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寧王為什麼要謀反呢?是為了給他祖先報仇嗎?

小楓愛歷史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那麼王爺呢?古代王爺之所以造反,那必然是因為膨脹了呀。當皇帝多好啊,指點江山,唯我獨尊,天子一怒,伏屍百萬,那比王爺可厲害多了。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造反,那必然是衝著當皇帝去的。可惜的是,他沒那個命,也沒那個才,碰到高人王守仁了,三下五除二就被老王ko了,正德皇帝朱厚照都還沒出馬呢。



說起大明寧王,還得從初代寧王朱權說起。這寧王畢竟是初代,實力那是槓槓滴。話說當年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後,為了拱衛邊防,也為了子孫都能永享富貴。於是朱元璋決定分封子孫為王,這些王爺不僅有自己的封地與兵馬,每年還能從朝廷領取食俸。朱權是朱元璋第17子,13歲就被封為寧王,15歲前往封地大寧(今內蒙赤峰寧城縣)就藩。很顯然,寧王的設置是為了防範北方蒙元殘餘勢力,是為了拱衛邊境而設。所以,寧王的兵馬那是相當精銳的。《明史》記載朱權身邊帶有甲兵三萬,戰車六千,還有彪悍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

建文帝朱允玟繼位後,朱允玟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之言,力主撤藩。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造反。雙方相持不下,朱棣聽從謀士之言,向寧王借兵。寧王起初不願,朱棣軟硬兼施,脅持寧王,最終朵顏三衛歸屬朱棣。後來,朱棣得了天下,他不但沒有兌現當初的諾言,還將朱權封地遷往南昌並派人加以監視。人方為刀俎,初代寧王朱權最後只能委屈求全,鬱鬱而終。

到了弘治皇帝朱佑憆繼位之時,四代寧王朱宸濠誕生,之所以叫四代,因為他是朱權的四世孫。弘治十年,朱宸濠承襲寧王爵位,仍就封南昌。朱宸濠這人,心術不正,而且善於阿諛逢迎。明朝經過弘治中興,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也頗為安定。但朱宸濠不滿足,他想當皇帝,因為正德皇帝朱厚照一直沒有子嗣,朱宸濠便一直在打這方面的主意。同樣是老朱家的子孫,誰當不是當呢。

起初,朱宸濠通過上下打點,賄賂劉瑾等人,終於有了私養護衛的權利。後來,寧王的一些不法行為被人告發,明武宗朱厚照卻並沒有嚴懲他,只是削奪了他的護衛。經過此次事件,朱宸濠仍不知悔改,他暗地招兵買馬,只等時機一到,立時起兵。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擁十萬兵馬,正式起兵造反。但沒想到,一位當世高人王守仁生克他。起兵才43天,朱宸濠便被軍事家,哲學家王守仁給收拾了。四代寧王直接被俘虜了。不久,朱宸濠被押送京師,造反大罪,自然也就難逃一死。

朱宸濠造反,之所以落得一命嗚呼田地,因為他的起兵是逆歷史潮流的,是不得民心的。他想做皇帝,卻沒甚才能,也看不清大勢,焉能不敗呢。


風雪夢不逝


寧王一直造反,是因為當年朱棣去借寧王朵顏三衛的時候,拍著寧王的肩膀說,兄弟,你把最牛逼的軍隊給我,我打下江山,到時候你想要什麼給你什麼。後來眾所周知,朱棣忽悠了寧王。最後寧王鬱鬱而終。留下話來,一定要造朱棣的反。


胖貓說歷史


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時,天下最為強大的兩個藩王,除了朱棣之外,另一位便是寧王朱權。根據《明史》記載,朱權自幼聰穎,及年長被朱元璋分封在大寧地區,即今日的河北北部與遼寧。朱權手下有護衛八萬人,更兼有蒙古的僱傭軍朵顏三衛。朱棣認為若欲奪取天下,則必須先將寧王的部隊據為己有,一來為了增強自己的軍隊實力,二來為了防止寧王站在建文帝一邊。

於是,朱棣運用陰謀詭計,騙取朱權信任,進入大寧。而朱棣的部下則暗中與朵顏三衛的蒙古首領勾結。等到朱棣離開大寧之時,朱權在城外為朱棣餞行,蒙古僱傭兵此時突然襲擊寧王,寧王護衛不敵,以致於朱權最終被朱棣脅迫一同“靖難”,朱棣向朱權許諾,消滅建文帝后,平分天下。這自然是不靠譜的,朱棣繼位後,將朱權分封在了江西南昌,朱權後半生專心文學,得以善終。

