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殲滅五國後,齊國最後獨自面對秦國時是怎樣的心態?

泉洪


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時間消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而六國之中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國家,正是當年強盛不可一世的齊國。在其他五國皆已成為秦國領土的情況下,齊國的命運早已不可逆轉,說白了,做不做垂死掙扎都沒什麼意義了,亡國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秦王嬴政滅六國的先後時間。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韓國在六國之中實力最弱,在秦國強大國力的震懾下早早就依附於秦國,但韓國所處的位置卻非常特殊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就必須要先滅韓國,因此,嬴政派出內史騰為主將,發動滅韓之戰,韓國無力抵抗,韓都被攻破,韓王安投降,韓國成為六國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公元前229年,秦國以王翦為將發動滅趙之戰,趙王遷中秦反間計,名將李牧被殺害。趙都邯鄲最後在內奸郭開的擺佈下開城投降,趙國滅亡。




趙既滅,秦國想乘勝南下滅楚,但中間還隔著魏國,不過這個時候的魏國在秦國多年的征伐下地盤已經很小。公元前225年,秦國以王賁為主將發動滅魏之戰,經三個月戰鬥魏都大梁被攻破,魏王假出降,後被殺,魏國滅亡。秦滅楚之戰是秦國最難打的一場惡戰,前後共歷時三年,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國以王翦、蒙武為將深入楚國腹地,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楚國才宣告滅亡。公元前227年知道亡國在即的燕太子丹欲借刺客荊軻之手刺殺嬴政,計劃失敗,嬴政對燕國恨極。公元前226年,燕都薊為秦所破,燕王喜及太子丹逃往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捨,太子丹為燕王喜所殺。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生擒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秦國經過多年的征伐,已經依次滅亡韓、趙、魏、楚、燕五國,剩下的一個齊國,好歹也是曾經的東方大國,戰國七雄的霸主。但齊國自燕將樂毅以卓越軍事才能連陷七十餘城差點亡國之後,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元氣大大受損,在位40多年的齊王建更是無所作為,秦與齊沒有之間的邊界相連,齊國因此始終沒有什麼危機感,不修邊事不整軍備,加上國內海宴齊平多年沒有戰事,庸相後勝又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秦以重金賄賂後勝,使齊臣服秦國,坐視鄰國滅亡。齊國看似坐擁七十餘城池儼然一大國,實際上早已不堪一擊。




在秦逐一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的過程中,齊國始終置身事外,坐視諸國滅亡,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各諸侯國聯合對抗秦國的過程中,齊國始終避免參戰,亦或參戰不利,一昧討好秦國,這種屈膝獻媚的行為為各諸侯國所不齒,隨著各諸侯國的相繼滅亡,齊國的末日也很快到來了,到這個時候齊王建才恍然大悟,秦國的狼子野心,是絕對不能容許齊國的存在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以王賁為將,由燕境入齊直趨齊都臨淄,齊國毫無防備,無兵將可用,齊相後勝力勸齊王建投降,齊王建知道再做無謂的抵抗已沒有什麼意義,遂不戰而降,齊國宣告滅亡,至此,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大國布衣


齊國最後單獨面對秦國時的心情,大概就是混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拉倒了。

在秦統一的百年戰爭中,齊國確實表現的有些與眾不同。其他五國都是努力抗爭過的,連最弱小的韓國還知道用鄭國渠來消耗秦國國力,燕國太子丹還派出了荊軻去刺殺。而齊國一向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但這個也不能光怪齊國。

首先,齊國距離秦國最遠,原本受秦國威脅就少,秦國後期也一直籠絡齊國,所以齊國對秦國敵意不強。

其次,齊國是唯一一個被六國聯合毆打過的。秦國雖然也曾面臨六國合縱(前318年,楚懷王為合縱長那次),但那次齊國、楚國都是打醬油。此後的合縱就最多隻有五國。而齊國,卻實實在在遭遇了六國圍毆: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燕、魏、趙、韓、秦聯軍攻入齊國,而楚國名為救援齊國,楚將淖齒帶領軍隊當了齊國丞相,卻把措不及防的齊閔王抓起來殺了。

