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八破畫”成熟並流行於清末至民國時期,畫家描畫受損的碎紙,燃燒過泛著焦黃的書頁,蟲兒在字紙上咬食出鋸齒一般的破洞,疊在上面的紙張透出下面之上的字跡,描繪的真實可欺,被西方人稱作“幻境畫”。這是一種給人以強烈視覺感受的繪畫,它以特別的技法繪畫和構思,迷惑人的眼睛,如果不仔細看,真的會把它當作碎紙拼貼而成。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鄭達甫繪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鄭達甫繪

淵源

“八破畫”的始源與“錦灰堆”有關,王世襄在其著作《錦灰堆》的自序裡提到的,“元錢舜舉作小橫卷,畫名‘錦灰堆’,所圖乃螯鈐、蝦尾、雞、翎、蚌殼、筍籜 、蓮房等物,皆食餘剝剩,無用當棄者。竊念歷年拙作,瑣屑蕪雜,與之差似,因以《錦灰堆》名集。”“世間棄物,於所不棄”,棄物亦有其歸處。不論是八破畫,百衲衣,鋦瓷,化零為整,將碎物拼湊,也是對於“合和”的一種表達,反映中國人一種價值觀。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錢選的《錦灰堆》失傳,此圖為趙昌《錦灰堆》局部

別名

“八破畫”因其內容常為一些破損的字紙,書卷,殘破的書頁,所以還有一些別的叫法,“拾破畫”、“集破畫”、“斷簡殘編”、“打翻廢紙簍”、“什錦屏”。“八破畫”有著豐富的表現內容,帶有印刷字的書頁,繪有花鳥的扇面,拓片,人物畫的冊頁,甚至後來還出現了有洋文的標籤,但是“字紙”一直是其中的主角,為主要表現的對象,那麼“字紙”喻意著什麼呢?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習明齋賢語集膠版年畫

敬惜字紙

中國文人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敬惜字紙”的觀念。

  • 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即有“敬惜字紙”的訓導, “吾每讀聖人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 隋唐對有字的紙普遍珍惜,不僅僅限於儒家典籍,帶有文字的字紙都受到重視,唐代高僧道宣的《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給出家人的儀態行為作了一些規定,其中就要求新入沙彌“不得用文字故紙拭穢"。
  • 宋代,宋人洪邁《夷堅志》中也記載了一些關於“敬惜字紙”的果報故事。
  • 元代到明中期的“敬惜字紙”隨著“文昌君”信仰而也成為一種信仰,儒家,佛教,道教對於“敬惜字紙”皆訓教。
  • 明清時期善書流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惜字律》,等一些篇目中對敬惜字紙都有勸誡,在江南地區有成立一些“惜字會”,僱有清白的老實人去收集被丟棄的故紙,對收集的故紙有著完善的操作規範,在特設的爐子中焚燒。

雖沒有找到文字記載,可以說明“八破畫”中的“字紙”意象與“敬惜字紙”有聯繫,但是產生於“敬惜字紙”文化土壤的“八破畫”難免不受影響。“八破畫”或許是一場繪畫的遊戲,技巧令人炫目,但是將“字紙”作為表現得對象,反映的是一種深入血液的文化信仰,“敬惜字紙”的信仰潛移默化不必言明,在畫家創作時自然的選取了“字紙”這個文化符號。“八破畫”雖描繪的是殘損的廢紙,但都描繪的乾淨認真,對於字紙的恭敬可以得見,甚至有點像是宣傳畫,勸人向善,勸人敬聖惜字。

“八破樣”

“八破畫”的形式還出現在當時內畫鼻菸壺,瓷盤,瓷筆筒上,八破畫如同一種“花樣”。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同治年間制 八破畫瓷筆筒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侯長韻內畫八破圖 鼻菸瓶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光緒年制“八破畫”瓷盤

在今年陳丹青《退步》個展上,這樣一些布面油畫作品,不也是“八破樣”?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題未定之二》,布面油彩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巴洛克群像之二》,布面油彩


“敬惜字紙”——八破畫,陳丹青也畫過它

《書帖叢林之二》,布面油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