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為什麼沒有重用王陽明?

敏學


嘉靖皇帝沒有重用王陽明,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圈子不同,不能硬融”。

王陽明的成就可謂冠絕明清,他的學說甚至影響了整個東亞和近代史,在儒學史上的地位和孔子、孟子、朱熹並列。

但是在大明正德朝的職場生態裡,王陽明的狀態是一個只能死幹活的“救火隊員”。

雖說王陽明的入仕方式也沒有和別人不同。也曾是弘治年間進士出身,也擔任刑部主事。但因為上書救戴銑,而得罪了權監劉瑾,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驛丞,半路差點還被滅了口,若不是王陽明也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可能就犧牲在了電視劇的第一節裡了。

但是正是因為他對真理得孜孜以求,使得他無論被放在什麼惡劣環境裡,他都不抱怨,而安安心心做事;無論怎樣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爛攤子,他都能收拾得妥妥帖帖。

因此,“會做事、能做事的王陽明”就永遠在做事或者在去做事的路上。因為在貴州的龍場和後來的江西廬陵縣呆過,所以王陽明很快被兵部尚書王瓊賞識。

王陽明被派到南中各地(南安、贛州、汀州、漳州)去平叛。當地盜匪橫行十餘年,連州結郡。特別是到任之前就聽說,贛縣的主簿都戰死了,可見形勢有多危急。但是這些都影響不到王守仁,他去了以後,僅僅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把為患數10年的匪患給平了。

按照道理,平叛結束應該得勝歸朝,各種封賞。但是由於王陽明太能幹,被繼續留在了江西。

王陽明在江西,就活該寧王朱宸濠倒黴了。王陽明靠收留散兵遊勇和一些漁民,結果就平叛成功了。

按道理獲得這樣的不世之功,應該加官進爵,甚至進朝廷中樞了。但是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正德皇帝朱厚照不但啥都沒有賞賜給王陽明,還叫王陽明把寧王朱宸濠給放了,自己來抓一遍,最後把功勞讓渡給自己“鎮國公朱壽”。

還好王陽明是個不愛計較的人,否則肯定氣炸了。與此同時,王陽明也意識到局勢的微妙和兇險,稱病回家了。估計再主動提的事兒,腦袋都有可能不保了。

以上就是王陽明在正德朝悲催的職場生涯。

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尋找自己的盟友,嘉靖帝朱厚熜果斷地向王陽明投來了橄欖枝。

但是朱厚照死後,內閣首府楊廷和迎立了朱厚熜。很顯然,朱厚熜和他堂兄朱厚照不一樣,他更明白王陽明的價值。也更明白自己想要坐穩位子,必須要把楊廷和這幫老傢伙扳倒。

要扳到內閣的這幫老傢伙們,自己必須要有盟友。但是像楊廷和這種職場老鳥,關係網遍佈朝廷,要動他何其艱難?

然而王陽明首先是一個實幹家,有能力;而且他這個人有最大的特點,在朝廷內他不結黨。但是不意味著,他也是孤家寡人。他在民間開宗立說,擁躉也是何其之多。

要說與楊廷和抗衡,王陽明是一個非常合適的角色。更何況,在“兒子能不能認自己的親爹?”這個問題上,王陽明的態度是“哪有不讓兒子認自己的親爹的道理呢?”這就夠了。

嘉靖表彰了王陽明擒賊平亂的大功,不準請辭,給他加官進爵,先升為南京兵部尚書,然後逐步又加封王陽明為新建伯,准予世襲。

但是出乎嘉靖意外的事情是,他投之以桃了,卻並未見到王陽明報之以李。

嘉靖雖然刻意地將王陽明架到了楊廷和的對立面。但是王陽明並沒有像平叛那樣百戰奇謀,衝鋒陷陣。

王陽明不但沒有加入論戰的行列,扛起嘉靖希望他扛起的大旗,而且還對“大禮議”頗有微詞。

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碧霞池夜坐》

連楊廷和自己都覺得這個曾經力挽狂瀾的牛人王陽明權斗的段位實在太低,甚至都不用自己出手,就輕鬆被自己拿下,留下一臉尷尬的嘉靖。

事實上王陽明不是不懂嘉靖的意思,也不是不會權鬥,只是他不屬於那個圈子。

他們並不知道,王陽明寫那首詩時的真實心態。王陽明不是不會權鬥,只是他不熱衷於權鬥。說他對“大禮議”無所謂,那也是不對的。他更不是鬥不過楊廷和。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鬥贏了楊廷和,嘉靖掌權後,對天下百姓又什麼好處?一個熱衷於權斗的君王,即便花式玩法,贏了群臣,那又能怎樣?照樣要輸掉民心。所以在王陽明的眼裡,朱厚熜並不比朱厚照優秀。

結果嘉靖也因此逐漸疏遠了王陽明,還好此刻的嘉靖還沒有實權,否則想想夏言的結局吧!