俗話說得好,風水輪流轉,及至明武宗朱厚照統治時期,寧王朱權的第四代孫朱宸濠在江西發動叛亂,意欲奪取朱厚照的江山,但這位朱宸濠並不具備其高祖父朱權那般的才略,其叛亂不久便被王守仁所平定。

那麼,朱宸濠的叛亂,究竟是不是為了自己的高祖父朱權復仇而發動?顯然不是。

朱宸濠叛亂之時,距離朱權去世已經將近百年。在這段時間中,朱棣和他的子孫已經完成了削藩工作,所有的藩王護衛均被削除,藩王徹底成為了白拿工資而一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辦事的閒散人員。從朱權到朱宸濠,皇室給他們的待遇都算不錯,因此所謂的報仇純屬無稽之談。那麼,朱宸濠為何會起兵叛亂?

朱宸濠本人具有極強的政治野心,這是他叛亂的最重要原因。根據記載,朱宸濠生性輕佻無威儀,但善於掩飾,在未叛亂之前,便經常在南昌城內巧取豪奪百姓資產,可見此人是貪得無厭之徒,這樣的人,有政治野心並不奇怪。

除此之外,皇帝朱厚照的荒唐也給了朱宸濠一種“我上我也行”的錯覺。正德皇帝朱厚照可謂是明朝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荒唐皇帝,雖然清朝修編的《明史》中對朱厚照評價不低,認為”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但結合朱厚照的一些荒唐事蹟可以看出,此人絕非省油的燈,比如他不理政事,偏愛尋花問柳,並召孕婦入宮,信任劉瑾江彬等奸佞,著實荒唐。朱厚照的這種表現,自然讓朱宸濠有了想法,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當皇帝肯定比朱厚照強,另外也為朱宸濠積蓄力量提供了便利,他通過收買劉瑾江彬等人,恢復了自己的護衛,成為叛亂中的關鍵一步。

因此,朱宸濠的叛亂,與自己先祖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無一絲一毫關係,完全是因為自己的野心和皇帝朱厚照的無能。


庭州行者


大明寧王一脈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後人,如果沒有寧王朱權手中八萬精兵的幫助,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也很難成功,因此,寧王一脈和朱棣一脈有著扯不斷的利害關係。

被四哥套路的小弟弟朱權。

朱棣起兵靖難,手中的兵力並不多,想要對抗大明的軍隊還是差了很多。於是朱棣把目光盯上了老十七手中的八萬精兵,六千戰車,弄到手估計造反成功不成問題。老十七也被侄子建文帝盯上了,要求他到南京玩一玩,套路太明顯,寧王朱權不敢去,去了就被扣押。(寧王朵顏三護衛圖,又稱兀良哈三衛,軍力大都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僱傭兵,作戰兇猛,喜歡錢)

其實,老四朱棣早就盯上了老十七的手中的兵力,沒造反之前就讓手下的嫡系們同老十七的手下將領們聯絡感情,這事是私下進行的,老十七愣是沒察覺出來。而老十七的想法則是坐山觀虎鬥,時機成熟,就可以奪得天下,暫時不想淌朱棣和侄子混戰的渾水,老朱家的人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寧王朱權像)

1399年,朱棣兵力緊張,詐稱自己窮困潦倒了,來到自己弟弟朱權的駐紮的大寧城。此時朱棣手下秘密潛入到大寧城下,朱權只讓朱棣一個人進城續一續兄弟情義,並且在大寧城住了好幾天。朱棣的人馬分批進入大寧城,和寧王手下三護衛的主要人員交往,除了金銀之外,外加成功之後的高官厚祿,這讓很多人都加入到朱棣的陣營中來。

朱棣臨行之際,寧王親自送到城外,此時伏兵四起,將寧王貼身護衛將士誅殺,而他的三護衛早就投靠了朱棣。寧王朱權一家人被脅迫到了北京城,朱棣許諾:

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寧王進入北京之後根本沒有了軍權,朱棣答應他,事成之後,兄弟兩個平分天下。這事是根本行不通的,老十七被老四忽悠了。

朱棣造反成功之後,根本沒有分給弟弟任何領土,只是答應他分封到江南的好地方過日子。寧王朱權,提了蘇州、錢塘這兩個賦稅好的地方,朱棣根本就不答應,稱這是京都要害之地,不可以分封。朱棣自己又提出了重慶、荊州、建寧、東昌(山東聊城)四個地方給自己的弟弟選擇,事後,朱棣和大臣們分析這些地方也不能分給寧王。最後把江西南昌封給了寧王,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比較窮的,寧王到達之後連府邸都沒有,將布政使的衙門改為寧王府。

至於寧王的三護衛也被朱棣的兒子、孫子們慢慢剝奪了,明英宗在位時將寧王的三護衛徹底削除了,理由是寧王牽扯到一宗謀反案。朱棣還派人捏造寧王用巫蠱之術陷害朱棣,結果查無此事。實際上朱棣給自己弟弟上眼藥,不要有什麼不軌的行為。

朱棣可把自己的弟弟套路苦了,寧王的子孫也嫉恨朱棣及其後世的皇帝。(朱棣像)

寧王朱宸濠謀反也是被明武宗套路了?

