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孟達倒戈多次,不管是蜀漢還是曹魏,他為什麼依然為一方大員?

古梁鏞


孟達的屢次倒戈皆獲成功並得重用關鍵在與孟達懂得把握獻降的時機和藝術。

在三國演義和正史中都一樣,孟達一共倒戈了三次。

第一次,劉備入川。孟達見劉璋大勢已去,遂與張松、法正等合謀反了劉璋。基於孟達是西川老臣,又智勇雙全。劉備初到蜀地為了廣結蜀人之心,重用孟達,並令他駐守上庸兵家必爭之地。這一次他成功了。

第二次,關羽敗走麥城、廖化求援。他挑撥慫恿劉封不派救兵。後諸葛亮獻計劉備欲除孟達,他只得二次倒戈,投向曹魏,此時正值曹丕稱帝之初。丕愛其才,又兼其帶領上庸、新城貴族申氏家族同反。曹丕委以重任鎮守襄陽。這一次他又成功了。

第三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諸葛亮一次北伐,兵進長安,軍臨渭水。此時的魏帝已是曹丕之子曹睿,他卻並不待見孟達。孟達在朝中處處受掣肘,過得很不如意。他見諸葛亮此時攻勢凌厲,又起了反意。聯絡申氏兄弟,暗通諸葛亮意欲起事。但孟達狂妄自大,不聽人勸。最後死於非命,被司馬懿所殺。

這也正應了孔老夫子的聖言: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孟達成功地變節兩次,卻沒有料到事不過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忠臣事一主,烈女嫁一夫。只有死心塌地追隨一位名主,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才能得到善始善終,千萬不要忘了知遇之恩。



春水聽濤閣


孟達這廝,我一向瞧不起他,不過這傢伙確實是有點真本事的,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孟達的腦袋瓜子實在是靈光得很。


在三國時代,能領兵打仗、獨當一面的將才不少,但同時具備敏銳的政治頭腦的人就很罕見了。

比如說魏國的張郃、蜀漢的魏延,這兩位即能衝鋒陷陣,又擅長領兵作戰,軍事才能都槓槓滴,但就是缺少政治頭腦,後來就吃了大虧。

孟達可不同,這廝很懂軍事,還精通政治,善於趨利避害,不是個簡單人物。

孟達最初是劉璋的部下,和法正是同鄉,張松和他們交好。張松與劉備議取西川,放出風去,說張魯要攻打川蜀,建議劉璋請劉備來幫著防守。孟達懂軍事,劉璋就派他去配合劉備。給了孟達五千兵馬,孟達就掌握了軍權。

利用手中的兵力和權力,孟達配合劉備取下西川。大家注意,別的部隊打得熱火朝天,而孟達掌握這支部隊卻沒有參與攻戰,只是虛張聲勢,所以保存得很完整。劉備平定益州,孟達立下了功勞,卻沒有什麼損失。蜀平後,孟達被任命為宜都太守,成為一方大員。


劉備收服益州後,繼續擴張,戰略目標指向漢中,大軍北進,派孟達率偏師北進,從秭歸進攻房陵,做為呼應和牽制。

別的戰區是死拼硬打,孟達卻很狡猾,他沒有舉兵硬攻,而是設下毒計,派人潛入房陵,把太守蒯祺給害死了,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房陵。然後又率兵繼續進攻上庸。

劉備找了個藉口,說擔心孟達獨自攻打上庸恐難以勝任,就把劉封派去幫助他。劉封去了以後,就奪取了孟達的統兵權。

孟達仍然堅持能不打就不打的原則,一邊大軍壓境進行威懾,一邊努力勸降,終於說服了守將申耽、申儀,不動刀兵又取下了上庸。入城後,又把申家的家人老小都控制起來,送到成都去扣為人質。

劉備進位漢中王,劉禪被立為太子,劉封的地位就尷尬起來。

為了配合劉備的漢中計劃,同年,關羽假節鉞,率兵北征襄樊。數次向劉封發來調令,要求他出兵配合作戰。


假如劉封和孟達率兵前往與關羽匯合,那麼統兵權就會落到關羽手中,立下戰功也主要是關羽一系的。劉封和孟達就找理由拒絕了關羽的調動。

關羽北伐失敗後,劉封和孟達也沒有去及時救援,關羽兵敗身死。

這樣一來,就把劉備陷入到不尷不尬的境地中。因為劉封在名義上還是劉備的兒子,所作所為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劉備的意志。坐視關羽敗亡而見死不救,劉備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

