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經絡學說是我國古代先哲們的一個偉大發現,弄清經絡的實質,對於深探人體奧秘,進一步揭示疾病的本質,充實和豐富中醫學、現代醫學的理論和實踐,都將有著極大的科學價值。儘管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經絡的實質和針灸治病原理還未能搞得十分清楚,但絕不能因此就認為它們都是不可被認識的。

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研究經絡如同攻克癌症一樣,人們現在還沒有完全戰勝它,只能說明現代科學還沒有達到完全認識它的程度,而不能說癌症就是不能戰勝的,經絡就是不能被認識的。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能收到各種節目,其中間的傳導系統也未曾見到實質性的東西,但不能否定其物質基礎的客觀存在。近代針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在其《知熱感度測定報告》中這樣寫道:“現今神經系統相當於有線廣播,有形有聲;古之經絡相當於無線電話,無形有聲。”

1961~1964年間,朝鮮平壤醫科大學生物學博士金鳳漢教授曾先後發表了兩篇關於經絡研究的學術論文,宣稱自己已經發現經絡的實體。他認為:在活的機體中,存在一種獨立於神經系統和血液、淋巴系統之外的新的管狀系統,即經絡系統。經絡系統由從經穴部位找到的結構(鳳漢小體)和把它們連接起來的管狀結構(鳳漢管)組成。前者不僅存在於皮膚,而且存在於機體的內部。管狀結構在血管、淋巴管內走行,其內流動的液體(鳳漢液)含有大量的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而現代生化常識告訴人們,DNA和RNA分別存在於細胞核內和細胞漿內,而鳳漢液中沒有任何細胞,卻含有大量鹼性物質,用組織學的方法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DNA和RNA。

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現在看來,50多年前的這些認識雖然十分膚淺,但在當時卻受到金日成主席的通令嘉獎。1963年第5期《朝鮮醫學科學 院學報》“關於經絡學說”一文中寫到:“它將成為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個金字塔。”我國《人民日報》1963年12月14日全文轉載了金鳳漢“關於經絡系統”的論文並表示祝賀(《中醫雜誌》,1964年第1期)。而美、英、法、前蘇聯等國家的科學工作者對此卻持非常冷靜的態度。他們紛紛向金鳳漢教授發難、質疑。金鳳漢的學說最後終因不能接受現代科學理論和實踐的檢驗而宣告失敗。

根據科學發展的規律推論,古代的經絡學說和現代的神經、血管學說肯定都還各有其不完備之處。根據現代對循經感傳的觀察、研究,有不少經絡現象與古代文獻記載的經絡循行路線不完全一致。就十二經脈而言,四肢部與古典經絡圖基本一致,頭面、軀幹部有較大差別。

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諸如各經感傳行走自然,較少出現迂迴曲折;包括陰經經脈在內的所有感傳均上頭;軀幹部經脈的行走方向為多途徑的;肝、脾、腎三經在胸腹部相互靠攏,接近重合;膀胱經在背部呈單線感傳;膀胱經和耳部感傳均與其他經脈相通;感傳在程度上和分佈路線方面均具有可變性及泛經現象……有人還發現人體有著新的“膀膽經”(腰以上按膀胱經分佈,腰以下沿膽經行走)、“膈俞經”、“八俞經”及其他一些新的經絡走向。要看到古人在研究人體組織結構方面,其觀察方法和工具都遠遠落後於現代科學。加之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在經絡學說的創立過程中,也不免滲入了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內容,認為“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因而認定正經經脈就只能有十二條,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這樣,反而限制了後世對經絡的研究

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在現代解剖生理學中,會不會還有一種與經絡類似的傳導系統還未被發現呢?經絡會不會是現代解剖學中已知結構的一種未知功能呢?筆者認為,這都是完全可能的。至於說到經絡與神經在傳導速度上的差異,日本學者認為,目前醫學界所議論的那種非常細微的無髓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也是極慢的。自主神經中也有些非常細的神經纖維,其傳導速度就是1cm/s也許還有些神經的傳導速度非常緩慢,每秒只有零點幾釐米。如果腦中有更細的神經纖維,那就可能以更慢的速度傳導。另外,經過幾個觸突傳導,還可能更慢些。也許相當於觸突的部位就是穴位。所以,在現代對經絡的研究中,也不應該因為經絡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與現代醫學神經、血管不吻合之處而斷然否定經絡的客觀存在,或者認為經絡不包括神經、血管等實質性結構。

淺談經絡實質的研究方向

歷史在前進,科學在發展,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證實和闡明人體經絡實質取得了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證實人體內確有物質和信息沿古典的經絡路線傳導,並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經絡實體模型。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知難而進,努力探索,刻苦鑽研,力爭早日揭開經絡實質這個謎”,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