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那首詩?

北宋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臺獄一百三十天的蘇軾終於獲釋。兩個月以後,這位北宋最偉大文學家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悽然離開汴京城。震驚北宋朝野的“烏臺詩案”,就此告一段落。

“蘇軾哪首詩引發烏臺詩案”的話題,也常津津樂道。但細看來龍去脈,這事兒其實和寫詩關係不大。這又不是滿清,作為對文人最寬容的宋朝,尚且沒有這種文字獄。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那首詩?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從徐州調動到湖州。蘇東坡在徐州期間,因為帶領軍民抵禦大洪水,頗受神宗的賞識。就把他調到湖州。蘇東坡按照慣例,得寫一份思想彙報,一方面表達自己的忠心和感謝之情,

但是就是這份《湖州謝就任表》,卻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滋味:這位李定成人是王安石的書童,曾因不守母喪遭世人詬病,卻也因力挺“王安石變法”疾速升遷。

蘇軾與這“不賢子”,本來也無過節,但蘇軾曾寫文讚譽北宋賢子朱壽昌,心虛的李定卻為今生出了“難不成正在說我”的聯想,竟就這麼結了樑子。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那首詩?

也就是說這就是一個不賢人的妄想,跟統治者的文字獄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老趙家雖然有各種不好,但是對文人卻還是夠好。

而且這裡面還涉及到了因為王安石變法的種種政治鬥爭。

因為當時“王安石變法”正熾熱促進,一貫對於“變法”頗多定見的蘇軾,又是幾位朝中重臣子的眼中釘。李定就立即上躥下跳了,先是夥同舒亶、何正臣子同等僚,負責正在宋神宗當面添枝接葉,給蘇軾扣上“託事以諷”“誹謗朝政”等大帽子。

蔡確王珪等宰執重臣子也暗自“助力”,終究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將蘇軾從湖州押到京城坐牢。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那首詩?

也就是蘇軾不過是一場王安石變法殺雞儆猴的一隻雞罷了,什麼叫改革,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是要流血犧牲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

也正因為北宋這個對文人很寬容的時代,蘇軾這個保守派的干將才沒有死,而僅僅是被貶謫了。

八月十八日,蘇軾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臺獄。兩個多月的“根勘”審理,蘇軾受盡非人的折磨。御史臺嚴刑拷打,晝夜逼供,真是“詬辱通宵不忍聞”。最後,李定等人強加給蘇軾“四大罪狀”,請求宋神宗處死蘇軾。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那首詩?

宋神宗面對御史臺的奏報,心裡也著實犯難。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有遺囑:除了犯叛逆謀反罪,一概不殺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蘇軾於死地,朝野上下,輿論譁然,認為蘇軾未犯叛逆罪,不該重處。

由於各方面的營救和輿論壓力,促使宋神宗產生寬貸蘇軾,從輕發落的念頭。最終,蘇軾得輕判,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