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黃簡講書法:四級課程(格式篇)39——難字1

又要講講進度,四級課程的大綱,是根據韓方明<>所記載的徐璹老師的話組織的。紅色標示的"選擇紙張",到上一課講完了。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我們花了四堂課講造紙,然後又花了十五課講用紙。造紙的知識可幫你買紙,用紙問題其實是書法作品的形制,立軸、屏條、對聯、橫披、手卷、尺牘、扇面、冊頁,都講了。

進度表上只剩下最後一個:"解決難字"。在第二點"言語多少"也就是字數問題後,我補充題款,題款其實是文化課,在作品上也算字數一部分。在講完"解決難字"後,會再補充"用印"。晉唐作品上很少用印章,但後來印章成為書法作品的一個元素。這就是四級課程的全部內容,沒幾堂課了。

一"難字"難在取勢

有關解決難字,徐璹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 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

筆法是書法第一個要素,點畫線條好不好全在筆法。

· 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沒把握就下筆,不是人指揮筆,"任筆所成",隨手亂寫,不懂書法的人往往會這樣做。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徐璹出身於書香門第,他以上三代均以書法著名,父親徐浩更是張旭的直接傳人,難道他還有什麼字寫不出嗎?對他來說所謂的難字,不是難認的字,不是難讀的字,而是難以取勢的字,不想好就無法下筆,故謂之"難"。

一級課程我就說過,初學書法者小圈難,深入者大圈難。等到你能操控毛筆了,隨後就會體會到取勢難多了,在掌握了筆法之後,就要下功夫研究筆勢。

唐朝張懷瓘評王羲之,他這樣說:

· 尤善書,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

正因為"研精體勢",所以能"千變萬化",而這體勢,取之於各種書體,草書尤為重要。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我小時候到老先生家去,經常看見他們拿著字帖,孜孜不倦地書空,學習古人的取勢。取勢不是容易掌握的,"研精體勢"要了解各種書體。在我這課程中,取勢是一步一步推進的。

二級課程講基本筆勢,四級課程難字,然後是各種書體的專題課,其中七級課程草書,講解使轉的產生和原理,這是筆勢的根本。希望通過這樣三步,幫助各位解決大圈取勢的問題。

二 筆勢基礎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要成功地給難字取勢,首先要熟悉二級課程。二級課程是筆勢基礎,詳細介紹了單一筆勢"永"字八法,以及張旭提出的複合筆勢"五勢"。後人增補和豐富了筆勢系統,單一筆勢引出"八法"化勢,複合筆勢補充的更多,其實就是"五勢"的化勢。讀過二級課程,你就擁有十三勢,另加八十六個化勢。

2.1張旭的筆勢思想

張旭的筆勢思想,表現在十三勢中。我們知道,筆鋒運動方向有八個,這就是著名的"八面鋒"。中心是五號位,這是筆鋒開始的位置,起點。向六號位走,就寫出了橫;向八號位走,寫出來是豎;向七號位是撇,有長撇有短撇;向九號位是捺;走三號位寫出來稱為挑,現在內地改稱為"提";剩下一、二、四三個位置,只有鉤用得到。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橫豎撇捺鉤挑都是文字點畫的名稱,書法術語改為側勒努趯策掠啄磔,新名詞包括了用筆要求,這樣一來"寫字"和"書法"就此分道揚鑣。實際用筆時,筆鋒就是走八個方向,古人找了一個"永"字來說明,可謂極其聰明的發明。"永"字包括六個方向,是因為1、2、4趯出的方向只用一個。

張旭的"五勢"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張旭講"五勢",他是著眼於筆鋒的運動方式。看起來鉤裹勢、鉤努勢等,形態上好像是五種複合點畫,本質上是線條五種複雜的運動方式,再沒有其他的了。這五種方式就是轉動、逆動、滾動疊加加和移位。所以說張旭是抓住了線條的本質,指出了筆鋒運動的規律。單一筆勢闡明瞭八面鋒,複合筆勢指出了筆鋒組合運動。至於其他如烈火勢、舞鶴勢等等,是組合了十三勢的某幾個筆勢的專稱。也可以說,這些組合筆勢,是運用十三勢的範例。

偏旁部首

我們從小寫字,我們來想想字是怎樣寫出來的。

· 點畫:丶 一 丨 丿 ……

寫字最基本的是點畫,橫豎撇捺點之類,

· 部件:氵 亻 宀 ……

點畫組成部件,三點水、單人旁、寶蓋頭之類,

·

單字:金木水火土馬鳥鬼鼠龍……

最後部件組成單字,如金木水火土馬鳥鬼鼠龍等等。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1997年,內地公佈的《漢字基礎部件表》,有部件560個。而香港《計算機漢字楷體字形基礎部件表》有644個。有些學者認為,其中最基本的部件,只有幾十個,有人說是28個,也有人說29、31或32個,大致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些,足以寫出所有的漢字。我看了嘆了口氣,這不就是"永"字八法和複合筆勢嗎?而且還沒有老祖宗那樣完備。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譬如第一個,現在規定叫"橫折",歷史上稱為曲尺勢。第二個橫鉤,古人稱為折釘勢。第三個豎折折,這不是豎筆勢嗎?第四個臥鉤,本來稱為彎筍勢。第五個撇點,那是蟹腳勢。最後彎鉤,這是玉鉤勢。名稱問題這兒就不講了,既然學者稱這二三十個基本筆畫可以寫出所有的漢字,那我們所擁有的九十九個筆勢,當然也可以寫出所有的字了。這一點你要有信心,留下的問題只是你怎樣運用。

