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人」用“美篇”記錄扶貧故事——記鎮安縣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

「商洛人」用“美篇”記錄扶貧故事——記鎮安縣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


“6月22日,村上邀請陝西十大愛心人士、商洛市道德模範馬華來村上,給幹部群眾做了一場勵志講座,在場的人受到了一次克服困難、自我發展、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的教育!”
  “7月26日,以愛心超市積分兌換物品方式獎勵見義勇為人員趙彥博……”
  “7月21日,我們村舉行了‘愛心扶貧·惠澤鄉親’募捐活動,5家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共計71800元,還有兩位家鄉熱心人士為村公益事業爭取資金6萬元,這麼多人都在關心支持我們,我們自己更要好好幹。”
  “9月21日,‘月圓故鄉·情繫漁坪’主題晚會彩排,老年協會及舞蹈愛好者加緊排練節目,我們村幹部也積極參與,帶頭表演,我自編自演了《懶漢脫貧》,大家別提心裡有多高興了。”……
  這是鎮安縣高峰鎮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在“美篇”上記錄下的一篇篇扶貧故事。“美篇”是一款圖文編輯工具,可以像公眾號一樣,在朋友圈發送圖文並茂的文章。張福成利用互聯網記錄下漁坪村脫貧攻堅路上的真實故事,記錄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過朋友圈的不斷轉發,許多朋友為他的扶貧工作獻計獻策,併為貧困家庭伸出援助之手。


  2017年9月20日,張福成將第一篇圖配文工作動態發佈在“美篇”上。過去的兩年中,他已經在“美篇”平臺上發佈了393篇工作動態,樸實的文字和鮮活的圖片,收穫了4.8萬閱讀量,他的美篇也成為漁坪村脫貧攻堅的重要檔案庫。


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漁坪

“這是我到四組走訪貧困戶時看到的情形,劉章記的母親童配雲多年癱瘓在床,日子過得非常困難。當時,我用手機拍了幾張他家的照片,並配了文字在‘美篇’裡編髮,許多朋友看到後很震撼,紛紛聯繫捐款渠道,捐獻愛心。”張福成說。
  童配雲今年70多歲,長年臥床不起,靠著低保生活,劉章記手部殘疾只能做些零活兒。看到張福成編髮的信息後,在外地的親戚朋友紛紛聯繫他,表示願意幫助童配雲。張福成感受到了網絡的方便快捷,以及透過屏幕傳來的濃濃的人情味。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漁坪,關注漁坪,支持漁坪。
  “樹綠花香柳隨風,泉水輕淌細無聲。風土人情樂融融,唯有漁坪景色濃。”2018年4月1日,24張各色花朵爭奇鬥豔、漁坪村風景及美食的照片吸引了660人點擊;9月20日,一篇題為“一位‘特殊裝備’的扶貧幹部”,吸引了912人的目光。


  這些“美篇”都出自張福成之手。說起“特殊裝備”,他津津樂道:“那天早晨下著雨,我們村的扶貧幹部柳芳延騎著摩托車到村上來了,戴著頭盔,腿上捆綁著護膝,小腿上繫著紅色塑料袋,風雨兼程的樣子既有趣又叫人感動,我就想著發出來讓大家看看。”
  今年9月7日,“精英迴流·月圓故鄉”懇談會請到了漁坪籍在外的部分成功人士,參觀後的座談,大家感觸頗深,積極參與了“我為漁坪發展獻一策”活動,張福成藉此機會收集到15條可行建議。鎮、村和包扶單位負責人希望成功人士把好經驗、好項目和先進技術帶回家鄉,為漁坪建設貢獻力量。張福成將產業示範基地、三組環境整治示範點、陽坡產業路群眾活動場地等展現村莊變化的圖片和懇談會照片發佈在“美篇”上,引發上千人閱讀。說到“精英迴流”,其實張福成也有在外闖蕩的經歷,“外出是迫不得已,但總有人能幹出名堂。小小的成功能給自己帶來更高品質的生活,如果要為更多的人帶去幸福,腦子裡第一個念頭,還是我能為生養自己的家鄉做點什麼。”


