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父親行跪拜之禮時是怎樣避免場面尷尬的?

芯愉


劉邦確實算是開了太上皇這一制度的先河。

君主如何對待他們的父母,看起來自古就是個難題,周禮要求人們拜天地君親師,君是指君主,親是指包括父母在內的長輩。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征戰。君的權威沒有建立起來,連臣子都可頂撞君主,在行禮這一方面更是一直沒有嚴格規定。

所以大家可以在諸如《羋月傳》之類的春秋戰國歷史劇中看到,不僅在私下時,君主對自己的父母行禮,即便是朝堂上,面對自己的父母,也得保持恭敬和謙卑。當然在父終子繼的年代,很少會出現子為君父還在的情況。而母親身為太后,一般不會經常在朝堂。所以君的權威在朝堂上一般還是可以得到維持的。這種一直混沌不清不分高下的情況也一直續存。

到了漢朝,四海歸於一統,劉邦讓叔孫通制定禮法,然後問題就來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依然健在,作為兒子的劉邦見到父親理應行跪拜禮。但是就君臣關係來看,哪有人君向人臣行禮的道理?而且劉太公也沒有做過皇帝,不然跪拜先皇自然是說得通的。

但是劉太公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和劉邦私下見面的時候還是擺出一副長輩的樣子,劉邦最開始還是老老實實地行跪拜大禮,久了之後,也不大情願了。畢竟劉邦當初也是個地痞無賴,對父母也不怎麼孝順。

當初他父親妻子兒子全部被抓,項羽以此威脅他簽約求和,他扭頭就繼續進攻項羽,絲毫不顧及親人的死活。項羽威脅劉邦要把他父親煮成肉湯,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表示記得給自己送一碗。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心裡的孝道倫理還能剩多少自不必多說了。

劉太公也不爽,他覺得劉邦拜的時候很不恭敬,很勉強。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劉太公的家令是個明白人,於是有一天家令就對劉太公說: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為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劉太公聽了這話猛然醒悟過來,知道自己的行為確實不妥。於是在劉邦再來拜見的時候,就抱著掃帚,站在門口迎接。待到劉邦進來,就慢慢的向後退,還伸手。在現在,拿著掃帚迎接是會被罵的,那是要把客人掃地出門的意思。但是在那個時候,這是非常恭敬的表現,意思是屋子已經打掃乾淨了,歡迎客人進來。

劉邦確實也沒有料到劉太公會突然顯得這麼恭敬,但是讓父親向兒子行禮還是壞了正在制定的禮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了避免這個情況。劉邦採取了折中的方案。他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是當代皇帝拜見老皇帝,即便是行跪拜之禮也不會損害皇帝形象了。

而太上皇制度就此流傳下去,但是之後大都是受形式所迫被迫是讓位,通觀歷史,唯一名副其實又有權勢的太上皇,也只有乾隆皇帝了,而他也是整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


無筆


劉邦這個皇帝,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生,劉邦沒開始組織人馬打仗前,還是一個小地痞流氓,整天想著是欺負這個欺負那個,要不然就是到領居家的地裡偷吃的,在他父親的眼中,他遠遠沒有他的哥哥成功,他父親曾經指責過他,說他將來肯定一輩子沒出息,肯定過的不像自己的哥哥好。

哥哥的嫂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在他嫂子的眼中,劉邦就是個混吃等死的流氓,而且經常要帶著樊噲等人來家裡吃飯喝酒,每次嫂子都不給他好眼色看,時間長了之後,劉邦也能感受到家人對他的不滿,但劉邦並沒有想著自己要好好幹一番事業,而是一如既往的苟且偷生。

歷史是最好的證明,劉邦組織人馬起義,最後到當上皇帝,最後建立了一個幾百年不滅的政權,這一切都歸功於劉邦,劉邦也效仿秦始皇,給自己來了一個盛大的慶典。在這個慶典上,自然有很多劉邦的親戚,因為劉邦並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只要是幫助過劉邦的人,劉邦統統請了過來,就連自己的嫂子和嫂子的孩子,也都請了過來。 劉邦的父親是個地地道道農民,住不慣皇宮,整天發牢騷,遇到劉邦登基這一天,劉邦的父親遲遲不肯來,因為自己覺得不適合參加這種大典,結果劉邦令屬下必須把自己的父親接過來,於是劉邦的父親被人顫顫巍巍的請到了大殿,到了大廳,劉邦的屬下和他父親說,等會兒別人都跪拜的時候,他也得跪拜,劉邦的父親趕緊答應下了。

劉邦見到萬人下跪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親也下跪,當時沒說,等登基大典結束之後,劉邦第一時間找到了自己的父親,並對父親說不用跪拜了以後,可是又想一下,不跪拜的話好像不符合常理,與是劉邦想了個辦法,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樣就不用跪拜了,從此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效仿劉邦這樣做,一直延續了上千年!


