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各國變法,哪一位變法最成功?

朱八戒CC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群雄並起,諸侯亂戰,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正式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開啟了戰國的序幕。

弱肉強食,為了在亂世之中爭奪話語權,各個諸侯國都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等等,但最著名的莫過於秦國的商鞅變法。


在戰國七雄的版圖上,秦國的領地位於如今的陝西、甘肅一代,在當時是屬於比較偏遠和落後的地區,而且自然環境也非常惡劣,乾旱少雨是常事,土地貧瘠,甚至都很難做到自給自足,因而當時秦地被中原各國稱之為“蠻地”。

而當時的魏國儼然是中原一霸,由於秦國臨近魏國,因而也時常受魏國的侵略,把秦國欺負的最慘的莫過於魏將吳起了,在吳起率領軍隊與秦國作戰的二十多年內,秦國屢戰屢敗,竟然連一場勝仗都沒打過。

可見秦國的綜合國力當時來講落後其他諸侯國,更甚至,在秦孝公之前,秦國的存在感也是非常弱的。


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於秦國境內開展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而通過兩個階段的變法,商鞅給秦國帶來了全新的面貌。

在社會制度方面,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進行土地私有制改革,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秦國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制社會的轉型。

而正式由於土地私有制的實行,鼓勵了老百姓農耕開荒的熱情,尤其是以鐵質農具代替牛耕的方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秦國也因此走向了復國的道路。

在軍事上,商鞅廢除了自周以來的爵位世襲制,實行獎勵軍功制度,使得普通軍人通過打仗也能夠獲得爵位,極大鼓舞了秦國百姓的參軍熱情以及秦國將士的鬥志,使得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一下就發生了質變。

可以說秦孝公力排眾議推行的商鞅變法,不僅僅是秦國受益良多,更改變了整個戰國時代的格局,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輕侃古今


說起戰國時期最成功的的變法,顯然答案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我國正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那時候,奴隸們紛紛起義,新興地主階級蓬勃興起,周朝王室土崩瓦解,諸侯兼併,真是遍地烽煙,天下大亂。

為什麼商鞅能成功讓秦國變強呢?

準確發現問題所在

當時的秦孝公是一位富有進取精神的國君,即位的時候,秦國奴隸主貴族掌握實權,驕奢淫逸,內亂不止,導致秦國弱民貧。西北有戎狄不斷騷擾,東邊的三晉奪走了河西土地,還被中原的諸侯瞧不起,連參加諸侯會盟的資格都被取消了。

公孫秧(商鞅)曾當著秦孝公的面,一針見血地指出秦國的問題,他認為地廣人眾的秦國之所以國弱民貧,原因在於種田的人少,遊手好閒的人多。他發現秦國有很多“不勞而食,不戰而榮,無爵而尊,無祿而富,無官而長”的人,將這些人稱作五大奸民;他痛斥儒家的詩、書、禮、樂、仁義、孝梯,認為這是寄生害人的六種蝨子。他直言不諱地說,只有除“五奸”,焚“六蝨”,秦國才能擺脫現在的窘境。

實事求是,不因循守舊

公孫秧的變法不因循守舊,而是順應歷史潮流。他認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君王,都是針對時代的需要設立法度,依據實際的情況制訂規章的,他們都不遵循古法而使國家興盛。相反,那些因循舊禮、死守舊法的王朝,卻免不了滅亡。由此可見,治理國家的方法不只一種,為國家謀利益不必效法古代。反對古法不一定錯誤,依照舊禮不一定有好處。

順應時代潮流,披荊斬棘

公孫鞅銳意改革,制定了一套為建立和強化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法令,順應歷史潮流。

改革內容主要有:

1、獎勵墾荒,廢除並田制,把舊田界一概剷平,廣種莊稼,發展農業生產。生產好、繳納多的全家免除兵役搖役。好吃懶做的人由官家收為奴隸。做買賣的人必須納稅,不準投機倒把。

2、獎勵軍功。不分貴殘賢愚,一律用二十等爵位來論功行賞。官職大小以戰功為標準。殺一個敵人,提升一級。臨陣逃路,處以死罪。廢除世襲世祿制度,在戰爭中沒有立功的貴族,廢為平民。所有的人,不準爭奪私利,凡是私下毆鬥的,定死罪。

3、建立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的政治制度。防止了地方勢力的膨脹,這個制度基本橫貫整個封建時期。

新法令如野火春風傳遍全國,上上下下無不震動。都城裡,街頭巷尾,酒店飯館,各階層人們無不議論紛紛。新興地主階級和一般自由民,認為新法對自己發家興業有利,都興高采烈。

變法十年,原來政治混亂、經濟落後的秦國,出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軍、政、經濟大權集中在國君手裡,新興地主經濟取得支配地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糧食和商品都日漸充裕,遊手好閒的人大大減少,在新法令的鼓舞、督促下,人們勇於為國奮戰沙場,而不敢再私下毆鬥。


