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為什麼殺關羽?

育兒交流學堂


當年,江東帝業的首倡者之一週瑜,在勸孫權莫送質子入朝時,就以楚國九百年基業為喻,告訴孫權當以江南為基礎,最終“南面稱孤”。

但從歷史上來看,蜀、吳、楚從來都是勢不兩立的,歷數楚國九百年曆史,最兇險的敵人不是佔據了長江上游巴蜀的秦國,就是長江下游的吳國,而從來不是北方的齊晉!

從春秋中晚期吳國開始崛起,吳楚之間便爭鬥不斷,陸陸續續長達百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05年,三萬吳軍長驅直入,大破二十萬楚軍,並一舉攻破了楚國首都“郢都”,也就是現在的荊州首府江陵。而後楚雖在秦的支持下成功復國,但長江上游的秦和長江下游的越仍是楚地最大威脅,等到楚好不容易滅了越,秦國又沿漢水攻下了南郡,並倚仗江漢平原發達的水系,源源不斷地朝楚國派兵,直到滅亡了楚國。

另外,還有一位也在江東立國的吳王夫差,更是傻傻的不滅越、也不削楚,反跑去北方與齊晉爭霸,結果竟被楚越聯手搞死。還有項羽西楚政權的失敗,也跟沒能控制住東楚之地有關(當時王陵佔據南陽,共敖佔據南郡)。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對江東而言難道還不夠深刻嗎?

況且,呂蒙認為,劉備關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國志 呂蒙傳》載呂蒙在周瑜死後對孫權所言)。而今關羽更以三萬水軍佔據長江黃金水段,如果再讓他佔據漢水上游的襄陽,那麼將對東吳產生巨大的威脅,為了東吳的地緣安全,必須對其未雨綢繆,早做籌劃。

事實上,早在前一年(建安十四年),劉備曾表孫權為徐州牧,鼓勵孫權北取徐州,但呂蒙研究了歷史後,就對此表示了反對,楚國擁有江東和壽春兩淮之地,但項梁擋住王翦了嗎?沒有!項羽擁有彭城兩淮之地,但他擋住劉邦了嗎?沒有!《孫子兵法》說:“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曹操註解說:“小利之地,方爭得而失之,則不爭也。“伍子胥也曾勸夫差說:“今我伐齊,獲其地,猶石田也,不如早從事也于越。“夫差要去爭齊國的地,伍子胥勸夫差不要去,應該先去滅了越國。吳越都是南方船行之地,吳滅越,得了越國之地,又能守住,也好管理。取多了北方齊國的地,沒什麼用,也守不住啊。可惜夫差不聽,最後反被越國滅了,多可惜。

所以,呂蒙當時就勸孫權說:“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不利水戰,縱然一鼓而得,亦用軍七八萬守之,猶未可保。不如先取荊州,全據長江,別作良圖。此為上策。“孫權雖然認為呂蒙說得很有道理,但尚不想跟劉備翻臉,所以主攻方向還是徐州的合肥,不料不僅沒有”一鼓而得“,反而被張遼狠狠教訓了一通,孫權也就徹底老實了,呂蒙成為他唯一選擇。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一舉切斷圍攻樊城的關羽後路。此時,關羽聽聞荊州丟失,無奈退兵。呂蒙大軍在荊州秋毫無犯,傳到關羽營內,關羽大軍士氣低落,大批士兵逃亡。關羽敗走麥城,於臨沮被馬忠擒獲,不久被殺。

關羽之死,和呂蒙脫不了干係,正是由於呂蒙奇襲荊州,才導致關羽被擒殺的。可是呂蒙並沒有下令斬殺關羽,下命令的是孫權。那麼孫權為何一定要殺死關羽呢?難道他不怕劉備報復嗎?