這就像早些年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句話,“圈子不同,不要硬融。”

王陽明還是對平叛的活兒比較感興趣。嘉靖6年,廣西的思恩和田州又發生叛亂。王陽明被授任為兩廣總督兼廣西巡撫負責平叛。嘉靖7年11月,王陽明因肺病去世于歸途。



參考書目:《明史·列傳八十三 王守仁傳》

《王陽明心學全書》




炒米視角


雖然王陽明是聖人,但聖人並不一定會做官。孔子、孟子,仕途都不順。雖然我們相信,王陽明絕對有這個能力,但是他並不是個和光同塵的人。


首先王陽明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並不算是超級學霸,沒有入翰林。按照明朝的官場習慣,沒入翰林入內閣基本無望,最高也就是個吏部尚書。不過王陽明連兵部尚書都沒做到,去世前只是個南京兵部尚書,雖然也是正二品,而且也是專業對口,畢竟王陽明33天就平定寧王之亂。

但是南京兵部尚書,和北京那個兵部尚書的權力是不能比的。這都在於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的阻撓。原來王陽明和前兵部尚書王瓊的關係好,而楊廷和和王瓊並不對付,所以把王陽明也算成王瓊的人。當時王瓊已經退休在家,如果王陽明順利進京,那麼王瓊不就又有復出的機會嗎?



經過這樣的考慮,雖然嘉靖想用王守仁,但由於被楊廷和反對也只能作罷。不過這對於王守仁也無所謂,他當時已經年過五十,更大的興趣在於學術和教育,而對爾虞我詐的官場並不特別熱衷。


林屋公子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一、先講前因

陽明在正德十四年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後,即遭到奸佞太監張忠、大將許泰的陷害,僥倖沒有遇害,以江西巡撫的新身份(原任南贛巡撫)坐鎮江西南昌,直到兩年後,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朱厚熜從湖廣安陸赴京繼位。

嘉靖即位伊始,就有廷臣推薦陽明,新皇帝本人也聽說過陽明的大名,欣然表示要召陽明上京,欲有所重用。

可是當時主政的首輔大學士楊廷和,因為王陽明是他的政治對手王瓊(原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所重用的人,對他頗懷嫌隙,而且當時“大臣忌之者眾”,他們都不願陽明來京,於是就以正在國喪期間,不宜宴賞為由,只是改命王陽明為南京兵部尚書,以此阻止他來京。不久後,重議“平宸濠功”,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

(王陽明擒寧王之地在江西新建縣,故以“新建”封伯爵/皇帝不稱朕)

陽明升官封爵,算是對他恢復名譽。可是他一人獲封,當年與他一起參與定亂的同事,卻多在嘉靖元年由楊廷和主持的考察大典裡,遭到黜革或降職處分。這讓陽明很不安。

為此他多次上疏辭封,為在平宸濠之亂後遭受冤屈的同事辨洗冤屈,為了發動輿論支持,他還寫了揭帖,遍遞六部和都察院,為替他冤死的弟子冀元亨伸理。

可是他的請求沒有得到理會,陽明便以父喪為由,掛冠而去,從此歸隱林下,在家鄉餘姚講他的心學去了。他這一走,雖然沒有被追究“擅離職役”的責任,但他的新建伯的鐵券和祿米,也就不給他了,伯爵成了個空號。

二、再入本題

可見陽明在嘉靖新朝之初即遭際不順,他自嘉靖即位,就沒再去過京城,他與新皇帝從來沒見過面,他甚至沒在新朝任過事。

可是嘉靖帝卻對他有著很深的成見,一個具體的表現是,三年後,陽明守喪期滿,按例應起復為官,而且當時不斷有廷臣“交章推薦”,甚至要求直接召陽明入閣輔政,可嘉靖帝一概置之不理。直到嘉靖六年,因為廣西思、田之亂,動用四省官軍圍剿,久勞無功,這才在大學士張璁的推薦下,重新起用陽明總督兩廣軍務。陽明到桂後,很快撫定動亂,此時召陽明入京的呼聲又起,可是嘉靖帝只是令陽明兼任巡撫,並不打算重用他。陽明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病故,接到訃告後,嘉靖帝竟然令“廷議”陽明的功罪,名為功罪一起議,實際上主要是議罪。

由此可見,嘉靖帝對這位聲名日著的“夫子”,完全是沒有好感的。

(陽明佩劍塑像/皇帝不稱朕)

