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這兩年

“寶藏男孩”成為了網絡流行語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

也有一位華僑

被廣大歸僑視為“寶藏”一樣的存在

他畢生熱心教育事業和華僑社會活動

老泉州人記憶中難忘的僑光戲院

也是他倡議創辦的

他就是——
原晉江縣僑聯會主席、晉江縣副縣長——陳啟紫

千古風流 今朝“網紅”

鯉城人物影像志

陳啟紫:“寶藏”華僑赤子心 助家鄉文體興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15歲時,陳啟紫隨叔父陳大謙到印尼泗水謀生,33歲便獨自創辦“建記”咖啡食糖批發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1942年,陳啟紫因從事抗日活動被日軍逮捕,關入集中營。後經華僑界多方營救,才得釋放。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出獄後,他更加堅定,繼續支持中印(尼)人民的地下抗日鬥爭。1937年,陳啟紫因建洋樓回國,1951年國慶前夕,再次回國後,陳啟紫做了一件轟動一時的事情。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原泉州市僑聯常務副主席 郭景仁
他就在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國慶之前,他就參加印尼華僑第一批的回國觀光團,到北京來看,到了北京,他看到沿途參觀,他看到我們祖國的變化 所以萌生了要回祖國,參加建設的一個念頭,所以到了一九五三年,他就把他家當,他就把他印尼的家業全部都收起來。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1953年,陳啟紫捨棄印尼生意,毅然攜眷返國,扶持家鄉建設,不僅修建紫岫小學,讓學生免費入讀,還在鯉城金龍街道曾林社區,捐資建設啟志橋。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返鄉後,陳啟紫將帶回的大部分資金,投入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瞭解到僑鄉人民文化生活枯燥,陳啟紫便發動華僑、僑眷投資興辦文化活動場所。泉州中山南路僑光電影院、石獅華僑戲院,以及晉江、石獅燈光球場,就是在陳啟紫的倡導和促進下建成的。從戲院的捐資、基建到經營,陳啟紫都親力親為,僑光電影院落成後,成為省內最豪華、最大的影劇院,鼎盛時期,年總票房超過100萬元。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1954年春,陳啟紫當選為晉江縣僑聯會主席,1955年當選為晉江縣副縣長,成為新中國解放之後,晉江縣第一任華僑身份的縣領導。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上任後,陳啟紫全力投入發展僑務、僑聯工作,克己奉公,儉樸自持,把工資捐贈給僑聯會作為經費,生活費和旅差費都是自掏腰包。“文化大革命”中,歸僑聯合會被宣佈撤銷,人員被遣散,陳啟紫從此抑鬱成疾,於1974年逝世,享年73歲。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原泉州市僑聯常務副主席 郭景仁
特別是我們解放前,為什麼泉州地區那麼多旅外華僑,當時就是他們在家鄉生活不下去,才被迫漂流到海外去,那他們到海外去,經過奮鬥,一有積蓄,他們都會想到家鄉,想要回報生養他們的祖國,像這些老一輩華僑這種愛國愛鄉這個精神啊,就激勵我們這些僑聯工作者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回國後的二十餘年間,這位受人敬慕的華僑縣長,興學育才,輸財助餉,為推動家鄉經濟社會騰飛不懈努力,奉獻出自己的光與熱。

大部分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原來是他一手築建的

如今,由他一手營造的百年洋樓依舊留存,高新技術園區的建設也為洋樓讓了路,陳家後代接力從事僑聯工作,默默守護承載著華僑赤子情懷的洋樓,將印尼的咖啡種子,悉心培植於花園,陽光透過枝頭,新葉繁盛,正如當年洋樓興起時的那份生機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