簡史講官


劉邦的父親叫劉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輕時候的劉邦就是當中最沒出息的一個。36歲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亭長。可就是這個最沒出息的老三卻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劉邦在成為皇帝之後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親,為父親修建了宮殿並安排專人照顧,每隔幾日就親自上門探望。一開始劉邦跪拜自己的父親時也沒覺得有何不妥,但劉太公的管家卻感覺出異樣。

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意思就是說:“劉邦雖然是你的兒子,但他身為一國之君,而你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哪有君王跪拜臣子的道理。”

劉太公聽後也覺得有道理,自己的兒子已經不是普通人了,而是天子。於是,下一次劉邦來向父親請安時,劉太公早早出門迎接,在其他人向劉邦叩頭的時候也跟著叩頭,劉邦見狀趕緊上前攙扶著父親,劉太公也解釋道自己身為平民,應該向皇帝叩頭。場面一度很尷尬,劉邦無奈之下只要匆匆回到皇宮。

尊稱劉太公為太上皇

第一位太上皇其實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和劉邦的情況不一樣。秦始皇自稱為“始皇帝”的時候,秦莊襄王已經逝世,太上皇的稱號是秦始皇追加給父親的,而且秦莊襄王自己也是君王,當太上皇沒什麼不妥。

劉太公只是一介平民,全靠著有個當皇帝的兒子。但為了解決父親給自己行禮的尷尬,劉邦還是尊奉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因此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沒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通過一個“太上皇”的稱號,劉邦巧妙解決了君臣與父子之間的衝突,既不失皇帝的尊貴地位,也符合儒家傳統孝道。


正一品貴妃


劉邦的爹人稱劉太公。作為中國第三個皇帝的親爹,劉太公是挺尷尬的。

第一個尷尬,兒子是皇帝,劉太公卻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稱劉媼,前面和太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劉媼在河邊淘米,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有人就看見一條龍盤在劉媼身上。劉媼回家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這些屁話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阿諛拍馬的人胡說的,劉邦為了顯擺也承認了。可這樣一來,太公就尷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兒子,可兒子卻說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蔥?更有甚者,左鄰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裡都說太公頭頂綠油油的,太公還沒地兒說理去。


第二個尷尬,太公對劉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樸實勤勞的農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本本分分過日子。四個兒子,老大劉伯、老二劉仲除了種地,三腳踢不出一個屁。太公帶著老大、老二勤勞耕種,算是邁入了富農的行列,就省吃儉用的供老三劉季、老四劉交讀書,滿指望兩個小的能出人頭地,廣大老劉家的門楣。

劉交也是老實孩子,讀書讀的真好,有學問。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可就不行了,簡直就是個禍害。讀書沒見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處亂逛,還曾經跑到離家幾百裡外的汴梁城,想要當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是什麼人,那是天上的人,那裡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劉邦瞎折騰,沒看到他有什麼出息。錢糟蹋了不少,還淨惹禍,官府動不動就來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孃老子都吃掛落吃牢飯。

太公氣的對劉邦說:“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實實種地,苦哈哈的掙下一份家業。你呢?二流子,窮的媳婦兒都說不上。”

劉太公是真的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劉季恨壞了。


第三個尷尬,劉邦的事業劉太公沒少“出力”。

劉太公身體真好,兒子劉邦中年才開始創業,當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劉邦創業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著也沒少活受罪。

秦末還沒有大亂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在芒碭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裡人。官府抓不住劉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來,劉太公沒少破費。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抓不住劉邦,就把劉太公、劉邦的老婆呂雉等都抓起來,威脅要活煮了劉太公,如果劉邦不投降的話。劉邦這個兔崽子居然對項羽說:“咱倆當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碗肉湯喝。”太公當時差點沒嚇死。我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民,你們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較什麼勁那?