必須要有人為荊州之失而負責,劉備要想保劉封,就必須拿孟達開刀。

發現形勢不妙的孟達立即勾結申儀,背叛了劉備,轉投向曹丕。劉備下令劉封自證清白,去攻打孟達,但被孟達聯絡曹軍擊敗。

戰場上,孟達想說服劉封投降,被劉封拒絕,孟達罵他是個蠢貨:“汝死已臨頭上,還自執迷不省?”

劉封敗回成都,就只剩下死路一條了。而孟達有地盤,有兵,有功勞,被曹丕重用,任命為新城太守,仍然獨鎮一方。

曹丕死後,曹魏國內政治勢力重新洗牌,孟達的地位岌岌可危,但他利用自己身居要地、獨霸一方的資本,在魏蜀兩方玩起了蹺蹺板遊戲,還想自抬身位,待價而沽。

但這一次不同,他面對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大政治家,大陰謀家和大軍事家。他這點水水就明顯不夠看了。

對於諸葛亮來說,孟達不過是他北伐戰略棋盤中吸引敵方兵力的一枚棄子;對於司馬懿來說,孟達不過是其通往成功路上的一塊跳板。一棄一取之間,諸葛亮暗棄,司馬懿急取,兩位大師的角逐下,夾在輪盤中的孟達如同螻蟻一般被碾得粉碎。



所以說,孟達確實是個人才,頭腦非常精明,善於審時度勢,趨利避害。但他終歸只是一枚棋子,最終逃脫不了被擺佈、利用和拋棄的命運。


饞嘴肥貓鏟史官


文|鄔斯大人

字|500字,閱讀用時2分鐘



其一,能力,恃才而驕,有勇有謀,並非一介莽夫

亂世之中對於有能力的武將,有點眼光的人都會去爭取拉攏,更何況孟達這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劉備看到這一點,曹丕更看到了這一點,智取上庸就是他足智多謀的體現。

其二,精於投機鑽營,擅弄政治權術,所以可以靈活遊弋於蜀魏之間。

孟達一生跟過三個主子,劉璋、劉備、曹丕,他本人不但會打仗,更深諳政治,所以他總能在關鍵時候去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主子,以降低個人的風險損失,所以他總能靈活遊弋在兩派之間,成為雙方都不可忽視的地方大員。

其三,地方派大員,擁兵自重,應該剿撫並用

對於這樣的地方派武裝,自古以來能用計招服就沒必要動武,正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善用此計,用最小的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何樂而不為。

當然蜀國有能力徹底剷除他,但這對蜀國而言並非上策。

其四,有一定的軍事家底,所以有了利用價值

蜀魏看中的不單單是他個人,還有他手中的部隊,畢竟孟達並非蜀國嫡系部隊,所以他手下的部隊並不會完全聽命於蜀漢。當他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他選擇背叛,此時的曹丕也向他投來了橄欖枝,並許諾不殺他。

其五,蜀魏之間政治、軍事鬥爭的利益需要。

他們都希望孟達這樣的地方派軍閥可以牽制對方,所以不會輕易殺他,於是他巧妙的鑽了這種空子,在蜀魏之間走鋼絲,他總希望在蜀魏之間搞平衡,通吃兩家。

其六,三姓家奴,反覆無常 並無多少忠心可言,比起國家,更看重個人利益,懂得保存實力。

襄樊戰役,關羽戰死,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知難逃一死,所以投靠了曹丕。曹丕死後,孟達失去了政治上的庇護,一向具有危機意識的他又知道自己在蜀國會更安全、更有價值,所以想反叛魏國,倒戈蜀國,結果還沒成功,就被司馬懿殺了。總之,每當危險之際,他就深知利益二字,誰出價更高,那就投靠誰,所以他不單單是個軍人,更有精於算計的商人本色。


