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食無肉居有竹


反艦導彈取代了大口徑艦炮和重磅航空炸彈。其發展也會沿著火炮和炸彈的發展過程發展的。

一方面是發展遠程反艦導彈。目標是大型水面戰艦,比如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大型登陸艦和大型補給艦。這是為爭奪制海權的海軍準備的。由大型軍艦或岸基遠程轟炸機攜帶,攻擊大型艦隊。主要作戰意圖是打擊航母編隊和抗登陸作戰。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巡航導彈。

另一方面是發展戰術攻擊機攜帶的,重量較小,射程較近的中型反艦導彈。也可以安裝在通用驅逐艦、護衛艦上,作為反艦武器。適合打擊中型水面艦只。如果海軍艦載機群發動攻擊,也可以對大型戰艦進行打擊。這是通用型反艦導彈。目前大量裝備使用的,比如美國的魚叉,法國的飛魚。

第三種就是小型反艦導彈。這種導彈用於對付近距離小型艦艇和民用船舶、商船。很可能和近程防空導彈結合,既能防空,也能反艦。適合中型艦艇自衛用,也可以作為小型艦艇的主戰武器。如美國的標準。

第四種就是反艦彈道導彈。這是比第一種反艦導彈更大型的導彈。也應該是多用途的。既可以反艦,也可以對地打擊。因為技術複雜,這種導彈只有個別大國才可能擁有。這會改變近海的海上力量對比。影響從海到陸的作戰戰略。結合超高音速彈頭,可以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襲擊珍珠港可以用航母,也可以用導彈。換句話說就是擴大了海戰的空間。原來航母編隊可以在中途島設伏,現在就比較困難了。因為除了潛艇可以打擊中途島,配備彈道導彈的大型巡洋艦可以打擊航母編隊,也可以打擊中途島。如果南雲忠一復活,就不用糾結換彈的事了。只需要電腦修改目標數據就可以了。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世界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一共有5個,能答出1個的算是入門軍迷,能答出2個是初級軍迷,答出3個算是資深軍迷,答出4個的是軍事作者,能答出5個的,就是海事先鋒。


圖為垂直髮射升空的YJ-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


第一個,就是快,高超音速。以俄羅斯新發展的”鋯石“反艦導彈為例,飛行速度達到了7馬赫以上。一般而言,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叫做高超音速導彈,當然這是說在大氣層內的中段飛行速度,彈道導彈末端的下墜速度一般也超過7馬赫,但是這個階段不算做高超音速。高超音速導彈最大特點就是不可攔截。


圖為俄羅斯展示的鋯石導彈模型。

現在的軍艦防空系統無外乎三層,以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為例,他的最遠層防空導彈是標準-2ER,射程200公里;中層是ESSM”先進海麻雀“中程防空導彈,射程為50-70公里;最內層是”海拉姆“近程防空導彈和”密集陣“CIWS多管速射近防炮。整個宙斯盾系統在防空作戰中的反應時間是10秒左右,這10秒鐘可以從發現目標開始,一直到解算目標類型、飛行軌跡、武器選擇等。

圖為美國X51A乘波者高超音速飛行器,和俄羅斯鋯石導彈很像。

從發現目標開始,SPY-1D雷達最遠對空探測距離是370公里,但是實戰中考慮到複雜環境因素,也許會壓縮到300公里左右,對於反艦導彈目標,一般發現距離還會更短,因為導彈飛行高度比較低,即便是高彈道也不如飛機那麼高,而且導彈的目標體積較小,雷達反射面積小,一般對反艦導彈的發現距離都在50公里以內。

圖為使用鋯石導彈的俄羅斯兩款小型導彈艦。

如果是”鋯石“高超音速導彈,飛行速度7馬赫,等到防空系統10秒鐘的時間完成目標解算時,目標已經飛行了將近24公里,此時開始發射防空導彈進行攔截,也只有1次攔截機會,而且必須迎面攔截一次就中,不然根本沒有補射和尾追的機會。所以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是發展的趨勢,不但俄羅斯有”鋯石“”匕首“兩種可以反艦的高超音速導彈,我國也研發了多種高超音速的反艦導彈或者彈頭。


圖為俄羅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他將會裝備鋯石導彈。

第二個趨勢是隱身化。世界上的反艦導彈要麼快,要麼隱身,這都是為了減少雷達發現的距離,壓縮敵人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相比而言,隱身反艦導彈也非常有效,導彈本來就小,再加上隱身設計,那麼幾乎可以排除雷達在視距外發現反艦導彈的可能性,一般對隱身反艦導彈的發現距離還得降低到30公里左右,但是能否對其鎖定也是個大問題。隱身反艦導彈的典型代表就是美國海軍發展的LRASM,他不僅有隱身外形,而且射程超遠,這裡我們進入第三個趨勢。



圖為美國LRASM反艦導彈,他的射程達到800公里以上。

第三個趨勢就是射程遠。前文提到LRASM可以隱身,這是其繼承自JASM隱身巡航導彈的外形得到的,這款導彈最大的特點除了隱身就是射程遠。他的射程達到了800公里。反艦導彈的射程必須要遠,這是因為反艦導彈需要在雷達和防空導彈的發現、攔截半徑之外發射,最好還能在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之外發射,這樣發射的軍艦或者飛機會很安全,敵人即便是攔截也只能攔截到導彈,攔截不到載具。




圖為美國LRASM導彈空射型,該導彈通用性很好。

除了LRASM導彈有較大的射程,我國的YJ-18和俄羅斯的3M54E也是有很大的射程,其中YJ-18導彈的射程達到了800公里以上。但是YJ-18導彈一改過去大射程導彈必須是亞音速導彈的定律,作為一款末端突防速度超音速的反艦導彈,其射程這麼遠,也有他的秘訣,這就是我們的第四個趨勢,也就是亞超結合。