這一戰打斷了齊國的脊樑骨,也讓齊國從此對關東五國心懷怨憤,懶得參合他們和秦國的事。

其三,齊國本身對得失也看的比較淡。戰國時候的齊國,本來是春秋時陳國的宗室,因為陳國內亂逃亡齊國,改姓田氏,逐漸掌握齊國大權,然後在戰國初期篡了原本齊國姜姓君主的位。就是說,齊國本就是半路出家的政權,齊國老百姓也已經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對亡國也看的不如其他國家那麼慘烈(其中民心最慘烈的當然是有八百年曆史的大國楚)。

因此我們看到,齊國在最後關頭的表現,可以說是昏庸,也可以說是淡定。在賢明的王后去世後,齊王田建任用後勝為相國,後勝和齊國的官員多受了秦國的賄賂,不作戰備。等到秦滅五國後,即墨大夫建議他出兵支持三晉和楚國的貴族官員反攻秦國,他也不聽。

這樣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勢,顯然他並不是想不到秦國會來攻打齊國,只是懶得抵抗,也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到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一路勢如破竹,齊國人根本沒有抵抗。秦王勸降齊王田建,說封他五百里之地,齊王就降了,結果被秦王遷到共地活活餓死了。

他只是沒想到秦王會如此殘忍,如此不守信吧。畢竟還是個糊塗蟲。


巴山夜雨涮鍋


當秦國滅韓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趙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魏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楚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燕國的時候,我保持沉默;我是齊國人。

當秦國滅齊國的時候,沒有人幫我了,齊國滅亡了。

其實這足以表明此時齊國的心情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遠交近攻,這也是齊國最後滅亡的一個原因,秦國大肆籠絡齊國,讓秦國在攻打其他五國時候袖手旁觀,一時間的短淺的目光讓齊國自食其果。

齊王建自君王后死後,便任命舅舅後勝擔任相國。後勝接受秦國間諜大量的黃金、玉器,派遣許多賓客到秦國,秦國給予這些賓客許多金玉,賓客回來都反而替秦國充當間諜,說一些符合秦國利益的變詐之辭。後勝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朝奉秦國,不修治攻擊作戰的軍備五 ,不幫助五國攻打秦國,秦國因而得以消滅韓、趙、魏、楚、燕五國。

其中齊王建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的時候,齊國與楚國援救趙國。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計議說:“齊、楚援救趙國,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他們。”趙國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它。齊國謀臣周子說:“不如答應借糧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齊王建不聽從。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正是這種不給力的政策讓秦國很輕鬆的收拾了其他五國,剩下孤零零的齊國,秦國能夠放過他們嗎,知道此時秦國攻打齊國的時候,他已經沒盟友可以求救了,心中的應該是大徹大悟了,但是晚了,只有滅國一條路可以走了。

沒有永遠的利益更加沒有永遠的朋友,齊國不懂,所以最後他也自食惡果。


天楓說


平常心唄,反正他們已經圍觀了一路了。

秦國滅韓,齊國人淡定吃瓜,心裡很開始,死了一個仇人。

秦國滅趙國,齊國人繼續淡定吃瓜,心裡還是很開心,又死了一個仇人。

秦國滅魏國,齊國人還是在淡定吃瓜,依舊是很開心,仇人死一個少一個,好事情啊。

秦國滅楚國,齊國人大概不吃瓜了,改成飲酒吃肉,因為這件事情值得慶祝。遙想當年,燕昭王用蘇秦合縱坑齊,又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聯軍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三城。楚國人說是齊國人的好朋友,卻一直看白戲,圍觀齊國被群毆也就算了,之後他們以幫助齊國之名,乘機佔齊國的地,還把齊閔王給殺了。

