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武力值來說,太史慈能打敗魏延嗎?為什麼?

歷史政治風雲人物


如果單純靠單挑,太史慈不能打敗魏延,太史慈唯一的機會,是詐敗用冷箭,看能不能射倒魏延。

《三國演義》裡武將並無一個明確的排名,而且在不同場合下表現有所波動,所以只能根據他們的綜合表現來大致確定一個層次。

太史慈是東吳的第一勇將,第一次出場是在管亥率黃巾軍圍攻北海之時,不過這次他主要體現的是衝陣和箭術,並沒有和武將單挑。太史慈的成名戰,還是在神亭嶺和小霸王孫策大戰一百多合不分勝負,此後太史慈又和程普交手三十合不分勝敗,在合肥之戰時和張遼激戰七八十合戰平。

太史慈最大的汙點一是缺乏斬將記錄,二是遇到王朗這種文官(就是被諸葛亮後來罵死那個)居然沒能拿下,攻擊力未免有些不足。不過綜合來看,他和孫策、張遼等人戰平,還是可以算一流武將之列。

魏延出場時劉備經過襄陽之時,出場第一戰和大將文聘打了個平手,然後在益州之戰時體力不佳的情況下和泠苞三十合戰平,而在泠苞心慌意亂時魏延數合將其活捉,葭萌關 十合擊敗馬岱,漢中之戰時被龐德奮力殺退,三合殺死魏將曹遵,突襲殺死猛將王雙。

而魏延的汙點簡直和太史慈一樣,在誘敵時面對司馬懿居然三個回合沒有殺死對方,讓人大跌眼鏡。整體來說,龐德這樣的超一流武將對戰魏延也需要奮力出手才能擊退,面對其他武將表現也不錯,可見魏延的武藝也可以躋身一流之列。

而在《三國演義》裡,武將之間只要差距不大太,那麼很容易戰平,像張遼對張郃是五十合戰平,對淩統也是五十合不分勝負,而淩統綜合水準顯然要比張郃低。即使武藝差上一兩個層次,奮力出手的話也可以打上幾十個回合,像潼關之戰曹洪為了救曹操,奮力阻擊馬超,都能打上四五十個回合才敗。

所以魏延和太史慈的水平都在一流之列,兩個人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太大,如果正面交手,要分出勝負是很困難的事。不過魏延的脾氣比較急躁,而太史慈的箭術很好,如果學馬岱詐敗而走再以箭術取勝的話,還是有點機會的。


不沉的經遠


一說武力值我默認是從小說《三國演義》入手,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哪位武將會什麼特殊的神功,所以我們不妨先看下二人各自在小說中的戰績再來做個全方位的比較。

1,三國中東吳並沒有什麼超級猛將,太史慈,孫策,甘寧算得上是其中的領軍人物,但不客氣的說,就這三人,論單挑估計想打過完體將軍夏侯惇都難…太史慈屬於小說中典型的高開低走的人物,一出場靠著臂力八面開花射死數人,北海解圍一人大戰敵軍百餘名斬將並斬殺三十餘名令人震驚。在面對江東小霸王孫策時,太史慈的表現也是相當出色,雖說二人打的難解難分,但按照“失盔者輸”的標準來看太史慈著實是勝者。後來歸降東吳,面對曹軍大將張遼依然不落下風,可惜最終被暗箭所殺,再沒有表現的機會。我前幾天曾說過張遼的武藝不下關張,而夏侯惇不虛關羽,太史慈又不慫張遼,所以孫笨和太史慈也能達到一流武將的水平了。

2,魏延的武力爭議較大,也從來沒人覺得他有一流武將的水平,但魏延的戰績卻是風光無比。魏延剛出場時以舔狗的姿態大戰文聘,雖說沒得到劉備的青睞但也著實為自己賺足了眼球,後來從長沙投降劉備首次表現就是在劉備參加的鴻門宴裡與張任互為舞劍了,再者就是抵抗馬超魏延十回合勝馬岱,三戰龐德僅僅是由於地形原因才落敗,其他可以吹的就是刀砍王雙了。我們發現在諸葛亮帳下魏延始終在當詐敗誘敵的角色,既然要完成誘敵的任務,那自身的武藝也不能很差,這種戰略部署我想魏延也覺得很不爽吧,不過從開篇戰平文聘的表現來看,魏延的實力不宜過分高估,但考慮到成長因素,中後期的魏延也有準一流武將的資質了。

所以若二人來一場巔峰對決,太史慈會勝。


邏輯文史游


東吳猛將確實沒有達到西蜀五虎之猛和典韋許褚之猛,作者在描述時也不可能貶低東吳,一般以孫策為標杆,描述說策如“項籍”(可能就是項羽),太史慈與孫策戰平、所以認為東吳猛將也是一等一的;但其實不然:曹操下江南時太史慈大戰張遼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淩統戰樂進四五十合不分勝負,很明顯處於同一水平;呂奉先濮陽大戰時張遼大戰夏侯惇、樂進戰臧霸勻四五十合不分勝負,呂布看得極不耐煩,原著中描述:陣前惱得呂布興起揮動大鐵戟直衝曹陣、夏侯惇樂進皆走,曹操軍大敗……可見張遼樂進夏侯惇臧霸與呂布差距太大;然而西蜀五虎、典韋許褚與呂布只差半格;因東吳孫策太史慈甘寧淩統只能與張遼樂進一個水平所以達不到西蜀五虎和典韋許褚之猛!


