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對於日本人來說現在過年就是陽曆新年,不可能再考慮過去的陰曆春節,不過亞洲國家中比如中國、韓國、越南等國仍有過春節的習俗,日本繼承了中國很多優秀文化傳統,為什麼偏偏放棄過春節了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日本過年習俗的變遷。

現在雖然我們感覺日曆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日曆的存在感也比較薄弱,有時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但是日曆特別是陰曆是我國古代先賢生產經驗和科學智慧的結晶,對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5月20日,中國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有農曆二十四節氣,可見我國非常重視保護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雖有一水之隔,但在古代日本航海技術並不發達,日本人到中國學習可謂困難重重。日本人克服種種困難到中國學習文化、引入漢字,並將中國的典章制度、城市規劃等先進經驗傳入日本。

公元6世紀漢傳佛教傳入日本,中國的歷法——陰曆隨之傳入日本,曆法使日本人的生活變得規律起來,分四時、辨春秋,從此日本人開始有了相對清晰的記年,陰曆在日本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進入江戶時代,荷蘭、葡萄牙等國開闢了通往亞洲的新航路,紛紛來日本尋求通商,西方文化也逐漸傳入日本,日本是一個好學的民族,他們發現陽曆也非常有趣,於是日本部分地區的歷法中也參考陽曆的時令,但是仍然以陰曆為主。

一、“脫亞入歐”全面西化的政策使然

進入近代後,工業革命給西方國家帶來了新的生產力,在科技和文明方面超越東方,此時亞洲國家還在“閉關鎖國”中沉睡,根本沒有意識到世界大變革的到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以區區4000人的小股軍隊為什麼就能打敗大清國數以萬計的軍隊呢?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這個問題不僅當時的中國人在思考,日本人同樣非常震驚,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魏源的《海國圖志》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如獲至寶,出現了各種反思和辯論,最後日本政府得出結論,亞洲國家已經落後於西方,日本應該學習西方,與西方為伍,這就是著名的“脫亞入歐論”

其中明治時期的文人們發揮了巨大作用,福澤諭吉就是該論調的倡導者,日本政府為紀念他解放日本人思想的貢獻,將他的頭像印在一日萬元紙幣上,這也是日本目前面額最大的紙幣,可見日本人對他的推崇。

既然要“脫亞入歐”就必須與當時的亞洲老大哥大清國保持距離,於是日本國內排斥中國文化的聲浪高漲起來,無論漢字還是曆法統統不能用中國的,但是廢除漢字的運動給日本人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於是廢除漢字的計劃只好作罷。陽曆是西方國家通用的歷法,日本政府要與列強為伍,馬上決定使用陽曆。

明治5年(1872年)日本太政官發出第337號佈告(太陰暦ヲ廃シ太陽暦ヲ頒行ス),宣佈修改曆法,從1873年1月1日起使用陽曆,新年定為陽曆的1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不過,雖然日本政府宣佈廢除陰曆不過春節,日本百姓的習慣短時間內也改不過來,日本民間過春節的習俗又持續了一段時間,不過春節不是日本政府規定的法定假日,日本人也沒時間慶祝,過春節的習俗慢慢淡化,

到1945年之後,日本人過春節的習俗消失殆盡。

二、明治初期政府財政吃緊的需求

日本人放棄過春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庫財政吃緊。江戶幕府末期,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困難重重。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裡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港通商。幕府連續與列強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和關稅協定,導致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因外貨傾銷紛紛破產,國內階級矛盾重重,並逐漸在日本國內形成了推翻幕府的民意基礎。

1865年倒幕派開始從“尊王攘夷”運動向武裝倒幕轉化。1866年,長州藩討幕派高杉晉作與薩摩藩討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結成倒幕同盟,並積極發動農民、商人和中下級武士參與倒幕,一場變革醞釀成熟。