個人認為孫權殺死關羽,有下列四個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孫權斬殺關羽,是為了斬斷劉備左膀右臂。

關羽是蜀漢老大劉備的結拜兄弟,名副其實的劉備集團二把手,地位可能超過軍師諸葛亮。劉備集團在沒有奪取漢中時,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盤,而荊州相對更加富饒。因此,荊州對於劉備來說,非常重要,不但是發源地,更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塞。

而劉備把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了關羽打理。由此可知,劉備是非常信任關羽的,並委以重任。孫權招降關羽失敗,只能斬殺,斬斷劉備的左膀右臂。

其二,孫權斬殺關羽,是為了更好地收服荊州。

公元209年,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佔據了荊州的大部分地盤。從此,荊州就納入了劉備集團的統治區域,還是根據地。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進入益州,防禦漢中張魯,不久與劉璋決裂,龐統戰死。他只能從荊州增兵,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主力入川。荊州只剩下了關羽,關羽也成為了荊州的最高統帥。這一年是公元214年。

而關羽被擒,是在公元219年,從劉備佔據荊州209年算起,劉備集團在荊州經營了整整十個年頭了,從關羽獨自鎮守荊州214年算起,也有5年了。劉備集團及關羽個人,在荊州有著很深的基礎。雖然孫權擒獲了關羽,佔領了荊州,可是並不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此時的荊州老百姓,還是心向劉備,心向關羽,心向蜀漢的。

再加上江東孫吳和荊州劉表是世仇,幾十年間,雙方征戰多年,荊州黃祖斬殺東吳孫策,而黃祖又被孫權所殺,雙方解不開的仇恨。因此,孫權不得不斬殺關羽,來消除關羽在荊州的影響,更好地統治荊州。

其三,孫權斬殺關羽,是因為關羽曾羞辱過孫權。

孫權斬殺關羽,而不是囚禁起來,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關羽曾經羞辱過他。在關羽伐魏前夕,孫權為了收回借出去的荊州,他相處了聯姻的計策。早年聽從周瑜計策,他把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不但沒要回荊州,還把妹妹給搭了進去,被諸葛亮譏笑為“周郎妙計安天下,丟了夫人又折兵。”這次,孫權想聰明瞭,他準備和鎮守荊州的關羽聯姻,為自己的兒子求取關羽的女兒。這次,孫權是求取方,不是嫁女兒,是不會賠本的。

他特意派遣重臣諸葛瑾,前去和關羽提親。諸葛瑾興致勃勃地到了荊州後,和關羽剛剛說完,就被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關羽大怒道,我的虎女怎麼會嫁給犬子,如果不是看在你是軍師諸葛亮的兄長的面子上,就斬殺你了,現在快點滾吧。諸葛瑾是何等人物,啥時候受過此等委屈,被關羽毫不留情地趕了出來,只能據實向主公孫權稟報。

孫權聽了,當時很想立刻揮師討伐關羽,用武力奪回荊州。這麼看來,孫權對關羽是非常記恨的,記恨關羽看不起自己,說自己的兒子是犬子,這也就是罵他了。所以,他斬殺被俘虜的關羽,還是有那麼一點公報私仇的味道。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雲長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 遂喚左右逐出。瑾抱頭鼠竄,回見 吳侯;不敢隱匿,遂以實告。

其四,孫權斬殺關羽,是為了成全關羽的忠義之心。

當年,曹操圍困關羽於土山之上,他沒有強攻,而是派出張遼勸降。張遼也不辱使命,成功勸降關羽。關羽雖然表明“降漢不降曹”,可是曹操是當時的丞相,關羽事實上已經歸順曹操了。這也就是一塊遮羞布,明眼人都知道,關羽向曹操屈服了。後來古城相會中,張飛差點要了關羽的性命。如果不是關羽騎著曹操贈送的赤兔馬,護送兩位嫂嫂過五關斬六將,脫離曹操,他的冤屈可能就一輩子洗不清了。

現在,輪到孫權擒獲關羽了,他勸降關羽無果,就想下一步該怎麼辦。好吃好喝招待,關羽也會和當年一樣,再來一次過五關斬六將,逃到益州。這樣的情況,孫權還不如斬殺關羽,成全他的忠義之心。

總結:一般來說,兩軍交戰,生擒活捉敵方大將,是不會斬殺的。因為活的比死的值錢。呂蒙擒獲關羽後,東吳方面可以用關羽要挾劉備,索取好處,也可以和曹操做交易,換取利益。總之,一個活的關羽,孫權可以利益最大化。然而,由於以上四個原因,孫權無情地將俘虜關羽斬殺,將其首級送給曹操。