這是怎麼回事呢?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前後首輔的影響。

楊廷和對陽明的壓制,前面已經說到。楊罷官後,繼任首輔費宏、楊一清,對陽明仍然採取“不用”的態度。費宏討厭陽明,也與陽明跟王瓊關係深有關,另外據說陽明在平定宸濠之亂後,在向朝廷報功時,隻字未提到費宏,令後者耿耿於懷。

楊一清與王家本來通好,陽明父親王華的墓誌銘,就出自楊一清的手筆。但是在嘉靖初的大禮之爭中,楊一清為贊禮派所攻,難以安位。而陽明與眾多贊禮派新貴(如席書、方獻夫、黃綰等)交好,他還得到議禮派首領張璁的推薦,由於這層關係,他自然要壓制陽明。

首輔的態度,對嘉靖帝不可能沒有影響。

(嘉靖帝為人刻薄寡恩、多疑猜忌,在他手下做輔臣,很難善終/皇帝不稱朕)

第二,陽明在“大禮議”中,沒有表態。

嘉靖朝前期的用人標準,就是以在大禮議中的態度劃線,凡支持者就重用,反對者必驅逐。當“大禮”之爭時,贊禮派中不少人是陽明的好友或門人,而反對者中也有不少他的弟子(如在嘉靖三年左順門哭諫事件中受杖刑的鄒守益、王思、王時柯等),陽明的影響力舉足輕重。可是在長達幾年的時間裡,陽明一言不發,態度曖昧。對此嘉靖帝未必不心懷芥蒂,或以為陽明是一個反對者,或者投機家。

(陽明講學/皇帝不稱朕)

第三,嘉靖帝認為陽明“偽”。

陽明歸隱後,卻未能“清白”,他在正德末年遭受的“通濠”“黨逆”以及冒濫軍功、縱兵殺掠、私藏府庫金銀等指責,並未得到洗白。當兩廣報捷疏送到北京後,嘉靖帝就在給楊一清的手詔裡,提到當年江西功次,說陽明素來喜歡誇詐,並由此及於他的人品,又由人品說到他的學問,幾乎給出了全面的否定性評價。

幾年來,陽明講學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但也遭到很多的批評。在崇尚程朱理學正宗的嘉靖帝看來,陽明心學是“誤正學”的偽學。在這一點上,眾多當道大臣態度是一致的。如費宏、楊一清都曾阻止陽明入閣輔政,他們的理由也近似,都說陽明“好古冠服、喜新學”。早在嘉靖元年,嘉靖帝就在聖旨中下令,“自今教人取士,一依程朱之言,不許妄為叛道不經之書,私自傳刻,以誤正學”,稱陽明之學“叛道不經”。

陽明去世後,未議其功,先論其罪,廷議的結論是,陽明“學術不端、聚眾惑亂”。嘉靖帝遂下詔,停陽明之爵(陽明的伯爵來自軍功,按例應世襲),並頒禁學之令。陽明學在陽明身後為官方徹底否定,成了被禁之學。

可見嘉靖帝對陽明的態度,不僅僅是反感,直可用厭憎一詞來形容了。(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明代的王陽明,武能帶兵平叛以少勝多,文能創立學派,貫通古今,真可謂文武全才,被後人以聖人稱之。為何得不到嘉靖皇帝的重用呢?其實並非得不到嘉靖帝的重用,而是王陽明去世的過早,他們倆所處時段,重合時期也就7年,確切的說是4年〈王陽守孝三年在家除去〉。在這短短4年裡,剛登基不久的少年天子,根基尚不牢靠,如何去對一個不甚瞭解的地方官重用呢?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生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於明嘉靖七年〈1529年〉

明嘉靖帝〈1521-1566年在位〉16歲進京登基,是從一個蕃王繼位而成。因為不是太子,從法統上來講並不是很硬朗,況且是先前一直處在地方上,朝堂之上並無班底,他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把控住朝廷。此時王陽明父親去世,王陽明依照規制回鄉守孝三年。在這幾年裡,十六七歲的少年天子也不可能注意到回鄉守孝的王陽明。但王陽明的官職依然是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是正二品的大員。

1527年王陽明受命出征廣西平叛,被封為總督兩廣兼巡撫,可見此時嘉靖還是委以重任的,但也是王陽明生命最後兩年了。1529年1月〈嘉靖七年〉,王陽明病逝。

綜上所述,王陽明與嘉靖帝時期真正相交集就四年,太過短暫。嘉靖帝在位可是四十五年啊,他真正說一不二,獨斷乾綱是後三十五年。前十年多少和內閣商量著來,對於王陽明短時間內瞭解有限,更談不上去重用了。若王陽明再多活個十年,以王陽明的學識才能,進入中樞內閣,得到嘉靖帝的重用,也是極有可能的。