鄔斯大人


孟達本來是跟隨劉焉入蜀的將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蜀漢東州派系,據統計:在《三國演義》中孟達一共背叛了三次。

當然正史中他的背叛次數也是一樣的,下面我們來看看他那三次背叛是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孟達的三次背叛

第一次叛劉璋降劉備:劉備入蜀時,劉璋讓孟達帶了五千兵去迎接劉備,這是孟達第一次出場。能在雙方中間充當接待者,可見孟達在益州的地位不低(正史上是由法正帶四千兵迎接劉備的)。

之後劉備和劉璋翻臉,孟達又是第一批投靠劉備的人,有鑑於此,所以孟達一投靠劉備立馬得到重用,作為第二梯隊老大劉封的副將,兩人經常在一起行動了。

第二次叛劉備降曹丕:這一次十分著名,就是孟達和劉封佔據上庸之後,不出兵救援關羽導致了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劉封也因為這樣和孟達鬧翻了,為了保命,孟達寫信投靠了曹操,並從劉封手中奪下了上庸,威脅著漢中東境。

這次因為孟達是在劉備稱王、曹丕即將稱帝這個敏感的時間段投誠的,加上他策反了上庸豪族申家兄弟,又拿下了上庸,於公於私,曹丕都得要重用他,加官晉爵不說,還命孟達為新城太守,駐守襄陽、樊城和上庸。在司馬懿所安排的五路大軍伐蜀中,孟達就有一路,可見當時的孟達已經算是割據勢力了。


第三次叛曹叡降諸葛亮:曹丕死後曹叡繼位,朝廷很多人都妒忌孟達有著獨立的勢力,所以上讒言誣告他,孟達也就是在這時候下決心再投靠蜀漢了。(之前五路大軍伐蜀時,孟達僅僅因為蜀漢李嚴的一封信就按兵不動,所以孟達在曹叡一朝始終是搖擺不定的)。

這次是因為孟達所鎮守的地方對諸葛亮北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孟達投靠蜀漢的話,則諸葛亮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北伐,但孟達要是站在曹魏一邊,那諸葛亮不但要顧前方北伐事宜,還有擔心漢中東線的上庸。所以諸葛亮必盡全力招攬孟達,甚至許他“中興漢室第一功”的殊榮。

所以孟達雖然最後死於司馬懿之手,而且本事不高(屬於是一招就被秒的角色),但他十分懂得投降的藝術。呂布是投一次被踩一次,孟達是投一次升級一次,這點來看,呂布卻完全不能和孟達相比的了。



一貳一橙


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扶風郡郿人。建安初年,與法正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是劉璋庸碌無為,難容下法正與孟達這等賢才。就是這二位去迎接的劉備,可以說是引狼入室的大功臣,劉備入主益州,孟達功不可沒,蜀國建立後,為宜都太守。孟達本可以在劉備手下建立一番功業,如自己的好友法正一樣,但是荊州之戰,廖化突圍向上庸守將劉封(劉備義子)和孟達求救,但是二人不發兵,間接害死關羽被劉備所痛恨,孟達害怕被治罪,投降曹魏,而後欲南歸蜀漢,被司馬懿奇襲所殺。可謂反覆無常,但是倒戈多次,卻仍然是一方大員,為什麼?來聊聊這三國後期著名的“叛將”。原因如下。

孟達負有凌雲萬丈才

是金子不管到那都不會被嫌棄,劉備取益州,孟達功不可沒,劉備曹操中原大戰是,孟達更是攻取房齡,又與劉封合兵攻取上庸,可謂戰功不小,投靠曹魏之後,曹丕將房齡、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封孟達為新城太守,為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委以西南重任。可見一個有才華的人,到哪都能如魚得水。《傅子》:“論者多稱有樂毅之量。”樂毅何許人也,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座城的著名軍事家。這就是曹丕的大臣在見過孟達之後給予孟達的評價。在《魏略》中就寫到曹丕的大臣評論孟達有將帥之才和卿相之器。就連曹丕與孟達親自見面時,曹丕的評價:進見閒雅,才辨過人,眾莫不矚目。從諸多歷史記載可以看出,孟達此人是頗有些本事的。