魁哥說三國


呂蒙殺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大事,因為這裡面牽涉的不僅僅是一個大將的生死,而是牽涉到三國鼎立戰略性問題。

“聯吳抗曹”一直是三國鼎立的基礎性戰略,從赤壁之戰以來一直就是,雖然劉備入西川,開創了西川根據地之後,荊州的戰略性地位有所減弱,但是荊州依然是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所以,作為劉備集團關鍵性人物之一關羽的生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簡要回顧一下荊州這塊戰略要地的前情。在荊州地界上,並非只有東吳一家,北邊還有曹操佔據南陽郡,西邊便是所謂劉備借的幾個荊州郡,東邊幾郡才屬於東吳。

為什麼諸葛亮借荊州的時候,東吳孫權魯肅等願意借?而劉備諸葛亮等敢不還?因為當時無論東吳孫權還是劉備,都無法單獨對抗曹操,唯有劉備孫權聯合,才能對抗曹操,這是基礎,是戰略層面的。故,赤壁之戰之後,就算東吳想要回荊州,但是劉備諸葛亮不還,孫權也不敢怎麼樣,因為一旦在荊州問題上出現裂痕,就可能動搖孫劉聯盟的戰略性基礎。

這樣的局勢在劉備入川,建立西川根據地後有所改觀,劉備也承諾取得西川之後,歸還荊州。但是這可能僅僅只是劉備的拖延之辭,因為荊州的戰略性地位並沒有改變,沒了荊州,曹魏與東吳窺測西川便毫無障礙可言。

劉備開拓西川根據地形勢一片大好,劉備將關羽放在荊州的目的,就是要他守住荊州這塊戰略要地,不可亂動。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可亂動、不可亂動、不可亂動。

想想華容道關羽“捉放曹”,將一個“義”字擺在為人處世的前面,完全不顧立下的軍令狀,就已經為關羽悲哀的一生埋下了伏筆。駐守在荊州的關羽這回又不安份了,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指示之下,竟然打起了側應戰,出荊州直上襄樊出擊曹魏,開始倒是搞得蠻順利,水淹于禁七軍,北邊于禁、曹仁和徐晃都是曹魏響噹噹的大將,我一直想,要是沒有那場雨,關羽該如何應付,所以,水淹七軍多少帶有運氣的成份。

關羽北上打側應也行,你不可以讓荊州各郡空虛啊,一空虛,就讓呂蒙得逞了,趁機攻佔荊州,關羽退不得,進不得,成了孤立無援的孤軍,被曹仁徐晃打回來了。

最後,關羽走麥城,最終被吳軍所擒。可是,呂蒙卻下令殺了關羽。我想殺關羽這事不一定是呂蒙的主意,因為呂蒙雖然受孫權重用,但是抓獲關羽、處置關羽這樣的大事呂蒙不敢擅自做主,他必須請示孫權,關羽之死,一定是孫權的授權。

殺死關羽雖然能夠收回荊州,但是也意味著孫劉聯盟的戰略基礎被破壞,用“唇亡則齒寒”來形容孫劉的處境一點也不為過。孫劉聯盟戰略基礎一破壞,曹魏最終會將吳蜀吞沒,這是遲早的事。

所以,孫權授權呂蒙殺害關羽,犯下了一個致命的戰略性錯誤。其結果是引來劉備為瘋狂奪回荊州發起夷陵之戰,孫權慌亂之中與曹操聯合,雖然打敗了劉備,但是自己也開始形單影隻,在曹魏面前,不過是個“順夫子”罷了。這還得依靠年青俊朗陸遜才得以保全自我,要不然,曹魏很快就會吞沒東吳。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了保證蜀國生存,以攻為守,很多人都不理解諸葛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窮兵黷武行為,甚至以為他是和司馬懿互求生存。大錯特錯亦,都是不守規矩的關羽惹的禍,要不丟失了荊州,劉備不會東伐孫權,也就不會損兵折將兵敗夷陵,這一戰,是蜀國大傷元氣的一戰,也是蜀漢政權走向沒落的開端。自此之後,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情形令諸葛亮就是神仙,也難以支撐一個強大的蜀國再站起來。所以,諸葛亮只有以攻為守,來維繫蜀國短暫的存在。

孫權為什麼要殺關羽呢?難道他真的這麼短視,非要破壞孫劉聯盟嗎?

