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降溫?2019年百個新能源電池項目吸金近7420億元

摘要:電池網從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中,統計彙總了2019年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情況,統計在內的項目總計108個,100個項目公佈了投資金額,總計約7419.53億元。

投資降溫?2019年百個新能源電池項目吸金近7420億元

目前,我國汽車消費正在從中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低速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然也轉向低速發展,但市場化進程才剛剛開啟,短期市場低迷不掩長期向好趨勢。

行至歲末,儘管業內企業一直感嘆“日子不好過”,但從頭部企業頻頻出手投資擴產的動向來看,2019年雖不是豐年,但還算可以。

正如六氟磷酸鋰頭部生產商多氟多新能源董事長李雲峰今年年中接受電池網採訪時所言,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比擴產更重要。公司擴產的速度,多是根據客戶情況來定。“有一個靠譜的客戶就能活下來,有兩個靠譜的客戶就能活得好,有三個靠譜的客戶就能像龍頭企業一樣活得很好。”

投資降溫?2019年百個新能源電池項目吸金近7420億元

百個新能源電池項目吸金近7420億元

電池網(微號:mybattery)從上市公司公告及公開報道中,統計彙總了2019年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情況,統計在內的項目總計108個,100個項目公佈了投資金額,總計約7419.53億元。其中,鋰電池投資項目37個,35個公佈了投資金額,投資總額近2484.26億元;正極材料、上游原材料及鋁箔投資項目16個,投資總額近753億元;負極材料及銅箔投資項目9個,投資總額約83.15億元;隔膜投資項目5個,投資總額約72.87億元;電解液投資項目4個,總額達32.67億元;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項目16個,總額達3371.58億元;氫能領域投資項目21個,15個項目公佈了投資額,投資總額逾622億元。

而在2018年,電池網統計的100個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投資擴產項目(不包含氫能領域投資),投資總額逾5710億元。

今年投資金額大幅增長,主要是由於因為增加了氫能領域逾622億元的投資,以及恆大集團2800億元的大手筆投資。

6月11日,恆大集團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雙方協議,恆大集團投資1600億元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等項目,其中新能源汽車整車研發生產基地將建成恆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未來年產100萬輛整車的生產基地。

6月15日,瀋陽市政府與恆大集團在瀋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恆大集團將投資1200億元建設輪轂電機、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水世界、養生谷等重大項目。

綜合來看,新能源電池產業的整體投資熱度已隨著新能源車市的滯漲而降溫,產能結構性過剩矛盾日益凸顯,中小企業多數已經無力進行產能的擴張,但業內頭部企業以及資金實力雄厚的市場新進入者的投資擴產仍相對“激進”。

究其原因,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全退出在即,非貨幣化扶持政策的效果目前還不明顯,從“政策市”向“市場市”轉變,新能源電池產業也進入微利時代,規模化是降成本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創板新能源電池企業募投金額逾12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新開板的科創板是資本市場的重大變革,自開市以來,科創板備受各路資金追捧,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已逾200家。其中,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企業逾10家,披露IPO募投金額126.51億元。

在動力電池領域,軟包電池生產商孚能科技(已問詢)募集資金中的28.37億元,用於年產8GWh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孚能鎮江三期工程),餘下6億元用於補充運營資金;動力鋰電池模組及PACK生產企業先惠技術(已受理)募集資金3.99億元將用於高端智能製造裝備研發及製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電池材料領域,三元材料生產商容百科技(已上市)募集資金16億元擬用於2025動力型鋰電材料綜合基地(一期)項目和補充營運資金;同為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商的科隆新能源(中止)擬募資6.13億元,全部用於年產1.2萬噸高性能動力電池三元前驅體建設項目、年產4000噸高性能動力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建設項目和高性能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研發中心項目;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生產商天奈科技(已上市)擬募集資金8.7億元投向“年產3000噸碳納米管與8000噸導電漿料及年收集450噸副產物氫項目”、“石墨烯、碳納米管與副產物氫及相關複合產品生產項目”和“碳納米材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三個項目;超薄鋰電銅箔生產商嘉元科技(已上市)擬募集資金9.69億元,用於5000噸/年新能源動力電池用高性能銅箔技術改造、現有生產線技術改造企業技術中心升級技術改造、高潔淨度銅線加工中心建設等項目,同時補充流動資金;電解質生產商康鵬科技(已受理)擬募資7億元,投入“含氟新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新型液晶顯示材料生產項目”、“新建農藥原藥及醫藥中間體項目”、“年產250噸動力電池材料硫酸二醇酯系列產品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設備領域,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後處理系統設備生產商杭可科技(已上市)擬募資5.47億元,投向“鋰離子電池智能裝備生產線製造擴建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圓柱鋰電池生產線等智能製造裝備生產商瀚川智能(已上市)擬將募資4.68億元全部用於“智能製造系統及高端裝備的新建項目”;精密激光焊接設備製造商聯贏激光(已問詢)擬募集5.81億元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投資於高精密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新型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同時補充流動資金;高端智能裝備生產商奧特維(已問詢)擬募資7.64億元,主要用於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自動化設備生產商博眾精工(提交註冊)擬募集資金11.03億元,其中,擬投資5.6億元擴產建設消費電子行業自動化設備,3.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研發中心升級項目投資1.01億元,汽車、新能源行業自動化設備產業化建設項目投資約9000萬元。