乾史坤今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列,並稱為“孔、孟、朱、王”。他的學說思想即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各地,遠播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並與孔子、曾國藩並稱中國漫漫歷史裡僅有的“兩個半聖人”。然而,這樣一個不世之才終其一生卻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造成這個結果當然是有其原因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先對王陽明有個基本的瞭解,王陽明最廣為人知的事可能就是教科書上提到的“守仁格竹”了。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不過他的生命裡並不止這一件“出格”的事情,他還曾在新婚之日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曾在落第之時,說出“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之語…他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潛心學問之人,以至於日本海軍元帥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也是他的粉絲,其曾言“一生低首拜陽明。”

瞭解了王陽明後再來看這些他沒能受到重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大禮議”事件的影響。正德十六年(1521),剛剛登基的嘉靖帝便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生了爭議和鬥爭。這時候的嘉靖帝想到了兩年前僅僅用了35天便平定了寧王叛亂的新晉大臣王守仁。在這件事上王陽明其實是站在皇帝這邊的,畢竟人倫即天理,孝順即天理,陽明先生眼裡,帝制豈能大過天理?但是,他並沒有對此事表態,因為這個時候表態有邀功嫌疑,這種事情,陽明先生絕對不會做。

然而,有些事並不是沉默就可以對付的。眾所周知,當時的明朝有著一個隱患——黨派之爭。而此時的王陽明正是站在首輔楊廷和的對立面,楊廷和根本沒有打算放過他。不巧的是,陽明先生還寫了詩來表示對這類無謂紛爭的無奈,例如《碧霞池夜坐》中寫道:“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等。這便被楊廷和等人抓住了把柄,直接上呈給嘉靖帝。皇帝本對他抱有巨大期待,期待他能支持“統派”,但王明陽的冷漠使之大怒,也就從此與王陽明有了隔閡,不再打算重用他。

除此之外,當然也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因為當時的主流學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學,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包括楊廷和都是朱熹的門徒,對王陽明的心學深惡痛絕。他們絕對不允許一個“異類”被重用。即使後來楊廷和倒臺了,王陽明也依然無法得到重用,因為後來的首輔楊一清覺得皇帝必須遵循理學規範,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會影響皇上,讓皇上無法成為聖君。

這些種種的原因導致王陽明未被嘉靖皇帝重用。而對於王陽明來說,未被重用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一生仕途坎坷,王陽明才可以用心鑽研心學,才能集大成。就連餘秋雨也直言:“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陽明的出現 ,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王陽明一直被人們詬病的哲學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智能發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夠有資格給予批評的人其實並不太多。”

不幸的是他的仕途坎坷,幸運的是他遠離了官場,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成就自己的哲學思想。就像他臨終的遺言一般“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鄧海春


縱觀嘉靖皇帝和王陽明的交集歲月,嘉靖皇帝對於王陽明沒有重用,可以分為三個原因:

一、嘉靖帝登基之初,因為楊一清的干擾,想重用而不可得。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支持下,嘉靖皇帝即位。

這個時候的王陽明還在任江西巡撫,早已經經歷過贛南剿匪,平叛寧王這些事情,是大明朝名聲在外,響噹噹的能臣。

嘉靖皇帝登基後,也沒有忘記這個能臣。

僅僅登基兩個月後,就向在江西的王陽明發了一道聖旨:


“以爾昔能剿滅亂賊,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特茲召用,敕至爾可馳驛來京,毋或稽遲,欽此!”

王陽明正在江西治理百姓,同時抽出時間講學,宣揚他的學說。

接到這道聖旨時,他實在是太意外了,因為看這聖旨的語氣,嘉靖皇帝好像要重用他。

不過聖旨既然發了,王陽明也沒有太多的遲疑,更沒有推脫,他一生以天下百姓的福祉為重,既然又這樣治國平天下的機會,那為什麼不趁機大展拳腳,多做一些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情呢?

於是接到聖旨後,王陽明立刻從江西啟程去京師(今北京)覲見嘉靖皇帝。



沒想到他剛走到杭州,京師又來了一道聖旨,不讓他進京了,而是讓他調任南京兵部尚書。

大明是兩京制, 因為大明立國時,朱元璋建都南京,後來朱棣遷都北平,改為京師,南京改為南直隸。

在南京,也跟京師一樣,保留有六部的班底。但畢竟京師的那個六部才是正主,這個六部就像是一個冷板凳,雖然職位聽著很威風,其實更像是養老的職位。

如果被調到南京六部,怎麼都不能說是重用?

王陽明也是一樣,被改任南京兵部尚書,還談什麼重用呢?