魯肅周瑜死後,東吳的局面幾乎靠呂蒙和陸遜等來支撐,朝中的臣子多是投降派,像張昭等人。孫權這人沒有哥哥孫策果決堅毅,遇事需要支撐,魯肅周瑜在的時候是他的主心骨,呂蒙陸遜後來居上,但是呂蒙雖然是個學習型人才,但是眼界比魯肅周瑜差得太多,所以不得善終。沒有了魯肅周瑜支撐的孫權,眼界也就變得狹小了。荊州雖然是戰略要地,但是並非取得荊州便可以雄視天下,而雄視天下也並不見得就是幾個武將所能改變的。

當劉備奪取西川,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候,東吳孫權害怕了,要是劉備和曹操都強大的時候,東吳必定遲早被他們中間之一吞掉。所以,孫權必須採取措施自保,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將關羽的頭顱獻給曹操,希望將劉備這股“禍水”引向曹操。實際上,是孫權背叛孫劉聯盟的戰略基礎,走向孫曹聯盟,寄希望於獲得苟安。

這可能是孫權授權呂蒙殺死關羽的初衷。但是反過來一想,以當時東吳之處境,無論他是聯合劉備還是曹操,早晚都是一個死,只不過聯合劉備,興許還能多存在幾年,而聯合曹魏,死得更快一些罷了。事實也是如此。

所以,孫權殺害關羽雖然是一招臭棋,但是也改變不了歷史走向。


青燈問史


呂蒙為什麼殺關羽?呂蒙腦子進水了了唄!

先從赤壁大戰說起,曹操北歸,劉備得了荊州南部四郡,東吳得了荊州中部,也就是南郡,曹操守著荊州北部襄陽樊城一線。這個本來是也沒啥事,劉備得的好處多一些。但是,劉備在荊州南部和曹操並不接壤,難以發展,而孫權卻面對曹操的壓力很大,所以雙方一拍即和,孫權把南郡以借的形式給了劉備,把曹操在荊州給予的壓力也一股腦的撇給劉備。而劉備也得到了發展的空間,這是個兩利政策,沒什麼。但是,隨後曹操對荊州的壓力小了,劉備發展就快了,孫權方就不願意了,就來要整個荊州,說什麼赤壁大戰全是東吳的功勞什麼的,劉備為了雙方和睦,就說了一句,得了益州就還荊州的話,好吧,整個荊州孫權就認為是他的了。

其實,東吳就魯肅戰略眼光是看天下的,其他人就只認識江東而已。這種集體短視就造成了戰略方向的問題。

就好比兄弟倆個在一個公司打工,都面臨領導的壓迫,兩個人說我們一致對付領導吧!結果領導也不能把這兩個人咋樣,這時候其中一個人實力突出,大有取代領導的態勢時,另一個就有兩個選擇,第一,合夥搞掉領導,兩個人到底誰升值還說不來,先把位子空出來,兩個人在競爭,第二,小人做派,看著哥們比我好,我背地裡和領導聯合,搞他一下,都別升值。

魯肅和諸葛亮的戰略是按第一種方法實現的,但是魯肅死了後,諸葛亮為人沒看來東吳集體的小人話方向,忽視了。呂蒙等人對荊州耿耿於懷,正是這種小農思想的體現。

關羽北伐時,東吳的正確方針是趁機北伐,擴大領土,但是,卻背後偷襲關羽,導致蜀漢東吳內耗,這種事基本證明呂蒙就是個武夫,孫權智慧也就是個棒槌。

本來得了荊州,放回關羽,也說的過去,劉備就算有心奪取荊州,理由也不夠充分,並且也得考慮聯盟方向,雙方還可以談下去的,一起努力北伐,孫權還是佔便宜的,畢竟這種情況下北伐,孫權利益最大,但是,鼠目寸光的情況又一次出現了,他們覺得關羽是個危險,殺了關羽。從此,蜀漢東吳就剩下滅亡,別無他途了。