曹丕料定孟達已無退路

孟達間接害死劉備兄弟關羽,直接害死劉備義子劉封。這前一個就不必多言,這後一個怎麼說,為什麼說孟達直接害死劉封?孟達投降曹魏之後,劉封雖然被劉備怪罪,但是劉備還不想殺他,畢竟父子一場,但是劉封還是駐守在房齡、上庸、西城等三郡。孟達勸降劉封,劉封拒絕,於是曹丕派老將徐晃,夏侯尚協助孟達合力襲取新城三郡,劉封丟了三郡,劉備聽從諸葛亮亮建議賜死劉封,但畢竟父子一場,劉封勇猛過人,劉備因此非常傷心。所以劉備與孟達的仇可以說不共戴天。害死兄弟,害死義子,三郡盡失。劉備在世,孟達不可南歸。

孟達善於結交重臣

任你萬丈才華,終究只是一降將。孟達投降後,與曹魏重臣桓階和夏侯尚親善。桓階何許人也。(?-221年),字伯緒(《孫夫人碑》作伯序),長沙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曹丕繼位,桓階任尚書令、侍中,封高鄉亭侯,被曹丕視為寄命之臣。此人在朝中可謂位高權重。夏侯尚何許人也。(?-226年),字伯仁,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徵西將軍夏侯淵之侄。與魏文帝曹丕親近友好,封昌陵鄉侯,死後配享曹操廟庭。二人都是朝中股肱之臣,可見孟達權謀之高。而後曹丕去世,桓階夏侯尚已死,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時的孟達在朝中無依靠,又思南歸,結果事情敗露,被司馬懿奇襲所殺。

結語

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海浮人


孟達能夠在兩方勢力中,盤桓長達數十年之久,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孟達所在的東三郡本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區,一直以來外部勢力都很難進入。

二是不管蜀漢還是曹魏,在東三郡長期以來都只能羈縻統治,孟達的四千部曲,是東三郡地區的決定性力量。

東三郡的基本地理情況如下

這就是孟達可以多次反覆,而又不得不被倚重的原因。


東三郡這塊地方,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內部也是崇山峻嶺,只能以漢水相溝通,是一塊相對封閉的地區。在張魯割據漢中的時候,就沒辦法控制這塊地方,當時的實際控制者是本地豪強申氏兄弟。曹操平定漢中以後,也沒辦法進行實際統治,只能依靠申氏兄弟進行羈縻。這個時候曹操的辦法是,提升行政建制,把原來都是縣的西城、上庸、房陵都升格為郡,給申儀申耽這些宗帥豪強加官進爵,予其以較高的地位,為曹魏守衛南疆。《魏略》: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初在西平、上庸間聚眾數千家,後與張魯通,又遣使詣曹公,曹公加其號為將軍,因使領上庸都尉。這是曹操高明的地方,後來劉備在漢中戰勝曹操,曹操勢力退出漢中,東三郡的主要軍事力量變成了孟達的四千部曲,但是劉備這個時候派劉封去主政東三郡,劉封一介武人經常欺負孟達,這就是導致了後來孟達叛變給曹魏的原因。曹丕對孟達的辦法,和之前曹操對申氏兄弟的辦法如出一轍,一口氣加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假節,並且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讓孟達總督軍政,等於認可了孟達在東三郡的半獨立地位。


圖片是今孟達墓所在的三國文化園,攝於旬陽。


所以基本上孟達經歷兩次背主,而又能夠在東三郡不倒,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具有半獨立性質決定的。


最後解決孟達問題的,是司馬懿,孟達被擒殺在今旬陽附近,旬陽現在有孟達墓。

後來,司馬懿在解決孟達之後,憑藉此時在東三郡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將士四倍於達”),“徙孟達餘眾七千餘家於幽州。”至此,自漢末以來,長期盤踞在東三郡的宗帥勢力被徹底肅清,代之而來的是曹魏在其南疆的直接統治。


大鍋故國神遊


1.能力不凡,在演義中,孟達可是跟法正、張松這等能力卓絕的人為友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沒有能力可是進不了那個圈的,法正、張松皆是有大才而自傲的人,孟達也正是本身能力不凡才能得到二人的認可,與之為伍,觀之孟達的職位,也表明其是一位既能領軍又能治理一方的能人。