史海起航


毋庸置疑,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商鞅變法的歷史評價:在中國從原生文明進化的過程中,制定了核心規則的人。強權政府的建立,幾乎伴隨整個中國的發展至今。“變法強國”的豐碑人物。每次民族發展低潮期,都有這樣一座燈塔照耀和激勵,實為民族大幸!\t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結合他的時代背景,商鞅所處戰國亂世,是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主要面臨的社會矛盾與問題有以下三點\t(一)周代、春秋時代都屬於原始部落封建時代,人口稀少,人群可以由簡單的禮制教化與封建貴族分治相約束,這個時候社會資源都是由貴族戰爭掠奪進行分配,階層分隔極其嚴重,但貴族平民矛盾不算激烈,基本可以相安無事。等到戰國時期人口日繁,農工商業更加發達,社會生活競爭愈發激烈,這時候以往簡單的的禮法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日形複雜的社會\t(二)周代貴族到了戰國時期,由於世襲繁衍與戰爭兼併,多數已淪為平民,比如庶出的孔子,平民與貴族的間隔縮短,但封建經濟依然由貴族壟斷,雙方矛盾日益激烈

(三)工商業發達後,因工商業基本由平民經營,於是平民崛起一支足以與貴族相抗衡的力量,如商鞅後的呂不韋,貴族也因此威信日墜,貴族封建政制,必為時代所淘汰且必須要改革 商鞅變法即是針對以上三點著手,秦國一番變革,由原始道德禮制,進而成為法律邢章謹慎的法制社會:由貴族獨佔的封建經濟,進而成為人民自由競爭的自由經濟,由貴族封建分治的分隔僵化社會,進而成為人民平等自由的活力社會,這都是人類文化從低階層進入高階層的必經之路,而對於中華民族,這個偉業是以秦孝公,商鞅為首的改革人物完成的,雖然其尚有極多不完善之處,以及改革後的經濟體制偏向於戰時經濟,法律較為嚴苛,且商鞅這一系列改革行動基本都是為自身富貴功名之私心,但依舊無法否認其偉大\t題中所述“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由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的重要人物”我認為不妥,那是周公的功業,商鞅乃是中國歷史上由封建社會轉變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人物,後代秦始皇便是在商鞅改革的基礎上發展出郡縣制,成為大一統國家,漢繼秦制,在漢初誅殺功臣,七國之亂削藩後,終於消滅了橫隔在國家與平民中間的強大貴族階級,使人民直接受國家統治,這種大一統制度更使得中國有高效的對外拓展手段,天下大勢可以分久必合,沒有像歐洲分裂成多個紛雜的小國家,這其中商鞅大規模削減貴族權力的改革思路,居功甚偉


成武暢通


秦國商鞅變法影響最大。影響: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國力驟增,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內容有: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統一度量衡,在秦國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遠古歷史


戰國時期有很多變法,但最成功的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它直接讓秦國走向強盛,擁有了統一中國的力量。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吧。

商鞅一共進行了兩次變法,都非常成功的實現了。

第一次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並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第一次變法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

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五)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

(六)

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商鞅變法也讓秦國直接擁有了統一六國的實力,最終讓秦統一了六國。所以,商鞅變法是最成功的變法。


那些歷史的真相


戰國時期,各國各地興起了變法熱潮,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然而,最成功的莫過於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他的變法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同時,他的阻力也是空前的。

一,舌戰群儒,變法前期,秦孝公召開各大董事局會議,來討論變法的重要性,誰知道變成討伐變法的辯論大會,舊董事局認為古法不可破,破了恐怕招來大禍,這完全是出於對舊管理層利益作為出發點,來限制變法的革新。結果呢!商鞅這位空降大BOSS可是沒慣著這幫守舊派,劈頭蓋臉就罵了他們一頓,你們這幫守舊固守的守財奴,就知道剝削,不顧枉法,沒有商湯,武王革新後立的理想,只想著取夏桀,殷紂的滅亡之道。你們再這樣下去,國家還怎麼強大;還怎麼抵禦外敵;最後也只能落個國破家亡的境地。一番爭論下來,更加堅定了秦孝公的變法的決心。

二,立信立威,變法前期,別說舊董事局反對,就連老百姓也不信,變法沒法施行,商鞅強大的智商又一次發揮了無以倫比的重要性,這次不是靠嘴,而是用行動來證明他的變法是靠譜的,是民心所向的。他的做法就不必多說了,小學課本就學過,他的這次立信立威在秦人的心裡深深地紮根了,甚至達到了秦國百姓“只知商鞅,不知秦王”的高度。

三,強國富民,商鞅的變法是以“法”家為代表的,依法治國,依法治軍,雖然得罪了各大舊董事局,但收穫了民心;國庫日益豐盛;軍隊的戰鬥力節節上升。強國富民的政治目的已然根深蒂固。變法此時已經人入人心,不可撼動。

戰國變法最為成功的就是商鞅變法,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後來嬴政掃六合,秦國之所以能夠崛起,商鞅居功至偉。


一路春秋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許多的變法。在戰國這個大變革時代,尤其如此,各國為了強國,都進行了各自的變法。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齊威王的“人治”,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燕國燕昭王時期在樂毅主持下的變法。

