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讀了一百多本書,今天我把好書都推薦給你

昨天我把自己的手機相冊全部翻看了一遍,數了數做了筆記的書,一共有一百多本。每一年讀書的感受都不一樣,我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不單單體現在知識方面,更重要的是思維上。

有時候想來,讀書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的生活總是有侷限的,接觸的人也就那麼多。所以沒事時讀讀書,更廣闊的世界,就那樣自然展開了。

想來,男孩幼時都有探索世界的夢想,那時候我生活在山村,把村子逛完後,我就鑽進了身邊僅有的幾本書裡。神話故事,古今軼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自己就那樣,發現了更神奇的世界。

以前總走馬觀花,今年讀書我最大的改變體現在兩個方面:選好書,讀精細。市面上的書實在太多,直接奔著好書去,我能收穫的也越多。

常讀常新,好書讀兩到三遍,能挖到的點,也會更多。

離開學校後,我愈發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人情世故要去了解,生活技能必須提高,而擠點時間去讀書充電,這也是我堅持在做的事情。

所以今天,我從自己讀的書裡,找出了60多本非常不錯,可以全方位提升思維的書,分享給大家。

一、我要分享的書,都在這裡

下面我以長圖的形式,為大家分享書,一目瞭然,清晰直觀。

2019年讀了一百多本書,今天我把好書都推薦給你

這是我從一百多本書中選出的六十多本,閱讀的難度不大,其中個別書經過認真翻看,也是可以看明白的,剩下的四十本偏理論類一些,我沒有推薦。

書的種類比較雜,有文學類,有美學類,有社會學、營銷學,也有廣告學和思維方面的書等等。不同種類的書結合起來讀,可以觸類旁通,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能從不同的維度打開我們的視野。

直到現在,我仍然會聽到身邊人提讀書無用論。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只有你真正讀過,讀懂了,你才有資格說它是否有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說,我很忙,哪有時間讀書?我很想讀書,但不知道讀什麼書?還有的說,我讀完書,但什麼都沒記住啊……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如果你沒有真正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即便是給你大塊的時間,推薦給你一本好書,教給你最高效的閱讀方法,你依然不會去讀,或依然讀不好書。

就拿我今天推薦的這些書來講,如果你有喜歡的,可以挑著買來讀,讀的時候不需要太快,也不用追求數量,慢慢讀起來就好。遇到有啟發的地方,停一下,琢磨一下,思考自然就來了。

讀書時先放下那些條條框框,貼近作品的溫度和熱力,緊靠它們,用心去品讀和體悟,回到書中所蘊含的想象、情感和溫度中。

這樣,我相信你會收穫更多。


二、先培養閱讀習慣,再學習閱讀方法

回頭再看,養成讀書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去做。像健身一樣,你學再多方法,上再多理論課程,但只要一天不去實踐,沒有養成習慣,你的身材就不會發生改變。

我自己讀書已經很多年了,最開始讀書的時候,我並沒有學過任何關於閱讀的課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想讀,喜歡讀,那就去挑你喜歡的書去讀就好了。

這個世界上其實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讀書方法論,沒有絕對的好書排行榜,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我小時候讀過動畫書,看過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後來也開始讀各種雜誌,讀小說散文,以及不同專業零零散散的書。書單我並沒有刻意求過,往往認真讀完一本書,自然會帶出下一本書。

比如我讀完《圍城》,覺得錢鍾書刻畫的知識分子形象很特殊,我可能會找《儒林外史》讀一讀,也可能找錢鍾書或者楊絳的其他作品讀一讀。或者我很喜歡路遙的《人生》,下次我可能就會將《平凡的世界》找來閱讀一番。

好書會帶出好書,就像你交一個朋友,他還會給你介紹他的好朋友。

在剛開始讀書時,其實培養習慣比學習方法更重要。這一點在育兒時也同樣適用,先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打造一層良好的操作系統,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便能獨立完成很多事情。

我見過一些人參加了很多讀書社群,但往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必須靠社群的活動和獎懲制度才能讀書,脫離群體後便無法堅持。這也是太過於依賴的表現,一切的學習終將轉為主動學習,所有的成長都會走向獨立成長,逐漸擺脫依賴,是成長的第一步。

閱讀的習慣,其實有很多,剛開始時,以輕量級,容易完成的方式方法為主。比如定時,每天定一個固定時間,如晚上九點到九點半,或者九點到十點為準,中間就潛心閱讀。或者工作忙時,也可以抽一會的空餘時間讀書,每天定一個閱讀時間,像剛才的半小時或一小時。

時間不需要太長,剛開始量不用太大,完成即可,如果超出,可以視為獎勵。

或者做筆記寫思考,每天讀書時,可以將自己翻騰的思緒記錄下來,直接寫在書上,或者再準備一個本子,記錄在筆記本上。這也是一個小習慣,看書的過程中,還可以練練筆。記得要捕捉最直接的思考,比如你看《圍城》時覺得方鴻漸是一個無用之人,那你不用掩飾,直接寫你最真實的感受即可。

真實,自有千鈞之力。初始的意念中往往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但我們的內在意識可能會干預,做出修改,一而再,再而三,最後寫出的東西可能早就偏離我們的初始意思了。

最開始培養習慣的原則是:輕量級,可執行,有獎勵,可休息。再加上一個長時間段的刻意練習,習慣養成,我們便會去主動閱讀。


第三,好書值得一讀再讀

今年我在閱讀上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改以往的泛讀為精讀,直接選好書,然後反覆讀。比如我前些天重讀的《圍城》,其實以前已經讀過兩三遍了,但這次又一口氣讀了三遍,發現了很多不一樣的點。

關於精讀,在閱讀前我建議大家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儘量把手機關機或調靜音,以防自己讀到中途時受到不必要的干擾。

然後給自己規定,在一個時間段內去閱讀。當然,這個時間不是強調要在什麼時候去讀,而是隻屬於你靜心閱讀的雷打不動的時間。

當然,千萬不能把做其他的事情和讀書混在一起,因為這樣效率會降低,達不到精讀的效果。

當這些簡單的工作都準備好了之後,你就可以認認真真、一頁一頁地去讀了,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做筆記。

精讀,側重的書目主要是經典類書籍,一般較難懂,需要深入思考類的書籍。

而且好的經典書籍,都是經過歷史和時間檢驗的,有思考深度,有各種各樣的場景,可以讓我們在語言文字,情感力量,思想深度,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等多方面受益。

舉個例子,我剛開始在讀《老人與海》這本書時,理解還比較淺。但時間長了,當我再回讀時,就能悟出來很多東西。

比如,從謀生角度來說,老人的確是個失敗者,因為費了很大勁兒,居然只能拖著一副魚骨架回來,加上長時間沒有打到魚。生活上,該怎麼辦?從與命運抗爭的角度來講,老人又是個勝利者。因為最終他堅持到了無可反抗的地步,與鯊魚搏鬥到底,拖著魚骨架安全回家。精神上,他永不放棄。最後從生態主義的角度說,老人是個樸素的生態保護者,他對大海的利用是建立在自然和諧的基礎上的,取之有道、有情。所以會發現,作者海明威的寫作方式很好。

還有剛才提到的《圍城》,以前我只覺得這本書中充滿了幽默和嘲諷,但再次品讀,我發現原來方鴻漸可能就是我自己,諸多問題,都有體現。

我特別建議大家去讀經典,經典書籍,值得我們慢慢去品讀,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自己,歷史,社會和人性,鍛鍊我們深入思考的能力。

【小結】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2019年自己讀的書和我的一點心得感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同時在2020年,我會繼續讀好書,期待明年和大家繼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