秦國滅燕國,對齊國人來說簡直是大仇得報,值得設宴慶祝了。

自從燕國合縱六國坑齊之後,齊國一方面國力受挫,另一方面對六國態度都很冷淡,尤恨燕國,厭楚國,忌三晉。對秦國嘛,因為實在距離比較遠,所以他們關係還酬和吧。後來齊國人策略,跟秦國差不多,只是沒有攻,他們是遠交近觀。跟近鄰居們冷淡而平靜的處著,跟不接囊的秦國反而比較好。齊王建二十八年(公元前237年),他還初訪了秦國,那會兒還是秦王政的祖龍在咸陽設酒熱烈款待齊王建。故此,在秦並天下的時候,齊國內也策士遊說齊王建合縱攻秦,齊王建考慮秦齊之間一貫的友好往來,就沒聽從。直到秦並天下,就剩一個齊國。齊王建也沒有做什麼反抗,同意投降。怎麼說呢,齊王建做法說好聽點叫識大體,難點就是軟弱少血氣。看看趙魏韓楚燕五國都是跟秦人進行過激烈對戰後才亡國的,他們五國多麼壯烈啊。然則,壯烈背後,他們為了抗秦報銷很多普通百姓的命。齊國這樣投降,對齊國普通百姓是好事情,畢竟一家之力抗得有六家之土的大秦,橫豎都是輸。何必要面子不要命,加上秦國人那會兒跟齊王建只要你投降,我們大秦的招安政策是很好的,封地不會少你的。結果,齊王建就投降了。投降那會兒,齊王建還不知道秦國人也是騙他,所以他的心態當時估計挺平靜,就是一顆平常心嘛。

萬萬沒想到的是投降之後,秦國這個大騙子沒兌現說得話,把齊王建安置在邊遠的共地讓他居住在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也就算了,竟然連吃的東西也不給供給齊王建發,最後把齊王建給餓死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秦末齊國貴族會這麼積極主動去響應陳勝這些人。當年被秦國騙慘了。另外,後來劉邦滅了項羽後,成了新天子,齊國最後復國勢力代表田橫怕被誅,帶著他的手下五百人去了海島。劉邦派人招降他,說我們大漢招安政策也是很好的,你來大可封王,小可封侯。則然,田橫守義不辱回拒了。其實,我覺得他可能根本也就沒信劉邦的話,畢竟秦始皇也是這麼騙人的。再說了,劉邦之前鴻門宴時答應跟項伯做女兒親家,漢並天下,他將女兒嫁給了自己好朋友張耳的兒子。


柳氏異聞錄


既然問的是最後,那麼就看看最後齊國發生了什麼。最後秦軍進入齊國時,沒有人抵抗。齊國滅亡,百姓是很不滿意的,對齊王充滿怨恨。那麼齊王呢?齊王完全不同,齊王將齊國和平的葬送,安安穩穩的投降。這在《史記》田敬完世家中記載的很清楚。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那就要從齊王建的父親襄王說起。

由於燕、秦、楚、三晉合軍,殺入齊國都城,齊國基本滅亡。齊王室死傷散亂,齊王子法章改名換姓,到莒太史家裡做傭人。而諸王聯軍退走以後,齊國大臣到處找齊國繼承人。法章不敢表明身份,擔心被害。直到很久之後,才表明了身份,被立為齊襄王。

齊襄王作為傭人的時候,和太史家的女兒私通。現在作了齊王,就把這個女人封為了王后,也就是君王后。君王后生了最後一任齊王,也就是齊王建。

等到齊王建上位,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在進攻趙國的同時,一直密切注意著齊國的反應。趙國缺糧,需要從國外借糧支持軍民食用,齊國不借。秦國於是得到了放心進攻趙國的信號,接下來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滅趙國滅四十多萬人。那麼齊國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反應呢?一個是君王后與秦國交好,與諸侯國同樣保持著友好關係。使得在齊王建時代,齊國四十多年沒有發生過戰爭。

