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安史之亂時,全家避居嘉興(今浙江嘉興)。唐德宗貞元九年(793),考取進士與博學宏詞科。十一年(795),復考取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官至監察御史。順宗即位,為永貞革新重要成員,失敗後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元和十年(815)被召回,旋又出任連州(今廣東連州)刺史。累官至太子賓客。《四庫全書》收《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全唐詩》錄其詩十二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六首又五句。

《秋風引》,歌曲名稱,在《樂府詩集》中屬琴曲歌詞。這首詩當作於貞元二十一年(805)詩人被貶為朗州司馬初期。因為詩人曾被貶為朗州司馬十年、連州刺史四年,連州在衡山之南,所見秋天的景象已不典型,甚至見不到大雁。因為該詩寫始聞秋風,所以當作於任朗州司馬初期。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起句扣題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寫秋風突然吹來,第一次給詩人留下了突出印象。設問句在這裡的作用是造成突兀之勢,以吸引讀者的眼球。它並不要求回答,事實上詩中也沒有做出回答。

次句承上句從聽覺與視覺兩個方面寫風聲和隨風而過的雁群。這樣就將無形的風寫得有聲有色。“蕭蕭”是詩歌中用得比較多的疊詞,如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中的“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曹植《怨歌行》中的“北風行蕭蕭,烈烈入吾耳”,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其中難免沉澱著蕭瑟、悲涼、寂寞的情感。大雁南飛是最富有秋天特徵的現象,同時具有傳遞信息的含義,見到大雁南飛,會自然引起人們對親人的思念,併產生回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

三、四句表達了自己的寂寞之情與思歸之心。因為想家,所以睡覺很不踏實,一大早就醒了,又聽到院子裡的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他清晰地感到是應當返鄉與親人團聚的時候了,而自己卻孤零零的一個人待在外地。明末唐汝詢《唐詩解》卷二三說得好:“秋風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明人鍾惺《唐詩歸》指出:該詩“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原因是詩人被貶謫到外地,會感到特別孤獨,特別思念親友,因此對秋風、大雁這些能反映季節特徵的自然現象特別敏感,反應也會特別強烈。換句話說,詩人能最先感覺到秋天的來臨,表明他特別想家,特別想回到政治中心去發揮自己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