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水盂又稱水丞、硯滴、水滴、水中盂等,是筆墨書寫時的輔助工具,主要盛放潤墨濡筆所用之水。為方便給硯池加水,通常配以精緻的小水勺,勺如花生大小,可貯水數十滴,恰好適宜一次研磨。硯滴、水滴是水盂的另一種形制,一般有兩個小孔,一個進水,一個出水。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曰:“凡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多名曰盂”。

瓷質水盂和硯滴很早就出現了,如浙江博物館所藏三國越窯青釉兔形硯滴(圖1),兔前肢捧一缽,口微啟,作飲水狀,腹中之水經口部流入缽內,再滴入硯池。兔背有一直管通中空的腹部,應為注水口,腹下有三足支撐。該硯滴設計精巧,想象豐富,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

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鎮大塘嶺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墓出土的越窯青釉蛙形水盂(圖2),盂作伏蛙狀,腹部甚鼓,頂部中心有一管狀開口。通體施青釉,釉面有細小開片,蛙頭與四肢採用貼塑工藝,再輔以劃花,形象生動。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2

蛙形水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觀賞性,後世多用之。上海博物館所展西晉青釉蛙形水盂(圖3),亦為伏蛙狀,頂部直接開口,盂下有高足。施青綠色釉,釉汁晶瑩,除貼塑蛙頭、四肢和尾外,還採用戳、劃、壓的技法,通體裝飾圓圈、細線等紋飾。蛙的神態生動,四肢張力強勁,如伏身欲跳一般,可謂盂中精品。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3

浙江省餘姚梁輝九頂山西晉太康八年(287年)墓出土的越窯青釉四系水盂(圖4),圓口,盂身扁鼓,假圈足。施玻璃質青釉,釉面光亮,口沿外有四個小系,腹部有印花網格紋。從口部造型看,應當配有蓋,如江蘇省南京市西崗出土的青釉四繫帶蓋水盂(圖5),蓋鈕塑成兩隻小鳥,時而相互梳理羽毛,時而竊竊私語,形象異常,甚為可愛,此類水盂在兩晉時期也最為常見。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4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5

南朝時蛙形水盂仍很流行,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鄉沙河出土的南朝青釉蛙形水盂(圖6),蛙嘴緊閉而鼓張,雙眼緊盯前方,重心略向後靠,四肢彎曲待躍。造型基本以青蛙形態為主,略做變化而成,較之兩晉時期盂身上貼塑蛙頭和四肢的表現方式,更為形象,亦更為有趣。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6

隋唐之後,基本以圓腹小口的水盂為主。典型者如下: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7 唐代黃釉絞胎水盂 陝西省咸陽市唐楊諫臣墓出土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8 唐代白釉水盂 河北省定州中山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9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蓮瓣紋水盂 首都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0 南宋龍泉窯青釉水盂 浙江省麗水市墓出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1 明嘉靖白地綠彩海水雲龍紋水盂 故宮博物院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2 清康熙釉裡紅花卉紋水盂 清華大學博物館 


硯滴的造型設計製作多采用“虹吸原理”,利用水位、水壓的物理方法,“塞其一孔,則一孔不洩”,科技含量較高,其功能也是為硯池添水。硯滴之造型多為仿生形制,既實用又有情趣,從這一文房案几之小物,足見古人雅量,有例如下: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3 南宋龍泉窯青釉柿形硯滴 杭州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4 元龍泉窯青釉舟形硯滴 浙江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5 元龍泉窯青釉牧牛形硯滴 泰順縣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6 元龍泉窯青釉魚形硯滴 義烏博物館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7 清乾隆青釉鍾式水丞 故宮博物院

瓷的器型——水盂(硯滴)

圖18 民國白地褐彩蛙形硯滴 邯鄲市博物館

民國時期,因人們的書寫方式改變,水盂、硯滴等逐漸式微。近代僅少數書畫家仍在使用這一文房器具,而更多的傳世品成為收藏愛好者追逐的清玩之一,成為純粹的藝術品。

後記: 窺瓷——是朋友 元寶 的微信 公眾號,他 從事瓷器學習多年,在朋友勸說下開始寫公眾號,只為了探討學習,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可以互動。這些都是作者原創,發在頭條上也是經作者本人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