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東江味道”也在悄悄謀變

策劃/統籌金羊網記者 陳驍鵬

今年春節,惠州人又有新地方可以享用美食了!彙集東江流域風味美食的惠州西湖百年小吃第一街——“熙湖門美食街”正施工建設中,計劃在2020年春節前啟用,將進一步弘揚惠州特色美食。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千雞宴”上一家人其樂融融 盧傑 攝

惠州,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融合多種飲食文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味飲食,冠名東江菜的惠州菜,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年關在即,過年自然離不開吃,一些特色菜、特色小吃更會勾起年味的味蕾。近日,金羊網記者走訪專家,盤點惠州人舌尖上的“年味”,發現惠州仍然沿襲著傳統的特色過年菜餚,也出現了創新的新派客家菜,備受市民歡迎。

【老傳統】講排場講意頭也講情懷

講排場:客家備宴首備雞

美食作為過年的重頭戲,惠州人不惜財力、人力、物力,儘可能地打造豐富隆重的菜餚,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根據惠州民俗專家林慧文介紹,惠州備食用之物,習慣首為備雞。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惠州經典菜東江鹽焗雞 盧傑 攝

早在農曆七月十四左右,各家各戶便開始備養過年用雞,一般是購進雞苗,舊時還多有人家自己孵育。養月餘後,雄雞施行閹術。惠州一些農村地區,在過年前一個月,就把閹雞關在雞籠中,不讓走動,便只長肉,肉質也更嫩。養到過年之時,大閹雞就會養成數斤重甚至十多斤,“看起來就像一隻小豬,”這就是民間傳統中過年的主要用雞。

大閹雞被視作“排場”的象徵,民諺中說:“年三十晚(或年初二)才知道誰排場”是指“看誰家的雞大,誰家就更體面”。一般來說,大閹雞都是白切做法,吃不完就會抹上鹽存放。一把鹽能將隱藏在雞肉深處的濃郁鮮味激發到極致,骨肉鹹香,味道濃郁,成為不少惠州人心中的記憶。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土窯雞鮮嫩爽滑,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雞的營養價值 王錠銓 攝

講意頭:茨菰生菜寓意好

除雞以外,“茨菰燜豬肉”也是一道過年必吃菜。因為在客家人看來,“茨菰”有傳宗接代、代代興旺的好意頭。

同時,年前也必須備好蔥、生菜等綠色蔬菜,“青”、“生”寓意生龍活虎、朝氣蓬勃。一般而言,惠州人習慣用生菜來包“茨菰豬肉”,將其一口咬下。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過年大菜“茨菰燜豬肉” 盧傑 攝

惠州年夜飯還非常講究數量,一般為“十大碗”,寓意著“十全十美、團團圓圓”。

講情懷:小吃糕粄不能少

過年前,惠州人還有“開油鍋”儀式,糖環、油角、蛋散、牛耳朵等油炸小吃是無數惠州人兒時的“年味”。

市民老李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前夕,每家每戶的女人們便圍在一起做糖環,剛出爐的糖環需要先祭拜,而嘴饞的小孩子哪裡顧得了那麼多,總忍不住把剛出爐的糖環偷偷抓一把,邊吃邊玩,煞是熱鬧。“這些傳統小吃、糕粄每年過年都要吃,這是惠州人專屬的‘過年情懷’,缺了就不叫過年。”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正在進行“回油”工序的油炸小吃 王錠銓 攝

【新變化】新派客家菜俘獲老食客

隨著時代發展,過年的儀式感越來越淡,但是人們依然追求著傳統記憶中的惠州味道,“因此惠州以前過年的飲食習慣,如大閹雞、茨菰燜豬肉等菜品基本都還保留著。”林慧文說道。

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飲食更加註重健康,便加入了更加新鮮高品質的食材。如,在煮鵝的同時會加入“水魚”等高端食材;在以三牲、三鳥為主的“十大碗”中,也增加了不少高檔的海鮮。

為了能夠更省時省力,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外面吃年夜飯。在惠州西湖邊的百味人生餐飲店備受老惠州人青睞。據老闆黃潤文介紹,今年的年夜飯一經推出,便搶購一空。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千雞宴”上展出惠州傳統美食 盧傑 攝