寧王朱宸濠按照輩分來說,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曾祖父,他想造反沒有多少勢力的,必須要恢復寧王的三護衛,這樣才可以明目張膽的養兵,不然是不可能擁有眾多的兵力的。

不管是寧王朱宸濠給大太監劉瑾送禮,還是給明武宗的寵臣錢寧送禮,要想恢復三護衛這樣的大事,必須得到明武宗的首肯,別以為明武宗好像什麼事也不管一樣,最高決定權這樣的大事從不放手。

1514年,寧王朱宸濠被恢復了三護衛,朝廷可以發放必要的軍需和軍費給寧王三護衛的軍隊了,這事明武宗應該是一清二楚的,這是獨一無二恢復三護衛實際軍力的特例。

明武宗的想法是要想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既然寧王朱宸濠想要分一分朱家的天下,先讓你恢復一些軍力,然後明武宗可以名正言順的去征討,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才是明武宗想要的結果。(寧王朱宸濠影視形象)

其實,寧王朱宸濠的謀士曾經在1517年特別提醒過他,要等明武宗去世之後起兵自己稱“皇帝”,那時起兵的勝算應該是非常大的。


明武宗朱厚照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一直沒有後代。1519年,寧王朱宸濠曾經要求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北京,以太子的名義在太廟祭祀,而且朱宸濠曾經明確要求移居紫禁城,都被當地官員和朝中的官員壓下了。這麼過分的要求明武宗居然不管,而且讓他招兵買馬,繼續壯大力量。

1519年,終於明武宗手下的兩派人馬產生了激烈交鋒,江彬和宦官張忠等攻擊錢寧和宦官臧賢等人,明武宗感覺狀況緊急了,下令讓駙馬都尉崔元等人去南昌收繳寧王的三護衛、將侵佔百姓的田地歸還,早早得到消息的寧王急急忙忙造反起兵了。

1519年7月10日,寧王朱宸濠發佈了一個十分搞笑的起兵通告,他稱明武宗朱厚照是一個平民的孩子,弘治皇帝(朱厚照的父親)被太監李廣欺騙了,他要起兵奪下皇帝之位,恢復朱家真正的江山

其實,寧王朱宸濠造反應該也是被明武宗套路了,就是讓他自我膨脹,然後解決掉他,除去封國。

並不可笑的明武宗擒寧王。

寧王造反,本來沒有王守仁什麼事,他卻主動召集了一批軍隊,包括一些“土兵”,專門靠打仗賺錢的僱傭兵。王守仁主力進攻寧王的根據地南昌,並很快攻破,而寧王的部隊正在進攻安慶,不聽勸阻的寧王撤軍南下想恢復南昌的地盤,犯了兵家大忌。一戰被王守仁俘虜全部主要人員,包括寧王、寧王世子等手下主要將領,時間僅僅為43天。(王守仁像,又稱王陽明,消滅寧王叛軍)

王守仁打了勝仗,明武宗朱厚照老不願意了,他壓住奏捷的上書不發,召集軍馬親自出徵,而且大軍一路直奔南京。

王守仁想著押送寧王朱宸濠到南京獻俘給明武宗,明武宗不吃這一套。手下權臣命令他將寧王朱宸濠釋放,並讓他在鄱陽湖率軍,明武宗親自率軍擊敗並擒獲他,彰顯自己的武功。最終王守仁想出了一招,奏疏中根本不提自己和手下人如何擒獲凝望的事情,而是說在大將軍朱壽的英明指揮下,一路順利擒獲了寧王。朱壽是明武宗朱厚照給自己起的世俗姓名,經常以朱壽之名行走在邊關和京城中。這一招果然奏效,明武宗下詔讓朱壽把寧王朱宸濠押送南京獻俘。