為什麼嘉靖皇帝變化這麼快呢?朝令夕改。

其實這是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廷和搞的鬼。

很多人對楊廷和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其在處理國事上,楊廷和的理政才能,無可厚非。

但並不是沒個人都是完人。

王陽明跟楊廷和同朝為臣,並沒有什麼交惡。

但廟堂之事,豈是看人與人之間的私人感情的?

楊廷和之所以向嘉靖皇帝建議,把王陽明調到南京,而不是召到京師重用,原因有二:

1. 王陽明的伯樂王瓊,是楊廷和的政敵。

當時已經下獄的前任兵部尚書王瓊,是王陽明的伯樂,對王陽明在贛南剿匪和平定寧王叛亂時,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甚至說,沒有王瓊,王陽明都不可能有這兩件功績。

但王瓊卻和楊廷和政見不合。

這是楊廷和作為內閣首輔,又是迎立新帝的大功臣,權傾朝野,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是王瓊已經被楊廷和打倒下獄,如果王陽明進京受到重用,那肯定會想辦法營救王瓊,這不是楊廷和想看到的。


2. 楊廷和人十分保守,反對王陽明的學說。

王陽明的學說,主張以良知為準繩,要知行合一,而一個儒者的良知,就是以百姓利益為先,至於什麼忠君,都要靠後。

王陽明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忠君思想,早在他被劉瑾打入詔獄時,就已經產生了懷疑,直到自己悟到儒者的良知,應該是把天下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切以這個良知為儒者行動的標準。

不管是在江西廬陵縣私自為百姓免稅,還是贛南剿匪,還是平定寧王叛亂,還是在平叛後,想盡辦法阻止正德皇帝南下。

都是以為百姓謀福祉為先,簡單的說,就是“儒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他本人對於皇帝給的什麼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早已經看的淡了。

這在他龍場悟道的時候,就已經勘破了。

現在他的學說被很多人推崇,這明顯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統治,如果他在居於高位,那這種學說就會被更多的學子們知道。

楊廷和本人是一個極端保守的大臣,恪守大明祖制,對於“忠孝”二字自然極為看重,他當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別說王陽明,就是嘉靖皇帝,想要做出違背大明祖制,違背“忠孝”二字的行為來也不行。

所以,在後來的“大禮儀”之爭中,楊廷和倔強的抗爭到底,跟嘉靖帝硬碰硬,哪怕最後垮臺去職,也不妥協一分。

由於這兩個原因,當楊廷和向嘉靖帝建議把王陽明調任南京時,嘉靖帝不好拂了這位首輔的面子,只好如此。

不過卻也補償了王陽明,這一年的十二月,嘉靖帝封王陽明為新建伯,以酬他平定寧王叛亂的功勞。

二、嘉靖皇帝后來有了張璁,桂萼,不需要王陽明瞭。

嘉靖皇帝本人,並不是什麼聖明天子,也並不是一心想要認真治國的人,而是一個既精明,自私,又小心眼的人。

皇位穩定之後,他想把自己的親生父親,也追為皇帝,這和大明的祖制不合,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極力反對,這就是嘉靖朝的“大禮儀之爭”。

但是因為嘉靖帝是由外地藩王進京,在朝中罕有嫡系,而且大臣們維護大明祖制,並沒什麼錯誤。

嘉靖皇帝這就孤立了。


但什麼時候都有會鑽營的小人,張璁,桂萼看到這個空檔,主動迎合嘉靖帝,並且糾結了一幫鑽營分子,跟嘉靖帝配合,最終打贏了“大禮儀之爭”,楊廷和被罷官,很多大臣被驅逐。

嘉靖帝不僅目的達到,而且大權獨攬,張璁,桂萼被重用。

這時候既然已經有了自己的嫡系,大權在握,聖君的面目已經撕破,就也不需要王陽明這樣的能臣來裝點門面了。

三、政敵的打擊,王陽明自己的退避。

王陽明這個人,對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看的很淡。

當初平定寧王叛亂後,這麼大的功勞,正德皇帝沒有封賞,他也沒什麼意見。


既然看淡這些身外之物,就對權力沒有渴望,沒有權利慾。

當張璁,桂萼這些人在為嘉靖帝的“大禮儀之爭”而努力奮鬥時,王陽明主動避開。

當“大禮儀之爭”塵埃落定,開始論功行賞時,張璁和桂萼都準備進入內閣。

不過,嘉靖帝任用的新任內閣首輔楊一清並沒有讓這二人入閣。

為了先入閣,張璁和桂萼反而自己鬥起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璁需要找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推薦他入閣,作為自己的幫手,既鬥楊一清,也鬥桂萼。