百味人生餐飲店推出的年夜飯套餐中,傳統過年的“意頭菜”仍必不可少。但隨著現代人的口味在變化,客家菜也在不斷地創新。

黃潤文介紹,百味人生貫徹“本地的食材、別派的手法”的全新理念,通過尋找當地應時應季最有代表性的食材,用粵菜的製作方式來烹飪客家菜。經過創新交融,客家菜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虜獲了不少惠州老食客的心。

【文脈探源】

惠州自古是“粵菜重鎮”

惠州自隋代設循州府以後,一直是“嶺南名都”“粵菜重鎮”,其歷史文化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據文史資料記載,惠州的發展史和其特殊的地域條件,形成了民間傳統的風俗文化與飲食習慣。一是古代的北方軍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遷循州一帶;二是惠州又處於粵東中南部,恰好是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客、閩南)的夾縫之間,惠州深受三大語系的影響,使得飲食習慣也形成了一種“兼容幷蓄、風姿獨異”的特徵。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千雞宴現場 盧傑 攝

此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惠州豐饒的物產。荔枝、柑橘、龍眼等水果品種繁多;青蒿、金線蓮、石斛等中藥材珍稀名貴;梅萊、酥醪萊、毛茶、山茶等物產富有地方特色;赤岸蠔、小桂青口、魷魚等海產品豐富多樣。

在千百年的實踐中,惠州人依託自己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和日積月累的各種經驗,對各種物產進行再加工,形成獨特豐富的飲食文化和日常物用。如酥醪菜、阿嬤叫、東江蜆、梅菜扣肉、橫瀝湯粉、博羅山茶等眾多頗具惠州元素的特色飲食和物產。

在一些特色美食上,惠州還受到了佛教和道教影響。一直以來,民間信道信佛者眾,由於宗教文化的影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道佛兩家的一些做法,如年初一食齋的習俗。林慧文介紹,“醃鹹雞”的做法可能由此而來。因為年三十吃剩的“閹雞”,年初一不能吃,所以就用鹽保存,無意中竟成為一道經典的美食。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集東江飲食精華之大成的“千雞宴”,吸引了來自各地的遊客 黎偉仁 攝

【現實困境】

23年製作特色小吃,後繼無人恐失傳

糖環、油角、蛋散、扭麻、牛耳朵等,是老惠州過年時桌上必備的傳統食品。在惠州市區歷史文化街區金帶街內,有一家“年年新糕點店”,多年來始終堅守著惠州傳統手藝製作傳統小吃,現在創始一代人已逐漸老去,子女不願繼續傳承成為老李心頭的遺憾。

一靠近糕點店,立馬香氣撲鼻。門外,擺放著好幾個鐵桶,裝著糖環、蛋散、牛耳朵、雞仔餅等各式油炸小吃。不到20平方米的作坊,坐滿了七八位臨聘的工作人員,她們在忙碌卻有序地製作著各類油炸小吃,說說笑笑,但是手腳利索,很快就炸出了一盤盤小吃,空氣中滿是濃香。

創始人老李今年53歲,已經開店20餘年。“年年新糕點店”店鋪說不上太大,也沒有裝修可言,更沒有過多的宣傳,但這個“老字號”酒香不怕巷子深,農曆新年前客如雲來。“基本上都是附近的老熟人來買,移居廣州深圳的老惠州人會通過微信買,然後郵寄過去。”老李介紹,大概每年可以賣出兩三噸,基本可以維持生活需求。

传统“东江味道”也在悄悄谋变

“年年新糕點店”店鋪創始人老李正在製作油炸小吃 王錠銓 攝

“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開火做,而且每家做的味道都不一樣。”老李介紹,他的製作工藝來自母親,保留著小時候的味道。他說,油炸小吃手工製作複雜,而且炸好後,一般要封存放上半個月,讓其冷透了才好吃,行話稱之為“回油”。

因為經常要起早貪黑太辛苦,收入也不高,所以老李的兒子不願傳承這一技藝。“現在我也有了一點年紀,這兩年體力開始跟不上,實在不行就只能關店了。”老李無奈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