另一個是因為秦國在齊國使用了很多說客,掌握了齊國的輿論。所有拿了秦國錢的說客,都在勸說齊王建服從秦國,不要與之戰鬥。所以秦王建根本就沒有戰鬥的意識,只是一心想著朝覲秦國,最多就像朝覲周天子那樣。


歷史八卦陣


公元前230年,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國都城,俘虜韓王安,將韓國之地改為秦國的潁川郡,韓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8年,趙王遷中了秦的反間計,秦將王翦大破趙軍,殺了代替李牧的趙蔥,俘虜了趙王遷,趙公子嘉率領宗族數百人逃到代郡,秦以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趙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都城大梁,秦將王賁引大溝之水衝灌魏都大梁,僅3個月,大梁城牆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秦以魏國之地建立東郡,魏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率領60萬秦軍大敗楚軍,一舉攻破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楚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攻滅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滅亡,齊國沒有任何反映。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統領秦軍由燕國南部對齊國北境突然進攻,直逼齊國都城臨淄,齊國毫無作戰準備,無應戰之兵,齊國國相後勝力勸齊王建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 ,這一次終於輪到齊國滅亡 。

齊國的最後一任齊王,是齊王建,齊王建是五國伐齊中那個齊愍王的孫子,也是齊國的亡國之君。

齊國自從樂毅五國伐齊後,僅剩兩座城池:莒城和即墨未破,隨後齊國擊敗燕國,齊國復國,齊愍王的兒子齊襄王即位,此國的齊國雖然復國,但經一戰,元氣大傷,再也不是那個曾經的東方強國,只能是苟延殘喘的活著,齊襄王在位期間,趙國曾經兩次攻打齊國,奪了齊國的地,秦國也曾攻打齊國,奪了齊國的地。



公元前264年,齊襄公的兒子齊王建即位,這一年,秦國的國君還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齊王建是一個相當昏庸的君主,面對秦國咄咄逼人的態勢,選擇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過一天算一天,既沒有對齊國的命運感到擔憂,又沒有富國強兵的任何理念,就連齊王建的母親也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感到失望,臨死前都懶得告訴齊王建何人可用。

在齊王建當政的四十多年裡,齊國靠著不與秦國接疆的地理優勢,未經戰爭摧殘,在秦國一天一天的強大起來,不斷地對韓、趙、魏、楚、燕發動進攻的時候,齊國就這麼看著,什麼也沒有做,也許齊王建並不覺得齊國會滅亡吧。

公元前237年,44歲的齊王建到秦國朝見23歲且剛剛進行弱冠之禮的秦王政,看著這個比自已小了整整20歲的年輕人,齊王建不知道內心做何感想,而僅僅7年後,秦王政的滅亡六國計劃才剛剛開始實施。



終於,戰爭落到了齊國的頭上,而這一天到來時,齊國沒有任何防備,在東方五國僅剩齊國一國還存在的時候,齊國對秦國仍然沒有防備,實在想不出用什麼語言來描述齊王建。

秦國不僅軍力和國力強大,而且間諜戰絲毫不遜色于軍事戰,對於齊國,秦國早就收買了齊國國相後勝,同時也是齊王建的舅舅,在後勝的蠱惑下,齊王建聽信了秦王政的諾言,只要投降秦國,秦國便賜給他五百里的封地,也許齊王建只想做個富家翁,有塊地,能活著,就是齊王建的最大心願了。

