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與寂寞是人類重要的心理經驗,在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了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淮南子》記載:“

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羿)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在嫦娥這個神話人物身上,蘊含了寂寞與孤獨的一般意義。在自然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的關係中,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寂寞,所以就有嫦娥竊不死之藥奔月的舉動;羿是射太陽的英雄,羿為失嫦娥而“悵然有喪”,嫦娥一定也有同樣的感受;並且因為她不在人間,所以她更感到寂寞。這是一種渴望人情的寂寞;在《楚辭》中的羿,則出自另一種傳說來源,認為羿是一個荒淫的諸侯。倘若是這樣的話,那麼嫦娥奔月的動機就更為複雜,不僅僅是求生命的永恆,而且還是逃避現實的苦難。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嫦娥繪圖

那樣的話,她的這種孤獨與寂寞就更加具有情感的折磨性。嫦娥這一中國神話人物身上所蘊含的寂寞與孤獨的一般性意義,在經過歷代詩人對這一原型的情感化的重塑,使孤獨與寂寞的內容意義更加豐富和鮮明;在這些詩中我們尤其難忘的是如下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樓瓊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嫦娥奔月繪圖

在這些詩句中,除了詩人都賦予嫦娥以孤獨與寂寞的情感內涵之外,無論是《嫦娥》中的一個“”字,《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一個“”字,還是《蝶戀花·答李淑一》中的“為忠魂舞”和與“忽報人間曾伏虎”的“人間”相對應,都旨在表現對愛情親情、友情、人情的執著追求和失去的悵然與孤獨;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關心人事的世俗性和中國文化的人生關懷精神。正因為嫦娥已經成為孤獨與寂寞者的原型,因此,那些具有孤獨氣質的現代詩人就多少具有某些嫦娥情結,嫦娥情結也就深深地影響著現代詩人的詩情的表現;而那些以孤獨與寂寞為命題的詩歌,也自然而然地具有嫦娥的身影。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嫦娥繪圖

儘管在大部分詩歌裡,是並沒有嫦娥意象的出現的。表現對愛情、親情、友情、人情的執著追求和失去的悵然始終是寂寞意識的最普遍的主題。胡適的這首《蝴蝶》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嫦娥奔月繪圖

胡適研究者認為,《蝴蝶》是抒寫詩人與莎菲(陳衡哲)之間的感情的,也有的認為是詩人詠唱與同窗好友任叔永的離別之情。無論取哪一說,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對於失去愛情、親情、友情、人情的那種“孤單”感是溢於言表的。而且,從“雙雙飛上天”到“天上太孤單”的情感變化和心理衝突,明顯地看到映著“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樓瓊宇,高處不勝寒詩句中所表現的那種曲折的心理變化的影子。方敬的《雨景》則是寫一個飽經羈旅之累的“流浪人”對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的疲憊和厭倦的心境。薄暮的雨聲,西天的晚雲,屋簷下,流浪人倚門遠眺;它無聲地訴說著流浪人的那種無言名狀、孤苦無告的情緒。“像送走一個遠遊客,又像在等候誰”,讓我們看到“倚門人”不斷地處在“送走”與“等候”的那種“

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矛盾複雜的情境之中。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嫦娥

撐開舊時的油紙傘”是整首詩的亮點:“舊時”暗示離家的那一時刻,而且也在雨景中;“撐開”則是回家意識的衝動。油紙傘下的一片熟悉而陌生的小天地,使他得以暫時忘卻煩惱,追憶朦朧的回家的感覺。但是長期的漂泊,他已經“

聽熟了異鄉的雨聲”,看厭了異鄉“西天的晚雲”,對家的感覺已經被異鄉的雨水沖刷得依稀難辨了。整首詩迴盪著從一個失去親情慰藉的孤獨的心中發出的“柔弱的聲音”。(方敬:《雨景》後記)在自然的永恆和生命的短暫的關係中,人們體會到生命的孤獨;這種孤獨可能由生活中的一件瑣事引起,如淡瑩的《發上歲月》;也可能是由突然接觸到生命和死亡的嚴重問題而激發,如余光中的《守夜人》然而即使是面對有關生命與死亡的嚴重命題,孤獨意識的情感底蘊也不只是頹唐,而往往是傷逝之情和珍重之念互見;甚而激發起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夜色孤獨