圖為YJ18導彈。

第四個趨勢亞超結合反艦導彈,屬於這個類型的新導彈只有俄羅斯的3M54E”俱樂部“和我國的YJ-18。YJ-18導彈整個彈體可以分為3大部分,助推火箭、滑翔體和彈體。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動力裝置,助推火箭可以推動導彈飛到預定的高度,節省導彈飛行中的燃料消耗;滑翔體外觀類似於無人機,但是把彈體掛在裡面,有長直彈翼和十字尾舵,飛行中導彈可以輕鬆的改變飛行方向,並且非常省油。


圖為閱兵式上的YJ18反艦導彈。


其滑翔體外觀其實就是一般的亞音速巡航導彈常用的飛行佈局,可以掠海突防,掠海高度可以在10米以下。然後是彈體,彈體為圓錐形,馬赫錐用來刺開氣流,減少阻力,而彈體火箭推力較大,在最後階段給導彈加速到1.8馬赫左右,進行超音速突防,這種導彈結合了亞音速導彈飛行遠和超音速導彈突防強、威力大的特點,一舉兩得。



第五個趨勢就是發射平臺通用化。很多反艦導彈都不是隻在一個平臺使用,比如YJ-83反艦導彈,可以在軍艦上發射,可以在戰鬥轟炸機上發射,可以在艦載機上發射,也可以在潛艇和轟炸機上發射。又比如YJ-18導彈,使用垂直髮射裝置發射,在052D和055等軍艦上可以大量佈置,也可以在陸地發射車內發射,也可以在093G核潛艇的魚雷管內發射。



圖為掛載空射型YJ83K反艦導彈的我軍戰機。

還比如美國的LRASM反艦導彈,可以在B-1B轟炸機上發射,也可以在”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發射。這樣可以實現導彈的海陸空立體打擊,有利於發揮聯合作戰的優勢。以上就是反艦導彈發展的5個大趨勢,海事先鋒知道5個,你呢?歡迎補充!


海事先鋒


說反艦,美國四十年只有一款“魚叉”,射程120公里,想反艦力不從心,不是不夠努力,以前的腦子,只有“進攻”二字,一言一蔽之,沒有盾,只有矛。

當今之世,世上反艦導彈大發展,美國早已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就是日本,還弄了一款12SSM呢。於是往事不可追成為糗事,再現忽悠功,忽悠也是一種功夫,什麼“斯拉姆”ER,一款亞音速的LRASM,你來看哪,射程高達900公里,不說世界上最遠的,至少可以改變海戰秩序。

忽悠了幾天沒人信,對日本的12SSM連眼皮也不翻一下,乖乖從挪威大量吃進NSM,還買得不少呢,一次訂單就是8.48億美元,再無心理會那個什麼勞什子LRASM,完全是忽悠人的東西。可樂的是,到現在仍有人在惦記。

奉勸別坐著發呆不動彈,有時間可以瞧一眼印度三哥的“布拉莫斯”。“布拉莫斯”好啊,就是GPS+慣性制導,好在全程超音速,3個馬赫有點快得不敢眨眼睛,300公里之內說是遲那是快,不給對方留下攔截的時間,因而三哥那是大為喜歡。有不喜歡它的,稱其為“寶石”猴版,削減了射程和制導方式的產物,就是印度努力的目標,原版的“寶石”可以打到400公里,制導方式上也照NSM上,有一定技術差疑。

NSM的匠心,各種制導方式加在一起,集中於小小的導引頭中,精緻出不一樣的功夫來,難怪得到美國海軍的垂青。

所謂強者自有強中手,後發於人的我們,閱兵中亮相出傳說中的鷹擊-18,被世人奉為最完美的第四代反艦導彈,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正是發展的主流,通用性好,什麼地方都可裝配;機動性高,亞超搭配,幹活不累;突防能力強,比如傳說中的蛇形機動;射程還好,威力也大等等。


魂舞大漠


世界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我認為都是結合本國切身利益的必要性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性來相結合,縱觀以沿海佔比例多的國家,更加註重加速加大力度發展反艦導彈來提升國力!

任何國家軍備開支數第一,無論真正假假軍備參差不一。總有一款是自國的殺手鐧!

開發海洋,反艦導彈前途無量!







阿一v丶


自從原始的反艦制導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出現以來,反艦導彈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

在現代武器庫中,有很多武器都可以專門針對摧毀水面艦艇進行優化。在冷戰的高峰期,英國皇家空軍布萊克本“海盜”式飛機的武器選擇列表中,就包括電視和雷達制導的馬特拉·馬特爾(Matra Martel)導彈,BAe(現為MBDA)公司開發生產的遠程“海鷹(Sea Hawk)”反艦導彈,德州儀器(現為雷聲公司)的“寶石路(Paveway)”激光制導炸彈和戰術核武器。而在英阿島戰爭期間,勇敢且技術精湛的阿根廷飛行員對英國海軍特遣部隊造成了嚴重破壞。和人們的普遍看法不一致的是,他們主要使用的是非制導“愚笨炸彈”,而不是法制“飛魚(Exocet)”反艦導彈。皇家海軍得以免受更大的損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其中一些“愚笨炸彈”在擊中目標時並未引爆。在1988年美國海軍與伊朗交戰的“螳螂行動”中,美國飛機使用了AGM-84“魚叉(Harpoon)”導彈,AGM-123“艦長2(Skipper II)”火箭助推炸彈,“白星眼(Walleye)”電視制導炸彈和非制導453千克級別的“愚笨炸彈”攻擊伊方船隻。

圖一 AGM-84“魚叉”反艦導彈有多種變型和改進版本,也算是一個歷經幾朝的不倒翁

但是隨著當今艦艇防空系統能力和殺傷力的提高,反艦攻擊最好不要飛過目標上空,在理想情況下更應該從遠遠超出軍艦防禦圈的地方發起攻擊。為此,(自主制導的)反艦導彈(Anti-Ship Missle,AShM)在所有前述武器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重要反艦武器。

