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功武村,樂在粉牆黛瓦間


遊功武村,樂在粉牆黛瓦間

功武村古建築群。

想逃離都市喧囂,到鄉村探尋古村落的粉牆黛瓦,以及背後的故事,可以到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逛逛。功武村現存上千間古民居房屋、10餘座院落等明清古建築群。這裡沒有大都市的車水馬龍,這裡只有一種悠哉的慢生活。古宅,古道,小溪,竹林……如同一個古時代的村落,來一場穿越般的體驗吧。

古碼頭成就功武村繁華

功武村的廖氏族人來自江西,建村於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南宋太尉廖金鳳之子廖剩甫從龍門的菱角塘遷往功武開居,因祖先皆以武功文德起家,遂賦新家地址為功武村。

約500年前,功武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小商埠。功武村的沙逕河邊,有一個古碼頭——功武古渡口,原是廣州到龍門水路客商往來的必經之處。古代來往的船隻就在古碼頭停泊和開航,古碼頭成就了功武村的繁華。

從古碼頭到功武村,有一條古商業街——正街,正街是功武村古時的商業區,長約約600米,寬約3米。正街的地面上鋪設的是青磚,中間高兩側低,猶如龍脊,故又稱龍街。正街兩側,仍有古色古香古建築。現存的古建築中,還能看到有著古代商鋪印記的“鋪鍘頭”,是擺賣貨物用的,相當於現在的櫃檯。

廖氏宗祠內建有接旨亭

正街乃功武村的中軸線,廖氏宗祠就在正街上。廖氏宗祠是一座四進五開間的建築,始建於清代,清末時曾作為私塾使用。宗祠磚木結構,硬山頂,灰塑龍船脊,有人物花草鰲魚灰雕,人字垂脊下有瓷質獅坐鎮。大門兩側設有兩石簷柱,柱礎為瓜狀石雕圖案。兩側各有一個由花崗岩構成的平臺,是為前來化緣的和尚準備的。

廖氏宗祠正大門牆壁是由花崗岩石料築成。大門上方陽刻“廖氏宗祠”匾額。踏進大門,迎面是一面屏門。庭院的空地有一座四石柱歇山頂的接旨亭。接旨亭四石柱是八角形,柱礎雕刻有如意、蝙蝠等吉祥圖案。廖氏族人在祠堂庭院內專門修建了一個接旨亭,說明廖氏在當時是一個望族,不時能接到皇帝聖旨。據瞭解,功武村的廖氏族人,的確是人才輩出。廖氏先人廖金鳳於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考上進士,初為增城縣令,後從戎,官至太尉;廖明儀官至廣東府左副都元帥,兼管參謀,人稱廖元帥。廖南山、廖蘭窗也皆為武官。

五宅古堡可居住整村人

從廖氏宗祠出來,走過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就來到了五宅圍。五宅圍,因是廖氏後人廖蘭窗第五子廖雲谷(明代秀才)在此開居,故取名“五宅”。在五宅圍內,設有一個雲谷廖公祠。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廖雲谷後裔廖觀科舉高中進士,後廖觀將五宅圍按進士格式進行擴建,1667年,修築碉樓,故五宅圍又名進士圍。

五宅圍以進士第、碉樓為中軸線,兩側的民居聯排佈置,呈“梳式”佈局,四周圍以高牆,加上碉樓的守望和防禦,是典型的廣府建築風格。

進士第(俗稱官廳)五進五開間,通面闊23.6米,通進深56.3米。二進堂中懸掛一塊木質“菑畬堂”橫匾(菑畲,耕耘之意)。五宅圍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四層樓高的碉樓式建築,名為五宅古堡。整個古堡方方正正,沒有大窗戶,每層樓只有數個小窗眼,看上去格外嚴實牢固。據瞭解,功武村村民當初修建古堡,一為防洪,二為防外人打劫。古堡的每一層空間都被分割為多個小房室,據說當時古堡住得下整村人。

書室遍佈村中各處

據瞭解,功武村自明代就自辦私塾、建書室、聘名師,以教育子孫。功武村五宅有杏春書室、宜休書室、璞軒書室,六宅有梅堪書室,二宅有進棧書室,三光樓的函樂書室、小莘墅書室等,書室遍佈村中各地。杏春書室始建於清朝初期,佔地面積約330平方米。其大門牆面是2米多高的紅砂岩,青磚砌牆,氣派壯觀。

2014年5月,香溪堡旅遊區斥資聘請古建築修復專家,用了近10個月時間,將杏春書室的原貌恢復,於2015年4月杏春書室對外正式開放。恢復原貌的杏春書室,整體佈局完美,大氣莊嚴的課室,小巧的書閣,開闊的天井及先生的生活起居客廳、房間等。書室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向人們呈現出古代書室的真實面貌。

如今,書室的朗讀書聲已經遠去,惟有書室讓人懷念曾經的書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