沒想到的是,齊王建封地是有了,可是卻被活活餓死,自從,齊國滅亡 ,天下歸秦一統。而齊王建最後當政四十餘年的齊國,在獨自面對秦國時,恐怕只有兩個字能形容齊王建的心態,就是:等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齊國的心態估計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差不多,蘇聯剛開始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協助德國進攻波蘭。蘇聯以為簽訂了條約戰爭與自己無關了,於是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所以,德國發動閃電戰入侵蘇聯的時候,斯大林都沒有做好準備。斯大林在聽到德國進攻蘇聯,斯大林怕著桌子破口大罵希特勒,忘恩負義,心理估計有一萬個草泥馬。

而戰國末期的齊國,其實和二戰時的蘇聯困境差不多。齊國君主也低估了秦國,和斯大林低估希特勒一樣,根本沒有做好防禦的心理準備。蘇聯如果不是因為國土面積大,加上氣候原因,蘇聯估計也被希特勒征服了。而戰國末期的齊國,的境遇更糟糕。秦國在滅掉燕國長驅直入,直奔齊國首都。而齊國把所有的兵力,調往了西面,但是秦國避開了齊國的主力軍,所有很輕鬆的佔領了齊國。

齊國君主除了在心裡咒罵嬴政,估計也無計可施,這個就好像朋友哭天喊地,裝孫子向你借錢,但是等到還錢的時候你哭天喊地讓他還你,他就是不還給你。那種心理,你可想而知了。


謀士說


齊國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有意思?我分析一下。

首先,齊國人,肯定是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哇,曾經欺負我的那些國家終於一個一個暴斃在我面前了,齊國跟秦國兩個國家之間是隔著一段距離的,歷史上這兩個國家雖然發生過戰爭,但沒有齊國跟燕國還有齊國跟魏國,齊國跟楚國這幾個國家打的那麼狠,看到自己曾經的對手,一個個倒在了自己結盟的盟友的見下,心裡肯定是有一種快意名恩仇的快感。就如同如果現在俄羅斯人倒下來,我們肯定很多人都會感覺,哇,這頭毛熊終於倒下了,以前他侵佔我們那些土地,我們都可以要回來啦!

齊國為了跟秦國結盟,為了讓秦國打敗那些曾經欺負自己的國家,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最終秦國人滅了那些其他的國家。

齊國的君王就發現有點不對勁兒了,曾經你打不到我,咱倆之間也沒結那種生死之仇,反倒是你一直在攻打那些曾經欺負我的那些仇人,那我就很開心了,但是現在你的軍隊已經開到了我的國境線上。我該怎麼做呢?

說實話,齊國的國君當時很方,看著鋪天蓋地而來的秦國軍隊,齊國國君當時是肯定把他底下那一幫臣民給罵了一頓,你們這幫傢伙,不跟我好好說實話。就知道告訴我秦國人如何好,秦國人如何替我們齊國報仇,秦國的人如何給我們利益。現如今,現在秦國人成了獵人,我們成了一塊兒肉,你叫我們怎麼辦。動點兒腦子想想如何擊敗秦國人!

然後一幫人提議先發制人,我們先去跟秦國人斷交,然後派軍佔領住要道,跟他們作戰,說不定能贏呢。

齊國的國君當時肯定心存僥倖。對呀,如果我打敗他的軍隊,這天下不就又全是我的了嗎?雖然我沒那麼大野心,我就想保住齊國這一塊土地。但是我必須得派軍隊過去跟他軍隊打一下。

然後一幫人立刻提派軍隊過去阻擋住秦國人,好,我派軍隊過去了,但是結果卻發現軍隊根本就不堪一擊。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君就感覺到前所謂的恐懼啦,有人這是要拿我的王位呀。你們這幫做臣子的被敵人招降過去之後可以有高官厚祿養著,但是我呢,我是齊國的王啊,我如果不投降,我可以在整個齊國作威作福,但是我一旦投降了,我就是別人的孫子。此時此刻,他想起其他五個國家邀請他一起對抗秦國,但他都拒絕了。他心裡那是後悔呀。