這些導彈的類型很廣,從用於對付敏捷的高速快艇的小型導彈,到旨在擊沉大型主力艦(如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的大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系統可以從其他船隻、陸基平臺、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發射,而某些導彈擁有可以支持多種發射平臺變型版本。這些不同的反艦導彈採用不同的制導方式,使用不同類型和尺寸的彈頭,並遵循不同飛行模式。

空射反艦導彈的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艦飛機使用機載火炮,非制導火箭彈,航空炸彈和制導魚雷來攻擊敵方戰艦。納粹德國研製出了第一批可用於實戰的反艦導彈。它們使用無線電指揮制導。像亨舍爾(Henschel)Hs-293和無動力的Fritz X穿甲炸彈這樣的武器在1943至1944年間在地中海戰場取得了一些成功,擊沉或嚴重損壞了至少38艘艦船,包括意大利海軍的“羅馬(Roma)”號戰列艦和美國海軍的“薩凡納(USS Savannah)”號輕巡洋艦。在盟軍使用無線電干擾有效地遏制了Hs293和Fritz X後,德國又開發了有線制導的Hs-293B和電視制導的Hs-293D,但這兩種變型最終均未投入使用。

圖二 HS-293是納粹德國的有一個“黑科技”

在盟軍方面,美國海軍部署了ASM-N-2“蝙蝠(Bat)”雷達制導滑翔炸彈,據稱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自動制導的雷達尋的反艦武器,從1945年4月開始投入和日本的作戰。美國麥克唐納飛機公司設計的和Fritz X一樣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的有動力LBD-1“石像鬼(Gargoyle)”空對艦導彈則從未被用於實戰。

圖三 說上“黑科技”美國的ASM-N-2雷達制導滑翔炸彈的“黑度”比HS-293高多了。

在冷戰期間,由於蘇聯海軍的“藍水”能力相對有限,西方海軍更關心應對來自空中遠程轟炸機和水下潛艇的威脅而不是與敵方戰艦交戰。因此,反艦任務被更多地賦予給使用魚雷攻擊的潛艇以及以噴氣戰鬥機為主的空中平臺。後者使用和打擊地面目標相同的武器來執行反艦任務。而對於蘇聯而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導彈技術的發展一直不足以開發出有效的反艦導彈,儘管某些大型飛機(例如圖-16“獾”和圖-95“熊”式轟炸機)確實攜帶了大型巡航導彈(通常是帶核彈頭的版本)用於對付諸如美國航空母艦那樣的大型海上目標。

現代反艦導彈興起於1967年,埃及導彈艇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使用艦對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驅逐艦“埃拉特(Eilat)”號。而空中發射的反艦導彈則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一鳴驚人。阿根廷人使用了戰前從法國購買的五枚“飛魚”導彈。1982年5月4日,一枚“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海軍的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HMS Sheffield)”號。英國皇家海軍調查委員會的正式報告指出,有證據表明彈頭並沒有引爆-——這更加證明了現代反艦導彈的威力。一枚沒有爆炸的“飛魚”反艦導彈將一艘驅逐艦癱瘓在海里,並在四天後沉沒。然後在5月25日,阿根廷人使用另外兩枚“飛魚”擊沉了排水量為1.5萬噸的集裝箱貨船“大西洋運輸者(Atlantic Conveyor)”號。

圖四 法國的“飛魚”導彈可能是現代反艦導彈中名聲最大的,在多次局部戰爭中都大展風采

而在上世紀80年代漫長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在所謂的“油輪戰爭”中將對方的商船,特別是油輪,作為目標。在1984年從法國獲得達索公司的“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戰鬥機之前,伊拉克空軍“油輪戰”的第一階段使用了裝備有法制“飛魚”反艦導彈的米格-23,幻影F1戰鬥機和“超黃蜂(Super Frelon)”直升機。而前者的到來大大增加了“飛魚”反艦導彈的打擊範圍。 1985年2月,一艘利比里亞籍油輪“海神(Neptunia)”號被伊拉克的“飛魚”擊中,成為第一艘因導彈襲擊而沉沒的油輪。1987年,美國海軍的導彈護衛艦“斯塔克(USS Stark)”號被伊拉克一架幻影F1發射的飛魚反艦導彈擊中,造成船隻和人員的重大傷亡。

圖五 被伊拉克人“誤擊”的“斯塔克”號護衛艦

大多數早期的空射反艦導彈都是艦對艦導彈的衍生產品,包括美國的AGM-84“魚叉”,中國的“鷹擊”-83,法國的AM-39“飛魚”,意大利的“馬特(Marte)”,挪威的“企鵝”,蘇聯/俄羅斯的Kh-35和瑞典的RBS-15。只有少數空射反艦導彈是專門開發和部署的,包括英法聯合研製的馬特爾導彈及其主動雷達制導,渦輪噴氣發動機動力的衍生版本——”海鷹“反艦導彈。

圖六 我國的“鷹擊”-83反艦導彈

和早期的反艦導彈通常使用無線電指令制導不同,大多數現代導彈都是“發射後不管”的,並使用末端紅外或主動雷達制導,通常與慣性制導結合使用。

<strong>掠海飛行

大多數反艦導彈都遵循平坦的掠海飛行彈道,通常會在末端爬升到高空,然後以高超音速俯衝擊中目標。我國已經將一些中近程導彈彈道重新設計用於反艦,如已經在多次閱兵中現身的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反艦彈道導彈將以極高的速度攻擊目標。具有足夠的動能,即使是被一枚常規彈頭命中一次,也可以擊沉或摧毀大型海軍艦艇(包括最大型的航空母艦)。而且由於它那幾乎來自頭頂的高彈道攻擊,使其更難被攔截。

圖七 參加國慶閱兵中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

由於直接命中才能實現最大的殺傷力,因此反艦彈道導彈普遍需要精確而高性能的末端制導系統。這種武器也可以從空中發射。例如,俄羅斯的Kh-47M2“匕首(俄語:Kinzhal)”空射彈道導彈被設計用來攻擊彈道導彈防禦戰艦,可以由圖-22M3“逆火”轟炸機或米格-31K截擊機攜帶。

