄死於孫堅之手,三國演義主要是為了給二爺加戰績,華雄越牛逼,諸候越low,關二爺的光環越閃亮。




小白又改名了


有時候,和一些人合作,你明明可以合作,但是顧及對方的面子卻不得不掩蓋自己的實力。“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蒿里行》;曹操在詩歌裡對十八路諸侯的描述,雖然人湊一起了,但是卻貌合神離,各種算計利益。這次我們只講小說,不講歷史,華雄得死放到最後說。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是真心的。但是怎奈出身不好,曹操的父親是太監的養子,十八鎮諸侯曹操雖然是號召者,卻讓目光短淺但出身四世三公袁紹做了盟主,讓心胸狹隘雞賊的袁術管理軍隊錢糧。其他各路諸侯來有的是為了搶功勞,有的純粹是來渡金的,出工不出力。各自心懷鬼胎,只有一路孫堅是真心討伐董卓,充當先鋒一路殺了過去,但是袁術擔心孫堅搶功勞,於是和袁紹算計斷了孫堅的糧草供應和兵員,導致孫堅在前線大敗,黃蓋來催糧多次袁術就是不發糧草。也不派兵救援孫堅。因此才有了孫堅慘敗,華雄出場。

領導最核心的是帶領好部下,讓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可是,袁氏兄弟吧一個隊伍領到茄子地裡面了。孫堅失敗後,大家都龜縮不前,在算計利益。華雄真的不能被打敗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孫堅、曹操手下的大將能打敗華雄的太多了。只怪其他人的手下大將太膿包,於是十八路諸侯在帳篷裡上演了一出拍盟主馬屁的戲碼。

之所以把華雄誇得那麼厲害,是為了得到更豐厚得獎賞,也為了證明自己實力。曹操對這一切看的十分清楚,袁盟主想把這份功勞收入自己囊中。曹操是為了討伐董卓——別忘了曹操是一個有志向得人。

下面是真正見識膿包得時刻了:

袁術大將被華雄一刀剁了,袁術臉都綠了,貌似袁術手下沒出過什麼大將,唯一得一個大將紀靈後來還被張飛張三爺捅死了。韓諸侯一看,機會來了,派了上將潘鳳去了,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一看比分死成豬。此時袁紹裝備得說:可惜我上將顏良文丑不在。領導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你再派大將出戰剁了華雄,豈不是打臉領導。這就是拍馬屁得藝術,也是作死得藝術。這種領導千萬不要跟著他幹,會死。

曹操就像這十八路諸侯聯盟破船的裱糊匠,既要安撫袁家兄弟,又要顧及其他諸侯得面子。就在此時,我們耿直boy關二爺實在看不下去了,不就是一個華雄,諸侯這麼膿包,於是上前請戰。這時候就看出來領導得格局水平了,袁術(袁紹代言人)上去就說:叉出去,一個馬弓手,讓對方笑我們無人。曹操趕忙和稀泥,你看他帥氣,一臉美髯,對方也不知道他是各弓手,讓他試試又何妨。袁術只好姍姍坐下,他希望這個弓手打不過華雄,最好被華雄殺了,這樣自己得面子就保住了。

我們劉皇叔當時帶得軍隊就三個人——劉備、關羽、張飛,就這三個足夠了,三條龍比三萬條蟲要有力量。要不說我們關二爺實力彪悍,出去撒泡尿功夫,不,酒還沒涼得工夫,剁了華雄回來了。這操作,彪悍,太彪悍了。曹操十分得欣賞,袁氏兄弟十分得惱怒。這一下子把袁紹袁術兄弟得臉打的啪啪得。就在此時,張三爺也耐不住了,吵著要殺出去。作為領導得一把手二把手得袁紹袁術,一個沉默,一個發怒了——他們覺得自己被打臉了。

曹操當時手下大將,雖然不如關二爺這麼牛B,但是殺華雄還是沒問題。介紹下當時曹操得隊伍:

樂進,人稱戰場小鋼炮,人肉推土機;再戰場上屢次擔任攻城先鋒。就是再對方得陣中撕開一個口子給後續部隊,不是武藝高強得人幹不來。後期再荊州關羽都忌憚他。

曹仁,獨當一面得大將,謀略和武力值都很高,曹仁是大將更是猛將,再赤壁之戰後曹仁守南郡,再萬千軍中救出自己副將牛金得操作,不是關二爺級別得水平幹不來這種操作。

夏侯惇,曹操得本家,戰鬥力驚人,夏侯惇拔箭啖睛,這是一個超級猛人。單打獨鬥級別可能稍微遜色於關二爺,但是斬華雄沒問題。

夏侯淵,這也是一個猛將,實力堪比夏侯惇。

李典,這也是一個猛將,實力相當得彪悍而且相對穩重。

……

後來董卓退兵,燒了洛陽,曹操建議十八路諸侯一起追擊——這是上策,如果一期去即使有埋伏也不會怎樣。可是袁紹躊躇不前。

曹操大叫道:“董賊棄逃, 此天亡之時也, 一戰而天下定矣! 諸公何疑而不進?” 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 操大怒曰:“豎子不足以謀!”遂自引一萬兵來趕董卓。

結果曹操中了李儒,李傕郭汜得埋伏,一萬人只剩下幾百人回來。十八路諸侯於是分崩離析,各回各家。

三國就在斬華雄得那一刻選出來了,三位失敗者,三個吃虧得人:曹操、孫堅、劉備。有時候,選擇得那一刻就決定了後來得路。溫柔鄉中長不出參天大樹,多年後,十八路諸侯都煙消雲散,只剩下這三家爭奪天下。


嘟嘟讀讀


《三國演義》是一部劇情極好的小說,裡面人物都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和脾氣。比如董卓此人平時壞事做盡,所以最後許多各路豪傑都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董卓本人是沒有什麼大本事,但他手下的那些優秀將領卻並不是吃素的,尤其是華雄。單獨比拼武力值的話,似乎是沒有人極得上他的。袁術、曹操、包括十八路諸侯聯軍都是站出來反對董卓了的。很多十八路諸侯還為此失去了性命,原因便是因為華雄武功過高被其斬殺了。那麼問題來了,華雄斬下了很多十八路諸侯,大家都拿他沒辦法,為何曹操手下的武將一個都不上呢?


㈠曹操是個老奸巨猾的狐狸,他深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

袁術勢力本就龐大,劉備也不是個凡夫俗子,總之,這幾股反對董卓的勢力都不是吃素的。如果在對抗華雄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幾員猛將因此失去了性命,這不是深深把自己的臂膀給折了嗎?這可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那些十八路諸侯,在反抗董卓的時候也都沒有拼盡全力,不過是派出幾個優秀將領前去試試水。


㈡曹操手下的武將論單打獨鬥,沒有哪個是華雄的對手,送上去也不過是炮灰命罷了

當時曹操的手下也並沒有多少傑出的優秀將領,典韋、張郃、許褚這些人當時還不是他的手下,他手中不過有幾位稍微拿得出手的罷了。比如說夏侯惇、李典、樂進等人。論單打獨鬥,這些人真的不足以與華雄對抗。把他們強行送上去前去迎戰,不過只是多了幾枚炮灰罷了,既然如此,何不作罷?曹操這可是隻老狐狸,他才不會讓手下白白去送死。


㈢為了突出關公的神勇,才有了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究竟是誰斬殺了華雄?真的是關公嗎?事實上並不是。只是羅貫中先生喜歡關公這人物,因此把斬華雄這個功勞送給了他。《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假如那些十八路諸侯得逞了,那哪裡還有關公的事兒呢?這可離羅貫中先生的初衷是極遠的。只是可惜了華雄這個人了,即使武功蓋世,也擺脫不了高級炮灰的宿命。只在三國演義中蹦達了那麼一會兒,就被寫死了。


尚武菌


如今網絡上莫名出現了一個梗“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用來形容某人不自量力。這句話的出處,在羅貫中老爺子所著《三國演義》之第五回,這一回中出現了兩個後世樂道的名場面,分別是關公溫酒斬華雄和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華雄此人,在整部小說中的戲份雖然不多,且主要作用是作為炮灰襯托關二爺,但就他的表現而言,足以稱得上是一個高級炮灰。