最後一個尷尬,就是當上“太上皇”了。

劉邦當上了皇帝,劉太公也從項羽那裡出來了,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按理說可以過過清靜日子了。

劉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兒當了皇帝,也有個樣子了,每隔幾天就來給爹磕個頭,看望看望。太公過的也算舒心。

於是太公的管家就來說話了:“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人主,您老雖然是爹,卻是個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給老百姓磕頭的道理啊?”

太公聽了就上了小心思,問管家該怎麼辦。管家說這麼辦這麼辦。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看望爹了。劉邦的車還沒停穩呢,就看到劉太公一身短打,抱著個掃把在門口迎接他。劉邦趕忙下車,過來要攙扶太公。太公抱著掃把,劉邦進一步,他退兩步。劉邦心說,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廣場舞呢?問怎麼回事?

太公說了:“人主怎麼能給我這個平民客氣呢?”

劉邦明白了,爹是給我要待遇呢!這好辦。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著就見到我這麼有出息,我也封我爹當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劉太公也只是解決了個待遇問題,實際權力可一點沒有。

有一次劉邦大擺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劉邦喝高了,對爹說:“以前你說我不如二哥會掙錢養家,你看看,我現在這份家業跟二哥比怎麼樣?”

老頭兒老臉一紅,劉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劉邦的鄉親發小,是太公的晚輩,太公看著他們光屁股長起來的。當著這麼多人,劉邦讓太公有點下不來臺,尷尬了。


故紙匯


首先說一下,劉邦稱帝后,劉邦的父親並沒有給劉邦行跪拜之禮,而是用了“擁篲迎門”的禮節迎接劉邦。



擁篲迎門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風俗,篲是掃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賓客前來探訪時,主人家會打掃乾淨屋子,然後拿著掃帚,在門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內和院落已經打掃乾淨,可以迎接貴客來訪。

劉邦的父親名叫劉劉煓[tuān],史稱劉太公。而劉太公一生攤上了劉邦這個兒子也不知是幸還不是不幸。

劉太公本是沛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裡有四個兒子,除了老三劉邦之外,各個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而且每個人都勤勞能幹。反觀劉邦,既不種地,也沒有其他營生,整天遊手好閒,還經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飯吃。最要命的是劉邦偌大的歲數,連媳婦兒也沒有討上一個。



看到不成器的劉邦後,劉太公也非常著急,所以逮住機會就會數落數落劉邦。後來劉邦成為了漢王,和項羽展開爭霸,當時秘密派人準備把劉太公和接到關中,結果被項羽發現,所以倒黴的劉太公成為了項羽的人質。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對峙中,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大的案板上。威脅劉邦說,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燉了。劉邦這時不急不慢的說了一句:“我跟你是結拜兄弟,如果燉了我老子,就相當於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時候記得給我一碗。”估計此時的劉太公內心是崩潰的,心中一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一定後悔生了劉邦。不過幸好的是,項羽並沒有真的動手。



劉邦戰敗項羽之後,高高興興的把劉太公接到了皇宮中,還對劉太公炫耀說:“以前您經常看不起我,現在我掙下的這份家業如何?”劉太公因此對劉邦大加讚賞。從此之後劉邦錦衣玉食的伺候著老爹,而且為了表示孝順,隔三差五就會到劉太公的宮中請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這一年劉太公的管家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雖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讓皇帝對您行禮,您得向皇帝行禮。”



劉太公一看這管家,內心又是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算了,誰叫這份家業不是自己掙下的呢,行禮就行禮吧。不過劉太公也不傻,選擇了“擁篲迎門”的禮節,明確提示劉邦,你丫到底是我兒子,還是一身份尊貴的外人?

劉邦看到這種禮節就知道是抗議,於是趕緊扶著老爹進了屋,並且詢問了緣由。於是劉邦冊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也因此劉太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活著便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個出餿主意的管家,不知為何,劉邦竟然竟然賞賜了他五百金。



從此之後,劉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給劉邦行禮,兩個人也避免了尷尬。而在小說《西京雜記》中說,劉太公後來悶悶不樂,劉邦為了討好父親,在關中地區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樣的城池,後來劉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宮。

看了劉太公的經歷,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覺如何,攤上劉邦這個兒子到底事幸運還是不幸?


