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一統天下,會不會以漢桓帝為嗣父,太廟裡會供奉哪幾個皇帝?

異史氏


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他會以兩漢繼承人自居,但絕不會以漢桓帝為嗣父,他必然是效法東漢,單獨立廟,以太祖劉邦、世祖劉秀為祖宗,他成為蜀漢的肇基之祖,後世稱呼他們就是三祖列宗,兩漢其他皇帝可以放在一個廟中共同祭祀,肯定和太祖世祖有區別的。

因為在歷史上,蜀漢的宗廟就是如此,雖然蜀漢宗廟制度記載十分簡略,還是留下蛛絲馬跡供後人窺測。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大赦,建元章武。劉備的稱帝策文聲稱“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脩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三國志》·先主傳)

從“嗣武二祖”可以看出,劉備是以太祖劉邦、世祖劉秀功業的繼承人自居了,自然是要以漢朝為正統。

劉備繼位後,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三國志裴松之曾經說過劉備自稱是景帝后裔,但世數太遠,難明昭穆,如今稱帝,不知道追認哪個漢帝為元祖,因為史料缺乏而不得知,不免令人遺憾。

蜀國滅亡時,北地王劉諶曾經哭於昭烈廟,通過這條記載可以推出,劉備死後,劉禪也效法漢明帝,單獨為劉備立廟,因此才有昭烈廟,這個也說明了,蜀漢的宗廟制度還是沿用東漢的同堂異室制度。

“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三國志》·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所以說,劉備認祖宗肯定要認,但絕不會認桓帝那樣的混球祖宗的,太埋汰自己了。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會,供奉,但不會認漢恆帝,這是他的政治招牌,區別曹魏,具體可以參考東漢太廟供奉的皇帝,劉秀本身就是劉邦的九世孫,雖然和西漢後期的皇族關係有些遠了,但是這個在劉秀看來還沒有什麼區別的,而他只有維護西漢的正統地位,才能夠證明自己的政權是西漢的延續,這個合法性也就正式存在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漢的十一位帝王自然都是會被供奉在他們的太廟中了。

同理蜀漢的太廟中除了供奉西漢的皇帝之外,東漢的這些皇帝也都是被供奉在他們位於成都的太廟中了。誰讓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人了,而且還繼承了漢代的國號,而這樣的做法也就代表著他們是正統的地位,而曹魏為什麼被稱為漢賊,道理也就在這裡了。

但是參考東漢的祭祀風波建武元年,劉秀在洛陽立廟祭祀高祖、文帝、武帝三位西漢皇帝,次年佔領長安後,才將西漢十一位皇帝統一立廟祭祀。因為漢朝實行的是“七廟制”,有了高祖、文帝、武帝廟後,再建當世皇帝的四親廟(從自己往上數四代)就行了,本來劉秀需要建立西漢元帝、成帝、平帝、哀帝就行了,但是劉秀因為私心,將四親廟建成自己這一支的四親廟(就是劉秀自己的高祖父劉買往下四代),組成了七廟。因為儒學尊重正統,東漢既然宣稱繼承西漢,就應該祭祀西漢的四位皇帝,到了建武十九年,劉秀在大臣的逼迫下,重新建立了以西漢元帝、成帝、平帝、哀帝為祭祀對象的四親廟,只是元帝在洛陽祭祀,其他三帝在長安由當地官員代為祭祀。

按說皇帝死後入太廟,劉秀應該和西漢的皇帝在一座廟中,但劉秀死後,漢明帝即位,重新建立了劉秀的世祖廟,沒有和西漢十一帝一起祭祀,以後所有的東漢皇帝死後都入世祖廟,作為劉秀一支和西漢的區別。

同樣劉備肯定也會再列一支廟。







孫小賤61015998


不會,雖然劉備被稱作劉皇叔,但是他的輩分比漢獻帝低很多輩,一般來說他有著自己的族譜,正史雖然沒多提,但是對他的身份從來都沒有疑問,他肯定會用自己的族譜去定。


歷史愛好的一個人


會供奉,會以漢桓帝為嗣父。


古代皇位更替很注重正統性、合法性。

劉皇叔劉備自詡為漢朝的繼承者,那他必須給自己一個正統合法的身份。

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中講述了劉備與漢獻帝劉協的關係“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不管是弱勢的漢獻帝想要在朝廷外給自己找一個外援還是歷史真的如此,這之後劉備即以劉皇叔自居。參考西漢的漢宣帝即位後的身份安排,漢宣帝劉病已不是以漢武帝重孫、衛太子孫、劉進子的身份繼位的。而是以漢武帝孫、漢昭帝子的身份繼位的,為什麼?因為皇位是漢昭帝傳給劉病已。漢宣帝劉病已想要追尊自己的祖父衛太子,但是遭到了朝廷群臣的激烈反對。就是因為劉病已得位不是從祖父這一支得來的,如果追尊自己祖父,他的祖父雖然做過太子,但是並沒有繼承皇位並且傳下來給他。已經坐上皇位的漢宣帝最終也不能逾越禮制,不然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皇位的正統性、合法性。最後群臣提議給祖父諡為戾太子,劉進諡為悼,按照諸侯王的標誌來,宣帝暫時接受了。


由此可知,劉皇叔劉備統一天下了,也只能以漢桓帝為嗣父,迎他進太廟供奉。


劉備和東漢的繼承者們都說自己是西漢的繼承者,劉備繼承自東漢,而他這一脈又來自西漢,所以,為了自己政權的正統合法,他必須將西漢和東漢的皇帝們接進太廟供奉。

漢朝皇帝排序:

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漢孺帝(劉嬰)、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少帝(劉懿)、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少帝(劉辯)、漢獻帝(劉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