張璁和王陽明是同鄉,於是他推薦王陽明去廣西平叛,希望王陽明平叛後,藉著軍功入閣。這樣他就多了一個幫手。


王陽明對於張璁的目的很清楚,但是為了廣西的百姓,他還是去平叛了。

不過,王陽明能看清楚,楊一清,桂萼也不是傻瓜,他們先下手為強,打擊王陽明。

王陽明廣西平叛後,竟然反而一點兒功勞沒有,更不用說什麼入閣了。

誰能想到王陽明本身,就對什麼入閣不入閣沒有什麼想法,在平叛之後他就主動辭官了。

已經經歷了多年宦海沉浮,王陽明什麼看不透。

不過因為他的身體不好,即便如此,王陽明還是病逝在返回家鄉的路上。

一代大師,此心光明,無復何言。


以上三點,就是嘉靖帝沒有重用王陽明的原因。


小生拋磚引玉,請各位大佬多多指教。


白璧青錢


《還世界以大光明》

        最近,心裡很不平靜。

        疫苗造假,突破人性底線,人神共憤。官員自殺,讓人恨憂參半。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我們欣喜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另一方面,許多問題依然不容迴避:人們賴以生存的空氣、飲水、環境汙染,食品安全堪憂,藥品、疫苗造假,人性底線屢被突破;個人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多少人德行有虧,醫療、教育皆成生意;權力、良心待價而沽,有些公職人員大德、公德、私德樣樣失守……稍有良知者慨然悲傷。

       社會之病,人皆為醫。喚醒良知,此心光明,人人有責。

       1、做好自己。“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祈願人人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講自己不講別人,講內因不講外因,講主觀不講客觀,做參與者、奉獻者、擔當者,自己先做有良知、致良知的好人。

        2、照亮人心。在我心光明的基礎上,以良知照亮人心,用生命喚醒生命。做好本職、經營好家庭,影響帶動身邊人“凡經我手,必定更好”,共臻至善。

        3、勇於先行。 大家都是學習陽明學的先覺者,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還應該成為踐行良知學的典範,勇於做知行合一的履踐者、表裡如一的傳播者、千死百難的磨礪者,以陽明先生勇於任事、任難“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擔當和救苦救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佛陀精神去傳習良知學說。

        “亂花漸欲迷人眼”。把良知學撒向國人門前,推向民眾,此時正當時。願為馬前卒,不負光明心。

       請各位同修責善。


國學傳習


嘉靖帝不重用王陽明?他是重用,但不抬舉!他對王陽明沒興趣,不是一路人!王陽明幸虧早死,不然活得難受!嘉靖帝即位之初對王陽明寄予厚望的。

一,出兵廣西平叛,直搗賊兵巢穴

史料記載:

嘉靖六年(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總督姚鏌不能平定,嘉靖帝下詔命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開赴廣西平叛。(王守仁官職蠻大,掛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實授兩廣總督兼巡撫)

十二月,守仁大軍進抵思恩,盧蘇、王受早就聽聞了守仁平定盜賊和寧王叛亂,十分害怕,於是放棄抵抗,投降。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

王守仁集合各路兵馬連同收編的叛軍,襲剿斷藤峽叛軍主力。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湖南湖北鄉勇民團)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台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叛賊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圍困的大軍打敗,潰軍為副將沈希儀斬殺。至此,斷藤峽叛軍幾乎全盡。

——嘉靖帝上臺之初,能夠果斷重用王守仁統兵廣西平叛,說明他此時政治頭腦清醒的,他把廣東廣西兩個省軍政大權交給王陽明瞭!

二,王陽明功成病逝歸途

平定叛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覆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遺體經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

朝廷體念守仁前功,賜封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諡文成。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三,嘉靖帝是無道昏君,一心修道成仙,不顧百姓死活。王陽明如果活著肯定難受

在嘉靖七年,王陽明已經病死。實情論之,嘉靖帝對王陽明不薄,比起前任皇帝(王陽明立功不賞),那是很不錯了。

但以嘉靖帝后來的性格作風,王陽明在嘉靖七年死掉是正確的!他如果繼續活25年,非氣死不可!

嘉靖帝與王陽明是不對路的!王陽明是正統儒學大家,自成“心學”一派。後世稱之王夫子。

嘉靖帝是什麼人呢?

①即位之初,就搞出大禮議事件。他違反祖制,挑戰傳統,不肯以過繼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而一定要給他親生父親興獻王追封皇帝名號。朝廷大臣就為這樁違反祖制繼承皇位的事件,鬧得天下震動!最終以少年嘉靖帝勝利畫上句號。

試想,如果儒學大師王陽明在北京朝廷做尚書,他能不仗義執言,維持祖宗禮制嗎?幸虧他不在朝中,躲過一劫。嘉靖帝對於強烈諫阻的大臣全都給予打擊,毫不手軟!