接著,恐懼到最後一點點希望變成了絕望。之後他就投降。


漩渦鳴人yy


秦始皇滅齊國的原因《史記》記載不同

在《秦始皇本紀》中滅齊是因為齊國發兵據守才發兵滅齊: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在《田完仲完世家》中滅齊是秦國主動發兵攻打: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

即:秦國認為齊國滅亡責任在齊國而非秦國;齊國認為齊國滅亡責任在秦國而非齊國。

只有清楚明白齊國滅亡就是是秦國主動,還是齊國主動,才能真正明白齊國被滅時的心情。

齊國鼎盛時的地圖


齊國滅亡是誰的責任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秦始皇親政第一年,趙王、齊王到秦國“置酒”,即順服的意思。正是因為齊王來咸陽置酒,才有秦始皇在跟隨齊王來的茅焦勸說下讓趙姬重新回到甘泉宮居住。

齊王建在到咸陽置酒前就明白公開,這是為了齊國利益:

“齊王建入朝於秦,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立王耶?」王曰:「為社稷。」”

從秦國滅六國的過程來看,秦國無意滅齊: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趙國參與代國和燕國殘餘;公元前221年才滅齊。

從滅國的重要性來看,秦國有心滅齊,就應該在滅楚之後進行滅齊,而不是繼續追打趙國和燕國的殘餘。滅了趙國和燕國的殘餘再滅齊,顯得主次不清。齊國無論是疆域、民眾、經濟都比代、遼東重要得多了。

秦始皇若真的想吞取齊國,不可能在滅楚之後先攻打代和遼東這兩個荒涼之地而放棄齊國這一塊經濟大國。

齊國在代和遼東之後被滅,說明了秦始皇並非一定要滅齊——只要齊國順服即可。衛國就是最好的案例——太歸順了,以至於秦始皇就是不滅。

但齊國的現實是齊王建有心歸順、齊國貴族和流落齊國的三晉貴族不肯歸順。戰國策中雍門司馬的話充分表達了齊國貴族無意歸順秦國:

“齊地方數千裡,帶甲數百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 之眾,使收三晉之故地,即臨晉之關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數,王收而與之百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 立,秦國可亡。”

阿、鄄兩地有韓、趙、魏國滅後流落的一百多貴族,一心想要藉助齊國攻秦復國;

流落在齊國的楚國貴族的一百多貴族,同樣一心想要藉助齊國攻秦復國。

齊國聚集了韓、趙、魏、楚四國貴族,說明雍門司馬對齊王建諫議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22年、221年這兩年之時。

韓、趙、魏、楚四國貴族齊聚意圖攻秦復國,這說明了齊國成為了反秦復國的中心和基地。這是秦國絕對不能容忍的。在秦國使者被拒絕入齊國後,秦始皇決定滅齊。

齊國最後面對秦國的心態

一般來說,很多人都覺得齊國在最後面臨秦國時有一種孤單無力的感覺。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齊王建一心歸順,並無反抗之心,更無淒涼感覺,和蜀漢的劉禪不思蜀是一樣的;

齊國貴族熱血沸騰,一心想要利用韓、趙、魏、楚四國亡國貴族復國志願,和秦國進行對決。這就和樂毅破齊後齊國以二城復國一樣的形勢——置之死地而後生!

士氣和民意都具備了,但唯一的麻煩就是從公元前264年君王后執政一來,齊國基本上就沒有戰爭,到公元前221年,齊國合計43年沒有發生戰爭,齊國的戰力能抗衡秦軍嗎?