當時,十八路諸侯組成聯軍,盟誓討伐漢賊一代目董卓。沒成想董太師反客為主,先發制人,在擊敗了十八路諸侯聯軍的先鋒孫堅之後,董卓帳下名將華雄率領西涼軍的先頭部隊率先抵達了虎牢關下,向 十八路諸侯聯軍發起挑戰。華雄作為董卓帳下的大將,果然名副其實,此人先憑藉一己之力擊敗了孫堅,斬殺了鮑信和孫堅手下的江東名將祖茂,並且奪取了孫堅的兜鍪(頭盔),之後帶領大軍來到虎牢關下,向聯軍挑戰。

首先請求出戰的,是袁術手下的將領俞涉,此人名不見經傳,貿然出站,必然要領盒飯。果然,俞涉不負眾望:

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這就是年輕的代價。見此狀況,太守韓馥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潘鳳不愧為上將,與華雄交手的情況果然要好於俞涉:

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上將軍好歹 多撐了會兒,“不多時”才被斬殺,顯然好於“不三合”。

見此情形,眾多諸侯皆大驚失色,袁紹也開始感嘆:

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話還沒說完,本章主角關二爺請戰,在關二爺強大的氣場之下,華雄沒撐幾個回合便領便當了,這便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

整個過程,諸侯聯軍一共三名將領出戰,分別隸屬於袁術,韓馥和劉備。奇怪的是,作為一方諸侯的曹操,居然沒有任何動作,他手下的將領沒有一位請戰,在“眾皆失色”之時,曹操似乎在跟著眾人一同失色。那麼,為何曹操不派自己手下的將領去迎戰華雄,在諸侯之中立威呢?

實際上,當時曹操的手下,人才是有限的曹營為後人稱道的猛將,如許褚,典韋,張遼,張郃,此時都還不是曹操的部將,曹營將領,僅有夏侯兄弟,曹氏兄弟以及李典和樂進,這些人中除了夏侯惇的單挑能力稍強外,其餘都不是以個人武功著稱。自然,在面對連敗孫堅,鮑信,斬殺祖茂的華雄面前,這些人不敢輕易出戰。

當然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曹操看透了十八路諸侯聯盟的本質,他壓根不想出全力。孫堅的前鋒部隊,一開始連戰連捷,但畢竟人數有限,於是孫堅派人告知袁紹,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請繼續派兵,一鼓作氣消滅董卓。然而,袁紹絲毫沒有行動,使得董卓有了充足的反應時間,調集大軍擊敗孫堅。可見,十八路諸侯,雖然號稱聯軍,但實際上各自心懷鬼胎。

再者,袁紹作為諸侯盟主,在討伐董卓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中,顏良文丑兩位名將居然一人都不帶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可惜有什麼用?以顏良文丑的能力(文丑曾與青年趙雲大戰數十回合),解決華雄必不困難。可見,諸侯,包括袁紹在內,都在保留實力。因此,有理由懷疑,韓馥所謂的“上將”潘鳳,水分究竟有多大?

曹操或許就是在此時,徹底看清了所謂的諸侯之嘴臉和能力,或許也就是在此時,原本只是想做“漢徵西將軍”的曹操,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大家都保存實力,那曹操自然不會去傻到去自己消耗實力。因此,曹操也隨著諸位諸侯一起“大驚”起來,大家一起演戲。反正以諸侯聯軍的勢力,即使打不倒董卓,求個自保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此,曹操部將,無一請戰。


庭州行者


“關羽斬華雄”是三國演義裡的著名橋段,此為關羽威震華夏第一功。羅貫中先生在寫這一精彩片段前,也可謂是做足了鋪墊,大肆渲染華雄!

時華雄乃董卓手下虎將,出場時很是驚豔,先是戰殺了孫堅手下大將祖茂,緊接著來到虎牢關前,橫刀立馬,挑戰十八路諸侯,相繼斬殺了聯軍大將俞涉,潘鳳。當時的華雄可謂意氣風發,耀武揚威,而十八路諸侯對此卻是愁眉苦臉,一籌莫展。直到最後身為一小小馬弓手的關羽出戰,才解除了諸侯們所面臨的危機。

話說當時若沒關羽出戰,其他諸侯就沒有大將可戰華雄嗎?時曹操身邊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李典等諸將,這些可都是聞名後世的名將啊,那麼為何曹操手下的武將一個都不上呢?曹操的葫蘆裡到底賣著什麼藥呢?