無論是彈道導彈還是掠海導彈,一旦被它們所定,軍艦很難通過機動躲避,通過速度甩開或通過轉向擺脫它們。為了應對這種威脅,現代水面艦艇必須避免被發現,或者必須誘騙或摧毀所有來襲的導彈,或者,最理想的情況,在導彈的發射平臺發射導彈之前就將其摧毀。

圖八 參加莫斯科航展的米格-31K戰機攜帶著一枚Kh-47M2空射彈道導彈可用於反艦

但是,一枚來襲的導彈也不會讓所有的事情都朝著它所想要的方向發展。它必須克服多層防禦,也許始於航母編隊對於攜帶遠程導彈的轟炸機的遠程巡邏。它的目標可能配備了集成式計算機火控系統用於指揮控制由強大而敏捷的雷達系統引導的高機動地對空導彈,並且可能能夠同時跟蹤,攻擊和摧毀數枚來襲的反艦導彈或敵方飛機。該導彈還必須應對艦載電子對抗系統,雷達和紅外誘餌以及近程導彈防禦系統,例如雷聲公司的“海麻雀”防空導彈或“拉姆(RAM)”近程點防禦導彈。現在除了通過高射速製造攔截彈網的專用近程武器系統,目標軍艦本身的主炮彈藥也開始具有導彈防禦作用。

圖九 電影《紅海行動》中,054A護衛艦上的近防武器系統攔截恐怖分子發射的火箭彈

冷戰結束後,由於西方海軍越來越多地在沿海地區開展行動,以及與同等對手的交戰轉變成了攻擊小型高機動船隻和其他不對稱威脅——甚至包括使用噴水摩托艇的自殺炸彈攜帶者,新的空射反艦導彈的發展速度在西方有所放緩。但是,新的需求也導致了針對這類目標的新型廉價輕型導彈的開發。如今,隨著西方再次轉到和同等級別或者相近級別對手的對抗中來,潛在的艦對艦海戰風險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是對發展和採購新的大型反艦導彈的重新強調。

大多數新一代的反艦導彈都是隱身,高超音速和自主尋的的,其中許多攜帶大型彈頭——足以使最大型的海上目標(失去動力)癱瘓,並且能夠將較小型船隻一截為二。它們在掠海高度高速飛行,使防守者幾乎沒有時間做出反應,也為防禦系統製造了攔截困難。

俄印聯合研發的PJ-10“布拉莫斯(BrahMos)”導彈的戰鬥部重300千克,據稱是世界上最快的低空反艦導彈,射程也高達500公里。“布拉莫斯”導彈由兩級火箭提供動力,第一級為固體燃料火箭,將導彈加速至超音速,第二級為液體燃料衝壓噴氣發動機,在海面高度將其加速至2.8馬赫。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後續版本“布拉莫斯II(BrahMos-II)”是高超音速版本,最大速度可以達到7-8馬赫。 它將於2020年開始測試。

圖十 俄印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反艦導彈宣傳頁

中國研製的鷹擊-12反艦導彈與“布拉莫斯”導彈類似,具有250千克重的戰鬥部,集成的液體燃料衝壓發動機和固體火箭助推器,巡航速度為2.5-3.5馬赫,射程為150-400公里。鷹擊-12除了將裝備我國海軍航空兵的的轟6-J和轟-6L遠程轟炸機外,還將由殲-16多用途戰鬥機攜帶。它的出口型號為CM-302。

圖十一 我國的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

日本的新型ASM-3反艦導彈已經完成測試,預計將很快投入使用。該導彈最初將由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三菱F-2戰鬥機攜帶,今後也可能會裝備F-35聯合打擊戰鬥機和川崎P-1反潛機。XASM-3是一種具有高超音速性能的隱形掠海反艦導彈,它的固體燃料火箭和一體式衝壓發動機使它的速度可以達到5馬赫,射程可達到400公里,但戰鬥部的確切重量仍然保密。

圖十二 日本XASM-3的發展

少一點速度,多一點隱身

但是,並非所有新的反艦導彈都是高超音速甚至是超音速。挪威Kongsberg公司生產的被稱為世界上第5代反艦導彈的“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NSM)”將依靠隱身而不是速度來提高生存力。它被稱為是一種“完全被動”的導彈,即不使用任何主動傳感器來跟蹤目標,也不產生會被敵艦偵測到的紅外或雷達信號。在最初的火箭助推發射後,該導彈由一個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提供動力,射程為185公里。 它攜帶125千克重的戰鬥部。它有一種衍生產品,即美國發展中的聯合打擊導彈(Joint Strike Missile,JSM),旨在能夠執行空對地打擊和反艦任務。JSM將能夠被裝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35聯合打擊戰鬥機的內部武器艙。

圖十三 挪威的NSM是一款美國人也很喜歡的武器,不光直接拿來用在瀕海作戰艦上,還在此基礎上,開發JSM中。

另一個速度相對較慢的反艦導彈是美國意在替代老化的AGM84“魚叉”導彈的遠程反艦導彈(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LRASM是美國空軍轟炸機使用的“增程聯合空對地防區外導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 - Extended Range,JASSM-ER)”巡航導彈的衍生產品,具有隱形和抗干擾特性,不會產生可被追蹤的雷達反射信號,也沒有很強的紅外線信號。LRASM將利用這種低可觀察性及其自主能力來探測和攻擊目標,同時躲過目標的防禦措施。LRASM的射程超過800公里,而魚叉的射程為130公里。它的戰鬥部是一個453千克重的穿甲彈頭,命中精度可以達到圓概率偏差小於三米。