這或許是齊王建不肯和秦國作戰的根本原因!齊國必須要有和秦軍保持不敗的能力,才能夠反抗秦國,然後派遣韓、趙、魏、楚四國貴族率軍去各自故地復國,援助和屏障齊國。否則反抗秦國就沒有意義,不如歸順得以保全。

這就是為什麼秦末漢初時,六國只有齊國得以長時間得以是原齊國貴族把持,其他韓、趙、魏、楚、燕都是曇花一現的原因。

齊王建歸順得以保全齊國貴族實力。

綜述

從秦國先攻打代和遼東而非齊國的事實看,秦始皇是可以容忍齊國歸順存在的。但齊國貴族和流亡齊國的韓、趙、魏、楚四國貴族熱血沸騰意圖以齊國為基地反秦,迫使秦始皇不得不滅齊。

齊王建以社稷為由而去咸陽置酒;在面臨秦軍攻打時,又為了保全齊國勢力而歸降並因此餓死。而齊國人對此的評價是齊王建昏聵,卻忘記了齊國已經43年沒有進行過戰爭,如何能夠和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秦軍進行對抗?

齊王建用犧牲自己的方式保全齊國實力,是秦末漢初田氏依然能夠把持齊國的根本原因。其他被秦國所滅的韓、趙、魏、楚、燕五國原六國貴族即便復國也無力掌控。

戰死轟轟烈烈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以自己屈辱而讓後人得益的犧牲才更值得尊重。如同明朝的崇禎帝,自己死得轟轟烈烈、讓人感動,但明明可以挽救的江山因此滅亡。

把個人名節比國家社稷看得更重,這就是崇禎帝和齊王建的區別。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其實戰國後期長平之戰後,東方六國就已經難再與秦國抗衡了。但在秦國發動滅國戰爭時,各國都不同程度上進行了抵抗,其中尤為楚國和趙國與秦國相持已久,兵盡人乏,方才被滅。就連一向弱小的燕國,也派了荊軻做一番最後的掙扎,但齊國,這個從西周初年就存在的東方大國為何坐視秦滅五國呢?這要從齊國的歷史說起。

戰國中期以前,齊國還是積極的對外戰略的,在齊威,宣兩王勵精圖治,在孫臏,田忌,鄒忌等名臣良將輔佐下,齊國還一度在桂陵,馬陵兩戰挫滅了中原霸主魏國,可謂名盛一時。此時的齊國有著絕對的霸主實力。到了齊湣王時,齊國達到了鼎盛地位。北並燕巨,南破荊楚,西攻韓魏,一度形成了秦齊東西二帝的局面。但也因此埋下了禍根。齊湣王窮兵黷武,一味征伐,使各國敢怒而不敢言,積怨下去。

後來燕國內亂,大臣子之欺騙燕王噲將君位傳給自己,將燕王的兒子太子平趕走。齊國見有機可乘,齊湣王就派了大將匡章進攻燕國,五十餘日便攻破燕國國都,燕王噲自殺,子之被處死,齊國賴在燕國不再離開。後來在燕國軍民驅逐和秦楚等國壓力下,齊國才撤軍。但燕國的國恥仇恨埋了下來。據新的史研所說,蘇秦為報燕昭王知遇之恩,以死間破齊。誘使齊湣王滅宋國,引燃了合縱攻齊的導火索。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攻齊,大破齊國,把齊國打得僅剩莒和即墨兩城。雖然後來齊將田單用離間計離間了燕昭王之子燕惠王與樂毅的君臣關係,並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挽救了齊國,但齊國實力大不如前,不再具有爭霸的資本。而從心理上,齊國對幾國聯合攻齊多少帶有些怨恨心理。像之後秦攻趙國邯鄲時,魏楚等國都進行了合縱抗衡,而齊國無動於衷。

同時,秦國范雎任相後,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策略,齊國一直是其中的受益者,加之對齊湣王時窮兵黷武引發的禍亂,齊國此後便採取消極國策,避免捲入他國衝突。而秦剪滅三晉與楚國之後,齊國獨力難支,加上君主齊王建庸弱無能,秦王嬴政還許諾讓他做個五百里封君,所以齊國不戰而降。

後來,秦王給了齊王建一片五百里的樹林,不許人出入,竟導致齊王建活活餓死。也是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