我是越關


劉邦取得天下,做了皇帝以後,見他父親,如何行跪拜之禮,還要避免場面尷尬,在當時確是一道難題。

剛開始的時候,劉邦每五天拜見父親一次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剛做皇帝的時候,每五天朝拜他父親一次,相見的時候,行家裡的父子相見禮節。

古代講究三綱五常,父子相見的禮節,就是三綱五常中的“三綱”之一,“父為子綱”。即早起和晚睡前,都要給父母行禮請安。因為劉邦做了皇帝,政務繁忙,所以每5天去朝拜父親一次。朝拜父親的時候,見面要先磕頭,然後起身問候父親身體、飲食等。

如果在父親那裡吃飯,吃飯的時候,父親沒坐,劉邦是不能坐的,父親沒動筷,劉邦也不能動筷。還要注意父親喜歡吃什麼,就要把什麼食物放到父親跟前,關注父親何時需要添飯、添湯等等。

劉邦離別的時候,還要向父親磕頭道別,還要囑咐父親注意身體、飲食,不可勞累。

劉邦父親的家臣勸劉邦父親,才不讓劉邦行禮

因為劉邦是皇帝,而他的父親是他的臣民,總這樣去拜見父親,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劉邦父親的家臣,就勸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君王。如今高祖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君主,您雖然是高祖的父親,卻是臣子。怎麼能讓君王拜見臣子呢!這樣做,會使皇帝失去威嚴。”

意思其實就是說,讓劉邦來拜見您,給您磕頭,不是有損皇帝威嚴嗎?

後來,劉邦父親用掃帚迎接劉邦

後來,劉邦再去朝拜父親的時候,他父親就抱著一把掃帚,到門口去迎接,倒退著走。劉邦一見,大吃一驚,連忙下車攙扶他的父親。

他父親就說:“皇帝是萬民之主,怎麼能因為我,亂了天下的法度!”於是劉邦就尊他父親為太上皇。

結語

劉邦尊他父親為太上皇,那麼再行父子相見之禮,就沒什麼尷尬的了。後世也是如此,皇帝的父親被尊為太上皇,皇帝的母親被尊為太后,這樣就解決了皇帝朝拜父母行禮尷尬的問題。

萬事孝為先,如果皇帝都不孝,如何讓天下百姓孝敬父母呢!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劉邦的老父親,從來就沒有向劉邦行過跪拜之禮,也就談不上什麼尷尬了。

說起來這位劉太公,算得上是歷史上排的上名的幸運兒了。他自己沒什麼成就,一生就是以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說白了就是農民。但是他的兒子劉季,也就是劉邦,起身泗水亭長,提三尺之劍在秦末亂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終創下了輝煌無比的大漢王朝,劉邦也從一介草民,直接躍升為九五皇帝之尊。這就不得了了,劉邦是皇帝,但是他劉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別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爹”呢。

所以,一開始不是劉太公去拜見劉邦,而是劉邦去拜見劉太公。畢竟父子的關係擺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劉邦這就鬱悶了:這人前每個人都跪拜我,稱呼我為皇帝,但來到老太公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說,還時不時得下跪行禮,雖然說老太公是我老爹,給自己老爹行禮也是應該的,但是怎麼感覺這麼變扭呢?

老太公這時候正樂呵呵地享受著兒子帶給他的榮華富貴,還沒心思考慮其他的呢。這時候,他旁邊的一個管家就和他說了:老爺子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雖然說劉季是你的兒子,但是他現在成為了皇帝,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現在樂呵呵地看著皇帝來給你請安,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麼有讓皇帝給臣子下跪的情況呢?久而久之,皇帝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不滿的,到那時估計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點就通的人。於是,劉邦再去拜見的時候,他就係著幹粗活的圍裙,手裡拿著掃帚,站在路邊恭候著劉邦。劉邦見到這種情況是大吃一驚,慌忙來攙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則推脫說不敢因為自己而廢除了君臣之禮。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劉邦回來之後,召集百官,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劉邦再去拜見時,因為算是小皇帝拜見老皇帝,也就不那麼尷尬了。這也是劉太公為劉邦做的最低的姿態了。