圖十四 LRASM不光射程遠,隱身性能強,而且智能化,可以自主找到艦艇的薄弱點加以攻擊。美國還在研究如何以多枚LRASM以不同速度、高度、角度發起協調式的攻擊

除了全新開發的導彈之外,進一步開發和改進MBDA的“硫磺(Brimstone)”和“海洋毒液(Sea Venom)”等武器產生了新一代可以用來攻擊海上目標的短程導彈。它們將被用來取代現有更輕型的反艦導彈,如法國航空航天公司(Aerospatiale)的AS-15 TT和MBDA公司的“海賊鷗(Sea Skua)”。“海洋毒液”是英法聯合研製的一種輕型反艦導彈,之前被稱為“未來重型對地制導武器”,旨在由英國皇家海軍的“野貓”直升機和法國海軍“豹”和NH90直升機攜帶。預計該武器將於2021年下半年進入皇家海軍服役。

圖十五 可以由多種直升機攜帶的“海毒液”輕型反艦導彈


稀星天外


反艦導彈是目前攻擊水面艦艇的主要武器,反艦導彈突防和防空導彈的攔截,相當於一個矛與盾的關係,兩方面的技術不斷髮展,也促使了對方的技術不斷進步。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反艦導彈為了撕開敵方的防空網,主要是向超低空突防和飽和攻擊兩條路發展,依靠低空規避敵方雷達的探測或是數量取勝。
進入21世紀之後,反艦導彈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點,掠海高度不斷的降低,導彈的射程也越來越遠,同時垂直髮射系統也替代了過去佔據大量甲板面積的導彈發射裝置。而除去這些特點之外,未來的反艦導彈主要有兩方面的發展趨勢。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術流派一樣,反艦導彈的技術發展已經分為了美式和俄式兩種,這兩派導彈代表了各自的戰術思想和技術側重的不同。但未來反艦導彈的發展,似乎只能在他們這兩條路中選一條路。 首先說說美國海軍的發展思路,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美國海軍的防空能力遠勝于軍艦的反艦能力,他們主要是依靠航母的艦載機提供反艦火力支持。過去幾十年裡,他們都只能依賴魚叉作為主力反艦導彈武器,這種導彈實際上已經過時,而美軍下一代的主力產品,當屬拉瑟姆遠程反艦導彈。這種反艦導彈射程達到了驚人的900公里以上,可以從各個戰鬥機平臺進行發射。拉瑟姆除去射程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其隱身性設計,雖然其速度為亞音速,但是美軍認為這種具備低可探測性的導彈,可以有效規避敵軍雷達的探測,從而突破防線,隱身導彈的飽和攻擊將使得任何現代化軍艦都難以抵擋。
相比於美國走的隱身路線,俄羅斯走的則是高速突防路線,從冷戰時期以來,蘇聯就研發出了一系列高速反艦導彈,現在他們更是把速度提到了一個新的極限。以俄軍鋯石反艦導彈為例,這種導彈是俄羅斯下一代主力反艦導彈,射程超過400公里,其最高速度達到了驚人的8馬赫。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種防空系統可以攔截如此高速的反艦導彈。俄軍認為在如此高速度的加持下,鋯石可以摧毀一切防空系統的防禦。可以斷言,俄軍反艦導彈未來的發展路線就是依靠高速突防,也就是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的典型。 目前來看世界反艦導彈的發展,就只有隱身和高速突防兩種路線,那麼是否可以把隱身技術和高速突防技術結合起來,打造無敵的反艦導彈呢?按照現在的技術,這恐怕不太可能。導彈高速飛行時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的強烈紅外信號,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高速飛行的反艦導彈就和彈道導彈一樣,雖然速度極快,但卻極易發現。所以,很多專家認為在高速和隱身性能之間只能二選一。世界各國的反艦導彈武器,只能在這兩種發展思路之間選一種推進,要麼走俄羅斯的路線,要麼走美國的路線。
其實,除了美國的亞音速和俄國的超音速,還有一種比較獨特的方案,是中國的亞超結合路線,中國的鷹擊-18反艦導彈屬於亞超雙速導彈,在巡航段使用渦扇發動機,以0.8航母的亞音速低空掠海飛行,確保飛行高度在5米以下,能夠延長射程,降低被發現的概率。在接近目標40公里左右時,導彈拋掉巡航段彈體,啟動火箭發動機,以超音速完成末端的主動段飛行,這時導彈在低空以超音速突防,最後的衝刺階段可以達到3馬赫以上。這就使得鷹擊-18在躲避敵方探測和攔截的性能上,要比亞音速反艦導彈更加出色,命中敵人的概率也會隨之大大增加。

科羅廖夫


反艦導彈是指從艦艇、岸上或飛機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近幾年隨著國際形勢、軍事戰略和作戰理念等的發展變化,以及在諸多高新科學技術的帶動下,反艦導彈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點趨勢。

更加智能化

未來反艦導彈要具備實 時通信能力、精確信息感知能力、在線目標重瞄以及彈道規劃能力、編隊目標精確識別打擊能力、在線毀傷效果評估能力、多模複合制導能力、主被動電子對抗能力、協同攻擊能力、自主突防能力、人機靈活控制能力等。

隱身能力、抗干擾能力進一步增強

反艦導彈的隱身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的提高意味著其突防能力的提高。

現在,越來越多的反艦導彈採用塗覆吸波材料,或採用非圓截面彈身設計等手段來提高隱身能力;同時,為對抗敵防空制導雷達或防空導彈導引頭的跟蹤,部分反艦導彈採用被動偵察和主動電子對抗、投放誘餌等方式實現積極突防。

此外,隨著反艦導彈射程的不斷增大,反艦導彈作戰信息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不然沒有引導的反艦導彈和無頭蒼蠅沒什麼區別。

射程更遠,射速更快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更遠的射程,將使攻擊方獲得更大的主動權。目前,已有助推滑翔式彈道、超燃衝壓發動機等多種先進動力技術被應用於反艦導彈領域,未來反艦導彈的射程將會突破上千公里。

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更快的飛行速度,可使反艦導彈更加迅速的接近目標,縮短目標艦艇反應的時間,避免反制武器的干擾與攻擊。

