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西安的地名、路名有來頭大家都知道,說起來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什麼朱雀街、甜水井、下馬陵之類名氣頗大的,很少關注到北郊。其實大北城的地名也很有文化的說,可不敢小瞧了這個漢長安城的大本營……

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太華路還叫過燎原路

在“文革”期間,太華路叫燎原路。西安城角外向南北伸出的四條大街分別叫太白、太乙、太華和太嶽路,“文革”中改為援越、紅旗、燎原和星火四條路。

太華路向北可以通往華山,華山古代也叫做泰華,所以這條路就叫太華。而太嶽往北指向千陽吳山,古代稱吳山為泰嶽,所以得名。

為啥太白、太乙還有太華在“文革”後都改回了原來的名字,而星火路卻留了下來?據說這是因為每個大城市都必須有一條星火路,反映國家的“星火計劃”……

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河止西這麼怪的名字其實大有來頭

河止西和漢漕運有關。現在大家一說北郊徐家灣首先想到的是紅旗廠,其實這地界以前得名是何止西。徐家灣村西叫河止西村,東邊叫河底村、水腰村,直對著灞橋區漕渠村、新渡(現在叫新築),這就是西漢供給長安糧食的生命線,河止西就是整個這條漕河西止終端。

胡家廟辛家廟名字都是元朝留下的

胡家廟村東一帶在元代是安西王府門前街道。相傳安西王的大臣賜姓胡,在王宮西側修了家廟,所以得名。後來安西王造反,忽必烈親自來擺平,將安西王家族及其 重臣用四萬騎兵踏死,還連坐了住在安西王府北側的辛氏家族,雖然辛家官宅荒廢,但人們反而將他們家廟保留下來,就是辛家廟。

車家堡到底讀“車家堡”還是“居家堡”

“車”在這到底念啥,其實有很多爭論,專家更多的認可應該讀“居”,是關中方言的影響。在《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裡寫的就是俱家堡,在此地的老百姓大多也習慣把村名讀成“居家堡”。

紅廟坡的紅廟有個大名叫吳天官廟

在龍首原西段的坡下,明代在這個村子建了一個吳天官廟,因為牆是用紅土粉刷的,所以這個村子現在叫紅廟坡。

大白楊可是漢朝的兵器庫

大白楊村東就是漢武庫遺址,解放後還對這有過大規模發掘,發現了西漢時鐵質武器。歷史記載,出征南粵和西羌時,邊兵武器不足,就是從這地方運送武器供給前方的。

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皇帝住得比較多

古都13朝有11朝在未央建都

“秦中自古帝王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有秦、西漢、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文帝初)等11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建在未央區現境

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時髦趕得比較早

在未央區放的第一場電影是《白毛女》

1955年10月,市電教第三隊在未央宮鄉西馬寨首映電影《白毛女》,使很少見過電影的農民目睹了電影藝術的壯觀場景。

地震記得比較細

未央地界記載最早的地震是4.25級

今未央區轄域發生有史記載的第一次地震,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參考震級4.25級。

看天自古有一套

世界上最早的氣象儀器在未央

未央區轄域科技事業源遠流長。西漢時期,科技事業有一定發展。《三輔黃圖》引晉代郭緣生《述證記》載:西漢時,首都長安建有靈臺(觀象臺),臺上設“相風銅鳥”(候風儀),是世界最早的氣象儀器之一,同一時期又發明了歷史記載最早的計時儀器——銅表。

西安北郊竟還有這麼多冷知識

北郊姓王比較牛

未央地界第一大姓是王姓

據2002年統計,未央區常住人口有姓氏831個,其中單姓815個、複姓16個。轄區第一大姓是王姓。按區域分,阿房宮、三橋、張家堡為張姓最多,未央宮為李姓最多,草灘農場為武姓,六村堡、漢城、譚家、草灘、大明宮、辛家廟、渭濱、花園街等均為王姓。

自古北城比較繁華

明清時期村子建成的最多

未央區境內的村落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在全區291個自然村中,建於唐代的1個、宋代3個、元代13個、明代151個、清代120個、民國時期2個、解放後1個。

外語學得比較早

中國最早的外語學院在未央

未央區境內的教育事業起源久遠。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長安城即有高等學府——太學。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派官員百餘人在上林苑(今三橋、後圍寨一帶)辦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府,學習烏孫國語言。隋、唐時期已有蒙學、冬學。清代,境內私塾已相當普遍。

轉自:家在龍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