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外,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題解】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天寶十三年(753)進士。唐代詩人。大曆末年,官檢校祠部郎中,又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任監鐵官。詩作多旅遊題詠,有些詩篇也表現了對時政的關切和對戰後人民的關心。現存詩不足五十首,其中還間雜他人的作品。詩風爽利激越,不事雕琢。《楓橋夜泊》較為著名,是他的代表作。有《張祠部詩集》。

最近幾年,《楓橋夜泊》在海內外廣為傳誦。日本常有“夜半鐘聲”訪華團謁臨寒山寺,聆聽那深沉曠遠的夜半鐘聲。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外,夜半鐘聲

【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月亮西沉下落,清朗的月色突然消失了。夜清冷異常,棲息在樹林的烏鴉,受驚似的“嗚鳴”叫起來,地上滿眼都是白霜。江岸的楓樹在幽暗中,也沒有了它那火紅明麗的色彩,江中漁船上的燈火明滅不定,船上的人面對這般愁景久久不能入睡。〕

首句,描寫了秋江夜泊的環境氛圍,寫了楓橋夜泊的所見、所聞及所感。時間,是夜半“月落”時分。一彎明月橫掛天邊,那朗朗的月色漸漸暗淡了。“月”悠悠西沉,一眨眼,如水晶般明淨的夜色不見了,天地溟溟一片,萬籟俱靜,靜得可怖,暗得深沉。棲息在樹林中的烏鴉,在這突然降臨的黑暗中也惶惶然鳴叫起來,這給“月落”之夜增添了抑鬱悽楚的氣氛。不知詩人是為客舟他鄉,還是仕途受挫,還是二者兼有,一“落”一“啼”猶嫌境界欠深,意味不足,又加了一個“霜”字,更添新意。形容“霜”一般曰“霜華遍地”、“嚴霜蓋地”,而詩人卻用了“滿天”,即眼見得霜花亂飛,整個天宇也都充溢著清冷透骨的寒意。這進一步映襯出了“月落”的幽暗寂寥,“烏啼”的淒涼低沉。首句七字寫了三種景觀,有近有遠,有動有靜,寫出了夜泊楓橋的自然景象,同時也極為自然地融進了客舟遊子的悠悠情思,使景情渾然一體。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外,夜半鐘聲

“江楓漁火對愁眠”,緊承上句,又出現了三種景物描寫。“楓”前冠“江”,這是在“夜泊”的特定環境中對“楓”的修飾。在首句所描寫的氛圍中的江邊之“楓”,頗有點影影綽綽飄飄忽忽的感覺。“火”前冠“漁”,夜固然是幽暗寂寥,但也隱含著生氣。漁船上的點點燈火,淡而弱,或明或滅,與岸邊的“江楓”相照應,使夜泊的情調更為寂寥。“漁火”與“月落”形成反襯,在無邊的黑暗中,江心跳動的漁燈,閃閃爍爍,另有新境,把無邊的夜映襯得更為深沉無際。“江楓”,由於夜裡“霜”飛滿天,江邊的“楓”也失去了它那妍姿麗態,而變得暗淡無彩了。“愁眠”,“眠”前冠“愁”是“楓橋夜泊”這一特定環境中的情感。泛舟客子,遠居他鄉,在這寂靜的夜裡,躺在舟中,愁情別緒,縈繞心懷,加之平生的坎坷,仕途的失意,幾方的煎熬令詩人憂難禁,“愁”難除,“眠”難成。一個“愁”字,將詩人極為複雜微妙的內心世界刻畫了出來。讀這句詩不可忽視“對”字,“江楓漁火”在前,“愁眠”在後,二者既有相“伴”之意,更有相“對”之意,霜天寒夜中的漁火,影影綽綽的岸邊楓葉,都帶有愁情別緒,在沉沉夜色中也似眠如睡,愁景愁色,愁人愁情兩相烘托,愁情更顯得無際無邊。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外,夜半鐘聲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蘇州城西十里的寒山寺,在這幽靜清冷的夜裡,隱約可見它那高大的輪廓,從它那幽暗的深處,一聲聲曠遠的鐘聲傳到了停泊江邊的客船中。〕

上聯,詩人從上下、遠近、動靜與明暗不同的角度寫了六種景物,使夜泊的環境氛圍達到了典型化的藝術境界,使客舟旅人的愁情別緒化進了霜天寒夜中去了。下聯,詩人筆轉文生,將“寒山寺”寫進了詩,開闢了新的境界,使秋江夜泊別出新意。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詩僧寒山居此,故名。寒山的詩頗負盛名,因而寒山寺也名揚遐邇,因詩僧寒山,寺院的歷史文化色彩甚濃。詩人夜泊將那遠處的“寒山寺”攝入了詩中,其景其情能意會,卻難言傳。寺名“寒山”也似具秋色,與首句的“霜天”相映合,使秋江夜泊的意境更為深遠,更具情味。

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寒山寺外,夜半鐘聲

來自於“寒山寺”的詩魂“夜半鐘聲”,使這泊舟楓橋的神韻增之不少。末句的“夜半”承託首句的“月落”,“鐘聲”又承接“烏啼”。上聯著意寫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羈舟客子,將楓橋夜泊寫得靜寂幽深,而且也隱含著詩人的諸多感受。下聯詩人集中筆墨寫了“夜半鐘聲”一景,而這緩緩疏疏的鐘聲,來於歷史久遠富有文化色彩的“寒山寺”,那麼,這“夜半鐘聲”的含義就非同尋常了。“寒山寺”的鐘聲,源遠流長,它是歷史的迴響,也是文明的見證。這鐘聲在整個詩的意境中,是詩魂,也是詩的真諦。這鐘聲在秋江夜泊的大景觀中顯得那樣的空曠,莊嚴,使詩人感到肅穆,憂愁,感慨萬端。陣陣曠遠深沉的鐘聲,迴盪在客舟他鄉的詩人耳際,感情的激流隨著古雅的鐘聲迴旋。這使諸多景色化進了“鐘聲”,使詩人複雜的情感也融進了“鐘聲”,使詩境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故而成了詩人的代表作,成了傳誦百代的佳品。

【綜述】此詩通過楓橋江邊秋夜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詩人旅途中的愁思。

詩上聯寫楓橋泊舟所見到的夜景;下聯寫所聽到的“鐘聲”。詩人把楓橋一帶深秋半夜的景色:“月落”、“烏啼”、“白霜”、“江楓”、“漁火”、“寒山寺”、“夜半鐘聲”、“客船”攝入詩中,構成了一幅“秋江夜泊圖”。四句詩中,句句有景,渲染了寂寞淒涼的氣氛,對抒寫詩人旅途中的愁思,起了極好的烘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