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為什麼第一件事就要殺死商鞅?

用戶65865720671


商鞅變法我們都知道,自從秦國變法後,戰鬥力越發強勁。秦國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沒。可是秦王為何要殺商鞅這個大功臣呢?

圖-秦孝公時期秦國疆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離開人世,太子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國商鞅,無疑是首當其衝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虜魏國公子卬之後,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實歸。

商於之地,號稱六百里之大。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國的關中,東南是楚國的南陽,東北是魏國的上洛,西南是秦嶺。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兩頭都依仗險要地形修築了要塞,如果有幾萬兵力鎮守,絕對可以自成一國。

自從得封商於之地,有了自己的食邑,商鞅府中的金庫便非常充足,他出門總有幾輛高大戰車,數十勇士隨行保護。如果要離開商於之地,便有數十輛裹著鐵甲的戰車,數百勇士手持利刃,前呼後擁地保護。

其實商鞅早有預感,秦國想要殺他的人太多了。

歷史發展表明,秦國最終是要實現國君直轄的郡縣制,這是商鞅變法的主張。商鞅的封地,與秦國的郡縣制背道相馳,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圖-商鞅逃跑路線

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作為商鞅的後來人,即便知道封地與時代格格不入,還是阻止不了內心的貪慾,抱有僥倖心理,當然也保不住他們的封地。

秦國獲得封地的人遠不止以上這些,若所有人的封地得以保留,那麼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秦朝會變成第二個周朝,秦人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最後還是會被林立的諸侯所瓜分。

商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有資格得到封地,卻不能阻擋歷史發展的車輪。

不過秦惠文王要殺商鞅,還得有一個合適的理由。

如果秦國以任何國家罪名來給商鞅定罪,比如謀反,比如割據封地,那麼列國的人才都不敢再來秦國任職,害怕最終得到同樣的結果。

秦惠文王給商鞅的死,安排了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為自己的叔父報仇,幾年前秦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按照秦法應該受到懲罰,結果商鞅給太子免罪,卻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給削了。

第二個理由是為百姓報仇,商鞅曾經在渭水河畔,一次性處決七百多“犯法”的百姓,當時渭水盡赤,罪犯家屬的號哭之聲動於天地。

秦惠文王以公報私仇作為殺商鞅的理由,列國的人才只會認為給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是要實現郡縣制,結果商鞅自己搞了一大塊封地,與歷史背道而馳,商鞅的死不是偶然,魏冉、呂不韋、嫪毐等人的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地圖帝


事兒從公元前338年說起。

秦孝公垂危之際,分別召了幾個人,相繼辦了幾件事!

1.臣子商鞅。

1.太子贏駟。

3.哥哥嬴虔。

秦孝公握著商鞅的手:“寡人有幸得遇商君,無商君則無新政,無新政則無強秦,我死以後,新王當立,希望商君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為了新法忍辱負重。”



秦孝公彌留之中透著堅毅,對贏虔說道:“君弟將不久於世,此生唯有對不住你,新法初行,為了立威立信,臣兄犯法自當受罰。我也是沒有辦法,希望哥哥不要怪罪我。甘龍、杜摯因反對新法而罷黜在家,想必現在已然悔悟,他們早年有功於秦,有恩於我,你前去通知他們官復原職吧!”




病榻前贏駟伏地而跪,秦孝公攢足最後力氣說道:“駟兒,新法為興秦之根本,斷不可廢!”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這樣的:

孝公駕崩,贏駟繼位,甘龍復職。

緊接著,

甘龍誣陷商鞅謀逆,商鞅被判車裂,真相大白後,甘龍一黨滅門九族,贏虔退居二線!

真相愈發明朗起來!

秦孝公創業過半而中道崩殂,他最希望看到什麼?贏駟繼位,政權穩定,國力日盛,一統中原!

此時的商鞅功高蓋主,萬人敬仰,他對新王的政權威脅最大,必殺之!

甘龍、嬴虔為商鞅對立派,此時復職太師甘龍,是為了平衡雙方力量,以保證足以撼動商鞅。

他深知繼續推行新法才能保證秦國的發展,所以反對新法的甘龍一黨,必根除!




秦孝公一石二鳥,既維護了政權穩定,又謀求了秦國發展!


高人也!