淡瑩的《發上歲月》的緣由是起於“同齡之閨友”的染髮。當詩人突然意識到“一頭水亮的青絲,轉瞬/被輕霜白雪覆蓋”的時候,在“心驚”“心悸”、“心痛”之後,感嘆年華似水的孤獨。染髮當然不失為是一種矇騙天下和矇騙自己的方法:“染髮心情和落日心情/莫不與歲月相關/前者尤為複雜/太陽,無可抉擇/必須依時墜落/頭髮可染,可不染/跟歲月抗衡,染/不染乃認命的詮釋……再三耽延,反覆思量/最後決定一覺醒來/將滿頭斑斑歲月/染成飛揚的青春/矇騙天下所有的菱鏡/日,落抑或不落/從此與我無關”。面對生命這一嚴重的問題,詩人關於“染髮心情”的表白多少顯得輕鬆,然而這種自嘲式的輕鬆背後,不也蘊含著無奈與沉重麼?最後的守夜人守最後一盞燈/只為撐一幢傾斜的巨影/做夢,我沒有空/更沒有酣睡的權利。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意境

這是余光中的《守夜人》。萬籟俱寂,在一片黑暗裡,只剩下最後的守夜人和最後的一盞燈在寂寞地廝守;燈火把守夜人的身影映成一幢傾斜的巨影,但這種虛擬的“多反而增添了情景中的寂寞氛圍”,似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特殊氣氛。余光中對個人的生命情境有著深切的體認,他意識到短暫的人生只是“閱歷春秋的”,而耳邊則時時響起“背後時間的飛車迫近的駛聲。所以詩人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位作家的才氣,在於對生命的敏感和對文字的敏感”。因此,一旦他突然接觸到生命和死亡問題時,在驚恐未定之後,便對生命產生一種“存在的自覺”,思索生命的價值意義,對自己的生命油然升起一份傷逝之情和珍重之念,從而激發起更為積極的人生態度,產生更加奮發進取的處事精神。於是便有了詩人對著黑夜的吶喊聲:“做夢,我沒有空/更沒有酣睡的權利。”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寂寞情景

如果說對於情感上的失落和對於感嘆年華似水的孤獨意識還更多地具有個人化、私密性和內斂性的特性的,那麼,在詩人的理念理想與現實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發生矛盾與衝突的時候,這種人類情感中最個人化、私密性和內斂性的孤獨意識也就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性和時代性特徵,成為一種認識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文精神力量。新文化運動倡導者胡適的《老鴉》和沈尹默的《月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兩個例子。《老鴉》前的“小引”指出: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的名劇《國民公敵》尤其是主人公司鐸曼醫生的命運對胡適創作這首詩有直接的影響。司鐸曼醫生是一個正直而勇敢的人。當他得知水源被工廠汙染的事實之後,為了全鎮居民的健康,他義無返顧地同瀣一氣的地方惡勢力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令司鐸曼醫生感到悲哀的是,視他為“國民公敵”的人中不僅有地方惡勢力而且還有本鎮的居民。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者

因為他們竟然也認同司鐸曼醫生是在損害他們的利益的看法。因此司鐸曼醫生也不得不感嘆:“世界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理解司鐸曼醫生這種“最強有力的人”“孤立”的生態環境有助於深切地感受胡適寫作這首詩的心境。這首詩寫於1917年12月,正是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即將露出曙光的“大清早”。詩人既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又有“世人皆醉我獨醒”孤獨感。詩人一方面通過象徵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先驅者的老鴉之口,抒發了五四新人物在中西文化衝突和新舊思潮激戰的嚴峻時刻,敢於義無反顧地為中國社會呼喚新的思想文化的心聲,另一方面也以老鴉而不是其他更可愛一些的鳥類作為意象,多少也表達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他此時此刻的寂寞和自嘲、自慰的性情。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意境

《老鴉》包含了現代詩人孤獨意識的豐富內涵。這裡既有“老鴉”的變革理想與社會環境的阻力的衝突;又有“老鴉”的理想與群體的不理解之間形成的隔膜;後者的因素造成的孤獨感更具有現代性。所以也更具有情感的震撼力和思想的穿透力。《月夜》表現的是同樣的五四時代精神:面對“

風刀霜劍嚴相逼”的險惡環境,詩人絕不放棄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理想,表現出一種獨立不倚、奮鬥不息的可貴品格。

嫦娥這一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身上,蘊含寂寞意識的一般性意義

孤獨意境

​和《老鴉》不同的是,“老鴉似乎更在乎環境對他的反映,關注自身價值被環境認同的結果”,而“月夜

”中的“”則對孤獨與寂寞有一種平和的體認,強調自身人格在這種環境下的鑄造與完善。但是無論是不甘寂寞的外向的《老鴉》,還是咀嚼寂寞的內斂的《月夜》,其孤獨意識的內涵則是一致的。詩人欣賞這種孤獨,但又不沉湎於這種孤獨。因為能夠欣賞孤獨,是相信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個性;不沉湎於孤獨,是因為孤獨只是在人文環境強大的壓力下的一種精神和意志的內斂與蓄勢,而不是一種逃避與自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