不當老闆回村當支書

張福成今年39歲,漁坪村3組人。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靠著兩三畝地維持生計,家庭的窘境迫使他很早就擔負起養家的責任。在磚廠、建築隊打工三年後,他總在心裡琢磨:幹活兒不能固定,收入沒辦法保證,這種零碎的務工不是長久之計。1996年,渭南市扶貧職業技校在山區招生,張福成決定去學一門技術,憑手藝吃飯。他在學校不僅學習了烹飪技術,還學習了酒店管理課程,畢業後被分配到石家莊外貿大學,在後廚幹了一年。此後,他越來越意識到文化素養和個人技能的重要性,又輾轉北京、新疆、廣東多地學習、提升自己。
  新疆的冬天,寒意刺骨,張福成覺得五臟六腑都受到強烈擠壓,神經被麻痺,頭腦都有點不清醒了,何況他還住在地下室。不論環境如何糟糕,身在何方,他都踏踏實實做事,總能得到管理層的賞識和信任。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張福成回到家鄉,在縣城開過餃子館,在酒店幹過大堂經理,還在西安開過三汁燜鍋店。因為有一定的人脈,且對本地情況熟悉,2013年起張福成開始跑項目包勞務,憑藉踏實誠信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
  2017年,高峰鎮黨委入戶徵求原任村幹部、老黨員及群眾意見,大家一致想讓張福成回來負責村黨支部工作。高峰鎮黨委也看中他的經歷與為人,徵求意見時向他拋出3個問題:“你的時間能不能保證投入在村上?”“村上有工程建設,你會參與其中嗎?”“村子發展了,村民獲利了,你會想要分一杯羹嗎?”張福成打定主意不計個人得失,為自己的家鄉盡最大努力多做貢獻。


  在生養自己的地方當幹部,張福成心想,即使只幹一屆,也要幹出一點名堂。懷著對這份工作的珍視和熱愛,他每天都將工作記錄在“工作日記”上。在駐村第一書記舒建軍的建議下,他開始了用“美篇”記錄工作動態。這些對過去工作與人生經歷的彙總,張福成閒時在手機上翻閱,酸甜苦辣就會湧上心頭。“回頭看時能發現工作中的不足、自身的短板和存在的問題,也激勵著我下定決心做好群眾工作,從根本上化解群眾的怨氣,從而取得群眾的信任,把黨和政府對群眾的關心落到實處。”張福成說。