到了南京之後,明武宗一幫權臣都衣甲鮮明,圍城一圈子,把朱宸濠放了,給他穿上鎧甲,然後明武宗上陣又抓了寧王一次,算是明武宗擒獲了寧王。

寧王朱宸濠在通州被處死,挫骨揚灰,封國被撤除。


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兩兄弟的百年恩怨最終徹底解決了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寧王,原為朱元璋第17子、寧王朱權。朱權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共反建文帝,後被朱棣改封南昌加以迫害,鬱鬱而終。此處為其五世孫朱宸濠。朱宸濠繼承寧王爵位後,在方士鼓動下,於封地南昌蠢蠢欲動,企圖以明武宗無子嗣取而代之。

為此,他與手下密謀反叛。他勾結宦官,重獲藩王親兵護衛特權。掠奪民因,蓄養死士,私造兵甲。1519年6月14日,因陰謀暴露,他索性公開叛亂,詐稱明武宗非其父明孝宗親生,自己奉太后密旨入朝監國。其後,他殺死江西巡撫等人,集結重兵,遍發檄文指斥當今,攻佔南康等地,準備攻取南京後北伐。

由於判斷失誤,叛軍被贛南巡撫王守仁等擊敗,歷時43日的“寧王之亂”被平定。寧王父子及謀士被擒。年末,朱宸濠在通州被明武宗處死,藩地被除。

綜上所述,朱宸濠謀反時,已是朱權五世孫,顯然談不上覆仇,目的僅在於爭奪皇位。


2許雲輝


我的答案:寧王朱宸濠叛亂,並不是為了給他祖先朱權報仇。當時朝局混亂,宦官專權,明武宗還沒有太子。這一切有利的條件,助長了寧王的野心,他真正的目的是奪取皇位。可惜朱宸濠高估了自己,籌謀許久的起兵謀反行動,一個多月便被王守仁搞定了。

寧王的祖先與朱棣的過節

朱宸濠的祖先和明武宗的祖先,分別時朱權和朱棣,二人在靖難之役的前後,確實有過節。但是到了朱宸濠和明武宗這一輩,好幾代都過去了,而且兩人也都是朱元璋的後代,說是為了朱權報仇,也只是個幌子。

朱棣謀反前,朱權很有實力,手握八萬雄兵,戰車六千多,經常出塞外作戰,謀略驍勇都很出眾。建文帝削藩開始,朱權成為了朱允炆和朱棣都想爭奪的勢力。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帝害怕朱權投向朱棣,便召他回京,結果朱權並有去,卻被朱棣撿了個便宜。朱棣能成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既有謀略,又不要臉。他假裝向朱權求救,朱權也以禮相待,朱棣這人不厚道,直接設計把朱權綁了。讓朱權和他的手下為自己所用,還說什麼等大事成功了,我和你一起分天下。這話,一般人都不能信,更別說被脅迫的朱權了。

朱棣稱帝后,翻臉不認人,著手收拾這些藩王。朱權被遷到了南昌,手下的士兵也沒剩多少。為了活命不受猜忌,朱權行事低調,整日裡喝喝酒、彈彈琴,就這樣活到死。

朱宸濠起兵謀反的有利條件

  • 有利條件之一,明武宗昏庸。明武宗繼位以來,啥正事沒幹,整日裡沉迷於聲色之中。遊山玩水需要錢,皇帝旅遊更得需要錢,明朝的財政儲備就這樣被他越弄越少。皇帝一昏庸,權臣或者宦官就要崛起。而明朝的政治背景決定了,專權的一般都是宦官集團。明武宗寵幸的宦官是劉瑾,對他的行為極其縱容,大臣的諫言也置若罔聞。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八虎”掌握權柄,魚肉百姓,禍亂朝綱。因此,明武宗統治下的明朝,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 有利條件二,宦官與文官相鬥。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持續鬥爭,是明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如果朱元璋知道他死後宦官權勢這麼大,估計也要氣的吐血。明武宗寵幸宦官,宦官因此得勢,憑藉著皇帝的信任,挾持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是一種相互鬥爭,又相互制約的關係。歷代王朝的衰落,無非是內憂和外患。內憂的起點,往往就是皇帝的昏庸和朝廷的內耗。因此,明武宗時期的內耗,對明朝的衰落起了一定催化作用,也給了朱宸濠起兵的機會。

  • 有利條件三,各地起義不斷。皇帝昏庸,朝政腐敗,導致社會各階層矛盾尖銳。受害最深的,是貧苦農民。明武宗時期,全國多地武裝起義,反抗朝廷。明朝起義禍亂中,江西又最為嚴重。從正德二年到正德十年間,每隔一兩年就有起義爆發。打敗了朱宸濠的王守仁,在正德十年便平定過江西詹師富的起義。雖然起義都失敗了,但對明朝的社會穩定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朱宸濠起兵的目的,實為覬覦皇位,並非復仇