獨孤29262905


有關這三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被迫的、不可以、同盟關係很脆弱。

第一個先說被迫的。不管當時呂蒙到底想不想殺關羽,此時曹操和孫權都已經不可能容他了。為什麼他們都不容關羽活呢?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是這麼說的:

曹操方面:“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就是說,關羽和徐晃是老朋友,在敗走麥城的時候碰到了倆人就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徐晃就下令:砍掉關羽腦袋的賞千金!關羽說為啥啊!徐晃說麼辦法,兄弟義氣歸義氣,國事是國事!

孫權方面:“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孫權早就派潘璋埋伏在關羽退走的路上,下令一見到關羽就斬首。

因此,即使孫權不殺關羽,曹操也要殺;即使呂蒙不殺,孫權也要殺!


第二個再說不可以。荊州對於蜀漢來說是必爭之地,如果得到荊州蜀漢就有了睥睨天下的資本,東吳勢必不能容許蜀漢如此做大。本來荊州是三方共有的,一旦襄樊被打下來,荊州就變成蜀漢一家獨大,甚至有可能直接出兵攻取長安!無論是出於投機還是削弱蜀漢,荊州都不能給劉備,特別是蜀漢這麼咄咄逼人的時候,更是必須挫一挫銳氣!


最後再說同盟關係很脆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劉之所以聯盟,是因為當時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曹操。如果他們不聯手共同對付曹操,那麼他們就有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但是現在是什麼情況?是蜀漢咄咄逼人,甚至已經有了直取長安的可能。這個時候在整個三國裡,蜀漢成了最強勢的那個。那麼所謂的孫劉聯盟就解體了,不僅如此,劉備反而取代了曹操,成為了孫權最需要提防的對象。所以,呂蒙白衣渡江也就不奇怪了,因為都是利益,僅此而已。



青言論史


三國中期,為什麼呂蒙非要殺關羽,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原因可能有:


第一私恨。眾所周知,關羽經常把江東諸將貶為江東鼠輩,這自然也包含了呂蒙。而呂蒙則是江東諸將中的典型鷹派人物,為人處世十分強悍。一個堂堂七尺男兒,三國名將又怎會讓關羽三番五次的侮辱? 而關羽自已自恃才高,武藝高強,更是斯無忌憚,對呂蒙是百般的瞧不上眼。關羽的高傲行為,呂蒙都刻骨銘心的記著呢,決心一定要教訓一下這個關羽,以洩心頭之恨。最後他終於等到了機會,便是後來關羽出兵襄陽、樊城,荊州守備空虛沒防備,致使關羽敗走麥城,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第二國仇。儘管在赤壁之戰之前蜀吳結成了軍事聯盟,但這只不過是短時期的相互利用。特別是劉孫聯盟把曹操勢力打敗後,蜀吳之間的矛盾摩擦更日益增多。特別是在荊州問題上,直接促使孫劉兩家開始決裂。呂蒙率軍搶奪荊州三郡,關羽為此大興兵戈。 自關羽鎮守荊州以來,孫權無時無刻都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造成的強大壓力,敢怒不敢言。當這種積怨一旦累積到了一定的程度時,必然會引起順間爆發。後來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便是這種積怨爆發的典型事件。

綜上所述,吳國呂蒙非要殺關羽,一是為了洩私憤,二是因為國家的需要。可嘆武聖關羽,碰上了呂蒙這個溫神!


用戶81187032307


其實關羽投降過好幾次,比如投降過袁紹,呂布,曹操,只不過前面幾次是跟著劉備一起的,所以算起來應該是算劉備的,而關羽只是跟著劉備投降的,但後面那次投降曹操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三國演義,張遼勸說關羽投降的時候,說了三個理由,第一,關羽與劉備結拜,說好了同生共死,而關羽不能獨死先死。第二,劉備的家眷還在,如果關羽死了,就沒有人照顧。第三,關羽一直想匡扶漢室,如今大志未酬,怎可死?

