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遷都是中國歷史上常有的事。有因為外族入侵被迫都的,也有出於國家社稷考慮主動遷都的。歷史上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是主動遷都。其遷都的行為被後世稱讚,稱其為“天子戍邊”,有明一代的民族氣節至此形成。

但明成祖遷都北京,真的只是為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嗎?

一、成祖遷都

公元1403年,史稱永樂元年。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國號“永樂”,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請,將北平定位陪都,成祖同意,並強行遷移人口填充北平。

永樂四年,成祖下旨開始在北平興建皇宮。

永樂七年,成祖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伐,同時在北平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此時可見,成祖已經下定決心遷都。

永樂八年,成祖下令開通京杭運河,打通南北漕運,讓南方的物資能夠通過運河,送至北平。

永樂十四年,京杭運河開通,成祖召群臣商議遷都,所有反對大臣一律嚴懲。

永樂十八年,成祖下令遷都北平,將南京定為陪都。史稱永樂遷都。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二、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

1、政治需求,鞏固政權

明成祖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得了自己侄子的皇位稱帝的,在傳統的禮法上是說不通的,雖然都是朱家人,但人家建文皇帝朱允文才是正統。

也就是說朱棣的皇位來得並不光彩。南京是建文帝的根基,朱棣奪得帝位後,對支持建文帝的舊臣們開始進行殺戮“一人犯罪、誅連全族,手段相當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瓜蔓抄”事件。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雖然明面上沒有人再指責他篡位,但在南方,他也失去了民心,建文帝的支持者也隱藏起來,隨時準備報復。即使自己有強大軍隊的支持和保護,但朱棣在南京根本就沒有安全感。

在靖難之役中,還有許多藩王對朱棣持有敵視態度,在南京這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如果其他藩王入侵,就會十分危險。

靖難之役前,明成祖朱棣是燕王,北京是其藩地。在北京期間,朱棣勤於政務,管理有方,深受當地百姓支持。作為其根據地的北京明顯比南京更安全。所以與其在南京整日提心吊膽,還不如回自己的老家北京。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2、北京的位置能夠讓其掌控天下

在明朝時期,北京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連接關內和關外。明史記載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

自古以來北方邊防都是各個朝代的重中之重,國家大量的軍隊都佈置在北京附近,朱棣稱帝以後,如果自己定都南京,北京這個地方就必須派人去接管。軍隊掌握在誰手裡,都不如握在自己手裡的好。於是朱棣定都北京,將軍隊牢牢控制在手裡,威懾蒙古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能夠控制全國,防止建文帝殘餘反撲。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3、政治中心的轉移,平衡南北雙方實力

明初南京作為首都,地處南方,由於交通原因以及地緣關係,明初朝廷的文官大臣大多都是南方人士,並且已經形成一個派系,明初洪武年間的“南北榜案”就是重要證據,一場考試下來,入榜的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幾乎沒有。

再加上靖難之役,南方人被朱棣殺了不少,整個南方士族對其都十分憎恨,如果繼續留在南京,只會讓南方派系越來越大。反之,遷都北京能夠打壓南方派系,給支持自己的北方人提供更多發展入仕的機會。

平衡南北雙方實力,這是最基本的帝王權術。

大明風華朱棣遷都,真的是為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嗎?

三、總結

“天子戍邊”只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表面原因,是遷都後的作用體現,並不是其根本原因。

遷都北京帶動了北京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同時讓中央政府有效地調動軍隊抵抗侵略。

但遷都耗費的財力、物力、人力都十分巨大,對於剛剛建國又經歷靖難之役的大明朝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且遷都北京讓首都遠離經濟繁榮的南方地區,使中央對南方經濟的掌控變得薄弱。

最明顯的就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窮得發不出軍費的時候,南方卻過得夜夜笙歌。這就是政治中心遠離經濟中心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