明武宗時期的腐敗,和一系列衍生的社會問題,給了朱宸濠起兵的條件。但如果他沒有覬覦皇位,也不會趁亂謀反。

明武宗沒有太子,這間接催化了朱宸濠覬覦皇位的野心。自己蓋了一個陽春書院,還起名為離宮,說明他早就想當皇帝了。如果單單為了報仇,他也不會暗地裡搞這些皇帝的排場,暗度陳倉謀劃起兵才是應該做的。再加上無良術師李自然的殷勤恭維,說朱宸濠有天子之命,蓋陽春書院,就是因為術士說城東南有天子氣。謀反還沒開始,朱宸濠的心裡已經開始過著當皇帝的癮呢。

有了謀反的心思,加之心腹的恭維,朱宸濠的自我膨脹一發不可收拾。謀反需要細心籌劃,他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對內,清除了反對自己的官員,防止他們成為自己的絆腳石。對大明朝廷,積極籠絡官員,時刻刺探情報。打仗需要軍隊,他先是積極擴張了自己的護衛規模,緊接著籠絡地方勢力擴充軍事力量。

在他看來,時機成熟了,一切也準備妥當,再也安奈不住自己當皇帝的野心,遂起兵造反。可是他太自信了,也沒什麼軍事才能,偏偏又是王守仁來收拾他。王守仁本身才能就不錯,還有平定起義的作戰經驗。結果,朱宸濠籌謀許久的謀反行為,一個多月便被平定了。不知道他後不後悔,老老實實當自己的寧王不好麼?

小結

朱宸濠雖為朱權的五世孫,但他可沒那個心思為老祖宗復仇。都是老朱家的內鬥,況且朱權只是權勢小了點,命還在,復仇怎麼都談不上。真正促使他謀反的,還是他的野心,和明武宗時期腐朽的朝政所致。當然,朱宸濠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但安穩享樂的生活沒了,連小命也丟了,真不如自己的老祖宗朱權識時務。


執古論今


在明朝建文帝即位之後,為了讓老朱家的江山可以千秋萬代,所以建文帝就急不可耐的發生了削藩事件。

而這一次的事情確實讓老朱家的江山更穩定了,但是大明的天子卻換了人,從建文帝直接換成了朱棣。

當時身為燕王的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自己手上幾乎是要兵沒兵,要錢沒錢。

於是朱棣就找到了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寧王朱權,跟他喝了一晚上的酒,然後第二天自己的所有手下莫名其妙的就跟著朱棣一起跑去打天下了。

當然了這件事真要說寧王一點也不知情就說不過去了,並且當時朱棣還跟朱權一起約定好等自己奪得大權之後,會跟朱權一起平分天下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朱權才會把自己手中的兵權全部讓給了朱棣,當然了更多的原因就是自己也想反抗建文帝,但是卻又怕失敗之後的萬劫不復。

所以才會把機會讓給朱棣,萬一要是成功了,自己也可以得到一半的天下,其實這個買賣相當的合算。

然後朱權就開始在自己的家裡各種的等消息,可是等到朱棣謀奪了大明的天下之後,卻反悔了。

當時承諾給自己平分半壁江山的,現在這些話全部都成了廢話,並且還把寧王給分到了一個江西南昌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瞬間寧王就不開心了,但是對比了一下自己的實力後,果斷認慫,就好像當年被建文帝壓制的不敢動彈一樣。

但是寧王一直都不開心,認為是朱棣騙了自己,如果當年不是自己支援他的兵馬,怎麼可能輕易的奪得天下呢。

於是就把這件事當成了家訓,然後給自己的後代子孫各種的講,反正就是朱棣對不起自己,等自己的孩子將來強大了之後,幫自己找回場子。

然後就是寧王后代子孫一直在自己的心裡記著這麼一個心結。

說實話這件事其實就是朱權自己內心當中的一個心結而已,就是認為朱棣騙了自己,真要給他半壁江山,他也不敢要,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

沒想到自己的子孫後代當中,還真有人拿這件事當回事了,並且還自大的認為可以像當年的朱棣一樣,直接將朱厚照取而代之。

實際上此時的寧王跟當年的寧王差得不是一點半點,雖說當年的寧王也比較膽小怕事,但是最起碼還有腦子,可這一代的寧王連腦子都沒有,一場叛亂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其實這件事聽起來好像是寧王為了給自己的祖先報仇,實際上就是想把當年朱棣的事重演一遍而已,說白了就是自己的權力慾望過於膨脹,然後在衝動中被人打成渣渣的一件事。