所以,劉太公是沒有跪拜過自己的兒子的,這一點應該點清。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過是一個街頭混混,除了每天混吃混喝,還亂搞男女關係。這不,不僅吃飯喝酒不給錢,還和酒館老闆娘曹寡婦搞到了一起。

劉邦也不怕別人說人,每天我來我往的。

由於劉邦這個人比較仗義,混上了一個基層公務員,說白了就是替官府跑腿的,有一些官府不方便出面解決的事,就交給劉邦去解決了。

劉邦就這樣一直在街面上混著,眼看四十來歲了,還沒娶上媳婦。

這個劉邦的老爹劉老太公,最看不上的就是劉邦了。

因為不像他的兩個哥哥一樣老實本分,會過日子,常常數落劉邦,劉邦自然也不會放在心上。

後來恰逢天下大亂,劉邦順勢起兵。

要不說,這人要想成事,都得有一個機遇。

一來二去,昔日的小混混搖身一變,居然成了開國皇帝,不得不說,劉邦是個厲害角色。

成了皇帝了,自然不能光自己一個人享福了,老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能接來的就接來了。

該封官的封官,該賞錢的賞錢。

劉邦也是一個很盡孝道的人,每隔五日,便去和老太公請安。

這個時間長了,老太公的管家看出事來了。劉邦貴為天子,而老太公乃時一介布衣,老是天子下跪給平民也不是個事。

這下老太公也驚了一身汗,當年自己是那麼看不上劉邦,可他現在成了皇帝了啊。

再後來,劉邦來的時候,老太公趕緊下跪。這下把劉邦也嚇一跳,這是咋回事呢?

後來,這個事情也是愁住了劉邦。還是張良給劉邦出主意,把老太公尊為太上皇,這樣不就避免了尷尬了嗎?

就這樣,老太公從一個普通百姓變成了太上皇,自古以來,這可是獨一份呢。


觀復一鑑


可以設想一下,面前跪拜之人,是流氓、兒子、皇帝三位一體的奇葩,即便你是他親爹,心裡惴惴不安恐怕也是難免的!


劉邦他爹劉太公(稱呼相當於劉大叔),一共有四個兒子,分別取名伯、仲、叔、季。古時候平民給孩子取名沒什麼講究,劉邦是最小的兒子所以原名劉季,如果是現在就可以稱呼他為劉老四。

劉太公從小就看不上劉邦,因為他整天遊手好閒喝酒鬧事兒,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莊稼人,甚至後來直接給他起了個小名叫“無賴”。他曾經教訓劉邦做人要務實,把力氣都用到莊稼地利,並且還斷言:你以後的家業肯定不如你二哥,你看他不管是種地還是過日子,都比擬踏實!

劉邦這人還是記仇的,哪怕是自己的親爹,他也要在言語上討回面子。大漢開國劉邦做了皇帝,劉太公自然也跟著富貴起來。有一次劉邦故意當著滿朝大臣的面問劉太公:“爹,你當時說我以後的家業不如二哥,現在你看看誰的家業大?”估計當時劉邦臉上肯定是小人得志的表情) 劉太公哪能不明白兒子的心思,可當爹的又不能服軟,只能應付道:“都不錯!都不錯!”


這不能怪劉太公,他跟這個兒子可沒少操心,還差點丟掉了性命。

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時,項羽派兵俘虜了劉太公和呂后等人,並用劉太公的性命威脅劉邦: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誰知道劉邦根本不吃這一套,直接把項羽懟了回去:咱們是結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咱們的爹煮了,記得給我留碗湯!

項羽氣的當時就要把劉太公下鍋,幸虧項伯在旁邊勸他說:現在戰爭勝負未分,再說劉邦是個流氓,他為了爭奪天下根本不在乎家裡人的死活,殺了劉太公也沒什麼用啊!劉太公這才逃過了一劫。

當時的劉太公,就被綁在砧板上,看著滾燙的開水,聽兒子讓項羽留一杯羹,心裡能不傷心嗎?

總之這父子兩人的感情,總體上看應該很一般。

劉邦當了皇帝,即便是再不情願,也得擺出父慈子孝的樣子給外人看。於是他每隔五天就去拜見劉太公,見面就跪下磕頭。劉太公是平民百姓出身,對於皇帝跪拜自己這事兒開始根本沒往心裡去,認為兒子給老子磕頭是應該應分的。



後來在旁邊的人提醒下才感覺到不安:這個人雖然是自己的兒子,同時還是皇帝啊,更可怕的是他是流氓!