多用途化

為了降低導彈研製成本,提高導彈的效費比,降低保障難度。未來反艦導彈將不只可以執行對海作戰任務,同時還將可以執行對陸攻擊等多樣化的作戰任務。


東斯坦因


當前國際上反艦導彈發展趨勢尚不是很明確,公開渠道宣佈新一代反艦導彈研發的國家目前也就只有美俄兩家,基本上延續了早先兩個譜系的發展思路。雖沒有明朗的發展態勢,但總能在其中找尋到一些規律。

目前,美國正在推進其新一代LRASM隱形遠程反艦導彈項目,走的是隱身+亞音速+遠射程+高毀傷的路線,最大的特點就是隱身化發展方向;俄羅斯已經推出了“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型導彈最大的特點主打速度優勢,延續了蘇俄系反艦導彈追求速度突防的發展理念。兩型導彈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遠射程,不再是當前反艦導彈兩三百公里的射程了。

當然近些年中國、日本等國都推出自己的反艦導彈,在發展理念上各有出入,綜合近幾年國際反艦導彈型號發展,大致能羅列出一下幾個明顯的發展方向,以供諸位看官參考。

趨勢一:射程越來越遠

反艦導彈自上世紀中期誕生以來,在射程發展上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分階段呈幾何倍數拓展。最早擊沉以色列驅逐艦而成名的蘇制冥河反艦導彈射程只有42公里;第二種在戰爭中以擊沉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成名的法制“飛魚”反艦導彈,射程雖有提升但也就是65公里左右;在後續的發展中反艦導彈射程突破百公里,達到現在兩三百公里,部分型號超過了500公里的射程。

目前主流的反艦導彈,美製魚叉反艦導彈最大射程約180公里左右,俄羅斯系列的反艦導彈除了如花崗岩等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超過500公里,其餘的諸如主力俱樂部等型號射程在300公里左右,當然也有更近一些的白蛉只有120公里左右;在看中國製造的鷹擊-8系列射程也就200公里左右,鷹擊-62達到300公里以上,最新的鷹擊-18超過了500公里的射程。

回過頭來看看,美國的LRASM隱形遠程反艦導彈正式編號AGM-158C型,其採用亞音速飛行,最大射程達到了驚人的930公里;俄羅斯的鋯石導彈目前數據保密,披露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300公里射程,一種則是1000公里,但總之這兩型導彈的射程都有所提升。未來反艦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是一個大趨勢。

趨勢二:隱身化和智能化同步推進

在隱身戰機、艦艇逐步走向普及的背景下,導彈隱身技術也開始進入世人眼簾。在2000年英國就宣佈試射成功了一款風暴陰影隱形巡航導彈,成為世界上最早的隱身相對完備的導彈型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引入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彈型號。

在艦載防空攔截體系逐步完備的大背景下,反艦導彈的突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頭號問題。以飛魚導彈開創的亞音速掠海飛行模式,已經被射高越來越低的近程艦空導彈系統和末端近防系統給抹殺掉了,因此速度突防和隱身突防成為兩大發展的方向。

還是以美國的LRASM隱形遠程反艦導彈為例,該型導彈在採用大量隱身技術降低RCS值的同時,也著重在提升導彈的職能化程度,該型導彈能夠依據詳盡的數據規劃調整飛行路線,實現獨立偵測、判別並摧毀艦艇作戰群眾特定目標的能力,具備多向攻擊、精準識別、自主決策等智能化能力。

由此可見,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隱身材料及技術的進步,未來隱身化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同時未來的導彈將變得越來越聰明,智能化發展未來不僅僅是隱形+亞音速突防模式上使用,速度突防模式越有很大概率會引進。

趨勢三:一彈多型家族化發展

一彈多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了,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在部分型號上拓展應用。目前導彈家族化發展主要集中在艦載、空射和潛射三個應用領域,很多型號家族化都是在其中找尋兩個平臺拓展應用,鮮有同時涵蓋三個領域的,比如中國的鷹擊-18系列涵括了艦載垂髮型、潛射型,鷹擊-12涵括空射型和艦載型號。

但是我們從一彈多型發展理念來看,反艦導彈實質上可以拓展出五個領域,即艦載發射型、空射型、潛射型、岸基型以及對陸攻擊型。目前尚沒有一款導彈完成全家族化發展,前邊四個領域很好理解,最後一個對陸攻擊型怎麼理解呢?實質上反艦巡航導彈本身就可以對陸攻擊,只不過就是一個航路規劃和戰鬥部選擇問題。

目前在武器裝備發展領域近些年普遍在強調“平臺功能拓展能力”,希望基此能夠提升武器使用的性價比,從而降低使用成本。這一理念同樣適合與反艦導彈發展,實現一彈多型家族化發展後,能夠大幅降低部隊的後勤保障壓力,同時能節省大量的研製經費,從而提升使用的性價比。這是國際上都在探索和接受的一個理念,簡單說就是“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在技術上發展上也沒有太大的技術瓶頸。

趨勢四:速度突防堅定不移

通過上文我們大致總結梳理了一下當前反艦導彈的發展態勢,主要有三大趨勢。但還需要強調一下速度突防這一塊,當前研究超音速突防技術的國家不再是俄羅斯一家,中國、印度以及日本等都推出或者在研相關的超音速導彈。

速度突防目前主要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超音速突防,俄中兩國在這個領域發展較為迅速,印度也在極力推銷自己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就連日本這個歐美體系也曾研製過著名的ASM-3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第二個層面就是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目前在這個層面上也就只有俄羅斯一家已經走到接近服役的技術狀態,俄製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據稱最大飛行速度可達8馬赫,明顯領先於國際發展水平。當前有類似武器發展計劃的有中美兩國,但在反艦導彈領域是否發展尚不得而知;另外日本也披露出規劃發展新型高超音速導彈。

隱身亞音速突防有隱身的好處,高超音速也有速度突防的優勢所在,前文我們就提到了,隱身技術與智能技術結合是一種發展趨勢,那麼高超音速和智能技術何嘗不能結合,從而發展一種“飛得更快,越來越聰明”的導彈呢?

