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漢王朝時期,主要有兩座宮殿,一座叫未央宮,這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一座叫長樂宮,這是皇后居住的地方。

漢十一年的春天,劉邦在前線打仗,在這期間呂后主政,韓信奉命來長樂宮商量政事,而長樂宮兩邊早就埋伏好了殺他的人,當韓信一進入長樂宮,呂后就命令左右武士一擁而上把韓信捆了起來,呂后沒有向劉邦報告這件事,就把韓信殺了。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劉邦從前線回來後,呂后跟他說:“韓信被我殺了。”劉邦是什麼態度呢?他又高興、又同情、又嘆息,又可惜,這說明了劉邦的矛盾心裡。

(《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那麼為什麼呂后要殺韓信呢?劉邦又為何這個態度?

1、呂后立威

劉邦在太子這件事上三翻四次改變主意。

(《史記·呂太后本紀》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

順利打下趙國後,劉邦很高興,因為趙國的位置十分重要,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給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當時劉如意只有十歲,是沒有辦法自己治理的,於是劉邦就給他找了兩個心腹,一個陳豨負責掌兵,一個周昌負責內政。但陳豨和周昌不合,周昌就對劉邦打小報告說,陳豨正在招納賢士,想要起兵謀反。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當時太子是呂后的兒子劉盈,從劉如意被立為趙王的漢九年開始,劉邦開始準備換太子,身為太子劉盈的母親呂后慌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史記·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

劉邦想要換太子,大臣們也為當時的太子劉盈爭取,但態度十分堅決的很少,如果由十分堅決支持自己兒子的,呂后就會下跪表達感謝,比如周昌。

(《史記·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那麼劉邦換太子的理由是什麼呢?劉邦以劉盈不像我作為理由,劉邦是英雄,三年推翻秦朝,四年打敗項羽,他的雄才偉略平常人很難擁有的,劉盈當然比不上她,這呂后十分清楚。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而如果劉邦改易太子,呂后肯定還是皇后,將來也是皇太后,但他自己的兒子沒有機會登上皇位了,戚姫母子可能將來還在她之上,這事呂后不能忍的。這個時候,有人不忍看到呂后的境遇,就向她建議說,你可以試試拉攏張良,張良是劉邦最信任的人,說不定張良有好主意。

(《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呂后拉攏了張良後,很快拉攏了夏侯嬰,蕭何,樊噲等人,之後又讓樊噲去拉攏韓信,而這個時候的韓信表現的十分傲慢,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王,十分看不起樊噲,這個樊噲其實並不是一般人,他是劉邦的哥們,也是呂后的妹夫,韓信十分看不起他,他很生氣,於是他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呂后。呂后一看韓信這麼傲慢,根本看不起我這個婦人,也看不起我的兒子,現在都沒把我們放在眼裡,等我的兒子登基了,他也是不好管理的。而這個時候,呂后只有先立威才有更多的大臣幫助自己的兒子,劉邦挑戰了自己的威嚴,這讓呂后很不滿。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韓信謀反

得罪了呂后後,韓信在朝中地位越來越低,於是心高氣傲的他就勸陳豨一起謀反,陳豨反了,劉邦和各大臣出征,韓信就謊稱自己生病不去,留在了關中。他留在關中的目的也很明顯了,現在關中薄弱,他可以趁此攻下關中。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皇帝在外打仗,兒子還很小,因此,皇帝的職權就由呂后和兒子共同承擔,相國蕭何輔佐。蕭何可謂是給韓信的人生帶來轉變的人,起初韓信還是一介小官的時候,跟蕭何有一次交談,兩個人很投緣,於是蕭何就向劉邦推薦了韓信,但劉邦剛開始並沒有重用他,他覺得自己一身才華沒有地方施展,就準備離開劉邦。蕭何知道後,就又把韓信追了回來,並在劉邦面前極力推薦他,請求劉邦封他為大將軍。劉邦對蕭何是很信任的,於是他就找來韓信,並與其交談,發現韓信很有才華,就拜他為大將軍。在韓信的指揮下,劉邦也得到了很大的回報,韓信為他打下了天下,因此韓信威名遠揚,可以說蕭何是韓信的引路人。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為劉邦打下天下後,很自傲,連呂后都看不起。他和陳豨一起謀反了。在韓信部署好一切後,他的一個門客對韓信不滿,就向呂后舉報了韓信。呂后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很著急,其實呂后早就有殺掉韓信的心,畢竟韓信不接受呂后的拉攏,於是她就找來蕭何商量對策。

(《資治通鑑•漢紀》: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於是蕭何就讓呂后,先把韓信騙到宮中,之後將韓信拿下。不得不說韓信的死也是蕭何策劃的,所以有一句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3.劉邦為何對韓信的死且喜且憐之

韓信無疑是劉邦的愛將,畢竟他們兩個人一起出生入死那麼多年,多少要有點感情的。當年劉邦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拿出自己的飯菜給韓信吃,這可以看出兩個人是相互欣賞的。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劉邦也很清楚那些功高震主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呂后為何殺韓信?劉邦為何對此無動於衷?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其實韓信的才能並非不如劉邦,在軍事實力上他遠超於劉邦,但在搞陰謀詭計和玩轉政治上,韓信遠不如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而韓信不知道這一點,只覺得自己有統領百萬雄軍的能力,就可以做劉邦,想的簡單了。作為一個帝王,政治都玩不好,如何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呢?

一個人過於自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真是實力,自負,仰著頭走路,就看不到路,怎麼能最後不撞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