識大局,不爭功

我想第一點便是曹操不想搶功勞,當時若以夏侯惇出戰的話,不說斬殺華雄,將其擊退應是不難,但曹操為何不讓其出戰呢?

不過要知道,有些功勞不是人人都能拿的。拿下華雄是會盟後的第一件大功勞,至於這個功勞該誰拿,那也得先排個順序,怎麼排呢?得按實力大小來排。袁紹雖說是盟主,但是袁紹能當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聲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陽的那點名氣,以他渤海太守的實力絕對排不上第一,況且他上將顏良文丑也不在。那麼十八路諸侯誰最強?最強的當屬袁術和韓馥。一個右將軍一個冀州刺史,一個佔據淮南一個佔據冀州,都是產糧大區。十八路諸侯用的是人家的糧草,所以這好事得先讓人家拿!袁術派了驍將俞涉,緊接著韓馥派了上將潘鳳。誰知道兩個人不爭氣,搶人頭不成反送人頭。曹操當時實力太弱,在這些諸侯裡排不上名次,這等搶人頭的事還輪不到他。所以曹操也很識趣,這個功勞他不搶。

保留實力

要說之前輪不上曹操,那麼在袁術和韓馥所派的大將相繼敗陣,且無諸侯主動請戰時,曹操要是站出來其實也並無不可啊,至少此時他不會受到非議,沒有搶功勞之嫌啊!為何曹操還是沉默呢?這就得說說曹操生性謹慎,多疑的性格了。想俞涉和潘鳳也算是當時名氣很大的武將了,二人卻被華雄輕而易舉地殺死。所以曹操堅信華雄的戰力也非同一般,而自己的戰將在當時畢竟實戰經驗不足,人是需要成長的,不會一出來就無敵,也需要長期軍陣行伍中磨鍊,因此他不敢讓自己的部下去冒這個險。

出頭鳥,有代價

再有便是風頭出的太早往往不好。十八路諸侯裡孫堅打先鋒,雖然前期大出風頭,但結果如何呢?立馬遭到了董卓的針對,江東兵死傷慘重不說,袁術怕其搶功,還斷孫堅的糧不派援兵支援,使其獨木難支險些喪命。另外曹操實力在眾諸侯裡算弱的了,名氣也不大,如果部下斬將立功大出風頭,萬一被袁術袁紹看上挖角,曹操豈不虧大了?所以曹操覺得派將出戰不管勝負都是虧,因此才沒有讓自己的部下出戰。

其實當時有這個想法的恐怕也不止曹操一人,故最終成就了關羽之名!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東漢末年,董卓竊權,天下大亂,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震動天下!

董卓派華雄為將,前來應戰,汜水關前,華雄擊敗前鋒官孫堅,讓其信心膨脹,接下來斬驍將餘涉,殺大將潘鳳更讓其不可一世,以為可以憑一己之力摧枯拉朽般殲滅十八路諸侯。

在無人應戰華雄的關鍵時刻,關羽挺身而出,“溫酒斬華雄”成就千古美名。

那曹操為什麼不派他手下的將領出戰呢?原因如下:

1.沒有把握。以華雄的作戰能力來看,在三國中當屬二流水平。可當時三國中的一流名將大部分都還沒有出世,僅出世的幾個如呂布,關羽,張飛,顏良,文丑都不要在曹操賬下。曹操帳前僅有的幾個將領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也只是二流水平,想要戰勝士氣正旺的華雄沒有把握。

2.曹操當時兵微將寡,勢力單薄,在諸侯中排不上號。當時勢力最大的是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徐州刺史孔伷等,都比曹操勢力大的多,還輪不到曹操出頭露臉。

3.各家諸侯各懷心思,各懷鬼胎。名義上是為國為民討伐逆賊董卓,實際上是為了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袁術怕孫堅搶了頭功,故意不給孫堅發撥糧草導致孫堅失敗就是很好的證明。為了團結,曹操也不宜出戰。

可正是因為如此,才成就了關羽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