目前能看到的兩個比較清晰的態勢就是美俄兩大發展趨勢,即隱身突防和高超音速突防。總體上未來反艦導彈發展總的理念將集中在越來越“聰明”、使用性價比更低、突防效率和打擊效率更高上。


鷹鴿分析


從當今人類看,未來反艦反潛導彈的趨勢是高端,高空,遠程等威力大,速度猛,防干擾等武器裝備?

但從未來人類看,上述武器裝備就是垃圾?

只有研發《地異預警衛星》,創建《太空基地》,研發《太空智能武器裝備》,研發《宇空衛星》,研發《宇空智能武器裝備》,才是人類發展方向和趨勢!

為人類解開這些秘密

第十一章:地異預警衛星空間佈局

前面我們用十章幾萬字探索研究了《地球系,地球實體運行參數和奧秘》,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依據參數對號入座的研發和佈設在空間中運行的《地異預警衛星》,以達最佳作用

A:超低空衛星

超低空作用衛星,它是打破常規,靠能量作用在低空運行的專業衛星,它主要監測地表大氣空間物質運行和變化參數,地表地溫地力地速地磁地能參數,地表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參數,近空大氣空間物質運行和變化參數,近空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等參數,地下穿透結構參數,地下動態轉化參數,地下運行變化參數,地表上下異常參數追蹤鎖定等。

B:內空中部衛星

內空中部作用衛星,也是靠能量作用的低空運行衛星,主要監測內空大氣空間物質運行和變化參數,內空地力地速地磁地能與內空大氣空間物質互作用參數,內空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等參數,內空異常動態參數追蹤鎖定等。

C:第一自然衛軌衛星

它是正常運行衛星,不需能量作用就可自然運行的衛星,它主要監測地球實體自轉速和自轉振盪率,內空實體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等參數,內空異常動態參數追蹤鎖定等

D:第二自然衛軌衛星

它主要監測中空大氣空間物質運行和變化參數,中空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等參數,中空異常動態參數追蹤鎖定

E:第三自然衛軌衛星

它主要監測地球系內外大氣空間物變化和運行參數,內外光溫射線力速磁能波及感應和作用等參數,內外異常動態參數追蹤鎖定等

它們的分佈聯網,將監測整地球系內外,為人類掌握地球系和管控應對異常,帶來巨大貢獻!

第二章:太空基地定位定軌

太空基地的定位定軌,決定了它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了它的運行壽命長短,決定了它是否能達到預定目標。

至此,對它的定位定軌極其關健。

以當今美俄歐等國為例,它們為什麼在太空運行一個微型《空間站》,壽命都這麼短呢?

是因為它們違背自然,對運行空間的定位定軌錯誤。

在高科技高能量作用下,雖開闢了不適應它運行的空間軌道實現了運行目的,但在大氣空間阻力和地球自轉向心力作用下,大自然對它的耗能耗損,造成它在短暫的運行後告終。

而我們要在太空創建《太空基地》,它的體積,面積,質量是它的數萬倍。

只有遵循自然,順其自然,利用自然,掌握宇空特徵和奧秘來研發創建,才能實現預定的長遠戰略目標。

由此,定位定軌如下:

A:第一自然衛軌《內空太空基地》

第一自然衛軌就是人類已探明和正在使用的近空衛星軌道,它離地球實體很近,是人類研發創建《內空太空基地》的最佳選擇,但易被攻擊。

因此,我們在研發創建時,必須注重內外作用與反作用,對全球地上地下和內外空等飛行物質,進行預防和反擊,才會安全長遠穩定運行。

B:第二自然衛軌《中空太空基地》

第二自然衛軌,當今人類並未探索探測。

由此,我們應依靠《地異預警衛星》功能,去探索探測探明,進行追蹤鎖定中空衛軌,依據此位空間大氣參數,研發創建《中空太空基地》。

在此創建《中空太空基地》,既能完全掌控地球實體內中空,還能對地球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地上地下及空間大氣層目標,進行作用與反作用。

C:第三自然衛軌《遠空太空基地》

第三自然衛軌在當人類也未探索探測,我們應依靠《地異預警衛星》,去搜測追蹤鎖定,依其此空間大氣層參數研發創建,才能在此創建《遠空太空基地》,它既能保護內中《太空基地》,又能對地球系內外進行作用與反作用。

第六章:太空智能裝備守護地球系內外

人類是有機物生命體,為了慾望,任何手段都會使用,特別世界列強,一貫採用毀滅它國的軍事手段來滿足自已,這就給它國人民軍人國家造成災難。

以當今美俄歐等軍事強國為例,它們運用現代高科技,研發了很多所謂先進軍事裝備,不論地對空,空對地,地對地,空對空,還是N倍超音速,N倍射程,N倍高度,N倍毀滅等武器裝備。

可是這些所謂先進武器裝備,都是運行在內空返回到內空的落後低級武器裝備,對未來的人類戰爭,升空就被太空武器裝備毀滅。

未來的戰爭?是誰控制太空?誰就是世界主人?

因此,我國應在戰略規化上先行一步,研發《地異預警衛星》,創建《太空基地》,裝備《太空科研科技,信息技術,軍工國防,民用應用,物質能量運用,國際防務基地》,這樣才能保護國際國內人民的和平安寧,維護世界人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人類向前發展。

A:內太空智能防務基地

內太空智能防務基地是建立在《內空太空基地》上,依靠地異預警衛星,探索探測,監測跟蹤,鎖定載獲內中空目標,運用智能科技和智能能量武器裝備,對目標進行作用與反作用,以此解除地面地空目標,它是世界人民和平安寧的守護神。

B:中太空智能防務基地

它是建立在《中空太空基地》上,依靠《地異預警衛星》,探索探測,監測跟蹤,鎖定截獲中遠空目標,運用智能科技和智能能量武器裝備,對目標進行作用與反作用來解除內中遠空目標,同時保護《內太空基地》,它是內中空的保衛者。