2.2 寬容度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書法是手寫體,手寫體有一定的寬容度,有哪兩個人寫出來的字一模一樣呢?所以書法取勢的寬容度允許和正體有差異,舉例來說,"雪"字下面是"彐",書法稱之為石楯勢。這石楯勢中間那一橫,王羲之、顏真卿都寫的較短,但褚遂良和柳公權卻拉長,穿出了右邊那一豎筆。在書法中,這無礙於取勢,二者都是石楯勢。仔細看看,褚遂良和柳公權穿出頭的原因,是因為右下角有空位,所以把這一橫拉長補空白,而王羲之和顏真卿,把整個石楯勢移向右邊了,所以無需寫出頭。現在內地規定,正體的"彐"的中間這橫筆只能寫短的,這對於印刷體正字沒問題,但書法手寫體取勢要有寬容度。"雪"字除了下面的"彐",上面的"雨"也有新規定,就是印刷體的點只有一種形狀,無論幾個點都用這一種,所以"雪"字寫出來就成了這樣子。他追求的是印刷體統一,在書法家看來這是布棋。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書法追求的是變化,你看柳公權"雨"字中四點,就是四種樣子,沒有雷同的,把布棋勢變成了菱米勢。假如書法取勢沒有這寬容,就不成藝術了。

書法筆勢不僅和印刷體有差異,它自己跟自己也常常不同。如連續兩撇稱為向背勢,我以《千字文》為例,"欣"字右旁連續兩撇,箭頭所指處是暗節點。"色"字頭上兩撇,箭頭所指處是明節點。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節點明暗是小圈,而我們現在討論大圈,可以把小圈先放一放,這兩個都是向背勢。

再看這文徵明寫的行書"紙"字,左邊絞絲旁一連三折,我們說這是豎筆勢。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如果給文改會的委員看見,他會說"錯了,第一筆是撇不是豎",而書法家說這是豎筆勢的變化。又如行書"登"字,下面的"豆"是奮筆勢,橫豎橫豎是奮筆勢,這裡橫撇橫撇也是奮筆勢。"登"字上部左右兩個飛帶勢,形態完全不同,飛帶勢是兩撇一捺,用起來千姿百態。這說明什麼?書法的筆勢不像印刷體部件那樣死板,一個筆勢的形狀,在實際運用時有相當多的變化。

2.3 倒筆書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二級課程還講到一些手法,今後給難字取勢要用到。如"倒筆書"這個概念,又稱倒筆勢。這是很有用的手法,它本身不是一個筆勢,是一個方法,只是把原來的筆勢順序倒過來寫,先A後B,變成先B後A。可以增加筆勢形狀而不增加名稱。如"刀""力"是鉤裹倒筆勢,免得增加兩個新名稱。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當時我還介紹過飛帶勢的倒筆書,如"殊"字,左邊的"歹"是飛帶勢,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殊"字左邊是很標準的飛帶勢,但智永《千字文》中的"殊"字,左邊用了一個倒筆書。這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寫法,後人跟從的很多。

2.4 移位

《玉堂禁經》在豎筆勢舉例中演示了移位,我們取勢時,移位是常用的方法。舉例來說,《陰符經》中這個"我"字,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有些同學認為第一筆是橫,和下一筆橫組成奮筆勢,也有些同學認為第一筆是啄,啄橫是瞑人勢,這兩種理解都可以寫得出,任選一種就行。問題是剩下來的一豎一策算什麼呢?你看,這一豎一策運筆路線是這樣的。二級課程講過斸鉤勢和打鉤勢,斸鉤勢是豎筆下端向右趯,如果趯很長就是策。打鉤勢是豎筆下來,移位向左然後加上策。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當時我舉虞世南和柳公權兩個"依"字為例,虞世南是寫斸鉤勢,而柳公權寫的是打鉤勢。

移位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所以《陰符經》中這個"我"字,豎加策就是打鉤勢,只不過這次移位更高了一點。這樣來分"我"字的筆勢,就是三個:奮筆勢(或瞑人勢)、打鉤勢和戈法。

"我"字取勢更簡單的方法,是你先想想"找"字。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找"字大家一眼都可以看到,這是兩個戈法的組合,那"我"字就是一撇加兩戈法,不是很簡單嗎?只不過兩個"戈"字的一橫連通了,但第二個"戈"字沒有一橫也是戈法,這以前講過了。我再次說一句,有些同學不喜歡用單一筆勢,單一筆勢有時候很有用,你避不開的。

如果你對篆隸很熟悉,有文字學根柢,那"我"字的取勢變化就多了。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你看《石鼓文》和《景君碑》,"我"字左下方寫成"土"。隸書《曹全碑》有個"義",下面的"我"字左下方,寫成顧盼勢加一橫。隸書《史晨碑》"義"字下的"我",用了石楯勢加戈法。這些後來都曾被人用於取勢,泰山《金剛經》的"我"字,下面就用了一豎兩橫"土"字形。王寵小楷的"我"字左下方只取顧盼勢,其他省略了。王鐸的"我"字,就是石楯勢加戈法。

張懷瓘說王羲之諸體皆能,所以取勢千變萬化,等講過篆隸草行真專題課後,你對取勢自然理解更深。今天等於在複習二級課程的要點,難字取勢下一堂課繼續。

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 徐璹所言"難書之字"指取勢。

· 張旭取勢基礎在十三勢。

· 取勢寬容度、倒筆書和移位手法。


複習思考:

· 繁體"興高采烈"四字,怎樣取勢?有沒有不同的取法?

黃簡講書法:取勢基礎在於張旭十三勢,書法創作取勢手法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