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靜讀資治通鑑的第

95學習筆記

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橫為質於秦以請救。秦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

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者,太子殺之,亡歸。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

秦華陽君伐楚,大破楚師,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為質於齊以請平。

——周赧王十五年,前300年

秦人伐楚,取八城。

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

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並諸侯之心,不可信也!"

懷王之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

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

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

齊湣(mǐn)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

齊相曰:"不可。郢(yǐng)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

楚人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秦王怒,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

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

《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鑑》

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叛合縱盟約,聯合出兵討伐楚國。楚王派太子羋橫到秦國作人質,以換取秦國救援。秦國派客卿通率兵援救楚國,迫使三國聯軍撤退。

前302年,楚國太子羋橫在秦國作人質期間,私下裡和秦國一名大夫發生了爭鬥,一怒之下,楚太子羋橫殺死了那名大夫,並逃回楚國。

前300年,秦國派華陽君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斬殺三萬人,其中包括楚將景缺,並奪取了楚國的襄城。楚懷王很害怕,便把太子送往齊國為質,請求和解。

《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前299年,秦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八座城邑。秦王給楚懷王寫信說:“當初,我們在黃棘盟誓,相約為兄弟之邦,您太子入質於秦,咱們關係十分融洽。但沒想到,太子欺凌並殺死了我的重臣,不僅沒個道歉,還不辭而別,這實在讓我感到憤怒,因此才派兵攻打邊境之地。現在,我聽說您又讓太子到齊國充當人質,以求和解。其實在我看來,秦、楚兩國邊境接壤,又相互通婚,關係卻惡化至此,實在無法號令其它諸侯國啊!我真心希望能和您在武關會面結盟!”

對秦王的邀約,楚懷王左右為難——赴約吧,怕再遭欺騙,不去吧,又怕導致秦國更加憤怒。

昭睢說:“大王不能去,應當抓緊調兵以加強防守。秦國是虎狼之國,有吞併各國的野心,他們的話,決不可信!”

楚懷王的兒子羋蘭卻勸其赴約,於是懷王便前往秦國。

秦王讓一名將軍假扮為秦王,並在武關埋伏重兵,楚懷王一到,便遭劫持,隨後被送往西邊的咸陽。秦國人讓楚懷王朝拜秦國章臺宮,行藩臣禮節,並逼迫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要求盟誓,秦王卻讓楚國先割地。楚懷王憤怒地說:“秦王欺騙了我,還強逼我割地!”於是不再答應任何事情,秦國便將他扣留了。

國君被扣,楚國大臣們十分擔憂,相互謀劃說:“大王被扣押於秦國,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若齊、秦兩國合謀,那楚國可就完啦!”便打算擁立一位身在國內的王子繼位。

昭睢反對說:“大王和太子都受困於外國,現在我們違背大王之命而私立他的庶出之子,不妥。”於是謊稱楚懷王去世,前往齊國要求迎回太子。

齊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挾楚國割讓淮河以北之地。”

齊相說:“不妥,若楚國另立一王,我們不僅空有人質,還落下個不義之命,受天下指責。”

那人又說:“沒關係,如果楚國另立一王,我們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給我下東國,我替你殺死太子,不然的話,我們就聯合三個國家立太子為楚王。’”

齊王最終採納了國相的意見,歸還楚太子。

楚國人立太子羋橫為楚王。

《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前298年,楚國通知秦國:“蒙社稷神靈保佑,我們楚國又有君王了。”秦王大怒,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國,斬殺五萬人,奪取了十六座城邑。

前296年,楚懷王發病,死於秦國。秦國將楚懷王靈柩送回,楚國人都對懷王感到憐惜和悲痛,彷彿死了自己的親人一般。各國諸侯也因秦國的做法而感到不滿。

品《鑑》

1

貪婪昏庸,屢屢受騙,入秦遭囚,客死他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楚懷王的悲劇,令人慨嘆,也發人深思。

2

不辨忠奸,是楚懷王悲劇的總根源。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

不知人之禍也。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

亂世之中,良臣難得,昭睢堪稱良臣。他既有遠見卓識,看出秦國有“虎狼之心”,勸楚懷王“毋行而發兵自守”,又有忠貞之義和成事之能,力排眾議,維護懷王,併成功接回太子,從而免去了諸多後患。

齊國朝廷上的討論,讓我們看到,這世上,總有人以“利”為重,也總會有人以“義”為本。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

ps:想深一層: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同的人,對“利”有不同的認識;追求“義”的人,為的,也許是更長遠的、更大的,更形而上的“利”。

《通鑑》筆記:楚懷王之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不作死,就不會死。楚國迎立新王后,又專門通知秦國,直接導致秦王惱羞成怒,這是正宗的“作死”之舉,白白葬送了楚國五萬將士和十六座城池。

本應韜光養晦,伺機而動,奈何技不如人,還硬逞強?

古往今來,在絕境賣國求生、求榮者,不在少數。然而,身陷秦國後,楚懷王在強權和要挾面前,卻能置自身安危於不顧,堅守底線,忠於社稷,保住晚節,這一點令人敬佩。

為宇宙完人甚難,大都是半節人。前面破綻,後來修補,只看歸宿處成個甚麼人,以前都饒得過。

——清·葉玉屏·《六事箴言》

更多筆記,請關注公眾號“靜讀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