但是,在這些變法中,沒有一個比得上秦國的商鞅變法,哪怕在後世,人們對於商鞅的為人處世有著這樣那樣的批評,但是卻不得不承認他的變法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變法,並且影響最為深遠。

商鞅變法簡單來說使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國力驟增,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野史共享


商鞅變法成功,因為商鞅變法為秦朝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正是因為如此,經過幾代君王的發展,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經濟文化政治基礎,通過變法,最後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杜小丑279


戰國時期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變法,比如吳起在魏國進行變法,創建魏武卒,使魏國強盛一時,稱霸一方,後來吳起又跑到楚國進行變法,使楚國稱霸一方,趙國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拓地千里。但最成功的還要數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我們來看一下商鞅的簡歷,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本是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獲封商,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後服務於魏國相國公痤。 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後來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廢除了秦國的舊制度,讓秦國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的軍隊成為虎狼之師,橫掃關東六國,使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後來秦王朝能夠統一天下商鞅居功至偉,歷史上有公論,商鞅變法最成功。


知無為而有益


在戰國變法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商鞅變法。主要原因是秦國的落後,那麼肯定有人問,落後了變法就一定會成功嗎?我只能說不一定,但是對於當時的秦國而言,就很適合,這還得從法家的基本思路來講。

秦國在當時的各大國中是最落後的。秦人起源於甘肅天水一帶。荒涼的西北高原物產稀少,人民生活貧困。

《漢書·刑法志》這樣描述秦國:“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

法家是作為周代禮樂文化的反叛者出現的。禮樂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寬容、仁愛、穩定,這種文化性格適合和平年代,在生死存亡的戰爭年代就顯得刻板、遲鈍和顢頇。相比之下,法家文化直接、痛快、高效。法家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來解決問題,這個思路應該說比儒家更為高明。“法家學說主要是政治科學與社會科學,它就像馬基雅維利的學說一樣,是在理性主義、現實主義、經驗主義的立場上審視政治與國家的產物,……蘊含了足夠豐厚的現代性。”法家改革者打破一切條條框框的勇氣,不避鋒芒、敢為人先的魄力和摧陷廓清、翻天覆地的氣勢,確實也讓人感覺振奮。

呂思勉說:“法家之學,在先秦諸子中,是最為新穎的。先秦諸子之學,只有這一家見用於時;而見用之後,居然能以之取天下;確非偶然之事。”

法家學派的核心就是完全圍繞著“君主利益”這個圓心,而不顧及其他階層的利益。因此法家變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民眾當成君主的工具,通過嚴刑峻法,把百姓都變成亦兵亦農的斯巴達式戰士,把國家改造成一架高效的戰爭機器。

商鞅曾說,治國之要訣是“弱民”和“勝民”。也就是壓制、打擊民眾,削弱民眾的力量。為什麼呢?商鞅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商君書·弱民》)意為只有民弱了國才能強,只有讓民眾既愚昧又貧窮,這個國家才能強大。

商鞅為什麼這樣說呢?

商鞅在《算地》中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託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有手藝的人靠手藝致富,做生意的人靠經商發財,這樣他們都有所依靠,不把官府當回事,國家就不好管理,只有先讓他們窮下來,賤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把官員當回事,“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商鞅在《賞刑》篇中還說: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被(破),銳者挫。……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

要消滅民眾中那些知識面廣的、聰明的、有信義講廉恥的、有禮樂修養的、喜歡結黨的、追求名譽的人,這樣的人,不能讓他們獲得富貴。

所以商鞅認為治國首先要讓百姓窮下來,失去生存的基礎,讓他們乖乖地聽從權力的指揮,遵循國家政策導向。所以“治國能令貧者富,富者貧,則國多力,多力者王”《商君書·去強》。治國的人如果能隨便讓窮人富起來,富人窮下來,那麼證明這個國家有力量,有力量的國家才能稱王。

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百姓自私自利而且愚蠢,所以最高統治者不能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三樣東西:法、術、勢。“以法刑人,以勢壓人,以術馭人。”

所謂“法”,就是指嚴刑峻法,嚴酷地對待百姓,運用好賞罰這個利益槓桿:不聽話的,狠狠打擊;賣命的,就給高官厚祿。所謂“術”,就是權術。韓非子說:“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皇帝出於算計,任用大臣。大臣們也是出於算計,才給皇帝服務。所以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相互算計的關係。君臣之間,“一日百戰”,一天需要玩100次心眼,因此皇帝一定要精於權術。所謂勢,就是嚴刑峻法造成的一種威勢,一種恐怖氣氛。這樣就可調動起所有社會資源,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法家這樣的理論,與貴族文化的性格反差太大了,在有著禮樂文明基礎的其他國家很難徹底推行。這就是法家理論在其他國家都遇到了重重阻礙,變法都進行得不徹底的主要原因。

但是秦國的民族性卻與法家文化一拍即合。這一點古人早已指明,《淮南子·要略》謂“秦國之俗,貪狠強力,寡義趨利。……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秦國的風氣是貪婪、狠猛、殘暴,所以才出現了商鞅之法,所以才會徹底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