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古代文人愛梅花,更視插梅為一件清雅之事。詩人有云:

“偶得數枝梅,插向陶瓶裡。置之曲密房,注以清冷水。”——仇遠《插梅》

“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几案來。” ——楊萬里《賦瓶裡梅花》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李清照《青平樂·年年雪裡》

阮元(1764~1849)

插梅也是有講究的,枝條不宜太多、太繁,最多三兩枝,一枝最好,就像阮元所畫的這枝梅,枝少花疏,幹屈如鐵。如此,方能更好地彰顯梅花那份孤峭、冷豔、遒勁、香寒的特性。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吳昌碩(1844~1927)

他的這幅畫中,瓶裡插白梅兩枝,一濃一淡,一短一長,短枝露出瓶口,長枝旁逸而出,微微下垂,互相映襯照應,相得益彰。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梅花高潔傲骨,清氣襲人,實乃雅室清供之上品。所以也叫“梅花清供”或“歲朝清供”。這也成為了歷代畫家比較喜歡傳統題材之一。

它既是本人情趣的表達,又帶有吉祥寓意。在迎春時饋贈、懸掛,以表達經歷嚴酷之後,期盼春暖花開,人生就此生機勃勃的美好心願。

溥儒(1896~1963)

溥儒在精緻的梅瓶裡,插上了松竹梅這歲寒三友,置於案頭,賞其清逸俊秀,春意盎然之風致,以此來辭舊迎新。這便是歲朝清供。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王雪濤(1903~1982)

在瓶中供上一枝梅花,冷香馥郁,梅枝清冽。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此外,插梅花的瓶,最好是長頸口瓶,或者是大腹陶罐。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說:

“冬時插梅必須龍泉大瓶、象窯敞瓶、厚銅漢壺,高三四尺以上,投以硫黃五六錢,砍大枝梅花插供,方快人意。”

孔小瑜(1899~1894)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王震(1908~1993)

就像王震筆下的大黑陶罐,口小腹大,顯得厚重陳實,且有一種時間的滄桑感。

大陶罐插供大枝梅花,瓶梅俱佳,色香俱佳。香氣在一屋釋放,內心的快樂也盡情釋放,沉浸在大喜悅裡。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所以,小瓶有小瓶的雅緻,大瓶有大瓶的厚重,各具特色,都好。

金夢石(1869~1952)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錢瘦鐵(1897~1967)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歲暮市聲遠,插了梅花便過年。關於“插梅過年”的說法,由來已久。

鄭板橋在《寒梅圖》題的詩說“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

後來,再看到汪曾祺散文裡提到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詩曰:“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黃永玉(1924年生)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馬碩山(1963年生)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王震(1908~1993)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唐雲(1910~1993)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陳康侯(1866~1937)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潘天壽(1897~1971)

“山家除夕無多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雖是清雅,但有時也是畫家其時生活艱苦之寫照。

這幅畫作於1941年,時值戰亂,潘天壽隨校內遷,顛沛流離數年,暫得偏安重慶,任教國立藝專。

畫中篆法寫梅,仿古瓷瓶僅半,斜側入畫,瓶內白梅三兩枝,自右往左橫伸而出,屈曲崛強,復以濃苔點幹,圈梅勾蕊,輔以長題,下承曲枝,直似蛟虯凌空騰昇之勢,與後期佈局有異,處處流露乃師缶翁之影響。

快過年了,看看文人畫家筆下的插了梅花便過年

插了梅花便過年,一分古意,一份傳統,文人心境淡然而灑脫。

有一種歲月前行的義無反顧,開心也好,失落也罷,清供一枝梅,作清香四溢的珍重道別。如此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