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六世,如何排位?

白宮裡的黑色少女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與烈,振長策而於宇內”,這六世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很多人認為這六位秦君都是勵精圖治之主,其實裡面的水分很大,真正能稱得上英主的,最多隻有三位。


六世餘烈,最多隻有一半有所作為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在他的時代,秦國再次強大起來。他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國力大增,也開始有資本逐鹿中原。

秦孝公在位二十三年,使得秦國從偏居西北,無法跨出函谷關,到奪取魏國河西之地,逼迫韓國簽訂盟約,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他是把秦國爵位從公變王的人物。當政期間,重用張儀連橫六國,手下能人甚多。

奪義渠、平巴蜀,東出函谷關,南下楚地,攻魏敗楚。秦惠文王時期,是秦國統一六國步伐的開始。

秦武王嬴蕩,公元前310年—前307年在位,他是一位喜愛武力的大力士國王。手下得寵者也以力士居多:任鄙、烏獲、孟說等人。和他父親的用人方針完全不同。

嬴蕩在位時期,雖然打敗過韓國,逼迫韓王求和,但他好勇鬥狠,最後在一場“舉鼎比賽”中受了內傷。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就氣絕身亡了。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在他當政時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攻三晉,敗齊楚,政事上有“遠交近攻”,軍事上有“長平之戰”。

嬴稷也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並且還已經達到了可以稱帝的資本。不少學者都認為:在秦昭襄王執政末期,秦國已經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礎。


秦孝文王嬴柱,公元前250年在位,在位三天即去世,嬴柱做了十五年的太子,被戲稱為“戰國時期待機時間最長的太子”。

不過在他臨死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立為太子。也讓秦國順利地交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上。

秦莊襄王嬴子楚,公元前250年—前247年在位。子楚在位三年,就連續出兵攻打山東六國。雖然逼韓國割成皋求和,取了趙國太原、狼孟等地,攻下了魏國高都。

但走得太快容易扯到蛋,子楚開動的戰爭機器,終於使得六國再次合縱,在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指揮下,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合攻秦軍,一直攻到函谷關前才停下。秦軍所得之地全數被搶回,子楚三年的征伐之路全數盡毀。

所以按功績來看,六世應該排列為: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昭襄王嬴稷—秦武王嬴蕩—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孝文王嬴柱。


一貳一橙


秦始皇統一天下,在《過秦論》中有很詳細的記載是“奮六世之餘烈”,把六世分成了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基礎。


首先應該是秦孝公,秦孝公即位應該是秦國的一個轉折點。在孝公之前,秦國只是一個西錘邊境的弱小國家。國內十分貧窮,只能通過戰爭轉移國家注意力。

孝公繼位後,深感秦國問題之大。國內舊貴族拖累國家進步,國無賢才。頒佈了流傳千古的“招賢令”,商鞅入仕秦國,制訂了秦國的百年國策,秦國開始強大。

在秦孝公死後,第二梯隊就是惠文、武、昭襄等王,他們勵精圖治。根據孝公的國策,向南攻取漢中,在西面奪取了糧食產地巴蜀,向北攻打要害的領地,同時進攻東方的富庶之地。

在這第二梯隊時期,天下諸侯合縱連橫攻秦,秦七十二路散手一一破解。最終,秦國無敵於諸侯。

第三梯隊就是個打醬油的!秦始皇的爺爺和老爸是孝文王、莊襄王。他們兩個壽命不長,基本沒什麼建樹。但是,把強大的秦國交到秦始皇手裡就是功勞。


按照先後順序這就是秦國的“奮六世之餘烈”了吧。


歷史答疑官


不是奪取魏國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原本就是秦國的,這叫收復失地


天津站行動隊長李涯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