脫貧路上的酸甜苦辣

2017年張福成回到漁坪村時,這個深度貧困村連一條水泥路都沒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與自己之前去過的許多地方簡直是天壤之別,他心裡酸溜溜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水泥路通至村主要活動場所,3座吊橋進行了維修,新修通組產業路3條計10.5公里,2018年核查時,全村各項脫貧指標均已達標。
  “安裝路燈100多盞,積極爭取的農村電網改造項目,目前已經完成80%。”張福成任村支書期間,能把農網改造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供電所的同志都覺得不可思議。此前多次做群眾工作,想早點做這個事兒,結果都是僵持不下,施工沒法兒進行。這個事情能辦成,大家都想象得到張福成所受的那份罪。“栽杆要佔地,架線要伐樹,有些人指著我的鼻子罵,有人冷嘲熱諷、背後議論,我只是低下頭認真地把事做好。”工作中,面對村民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謾罵,張福成心裡也會感到委屈,但他每次都默默承受下來,從沒和群眾紅過臉。他笑稱自己這股勁兒都是以前在外磨鍊出來的:“在異地他鄉的時候,看多了橫眉冷眼,習慣了人情冷暖,回到漁坪做事,什麼都能忍受。只有事情做成群眾受益,疙瘩自然就解開了。”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張福成和群眾一起幹,以前種麥子玉米每畝產值300多元,如今發展牡丹,每畝產值可達1000元。村上發展了1186畝牡丹,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4萬元收益。土地產值顯著提高,錢包鼓了,大家樂了,村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名幹部群眾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7年,漁坪村村集體經濟積累不足1萬元,如今,以光伏、互助資金、三代四聯分紅為主的村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張福成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300KW的光伏;帶動45戶貧困戶,每戶分紅3000元,已到賬7萬元;互助資金協會注資51.7萬元,會員70人,貸款比例達到71.6%,協會年收入約2.2萬元;三帶四聯戶貸款入股185萬元,年分紅14.8萬元。
  政策紅利讓村民受益,如何發揮漁坪自身的自然環境優勢,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更強活力,成了張福成整日琢磨的問題。走在魚洞河邊,他突然想到魚洞河水冬暖夏涼,跟別的地方的水不一樣:“冬天有時能看到河面上緩緩冒著的白色的熱氣,夏天把腳放河裡,感覺冷得扎骨頭。”河水清澈見底,河流兩邊植被茂盛、自然環境優美,能不能搞個冷水養殖?張福成請來專家,經測量水的溫度非常適宜養殖冷水魚。村上由此確定了招商引資項目——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以魚洞河水資源入股,還能吸納漁坪村民務工。確定好合作企業後,張福成和幾名村幹部前往長安區、灃峪口關石村實地考察,瞭解企業發展狀況和實力。雙方達成一致協議,項目建設前三年每年村集體經濟收益2萬元,投產見效後每年收益3萬元。又一個好事兒落地了,大家雀躍的心備受鼓舞,村上為此成立冷水魚養殖項目推進小組,協調產業路、水等基礎設施,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做好實時檔案資料管理,保證項目平穩實施。

  今年漁坪村集體經濟收益21.3萬元,減去群眾分紅後,村集體經濟滾動發展資金6萬元。


收集身邊的感動

3組的張德榮已經68歲,去年用1萬元互助資金養了10多隻羊,一年時間就讓家裡經濟翻了身;劉典俊利用互助資金髮展蔬菜種植、育苗,妻子買來涼皮機制作手工涼皮,日子越過越紅火。張福成將他們的脫貧故事發到“美篇”上,網友紛紛點贊。

「商洛人」用“美篇”記錄扶貧故事——記鎮安縣漁坪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成

“這也是對我們幹部工作的激勵,看到村民夏天熱得汗流浹背仍埋頭苦幹的勞動場景,我們的工作更有動力!”張福成說。漁坪村總共346戶1277人,2014以來共有貧困戶102戶307人,僅2018年就有近一半貧困戶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3%。
  五保戶聾啞人張永偉一個發自內心的舉動,感動了張福成,也感動了眾多網友。他之前住的土房是多年前蓋的,又破舊又危險,前年村上出錢出力對他的房子進行了翻新、改造。為了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張永偉老人從山上找來一根長長的竹竿,栽在自己的場院裡做旗杆,連續3年在國慶節這一天,在自家門前親手升起五星紅旗,然後朝著國旗敬禮許久。去年10月1日,張福成聽到院子裡響起“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音,看到老人在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敬禮,連忙將這一幕記錄下來,製作成“美篇”發出去。“若單單是國旗,我不會感到如此驚訝與震撼,但它飄揚在一個聾啞人的院落就不一樣了,它代表著一種火熱的愛國情懷,我也感受到那種驕傲與自豪。”一位網友在留言區這樣寫道。也有眾多網友直呼:“很感動!做人就得有一顆感恩的心!”
  “有各級領導和群眾對我們工作的支持,有村上幹部齊心協力,以後的日子肯定甜比苦多!”張福成更新的關於村上經濟發展的最新一篇“美篇”,內容是村上蠶桑建園104畝,正在謀劃建設小蠶共育室,對漁坪村的美好明天充滿期待。(記者 汪瑛 田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