江山史話


歷史的迷霧我們已然無法揭開,然而,我們後人,能夠發揮合理的想象去還原那個場景……


第一:商鞅與秦孝公的關係可謂千古無一,珠聯璧合,鐵打的兄弟不為過。BUT,秦惠文王就不同了,少年時犯的罪就必然把他推向了商鞅的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是人性的對立面,而非政治觀點的對立面。 第二:功高蓋主!孝公一世,因其共同的人生目標,以及相互信賴的信任,還有所達成的成績有目共睹,更有因法制概念形成的因素,君臣之間和睦相處,彼此無間。而到惠文王一世,這種互相支撐彼此寄託的信賴沒有了,取之而來的是隔代的疑忌與對權力的忌諱。 第三:復辟勢力的反撲!復辟勢力在孝公時代幾乎偃旗息鼓,然而因太子案所牽扯的事情,註定了在孝公之後,必有一場驚天之變。 第四:秦惠文王想借商鞅之亡的力量與事實,坐實復辟勢力的罪名,從而一舉剷除復辟勢力。做到法制精闢,後發制人。 第五:作為公子贏虔,有前仇在身,說對商鞅沒有私仇完全麼可能,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惠文王必須依仗公子虔的力量。 第六: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甘心情願的引頸受戮,如果商鞅當時自立崛起於商地,恐怕以當時的政治環境,惠文王是沒法進行有力反撲的。


商君大哉!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自古至今,唯商君與敬愛的周總理可領之。難怪嬴政後來繼位會想,假使自己是惠文王,當時會義無反顧的與商君站到一起,剷除復辟勢力,維護法制文明,一主內政,一主外戰,何來惠文王初期六國攻秦之囧迫…


斯坦森丶郭達


秦孝公去世後,當時的時局決定商鞅非死不可,儘管誰都知道他是冤枉的。

首先,秦孝公傳位給商鞅,決定著秦惠文王非弄死他不可。

秦孝公重病期間,有傳位給商鞅的意思,商鞅雖然當場拒絕了,但秦惠文王當時就決定非殺商鞅不可,為什麼呢?

  • 商鞅根基深厚,有做國君的實力。

  • 自己登位後,商鞅勢必不把自己放在眼裡。

  • 嫉妒,非常嫉妒:自己在公父眼裡居然不如一個外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嬴駟被父親否定,心裡自然不舒服,可又不能怨恨父親,只能把氣撒到商鞅頭上!

其次,商鞅鐵腕執法,得罪了很多老世族,秦惠文王需要平衡局勢。

  • 商鞅鐵腕執法,曾在渭水河岸一口氣殺了好幾百人,國人敢怒不敢言;

  • 公子虔犯法,商鞅割了他的鼻子,使得他被迫閉門在家苟且偷生;
  • 傳統的老世族利益受損,以前是敢怒不敢言,現在暗潮湧動

……

怎麼辦?廢除新法,重走老路,這樣不僅那些新晉貴族不同意、國人不同意,連祖宗的在天之靈也不同意!商鞅之法不可廢,但商鞅本人已無大用,不好意思了,就拿你祭法吧!

商鞅非死不可!

最後,嬴虔誣告,秦惠文王順水推舟,借刀殺人。

恰在此時,公子虔遞上了一把殺人的劍。公子虔唆使門人誣告商鞅,商鞅陷入死局,被迫逃亡,逃亡不成,倉促造反,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


綜上所述,三條理由決定著商鞅必死無疑,因此秦惠文王登位後第一件事就殺了他。


小楊品史


公元前338年,作為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的改革家商鞅兵敗彤地,屍首被帶回了咸陽。新上位的秦國新王嬴駟,在咸陽城內把這個對秦國影響深遠的改革家處以最嚴厲的酷刑——五馬分屍。商鞅雖然死了,但是秦法卻被新王嬴駟完整的保存下來。可以說,商鞅的死是,以身護法,以命為新王立威。

秦法嚴苛,商鞅不死,士族憤怒難消

變法,意味著舊勢力權益的受損。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三點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化的合法、鼓勵耕戰、建立縣制。在商鞅變法前,秦國的土地都是掌握在貴族士族手中,平民是不允許擁有土地的。商鞅承認了土地私有化,之後平民開墾新的土地,獲得土地主人的身份,這對於貴族而言那可是口中奪食。鼓勵耕戰,建立了軍功爵制,打破了貴族對爵位、對權力的壟斷。建立縣制,更是讓貴族的封地化為烏有。

商鞅的變法,對於秦國的崛起而言功不可沒。但是對於貴族士族而言,那可是條條致命。貴族士族對於商鞅、對於秦法那可都是恨得咬牙切齒。當商鞅最有力的支持者秦孝公病逝之後,秦國這些貴族士族便對商鞅展開了瘋狂的報復。商鞅走投無路只有起兵反抗,戰死之後,屍首被拉回咸陽,處以極刑。新上位的秦王,需要用商鞅的死來平息,貴族的怒火。避免貴族以商鞅造反不懲罰,來指責秦法不公,以此廢除秦法。所以商鞅必死、也必定處以極刑,否則秦法難存。