在滾燙的開水旁逃過命的劉太公明白:正所謂流氓不可怕,最怕流氓當皇帝啊!於是劉邦再來的時候,劉太公都早早地出門去迎接他!

劉邦其實也很痛苦,不知道怎麼破局,就去問他最信任的張良。張良微微一笑:陛下,這事兒好辦,你把劉太公封為太上皇供起來,以後見面該行禮就行禮,自然就不會尷尬了!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李飛叨


劉邦,出生在楚國沛縣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一帶),草根逆襲成功,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和另一個草根逆襲成功的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地方的人。劉邦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劉邦本來的名字叫劉季,稱帝后改名劉邦。


劉邦出生在一個標準的農民家庭,父母都沒有文化,靠種地為生,劉邦卻非常討厭種地,也不讀書,一天到晚遊手好閒,整日被他的父親指著鼻子罵。《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裡這樣記載:


劉邦的爹叫劉煓,字執嘉,人們習慣上叫他劉太公(劉大爺)。這老頭喜愛他家的劉老二,他常常一邊罵劉邦一邊拿劉邦的二哥刺激劉邦,你看你二哥勤快、能幹多有出息,你看看你自己一天到晚像個無賴!劉邦的“無賴”之名相傳甚遠,劉邦對此一笑而過。

青年時期的劉邦在世人眼裡就是不正混,他經常帶著一幫狐朋狗友到大嫂家蹭飯吃被大嫂嫌棄,後來劉邦就採取流氓的手段獲得所需的銀子,這也是導致他名聲不好的原因。



也正是這種無賴加地痞的性格救了劉老頭一條老命。劉邦和項羽作戰時,項羽捉住劉邦的爹當人質,要挾劉邦說: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


劉邦就用他那一貫的流氓語氣說,我與你一塊受命懷王,結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等你把老頭煮好了別忘了分給我一勺,此時聽到親生兒子說這話的劉老頭,他的心情應該是崩潰的。項羽一看用“忠孝禮儀”根本要挾不住劉邦,又顧及自己名聲最後就放了劉老頭。

劉邦雖然無賴但是他向來豪爽,他的那幫兄弟對他也是實心踏地,劉邦知人善用決定了他後來的成功。他用張良計劃打仗的一切事宜,用蕭何管理錢財糧草,讓韓信來率兵打仗。人才被他安排的恰到好處。



他後來當上了皇帝,把自己的親人朋友都分封一遍。




他想把自己的父親接到宮裡安享晚年。按古代流傳的律法,天下萬民見到皇帝都要行跪拜之禮,劉邦的爹如果給兒子行跪拜之禮的話豈不違揹人倫。劉邦的爹還是個糟老頭,沒有被冊封什麼。這該腫麼辦?劉邦的爹尷尬了,劉邦也會尷尬,下人們也尷尬!有個聰明的無名氏為了免除劉老頭和劉邦這種尷尬局面就給老頭說了個法子。史書記載,劉太公見劉邦時“擁篲迎門卻行”代替了跪拜,意思是:劉太公抱著掃帚對著門倒著走,像個掃地的僕人,有點滑稽搞笑。


這在古代表示對人非常的恭敬,意思就是房屋和院子內外的所有地方都已經打掃乾淨了,請貴人進門。和現代當著客人的面拿掃帚,就是“掃地出門”完全相反。再後來有個人給劉邦出了個主意,封劉老頭為“太上皇”,這封號有地位沒權利,萬人之上,無須對任何人行禮,包括皇上,這下徹底免除了尷尬。劉老頭是歷史上最早的太上皇。

這種封號被後來的皇帝一直沿用。例如李世民封他爹李淵為太上皇,獻文帝拓跋弘20歲當太上皇,成為年齡最小的太上皇。乾隆當61年皇帝自退,當了“太上皇”是最長壽的皇帝。參考資料《正說歷史》。

說起劉老頭的尷尬還有一次,劉邦和他的文武百官給他過大壽,劉邦看著年邁的父親,笑著說,爹,你不是常常罵我是個無賴,而二哥才是最有本事的嗎?現在您看到底誰更有出息一些?”大臣們哈哈大笑,高呼萬歲。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留給後人的卻是深深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