2.長相俊美,孟達在背叛蜀漢後,得到魏主曹丕的重用,曹丕對孟達可是十分喜愛,委以重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孟達長相俊美,在演義中孟達準備叛魏擁漢,仗著先帝曹丕對自己的喜愛而放鬆戒備,被司馬懿出其不意、兵貴神速的平叛。

3.表率作用,孟達作為劉備入蜀的功臣之一,得到重用是必然的,後來叛漢投魏也正是曹魏想起一個表率作用,意在投我大魏,重用不在話下,跟千金買骨有那麼相似之處。

綜上三點,這也是孟達在多次反覆後依舊能成為一方大員的原因。


青衫不老翁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與法正各統領2000士兵到荊州去迎接劉備,劉備遂命孟達與這4000士兵駐守江陵,劉備去益州之後孟達被擢升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孟達因為畏懼因為關公殉難而被治罪,也因與劉封不和,便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

我們注意到,四千這個數字反覆出現,雖然,也並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這前後兩個4000士兵與部曲是同一撥人,但是,鑑於孟達父親孟他原本擔任涼州刺史的身份,以及法正偏於謀主而孟達本人偏於武將的身份定位,孟達與法正各自率領的2000士兵很可能都是孟達家族的私人武裝——當然,應該是在劉璋集團的編制之中。

孟達之所以多次反覆,而能始終為一方大員,雖然與孟達本人的氣質風度『進見閒雅,才辨過人,眾莫不矚目』,被見到他的許多人公認為『將帥之才也』、『卿相之器也』有關,但是最為關鍵是與他擁有的這支武裝力量有關。

這支『孟家軍』是孟達始終能夠成為被各方重視的一股重要勢力的基礎。


談古論金


誠邀,如題。為什麼孟達作為降將卻無論在蜀漢還是曹魏都能獨當一面,割據稱重?其實原因很簡單。

其一,擁兵自重。

孟達本是劉備將領,劉備入川后命令孟達和義子劉封攻佔漢中上庸三郡,然而在襄樊之亂中,劉封沒有救援關羽,被劉備賜死,孟達怕禍及自身,於是投降曹魏。


但是要注意,孟達投降只是名義上的,和曹魏其它將領不同,孟達仍然實際上控制上庸三郡,擁兵數萬,有兵有糧,宛如一個獨立的小朝廷,兵馬才是孟達的底氣。

其二,魏蜀的矛盾

雖然孟達擁兵自重,但是他的兵力無論是相對於魏國還是蜀國來說都不值一提,曹丕之所以能容忍其放肆,是因為蜀國在,曹丕不希望孟達投降蜀漢,反過來蜀漢也是一樣,而孟達也就是利用這種關係才能安然無恙。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曹丕死後,當時桓階、夏侯尚都已去世,孟達因心不自安,在 諸葛亮引誘下,企圖歸蜀漢,孟達又與 魏興太守 申儀有隙,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 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孟達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達,所以當司馬懿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趕來時,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後來司馬懿包圍 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 斬殺孟達,傳首京師。孟達有子 孟興,為議督軍,公元264年( 鹹熙元年)被遷徙回 右扶風。在《三國演義》中,孟達初仕 劉璋,與 張松、法正為腹契友。 璋遣達領精兵五千,迎 劉備入川為援。後投劉備, 龐統以達與 霍峻守 葭萌關。後為 張魯將 馬超所攻,先主救之。後 曹操遣 張郃攻葭萌關,為 黃忠、 嚴顏所救。後關羽被圍麥城, 廖化突圍求救,孟達勸劉封不應,劉封從之。關羽敗死,劉備怒,及 彭羕死,孟達隨 上庸、房陵都尉 申耽、申儀投魏,丕加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領新城太守,去守襄陽、 樊城。達使人齎赴蜀寨招降 劉封,封扯書斬使。後 諸葛亮北伐,孟達欲應之。孟達心腹人 李輔並達外甥 鄧賢出首, 司馬懿暗襲之,孟達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