功高蓋主,新王與功臣的較量

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國力的提升。同時也將商鞅的威望傳播到秦國的每一塊土地,以至於秦國國人只識商君,而不識新王嬴駟。嬴駟上位之後,一方面面臨著老士族的威逼,另一方面面臨著商鞅奪位的威脅(畢竟秦孝公臨時之前,打算傳位給商鞅,只是商鞅拒絕了)。但是作為秦國的新王,在內心上難免要防著商鞅。再加上嬴駟在當太子的時候,曾經跟商鞅有過過節。

所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最初就是指嬴駟犯法,連累老師受刑。《史記·商君列傳》: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所以新王嬴駟不管是從自身王位的考慮,還是少年時的恩怨來說,處死商鞅都是他唯一的選擇。

作法自斃,商鞅之死在於刑法嚴苛

商鞅的死,還有一個因素在於秦法嚴苛。秦國普通國人也難以在這種嚴厲的法律之下,獨善其身保全自己。關於商鞅被新王嬴駟追捕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商鞅自己都感慨秦法嚴苛。嬴駟下令追捕商鞅之後,商鞅逃亡至邊關,想要借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得知商鞅沒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此時商鞅才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也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刑法之嚴,國人無不懼法,連坐制度,另許多無辜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秦孝公的死,其實已經預示著商鞅的結局了。舊貴族、新秦王都被商鞅威脅著。商鞅不死的話,老貴族想借故向秦法發難,廢除秦法。新秦王,想著王位時刻被威脅著,自己的威信難以確立,秦君之位有名無實。所以新王嬴駟無論如何都要處死商鞅。


蘇子侃歷史


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短短數年間,秦國煥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榮景象之下,也存在著重重危機。商君之法雖然有利於秦國,但是也造成了階級對立,在秦國形成了以“宗室貴戚”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仇視新法,雖遭打壓,卻暗流湧動,“多怨望”新法主導者衛鞅;另外一方則以衛鞅為代表的新法維護者,他們有新法的執行者,更有新法執行的受益者。

秦孝公去世後,以“宗室貴戚”為代表的反對新法勢力,認為衛鞅失去了後臺,他們多年等待的機會已經到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他們發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攻擊,準備一舉推翻新法,除掉商鞅。

另外,商鞅變法首開諸侯列國“因功授爵”之先河,打破了貴族與“賤民”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秦國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當此復辟勢力意圖推翻新法的關鍵時刻,擁護新法的勢力,因為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當仁不讓,立即聯合上至高官,下及黎庶,尤其是“賤民”因軍功授爵者一致抵抗。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即要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可見壓力重重。當雙方劍拔弩張,國家即將面臨分裂的邊沿的時候,年輕的秦國新君秦惠文王權衡利弊,敏銳地捕捉到問題的癥結。

秦惠文王順“宗室貴戚”勢而為,以高超的政治手段除掉眾矢之的商鞅,“車裂商君以徇”,並“遂滅商君之家”,迫使“宗室貴戚”挑事無因,巧妙地保留了能令秦國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的商君之策。


歷史倪說


商鞅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法制的先驅者。

但是商鞅之死卻是不可避免的,分析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商鞅的變法,使秦國弱國變成強國的同時,也使國內利益和特權重新的分配,自然也損害了原來貴族的利益,這些貴族自然會不滿,並伺機復辟,加之秦孝公過世,商鞅失去了最強有力的後盾,促使復辟力量更加猖狂。但這只是商鞅之死的一個導火索。

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商鞅變法使命已經完成,而商鞅的聲望也遠高於新君。對與嬴駟來說,有商鞅在,就沒有他的話語權,為了鞏固皇權,商鞅必須死。

第三、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執法嚴苛,很多士族(貴族)子弟受刑而死,但老秦人私鬥成風,仇恨心重,自然把這些血仇記在了變法甚至商鞅身上。嬴駟需要用商鞅之血安撫貴族階層,在封建統治中,貴族階層是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不可或缺。