②嘉靖帝喜歡什麼?修道成仙。他迷信道教,在皇宮內院大建道觀場所,大舉祈福祭祀活動。所以他不用耿直正派的夏言做內閣首輔,而寵信嚴嵩!因為嚴嵩支持他修道成仙,還給他寫祭祀的青詞(祭文),官場和民間都說嚴嵩是青詞宰相!嚴嵩做首輔20年,後來被徐階設計整倒了,而徐階也是能寫一手好青詞,哄得皇帝開心。

王陽明會寫青詞嗎?他會坐視皇帝不顧百姓死活而一心修道成仙瞎胡鬧嗎?

嘉靖帝昏庸無道到何種地步?當時明朝國庫一年財政收入二百萬兩銀子,他在宮中建道觀場所、祭祀等花費,一年就消耗二、三百萬兩銀子!就是說,朝廷一年的稅收都不夠他一個人消費!軍隊的工資,全國官員的工資,還有各地自然災害的救災款,都要另外想辦法籌措!

連一個六品小官海瑞都無法忍受無道昏君嘉靖帝的所作所為,如果王陽明還活著,他要麼退隱,要麼不斷上書勸諫,等於找死。

所以說,王陽明在嘉靖七年死去是正確選擇!不管怎說,他已是一個完人!皇上給他加封,官員對他敬重,士兵和百姓愛戴他,讀書人大大抬舉他的《王陽明心學》,他得到很高榮譽,後來配享孔廟!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王陽明不被嘉靖皇帝重用,確實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王陽明是一位心懷家國又足以出將入相的人物,可是帝王家的大老闆嘉靖帝卻不肯出大錢買他。若是正德皇帝還可以解釋為昏聵無能,但是對於牢牢把握朝堂的嘉靖皇帝而言,這個解釋就說不通了。

嘉靖皇帝有多不重視王陽明呢?作為“兩個半”聖人中的一個,王陽明沒有同為“一個聖人”的孔夫子那樣有名,也沒有“半個聖人”曾國藩的官職高。他只用了三十多天就平定寧王之亂,可是嘉靖皇帝只給他一個“新建伯”的爵位。平定江西的農民起義後,王陽明想回家鄉終老,朝廷卻遲遲不表態,最終王陽明孤苦無依的病逝在一條小船裡。這樣的人生,豈止是不被重用,簡直是“混的相當不咋地”。

“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陽明先生,上司還是“神聖不世初之主”的嘉靖帝,職場之路怎麼能這樣坎坷呢?還是那句老話,外因內因皆有之。

先來說說內因。

王陽明確實是一位牛人,但是牛人不一定適合官場,更不一定把心思都放在官場上。他的父親是狀元,可是他小時候不愛讀書,十幾歲時還單槍匹馬到塞外“驅除韃虜”,甚至在新婚之夜與一個陌生人相談甚歡,卻讓嬌妻守空房。這些事情都證明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更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人。

王陽明科舉考試落榜兩次,但是他沒有哭的悲天蹌地,也沒有覺得給自己的狀元老爹丟人,而是笑眯眯的看著身邊悲痛欲絕的同窗說:“考不上有什麼好丟人的,因為考試失利就懊惱悔恨才丟人呢?”這句話至少能說明兩點,一是王陽明豁達,不會因為一兩次的得失而自亂陣腳。二是眼界寬廣,即便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他也知道官場之外還有廣闊天空。

這樣一位從小叛逆、不把科舉考試放在心上的人,怎麼可能把全部心思放在官場上。更不要說王陽明還要龍場悟道教書育人。或許在這位聖人心中,在朝堂上呼風喚雨,還不如開一場講座呢。

再來說說外因。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個性的天子,他任意妄為的外表下是顆孤注一擲的心。他認為當皇帝就要聽小曲曬太陽嗑瓜子,所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嗑藥以求多享受幾天生活。他還認為帝王之術在於制衡,就放縱朝臣窩裡鬥。這樣的性格,若是討厭一個人,只怕終生都不會改變想法。可惜的是,王陽明就是那個被他討厭的人。

這件事還要從更有個性的正德皇帝說起,這位皇帝沒少主持美女選秀,只可惜荒唐一生身後無子,於是堂弟嘉靖光明正大的更進一步。可是嘉靖高興勁還沒過呢,就發現自己的戶口本變了。不是變了戶籍地址,而是父親一欄換人了。唉,自己的母妃也沒改嫁,這算什麼事啊?於是嘉靖堅決不同意換戶口本,但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卻堅決要給皇帝換個爹,這就是“大禮儀”之爭。

這件事中嘉靖皇帝佔著人情,楊廷和等人佔著法理,可是王陽明呢?他完全是一個悲催的炮灰。頭上諸位大神打架,王陽明這個有些名氣的閒散人員啥也沒說。可是很多時候,不說話不代表能置身事外,誰讓你王陽明有名氣呢?你交“人氣稅”了麼?