黃風怪


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東吳數一數二的猛將,魏延則是蜀漢的第六人。但是,由於演義中東吳屬於配角,太史慈死得早,魏延出場晚,因此不但兩人沒有交鋒,而且要找參照系也不那麼容易。大體來說,魏延屬於標準一流猛將(與張郃相當),而太史慈可能屬於標準一流或強一流(與張遼相當),最多到準超一流。太史慈比魏延略勝半籌,但優勢不大。兩人交鋒太史慈不會輸,但要贏下也不容易。

從演義中的戰績來看,魏延除了突襲斬王雙之外,主要武力表現是和張郃相互交戰數次,基本可以認為實力相當;在漢中之戰魏延曾力戰龐德(至少數十回合),後來突襲曹操被龐德殺退。

而太史慈的戰績,首先是一開始在北海城下大戰黃巾,突圍之後跟隨劉備、關羽、張飛救北海,救徐州。之後就是神亭交手,太史慈與孫策大戰數十回合平手,而且從太史慈一心想要捉孫策,並且主導著戰局,太史慈可能還略佔一點上風。最後就是在合肥與張遼大戰七八十合不分勝敗,因為李典射死宋謙而分心回營。

所以兩人整體來看,是差不多的。關鍵問題是孫策的定位本身也不明。不過,以孫策夾死一人,喝死一人的威風看,雖然未必能達到超一流水準(馬超殺李蒙、王方與之類似),但一流是保底的,很可能有強一流。那麼太史慈同樣是一流起底,可能達到強一流甚至準超一流。但對太史慈也不宜過高,畢竟對張遼七十回合沒有佔到明顯上風。綜合來說,太史慈的上限在龐德,下限在張郃、徐晃。

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特點與隋唐不同,強弱交鋒,如果差距不是太大,未必能很快分出勝敗。徐晃平許褚、張郃平張飛、文丑平趙雲都是實例。太史慈就算武力達到上限準超一流(龐德)的程度,與魏延交戰恐怕數十回合也難分高低。如果太史慈武力取下限(張郃)的話,基本和魏延完全一樣,就更難以取勝了。

不過,以太史慈在書中表現的箭法如神,以及戰鬥中善於用計謀,再對比魏延兩次折在馬岱手中,一次中箭,一次被斬。兩人就算正面交鋒不分勝敗,太史慈的冷箭魏延很可能會中招。


巴山夜雨涮鍋


黃許孫太倆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太史慈的武力排名比魏延高出11位!這個基本上是合理的。要不是太史慈死的早,東吳就不是三國當時的場面了。而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時期登場,比較的意義本不大。退一步說,即使二人同時登場,兩人的類型也不具可比性。太史慈是萬夫不當的虎將,而魏延雖然也勇冠三軍,但還是以智將的人設出現的。

所以,純論武力值,太史慈完勝魏延。如果非要拿出跟二人交戰過的武將作為參照對比的話,可以看看小霸王孫策。孫策跟太史慈是棋逢對手,而跟魏延過過招的武將裡面,能跟孫策打個平手的寥寥無幾。看見,孫太二人的武力值都在魏延之上。

個人愚見,請多多批評指教!


用戶81012532970


武將在真實的歷史中很難說像比武狀元那樣分出個高下,特別是像太史慈魏延這樣兩位從未謀面更沒有正面交鋒的將領。我們參考下光榮三國志裡面的五維數值,應該說基本能夠客觀反映武將的真實實力的。太史慈武力為93,魏延武力為92,太史慈從武力角度略壓魏延一籌。

在眾多三國迷中,魏延在蜀漢是僅次於五虎將的存在,而太史慈是江東第一猛將,但是大多數人認為太史慈略強於魏延。




靖遠0204


孫策人稱小霸王,也就是小項羽。與之戰平可見功力。他們的三國排名第九,十位。魏延第十九位。


用戶108724572072


按當時二人的實力而言,魏延應該略強太史慈一點,在當時魏延應該略次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後,但魏延沒有同五虎上將打過,但勇猛還是眾所周知的,由於年嶺相差二十幾歲無法評論,就同黃忠與關羽一樣,戰長沙黃忠已六十而關羽才四十出頭,本身不處在一個年嶺段,中國有拳怕少壯英雄出少年之說,後來魏延也不是天下無敵了嗎,再舉例子關羽同龐德之戰也是一樣,關羽五十八歲而龐德才三十歲出頭所以難分勝負,如倒退二十年關羽斬龐德應該沒有問題,魏延在征戰中敗陣的不多,應該說他還是三國中有名的將軍。


用戶4588576472397


魏延不如他,個人覺得太史慈比魏延厲害,史記也有這樣的評價


感覺不到風的男人丶


三國裡有個順口溜叫做: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如果要繼續往下排的話,極有可能是孫策和太史慈並列第十,所以太史慈的戰鬥力在魏延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