第四、嬴駟需要用商鞅之死彈壓復辟勢力。商鞅乃秦國大功臣,卻被秦國貴族車裂而死,這將是嬴駟手裡永遠的把柄,使秦國貴族不得不戰戰兢兢,唯命是從,進而鞏固了統治地位。


瀏陽河趣史


商鞅的死有人覺得很可惜,我倒覺得是必然,死的越慘說明變法越成功越徹底。主要有三個方面。

  1. 商鞅與秦惠文王的過節。商鞅曾經當著他的面給他老師用刑,給惠文王心裡留下了陰影,顛覆了他從前的價值觀。惠文王長大以後可能會明白此舉的意義,但是心裡的芥蒂是去不掉的。可以說,惠文王對商鞅沒有任何好感,一直認為他是一個破壞分子,極端的法制狂熱者。這是最表面的原因。
  2. 孝公的默許。商鞅其實歷史上也真算不上好人,孝公肯完全放任他改革是秦國需要一顆熾熱的堅定的心來幫助秦國建立新秩序,正好商鞅法家人,極端自信,他的人生理想就是顛覆世界,實現自我價值。兩人一拍即合,正是利益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各取所需。但是當變法大成,他們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孝公可能提示了惠文王可以殺商鞅,而惠文王做出了選擇:比起得罪舊貴族勢力,還不如干掉商鞅。剛剛繼位就殺了商鞅,惠文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擁護和支持,再給商鞅按個“造反”的罪名(事實上商鞅也幹了),基本沒有人不同意見,一舉多得。可以說,秦國變法成功,制度已成,法律深入人心不可動搖,也就不需要商鞅了。這比較深入的原因。
  3. 商鞅死於新法。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打破傳統,去除貴族勢力,為君主回收權力,為秦官僚階級導入新鮮血液,激勵人民耕戰,立功,升爵位,得土地,極大程度提高了秦國的生產力和戰爭能力。在變法基本成功以後,舊貴族嗓門依然很大,但權力幾乎被架空,商鞅以及他的變法團隊就成最後的權力集團,也就成了君王集權的阻礙,也是變法最後的墊腳石。從這個角度看,商鞅還是死在了自己手裡,革命革到自己頭上,才是真正的,偉大的革命。這是最核心的原因。秦惠文王用他的戰略眼光,敏銳的政治嗅覺得出了“商鞅必須死”這一結論,親手導演了“車裂”這一幕。從手段上講,一上臺就敢車裂商鞅擁有何等的膽識氣魄,有始有終,和孝公用商鞅一起成了政治絕唱。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商鞅變法”是炎黃之後華夏最輝煌的一次事件。它將一個落後的,極具潛力的秦國打造成一個軍國主義戰爭機器,從更本上建立起對於其他國家的不可逾越的優勢,一舉改變了歷史進程,為華夏的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使得古代中國沒有走歐洲一樣的道路。我們在吐槽一個文明缺陷的同時,也應該想想那些輝煌,已經現在擁有的一切,也是先人用一次次血與淚的探索與嘗試換來的。無論是法家,儒家等思想,抑或是商鞅這樣的爭議人物,缺了誰可能都不會有這樣偉大的中國。


橙丸小貓72836954


筆者覺得主要是兩點。

其一,公子贏虔,勢必要殺商鞅以洩憤!至於贏虔和商鞅的矛盾,由來已久,當年惠文王是太子時,因為殺了人,贏虔作為太傅被割掉了鼻子,從此懷恨在心。

秦穆公死後,贏虔作為當時秦國的長公子,權利和威信都很大,而惠文王與他最親近,所以才會聽贏虔的話,要殺商鞅。

其二,功高蓋主,樹大招風。惠文王時候,秦法已經深入人心,而商鞅不死,惠文王勢必活在他的陰影下,功不顯,名不就!若想有所作為,商鞅必死!

是故,惠文王借那些討厭商鞅貴族的嘴和手,殺死了商鞅。

歷史往往如此,功勞太大,往往不得善終!商鞅便是如此!


灰子說


若要新法得以實行,嬴駟就不得不這樣做,而商鞅也是因為觸動了新法而獲罪,只是由於老世族的復仇情緒,導致了商鞅被車裂。而嬴駟自然知道商君變法乃是富國強兵之法,一旦不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那麼新法就面臨著被廢除的危險,而此刻只要殺了商鞅便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所以嬴駟也就只有這一條路走了。

嬴駟殺商鞅,也絕對不是為了報當年之仇,當年太子嬴駟亂法,其太傅被商鞅割去鼻子,並且太子也被廢除,若不是贏渠梁念在嬴駟改過自新的份上,這大秦的江山市不會交給嬴駟的。而這其中嬴駟其實是領略到了商鞅當年之意的,就是殺一儆百,讓新法得以快速推行。

商鞅變法其最大的弊端便是操之過急,這自然有贏渠梁的意思在裡面,還有就是當時的情況確實沒有留多少時間給秦國,商鞅在秦地考察之後,便將秦人以前所未曾見過的刑法加之在秦國,而這過程是血腥的,嚴刑酷法成為了當時商鞅推行新法的手段,短短二十年時間裡,便讓秦國化外之民知道守法、尊法,但是老世族勢力卻沒有根除。

商鞅變法若是在和平時期,那麼自然可以不必如此,但是戰亂時期,若秦國不短時期內崛起,那麼變法的成果就將成為他國之物。嬴駟處死商鞅,就是為了平息老世族的怒火,並且把商鞅之死歸罪於老世族。沉寂兩年之後,嬴駟採取強硬手段將老世族給徹底收拾了,保障了新法得以繼續推行,而此時秦國百姓幾乎全部都是支持嬴駟的。說明商鞅之死,其實也是變法中的一部分,只是商鞅本人未必料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