C:遠太空智能防務基地

它是建立在《遠太空基地》上,依靠地異預警衛星,對地球系內外進行探索探測,監測跟蹤,鎖定截獲,運用智能科技和智能能量武器裝備,對目標進行作用與反作用,以解除地球系內外的威協,既保護內中空遠空《太空基地》,又保護地球系不受外空侵擾。還探索探測,監測跟蹤,鎖定截獲作用外空外星目標。

它是地球系的捍衛者。

第六章:宇地衛併兼宇宙在掌中

當今人類,不論是美俄歐,還是小日本,或是其它國家,都在比賽:

探索外空,登陸外星,考研外星,作用外星,開發外星等。

可它們都是靠人類地球衛星與運載設備的對接,而奔向外空外星,這種科考不但落後?還有巨大風險?隨時遇到信號中斷,指控失靈,中途受阻等問題,但它是當今人類初中科技發展時期的唯一冒險選擇。

若人類在《地球衛星》基礎上,依靠《地異預警衛星》《太空基地》等,研發《宇空衛星》,它將實現人類探測科考作用開發外空外星的飛越。

A:宇地衛星區別

a:地衛

地衛是人類依據對地球系空間的探索探測,而研發的地球衛星,依據地面望遠鏡和地面吸收設備蒐集天空數據和預測等,而研發的適用性簡易衛星,從地面依其能量大小,按發角度發射,進入到預定的天空目標,靠傳輸數據圖片信號等信息來了解探索探測研究作用開發天空目標。

b:宇衛

宇衛是依靠《地異預警衛星》探索探測宇宙空間實況,在地球系邊緣《太空基地》身處宇空實況而研發,在此發射是面向宇宙空間,直接向指定目標空間發射,能準確的到達各空間軌道上,靠《動感參數,實感參數,影視直播,光敏感參數,靜電敏感參數,熱電敏感參數,磁場敏感參數,波段敏感參數,射線敏感參數,力敏感參數,能量敏感參數,空間敏感參數,大氣敏感參數,物質敏感參數》等功能,並裝備《太空智能作用與反作用》來保多功能的《宇空衛星》,它以信號穩定,傳輸面廣,參數全面等特點,準確獲得宇宙全面參數,影視直播宇空實況,靠智傳輸和語音解讀傳給人類。

B:宇地衛星作用

a:地衛

地衛是按預定軌道進入地球系各空間,服務地球探測外空,在必要時,靠能量作用,短暫進入近空的其它星球系,對宇宙深空,無法預測,只有靠失控飄飛的衛星,獲得有限宇宙空間信息。

b:宇衛

宇衛它是與地衛聯網接軌,突破地球系,直接進入本小系其它星球系和突破本小系大系,進入宇宙系深空間,並能智能的尋找近,中,遠,深空中的星球系衛軌,對目的地星球系,可住在衛軌長遠運行。

C:宇地戰略

a:地衛

地衛是地處地球系方位的衛星,對宇宙空間存在很大死角,雖有少數進入宇空,但它是按地球知識和科技及預測而研發的,它的功能和壽命及傳輸面和運行空間等是有限的。

b:宇衛

宇衛是按宇空實況研發,並運行在各個宇宙空間,它的功能壽命及傳輸面和作用遠遠大於地衛。

宇空衛星的研發運行成功,並與地球衛星聯網運用,將突破現實,實現瞭解宇宙系,掌握宇宙空間,開發宇宙系的騰飛。











楊善坤科研文學


隨著鷹擊-18亞音速+超音速相結合的反艦導彈裝備越來越多的052D型驅逐艦,“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裝備俄空軍,“鋯石”艦射高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裝備俄海軍,憑藉射程僅12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僅0.8馬赫的“魚叉”AGM-84反艦導彈,一招鮮吃天下在軍中服役了40年的美海軍終於坐不住了。
目前,美海軍正在大力研發一種進攻性的反艦武器,最終是用於應對反區域/拒止戰略的威脅,為美海軍提供精確制導的遠程打擊能力,且能在嚴峻的電子戰環境中生存下來,這款遠程反艦導彈射程將近1000公里,能攜帶一枚1000磅重的穿甲彈和爆震彈頭。
未來將裝備給美海空軍的這款隱形反艦導彈,由軍火商洛·馬公司研發設計,將採用半自主制導系統來減少對情報、監視和偵察平臺、網絡鏈接和GPS導航的依賴,既能集成到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等水面艦艇上,也能裝備在空軍B1-B戰略轟炸機以及海軍F-18系列艦載機上。
射程高達600公里的鷹擊-18反艦導彈,是現役亞超相結合的反艦導彈的主流,在巡航階段以0.8倍亞音速飛行,用來提高最大航程,末端攻擊時轉換為4倍馬赫的超音速,以壓縮敵方的反應時間,增加艦艇對其攔截難度。
“鋯石”是艦射反艦巡航導彈,最大飛行速度8馬赫左右,射程550公里左右,裝備俄海軍驅逐艦以上的水面艦艇和哈斯基級核潛艇上,繼承了俄羅斯以前反艦導彈強突防的基本特徵,突防能力可謂史無前例,現有“宙斯盾”系統結合防空導彈和近防炮系統對其基本無法攔截。
“匕首”導彈系統,借住米格-31截擊機在高空高速狀態下發射,讓陸基的伊斯坎達爾彈道導彈具備了10倍音速和1000公里的射程,是打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中型水面艦艇非常給力的高超音速武器。
目前,全球反艦導彈,已經由先前的亞音速,向超音速、壓音速+超音速相結合發展,特別是向高超音速以及隱形化方向發展,值得全球軍界的高度重視,採取未雨綢繆的措施,以應對未來隱形反艦導彈和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對水面艦艇的巨大威脅。
儘管美國的隱形反艦導彈並未正式裝備其海空軍,但卻開了反艦導彈隱形化的先河,如同其率先裝備隱形戰機,帶來了戰機的革命性變化,絕對是今後反艦導彈發展的一個重大趨勢。
一旦隱形反艦導彈服役美海空軍,必將給對手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如同“匕首”、“鎬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給“宙斯盾”戰艦也帶來了難題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