虎頭山小妖


在明朝的歷史上藩王叛亂並不多,而且能成功的也只有朱棣了。朱棣登基後,對明朝的藩王進行了進一步的限制,使得藩王的權力進一步得到了限制。再也沒有藩王能複製朱棣的成功模式,自以後,明朝也只有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不過這兩起叛亂都很快被平亂較為著名,只不過被王守仁很快平定,而且明武宗朱厚照也御駕親征,最終在這裡落水生病,一命嗚呼。所以說寧王之亂影響巨大。

我們先來看看寧王之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寧王名朱宸濠,所以寧王叛亂又稱宸濠之亂,朱宸濠是朱元璋的五世孫,起初,封為上高王。弘治十年襲封於南昌,弘治十二年襲封寧王。早有反心,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三日是朱宸濠的生日,很多官員來給他拜賀,朱宸濠決定趁著這個機會發動蓄謀已久的叛亂。當時朱宸濠謊稱:“皇太后有密旨, 命令我起兵入朝監國。”江西巡撫孫遂立即“密旨在哪裡?”朱宸濠:“這你不必多間, 我現在去南京,你肯保駕嗎?”孫燧和按察司副使許逵當即大罵朱宸濠反賊,被朱宸濠所殺。

寧王朱宸濠的這一招鎮住了很多人,參政王綸、布政使梁宸、按察使楊璋等歸附朱宸濠。朱宸濠立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大元帥,號稱有十萬大軍,正式起兵造反。當然了朱宸濠起兵造反也有人反對,他的妃子婁氏就極力反對,可是被朱宸濠給無視了。

七月初一,朱宸濠派人留守南昌城,親自率朱拱櫞、李士實、劉養正、閔廿四等六萬人,以劉吉為監軍、王綸為參贊、指揮葛江為都督,連同家眷共140多隊,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帥舟師下江,攻安慶,欲取南京,如果被他拿下南京朱宸濠就真的坐穩南方半壁了。

不過他碰到的對手是王守仁,王守仁早就察覺朱宸濠要謀反,叛亂爆發他就傳令各地派兵前來,並且他避開朱宸濠的主力,直奔朱宸濠的南昌老巢,並且順利的拿下了南昌,此時朱宸濠已經圍攻安慶半月有餘了,,安慶還沒有攻下,此時南昌失守,立刻派兵回師救援。

七月二十四日,在黃家渡大敗寧王叛兵,晚上寧王軍船停泊在黃石磯,朱宸濠下屬有人報告說“黃石磯”,他誤以為說“王失機”,立即將其殺害。次日,寧王又敗,退保樵舍(今南昌東北方向),聯舟為方陣。二十六日,王守仁指揮士卒以火相攻,朱宸濠大敗,士兵和嬪妃們死傷慘重,朱宸濠及世子、郡王、儀賓,並李士實劉養正,王綸、吳十三、凌十一等都被活捉。至此寧王之亂被平定,從他叛亂到平定只有一個多月寧王之亂就被平定。

寧王之亂被平定了,可是後續卻有很多麻煩,比如準備御駕親征的明武宗朱厚照聽說寧王之亂被平定,居然下令讓王守仁放了朱宸濠自己再抓他一次。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王守仁不得已將擒獲的朱宸濠押至南京,獻給明武宗,名曰“獻俘”,武宗與諸近侍身著戎服.擺開作戰的陣勢,將朱宸濠除去桎梏,釋放在軍隊的包圍圈中,然後伐鼓鳴金而擒之,重新給他戴上枷鎖,列於隊伍前面,作凱旋狀而歸。十二月,朱宸濠被押至南京。但明武宗直到次年十月方才班師。十二月,武宗在通州處死朱宸濠,除寧王之藩。 傳承幾百年的寧王之藩,徹底被廢除。

寧王為什麼會失敗呢,為什麼沒有能複製朱棣的成功模式呢?寧王失敗的原因,固然與其實力弱,孤立無援和不得民心有關,但也有軍事方面的失誤。顧祖禹在軍事地理鉅著《讀史方輿紀要》中分析認為,軍事佈置失當,先是沿江強攻安慶,後又回師救援南昌,前後都不進圖金陵,兩步錯棋是寧王失敗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當時如果寧王如果放棄一切強攻南京,那樣坐擁江南半壁江山一定會給朝廷帶來巨大的麻煩。

即便朝廷能最後勝利,也要付出來巨大的代價,當然了寧王失敗的原因不是咱們今天所討論的重點,我們接下來看看,寧王為什麼要叛亂?