關羽就跟張遼約了三事,第一,降漢不降曹,第二,妥善照顧劉備的家眷,第三,如果知道了劉備的去處,就立即離開。

歷史上沒有這麼多事,其實很簡單,就是劉備和張飛跑了,關羽被曹操給抓了,然後就投降了曹操。不過,當時,群雄逐鹿中原,再加上劉備之前確實是投奔過曹操的,大家也比較熟,所以關羽投降曹操也沒什麼。

另外,關羽投降曹操,也確實是權宜之計,就是暫且寄身於曹操處,曹操也發現關羽沒有久留之意,就讓張遼去問關羽,關羽也實話實說了,曹操雖然厚待於我,但是劉備與我共生死,我肯定要再去找他的,只是我現在找機會報答曹操。

果然,關羽斬顏良之後,就將曹操的賞賜封存之後,就直接離開去找劉備了,左右的人建議去追關羽,曹操說不用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呂蒙這一次,殺關羽的不是呂蒙,必然是孫權。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先是一個假投降,然後藉機逃出去,只是又被吳軍抓獲,孫權有勸降過關羽,關羽直接拒絕了,孫權只能將關羽給殺了。

有的人會認為,孫權其實沒有必要殺關羽,因為這樣會遭至劉備的報復,但其實,孫權已奪下荊州,劉備也必然要攻打東吳,孫權也不可能將關羽送回蜀漢,那麼就會是關羽率蜀軍來攻打東吳了。

另外關羽沒殺于禁,而殺了龐德,原因也很簡單,于禁投降了,龐德不投降,關羽的情況也大概類似,要是關羽投降,孫權也不會殺關羽的。


歷史簡單說


圍困樊城的關羽,被曹魏大將徐晃打敗;

江陵、公安的守將都投降了呂蒙;

關羽手下將士無心戰鬥、有機會就逃跑了。

關羽只得帶領不多的將士退回到麥城。在麥城,關羽人單力薄,知道守不住,便帶領幾十名騎兵突圍,向西逃跑。

關羽的行動早被呂蒙料到。

關羽等人跑到臨沮,這裡距離益州只有20裡地,遭遇呂蒙埋伏的軍隊。

呂蒙手下大將馬忠生擒了關羽、關平等隨從人馬。

馬忠把關羽、關平押解到臨沮;呂蒙也來到臨沮。

看見被擒的關羽,呂蒙恨由心生。

呂蒙命人把關羽以及關羽兒子關平兩人都殺害了。

呂蒙為什麼這麼恨關羽?這麼快就殺害關羽呢?

關羽侮辱東吳,呂蒙痛恨關羽

關羽駐守荊州時,孫權聽說關羽有一個女兒才貌俱佳,便派遣諸葛瑾帶上聘禮前去提親。

諸葛瑾說明來意後,關羽大發雷霆,直截了當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

關羽話語中充滿了對孫權的蔑視、侮辱。

在關羽眼中,孫權只是一個紈絝弟子,最多算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與英雄沾不上邊。