在燃料電池領域,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的億華通(中止)擬使用12億元募集資金投向燃料電池發動機生產基地建設二期工程、面向冬奧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新能源電池國際市場投資升溫

與此同時,從外媒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全球汽車巨頭加速電動化轉型,新能源電池國際市場投資在2019年開始升溫。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通用在罷工壓力下,承諾在美投70億美元投產電動皮卡和電池系統等;保時捷擴建萊比錫工廠,斥資6億歐元/產電動Macan;豐田表示將在印尼投資20億美元生產電動汽車;大眾斥資10億歐元改造工廠,2022年批量生產電動車;FCA計劃投7億歐產菲亞特500電動車;現代摩比斯計劃投資3億美元在韓國建燃料電池汽車配件廠,現代汽車還宣佈將在自動駕駛及電動汽車領域投資350億美元;寶馬宣佈將在其德國丁戈爾芬工廠投資約4億歐元,從2021年開始生產純電動SUV車型iNEXT;特斯拉計劃在德國柏林郊區的新工廠每年生產50萬輛Model 3和Model Y,或將在的德國工廠投資40億歐元……

在電池及其關鍵材料領域,大眾CEO迪斯宣佈將投資10億歐元在德建動力電池工廠;福特表示將投資8.5億元,新增第二座北美電動汽車工廠;LG化學計劃投資5000億韓元在韓國新建正極材料工廠,並考慮投資17億美元在美建第二座電動車電池廠;通用和LG化學宣佈將投23億美元建電池合資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以德國和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已傳出大力鼓勵新能源車發展的政策刺激措施。

德國2016年啟動電動汽車和補貼,原計劃截止日期為2019年10月31日,後來又宣佈延長至2020年12月31日。今年11月,第二個“德國聯邦出行行動”計劃通過,提高補貼標準的同時又將補貼時間延長至2025年。

美國眾議院籌款委員會在12月16日提出《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法》的討論草案,擬大幅上調新能源汽車稅務補貼。法案中表示將20萬輛電動車銷量門檻提高至60萬輛,補貼金額從7500美元降低至7000美元。但在1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明確反對了此 “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改革”,認為“稅收抵免政策主要使富有的加利福尼亞人和特斯拉受益”。

此外,多家外媒報道的最新消息顯示,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已批准了7個成員國提供資金支持歐洲內的鋰離子電池價值鏈研發項目。七個歐盟成員國——比利時、德國、法國、意大利、波蘭、芬蘭和瑞典——預計提供高達32億歐元的資金來支持歐洲的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加速退坡,銷量增速放緩之時,歐美政府對本國新能源汽車及電池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持先發優勢的中國將面臨重大挑戰。

結語:今年1月份,國家發改委點名批評江西省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江西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熱度全國居首,然而產能利用率卻大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要遏制汽車產業投資過熱。”

歷經前幾年盲目擴張下的高熱投資,已有不少企業在資本寒冬與消費低潮中倒下,2020年我國新能源電池行業投資預計仍將降溫,“擠泡沫”持續,低端產能將加速清出。2020年將迎大考之年,期待我國新能源電池產業保持先發優勢,提升產能利用率,瞄準高端化向上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