好好的藩王不當,為什麼要做亂臣賊子,要知道寧王朱宸濠的勝算本來就不大,畢竟是以一隅對抗全國,此時並不同於當年的靖難之役,起兵的結果基本上是必敗,那麼朱宸濠為什麼還要毅然起兵早飯呢呢,其實這主要是和寧王朱宸濠的身世有關係。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第十七子朱權為寧王,封地在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靖難之役中朱權的兵多將廣,實力雄厚,被朱棣所騙,開始加入到反抗建文帝的行列中去。當時朱棣承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

朱棣得到了朱權的幫助實力飛漲,攻陷南京後朱棣登基稱帝,但是他並沒有履行當初的承諾,不僅沒平分天下給朱權,而且不允許朱權返回原來的封地,將他改封在南昌,從此寧王一派朱權死後,襲爵的是他的孫子朱奠培,朱奠培去世後他的嫡長子朱覲鈞襲爵,朱覲鈞死後他的庶子朱宸濠承襲寧王的爵位,也就是說朱宸濠是朱權的玄孫。

朱宸濠起兵造反有為他祖宗報仇的意思,畢竟當時朱棣可是許諾過要平分天下的,不共享天下就算了,還將朱權給封到南昌,削去了實權,這是朱棣違背了諾言,從這一方面來講,朱宸濠起兵造反有為他祖先朱權討回公道的意思,事實上當時朱宸濠也有這意思。

不過只打著為他祖先討回公道的旗號,未免也說不過去,畢竟朱棣和朱權都死了那麼多年,連屍身都化為渣渣了,為他討回公道,有點太遙遠了其實也和當時朝廷的黑暗和明武宗的放縱有關係。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在歷史上的風評如何,主流史書大部分是這樣記載的: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

主流史書是這樣評價的,而且朱厚照確實有點事情比較荒唐,比如重用大太監劉瑾,將朝廷弄得是烏煙瘴氣的,很多人是敢怒不敢言,有一段時間真的是奸臣得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宸濠和朝廷的權奸勾結在了一起。當時藩王都是有護衛的,寧王的被削去了護衛,所以朱宸濠就想方設法的勾結劉瑾,恢復了自己的護衛。

雖然後來劉瑾倒臺,寧王護衛被再一次削去,但是朱宸濠很跨就勾結曾經在江西擔任按察司的陸完,不僅如此朱宸濠還大肆賄賂明武宗朱厚照的親信錢寧,張銳等,給他們無數的奇珍異寶,在他們的幫助下,寧王再一次恢復護衛,可見當時朝政的黑暗。

當然了朱厚照也給寧王很大的幫助,助長了寧王的肆無忌憚,朱宸濠不僅拉攏朱厚照身邊的人,還積極的獻媚朱厚照,朱厚照喜歡新穎奇巧的玩物,朱宸濠就投其所好,不惜花費錢財,極盡奇巧向武宗進獻了兒百盞新穎面各具特色的宮燈,以參加宮中一年一度的燈節, 這些做法很討朱厚照歡心。所以對於朱宸濠朱厚照只有喜歡。

朱京濠在職期間搶奪土地。收效錢財,著盜搶動,強搶民間女子,就連官府也不敢過問,這給了朱宸濠很大便利,朱宸濠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自正德九年起朱宸濠自稱國王,稱護衛為侍衛,改令旨為聖旨,官員一縷穿朝服覲見,,並派人至廣東購買皮帳、做皮甲;私制盔甲、刀槍及火器。 此外,他還勾結強盜、流亡人員為自己賣命。借向皇上進貢為由,派手下親信藏在京城打探消息。

這些都說明朱宸濠有反意了,當然也有官員發現,正德十年十月,江西按察司副使胡世寧上書彈劾朱宸濠的所作所為,但是被朱宸濠反咬一口,說他是“離間親情”將他打入大牢,後來胡世寧差一點死在了錦衣衛大牢之中。

正德十二年寧府典寶閻順、內官劉良、陳良赴京揭發朱宸濠的不法事情,朱宸濠派人賄賂錢寧等人,此時不了了之,而告發的閻順被充軍孝陵衛,朱宸濠懷疑承奉周儀在幕後指使,於是就把周儀以及家屬60多人全被殺害。

江西巡撫孫燧察覺朱宸濠的不軌,為防不測,他加強了南昌防務,朱宸濠認為孫燧的所為是針對自己,使人買通朝中的倖臣欲將孫燧調走,同時派人送給孫燧棗黎姜芥四色果品,暗示孫燧早離江西疆界。