怎樣才能把這位“群眾基礎雄厚”的人搞垮呢?著作等身的文字中,找出幾句有爭議的太容易。王陽明寫過一句“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舊塵”。啥意思呢?按照楊廷和等人的說法,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皇帝無論管誰叫爹都是小事情,治理好天下蒼生才是正事”。這不是指著皇帝的鼻子說他不務正業麼?

嘉靖聽到這種說法也氣壞了,本來還想著把他弄進京城幫自己站臺呢,怎麼說也是一位微博加V的人。可是他竟然有這樣的念頭,這是當朕沒有脾氣麼?既然想為百姓做事,那就在一線工作吧。於是王陽明一直在地方“勞苦而功不高”。

在這件事情中有一個反派人物楊廷和,他為什麼要誣陷王陽明呢?這涉及到明朝的另一個隱患:黨派之爭。王陽明的貴人是兵部尚書王瓊,這個人可是實力派,還與張居正、于謙並稱為“明朝三重臣”。可就是這樣一顆大樹,卻隨著嘉靖皇帝的上位而轟然倒下。他敗在誰的手裡呢?正是楊廷和。

王瓊與楊廷和之間的是非曲直很難說清,事實上,只要與黨派扯上關係,想要乾乾淨淨的為官也不可能。總之王瓊在黨爭之路上倒下了,他身後的大兵小將自然要遭到清理,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楊廷和在嘉靖面前編排王陽明的壞話,不用掐指算都能想到。

除此之外,王陽明不被重用的原因就是心學。這門哲學令他名聲大振,也斷送了他的職場之路。當時的主流學派是朱熹的程朱理學,雖然朱熹老先生並不是程朱理學的踐行者,甚至做出許多自打耳光的事情,但是這門學說卻生命力頑強。在明朝只要想當文科生,就必須在上廁所的時候也背幾句朱子語錄。當時明朝的文臣包括王陽明,都是依靠這些知識才帶上烏紗帽的。

大環境如此,王陽明的心學自然有標新立異之嫌,不被主流媒體所容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認為王陽明還是相對幸運的,至少他有吃有喝有俸祿可拿,沒有向曹雪芹、梵高那樣,牛的一塌糊塗還要為晚飯發愁。

種種原因之下,王陽明的職場之路必然不順。但也正因為不順,才讓他有機會參透心學的奧妙,而不是在朝堂之上爭鬥半生,最後泯與眾人。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1529年,57歲的王陽明結束廣西剿匪後,因為積勞成疾,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小就有的肺疾爆發了,整日咳嗽甚至吐血,渾身長有毒瘡,每天只能喝幾勺稀飯,還經常嘔吐,王陽明屢次寫奏摺請求回老家養病,嘉靖皇帝一直很不人道地不予批准,直到他最後實在撐不住了,也許已經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近,所以沒等皇帝批准,就乘一小舟踏上回老家的旅程,準備葉落歸根,但船沿章江行至南安府青龍鋪江面時,王陽明平靜地去世,去世前留下“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八個字。


那麼,很多人會問,王陽明作為一代聖人,“立功、立德、立言“”基本達到了三不朽的境界,但為什麼終其一生並沒有得到當時朝廷的真正重用,除了赫赫的軍功和新建伯的榮譽封號,並沒有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始終未能進入帝國的核心決策層內閣,這是為什麼呢,王陽明為什麼一直受到奸臣甚至是忠臣的批判和排擠呢?


其實這個問題還要從王陽明的學說找根源,可以歸結為:

第一,王陽明經過自己的努力將釋道儒三教合一,其實一輩子都在和佛教道教以及當時一統天下的朱熹理學作鬥爭,尤其心學對朱熹理學的背叛是非常直接非常徹底的,這在當時佔絕大多數的讀書人看來無異於洪水猛獸異端邪說,自然無法接受,當時的情況是群起而攻之。

第二,剛愎自用、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也排斥甚至厭惡陽明心學,再加上皇帝身邊的奸臣小人嫉妒王陽明的才幹,生怕王陽明風頭太勁搶了自己的戲份,忠臣腐儒固守朱熹的教條,對王陽明持否定態度。所以,朝廷裡反對王陽明進入核心決策層的聲音,始終大於讓王陽明進入內閣的聲音。

第三,當時賞識王陽明並大膽啟用王陽明帶兵出征的兵部尚書,在權力爭鬥中失敗,沒有能在仕途上再給王陽明以強力的支持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如此這般的命運造化,可能使得中國歷史上少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卻多了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哲學家,一個“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的不朽聖人,這就是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