關羽曾經譏笑孫權是綠眼睛、紫鬍鬚,根本不是孫堅兒子。

關羽也看不起東吳所有將領,要不是看在諸葛亮面子上,當場就會把諸葛瑾斬了。

關羽如此張狂地謾罵孫權以及東吳將領,激起了東吳上上下下的一致痛恨。

遭此奇恥大辱,孫權對關羽恨之入骨,大都督呂蒙對關羽也是切齒痛恨、恨入骨髓。

關羽駐守荊州,呂蒙仇恨關羽

東吳把全部力量都用來參加赤壁之戰,好不容易拿下荊州,卻被諸葛亮輕易佔領,孫權以及東吳將領全都心生怨恨。

東吳上下一心希望早日奪回荊州。

劉備派遣關羽駐守荊州,關羽自然就成為東吳將領的眼中之釘。

孫權多次派人討要荊州,劉備答應歸還,關羽就是不還。

呂蒙曾經把長沙、桂陽、零陵佔領了,可是,很快又被關羽奪回去了。

孫權在荊州問題上做了巨大讓步,同意與劉備各佔一半,但是,關羽態度十分堅決,毫不讓步。

關羽與孫權、魯肅、呂蒙等人,提都不提荊州,徹底打碎了孫權、呂蒙要回荊州的希望。

駐守荊州的關羽,成為東吳的仇敵,呂蒙十分仇恨關羽。

關羽實力強大,呂蒙憎恨關羽

呂蒙接替魯肅擔任大都督,佔領荊州只是第一步,更大的目標是消滅劉備。

劉備集團中實力最強大的就是關羽。關羽不會投降孫權;關羽回到劉備身邊,將會對東吳構成極大的威脅。

關羽實力太強大了。襄樊一戰,關羽水淹七軍,招降了于禁、斬殺了龐德,威名震撼整個華夏大地。

更令呂蒙憎恨的是,關羽不僅戰力超人,而且他很懂得水戰,這在劉備集團中非常難得。

如果把關羽放回劉備身邊,將來消滅東吳的一定是關羽。

現在呂蒙佔領了荊州,即使不去繼續攻打蜀漢,如果關羽不殺、等他喘口氣,他一定會主動來奪取荊州。

活著的關羽不會讓呂蒙安安穩穩佔據荊州的。

佔領荊州的呂蒙,最大的威脅、最強的敵人就是關羽。

與其放虎歸山,等待關羽恢復元氣後,再來進攻東吳、再來攻打荊州、再來消滅有生力量,還不如當機立斷、不留後患。

所以,呂蒙沒有猶豫,在臨沮殺害了關羽以及關羽的兒子。


岳飛的飛


在三國時期,武將們各為其主,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反反覆覆投降也很常見。歷史上關羽戰敗也曾被曹操生擒,曹操不僅沒有殺死關羽,而且還對其禮遇有加,最後關羽更是回到了劉備身邊。然而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生擒後,為何孫權一定要殺死關羽呢?



公元219年,這一年是關羽人生最為巔峰的一年,也是英雄末路的一年。這一年,孫權進攻合肥,曹魏的主力都駐守在淮南。關羽趁機進攻襄樊,水淹七軍,于禁投降,斬殺龐德,關羽威震華夏。然而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與孫權聯合南北夾擊關羽,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和長子關平被東吳生擒,並在臨沮被殺害。

關羽這次被生擒之所以孫權一定要殺死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孫權對關羽不爽,早就想殺死。在大戰之前,關羽與劉備借荊州而不還,成為老賴,孫權對此很是不滿。而後孫權派使者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被關羽以“虎女焉能嫁犬子”給怒懟了回去,孫權對於關羽的桀驁不馴和自以為是,很是生氣。這次關羽好不容易落到了他手裡,他豈能輕易放過呢?

二是關羽必須死,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孫權知道關羽不會投降於自己,留著反受其害。如果放回去的話,那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孫權這次為了荊州與劉備撕破臉,已經做好了與劉備一戰的準備。既然要戰,如果再把劉備手下的第一猛將關羽給放回去,那豈不是自己作死呢?而殺死關羽對自己有益而無害,何樂而不為之呢?



綜上所述,關羽這次必須要死,留下來必將後患無窮,只有殺死關羽,才符合孫權的利益最大化。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一生萬人敵的關羽,死於吳下阿蒙之手,實在是讓人惋惜啊。

當時的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讓自己最信任的手下關羽鎮守,也是通過慎重考慮決定的。由於關羽過於小瞧了孫權,在攻打曹操的樊城之時,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在關羽逃亡的路上,呂蒙也一直窮追不捨,最後還是殺了關羽。



呂蒙這麼執意追殺關羽,我分析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羽羞辱過孫權,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惹怒了整個東吳。為孫權出氣,這肯定其中之一。



其二,可能是希望徹底斷絕吳蜀聯盟的可能。在東吳,一直存在主張聯合劉備,反對吳蜀聯盟,這兩個陣營。而呂蒙,可能就是反對蜀吳聯盟一派的,因此殺了關羽。



其三,關羽當時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而能夠殺了關羽,他呂蒙肯定是揚名立萬,名揚天下。讓自己的身價,能夠更上一個臺階。也同時讓劉備失去一條可靠的臂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