也就是說當時有不少的官員揭發他的不法,甚至開始防備他,但是都被他勾結朝廷中的一些實權人物給糊弄過去,甚至那些告發者,也遭殃,在這樣的環境中再也沒有人敢去冒著生命危險去告發朱宸濠,給了他極大的便利。

當然了其實寧王造反之心早就有了,他心中也堅信自己是真命天子,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造反都拿術士之言當真話,比如一個王爺站在一開著白花的樹下,上白下王,那就是一個皇帝的皇字,那就造反唄。朱宸濠沒有遇到白下面一個王字的道士,但是比這個更加厲害。

朱宸濠很早就招攬江湖術士,其中有一個叫李自然的,自稱知天命,他說朱宸濠有帝王之相,還有一個叫李日芳的,他說南昌城東南角有天子氣,他們兩個極力慫恿朱宸濠,讓朱宸濠信以為真,野心進一步擴大,內心那顆當皇帝的種子,進一步擴大,最紅走上了造反之路。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寧王造反有自身的原因,比如相信術士之言,打著為祖先討回公道的旗號,其實這些都是他的掩護而已,目的還不是為了皇位嗎?當然了他能成功造反還和當時黑暗的朝局有關係,明武宗當朝,重用佞臣,朝政昏暗,揭發朱宸濠的人居然收到了打擊,這給了寧王以機會,如果生活在洪武朝,朱宸濠連造反的機會都沒有。


天楓說


報仇?別逗了,唯一的理由就是,他覺得他能成功。

你想想啊,寧王已經是諸侯王了。造反成功,替祖先報仇,再做一個諸侯王?不可能吧?還不是黃袍加身、面南背北了?你說他造反,是為了報仇,不是為了奪天下,你會相信嗎?

反過來說,再仇深似海,如果寧王知道自己必敗,會不會舉旗造反呢?肯定不會。寧王又不是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如果說,這件事呢“替祖先報仇”有一點點關係的話,那也僅僅是用來做一個政治口號而已。不管是寧王,還是皇帝,或者任何有點思想的人,都不會相信。


棲鴻看紅樓


這裡講的寧王,應為明武宗時第五代寧王朱宸濠。

朱宕濠是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寧王朱權五世孫。

朱宸濠有奪位的野心,從他賄賂劉瑾恢復護衛來看,他做好了軍事準備,從他賄賂錢寧等人,希圖把長子送去北京,擔當武宗的嗣子來看,他也起過“文奪“的心思。

在謀圖以己子擔任太子失敗後,朱宸濠最終選擇了武裝叛亂。這其中確有皇室間淵遠流長的糾葛,更有朱宸濠個人的野心作祟。

1.朱宸濠高祖朱權的窩囊事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他被封為第一代寧王,駐大寧,朱權曾帶甲八萬,有戰車六千,所率朵顏三衛驍勇善戰,他曾多次會同諸王出塞作戰,且個人也多謀善斷。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時,十分肖想朱權的實力,恰在此時,建文帝也對他十分忌憚,特派人召他進京,但建文帝有點急於求成,朱權尚未到京,他就急忙削了他的三護衛,這讓朱權心中不快。

而朱棣也在此時前來求助,開始是痛哭流涕,繼而等到自己的兵力到來後,半是哄勸半是挾迫地將朱權弄到自己這邊、

錄棣當時說得好聽,說是將來事成之後,與之平分天下。等到他真的成了事,卻連朱權要求封到蘇州的要求也不滿足,錢塘也不行,最後把他封到南昌。就是這個樣子,朱棣及其後的二宣二帝對其也是多有防範,朱權無法,只好以文字修道自娛。

朱權的後半生,與其說是韜光養晦,不如說是窩囊自棄,他的牢騷,在私底下肯定是有的,傳到子孫耳裡也不稀奇,朱宸濠造反,有沒有為祖先出氣的原因?不一定,但可以作為藉口。

2.朱宸濠的思量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普通有志向的人會這麼說,王子皇孫朱宸濠更會這麼想,作為當初被哄騙起兵的朱權的後代,他更有這麼想的理由。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欲下江南,並且宣稱要周遊天下,引起了朝臣們的激烈反對,懷有野心的朱宸濠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朱宸濠認為自己覷到了機會,更因為前番寧夏寘鐇之亂給了他示範。九年前,寧夏安化王朱寘鐇率兵發生過叛亂,斬殺了劉瑾派往寧夏的大理寺少卿周東等人,這次叛亂雖然失敗了,但卻導致了劉瑾的倒臺。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宸濠扯起了自己稱帝的旗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