1867年,明治天皇繼位,他即位後雷厲風行,破舊立新,對德川幕府把持朝政也非常不滿,答應與討幕派聯合起來,推翻幕府統治,並親筆書寫了一份“討幕密詔”。

隨後倒幕派發動政變,宣佈“王政復古”,廢除幕府統治,成立了新政府。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1868年,德川慶喜的軍隊在鳥羽·伏見戰役中被倒幕軍隊打敗,幕府政權大勢已去。倒幕運動的勝利為接下來的明治維新打下了基礎。在倒幕運動中,武士階層擁有最強戰鬥力,因此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明治維新前,日本社會階層分成“士、農、工、商”四個層級,這四個字看似與中國古代階層相同,其實相差很大,中國的“士”指的是官員,特別是隋朝之後,多指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人,而日本的“士”專指武士,武士階層也有高低之分。他們既要學習格鬥、又要學習文化,既是文武兼備的官員,又是參與戰鬥的兵士。

另外,武士階層所享有的特權是其他階層不能相比的,武士實行世襲制,武士家族永遠是武士,農民、商人想通過打拼成為武士進入統治階層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以來,日本社會既缺乏活力,又導致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甚至江戶末期還出現過多次農民起義。

明治政府通過維新穩定了日本政局,之後馬上就推出了“士、農、工、商”四民平等的政策,武士在幕府時期的種種特權被廢除了,這又引起武士階層的不滿。以前的身份和高規格待遇取消了,應該發放的工資待遇卻不敢馬上取消,這關係到眾多武士階層的生計,而且

武士也是明治維新的功臣。

明治初期,武士階層人口達200萬人之多,這些人不事生產,每月還領取俸祿,給剛剛穩定的明治政府帶來了極大的財政壓力。使用陰曆最大的問題是閏月現象,碰到閏月一年就有13個月,政府要支付13個月工資,這對剛剛建立之初的明治政府來說多一個月的支出也是不少的費用。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此時,明治政府希望通過“殖產興業”,恢復經濟實力,並與列強為伍實現“富國強兵”,但是國內規模巨大的武士人口,除了打仗殺人其他什麼都不會,這讓政府非常頭痛。於是一方面藉由“脫亞入歐”的機會,實現從陰曆到使用陽曆的轉變,減少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過採取措施,消除武士階層的特權,使其迴歸平民生活,為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勞動力。

但是武士階層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生活自理都成問題,更何況讓他們自力更生,與平民一起勞作,顯然是一百個不情願,於是明治初期,發生了很多武士階層的叛亂運動,這些運動也很快被政府軍鎮壓。

總體而言,明治政府的改革是下了很大的決心,雖然武士階層在倒幕和維新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明治政府並沒有縱容這些既利益者,而是首先向他們開刀,勇於改革,

這才迎來的日本國力的快速回升。

當然,明治政府的維新具有侷限性,國力增強後,日本迅速吞併琉球,攻打朝鮮,又與中國開戰,走上了窮兵黷武之路,一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人的大國美夢才清醒,這是後話,筆者會在後續文章中專門分析。

三、現在日本人過新年的習俗

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過節更西化,基本上從聖誕節開始就步入新年,商家會推出各種打折活動,民眾在購物、狂歡、跨年等諸多活動中享受假期。日本很多單位在12月中下旬開始舉辦歡慶活動,稱為“忘年會(ぼうねんかい)”,其寓意為忘卻今年的煩惱與不順,期盼新年有新希望、新收穫。朋友之間喝酒慶祝更是常見,於是12月下旬在日本遇見醉漢的幾率就比較大,半夜大喊大叫者也不新鮮。

日本人是怎樣過新年的呢?日本人為什麼放棄過春節了

12月31日,日本開始迎接新年,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準備各種食材,年輕人也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晚上8點整日本人開始收看《紅白歌會》,日語叫“紅白歌合戦(こうはくうたがっせん)”,時常4個多小時,當然現在電腦、手機都可以同步收看,民眾也多了些選擇。

31日晚上,日本人都期盼自己好夢成真,於是民間就說夢見三種東西在新的一年會有好運,分別是“一富士二鷹三茄子(いちふじ にたか さんなすび)”,也不知道日本人有沒有夢見這些東西,第二天醒來回想一下自己做的夢,就叫“初夢”,日語叫“初夢(はつゆめ)”,於是新年中第一次做得事情都會帶個“初”字。

比如1月1日至3日,日本人紛紛到神社祈福,日本人稱之為“初詣(はつもうで)”,這時候人們一般會約上朋友逛街、購物、玩耍,到處都是節日的氣氛。1月5日開始很多單位開始恢復運營。新的一年開始,日本人又恢復到了正常工作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