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給人類帶來的創痛

瘟疫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無法擺脫的陰影。美國曆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認為,瘟疫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類歷史的走向,包括文明的興衰、人類的遷移、宗教的盛衰、科技的發展等。同樣,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關於瘟疫的描寫,作家們用文字反映和回應瘟疫給人類帶來的創痛。那麼,文學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涉及瘟疫題材的文學作品呢?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瘟疫有哪些象徵含義?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十日談》:黑死病帶來的文學作品

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瘟疫可能要屬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這場黑死病全方位地影響了歐洲的歷史,它不僅帶走了歐洲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也帶走了舊的經濟模式、政治制度和宗教教條。可以說,黑死病促使歐洲大破大立。

某種意義上,《十日談》是一部黑死病帶來的文學作品。按照薄伽丘的描述,故事中的十個年輕人,正是為了躲避瘟疫而逃到了郊外,用講故事來消磨郊外無聊的時間,這些故事的合集就是《十日談》。

《十日談》開篇便提到了這場可怕的瘟疫(“美麗的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可怖的瘟疫”),瘟疫恐怖到“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屍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瘟疫使人們清晰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無常,既然如此,當時很多人便選擇縱慾狂歡。《十日談》中寫了許多這樣的故事,如《第七日》,故事中便有許多專門寫男女私通的情節。

《十日談》很多故事都讚揚愛情與財富,並對教會、權貴有許多辛辣的諷刺,這些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的觀念。正是面對死亡的陰影,薄伽丘寫出了人性的自由與現世享樂的合理性。有學者將《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並列,稱之為“人曲”,或許正是看到了《十日談》在重構人性方面的突破性。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鼠疫》:一個象徵性的符號

《鼠疫》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創作的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突發鼠疫,突如其來的死亡威脅讓整個城市陷入了孤立、恐懼與不安的生存處境之中。加繆刻畫了不同的群體和個人在這一處境下的選擇,在其中也同樣傳遞了他的思考與抉擇。

《鼠疫》創作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距離黑死病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與其說加繆力圖真實地刻畫一場瘟疫,不如說瘟疫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符號。《鼠疫》創作的年代與德國法西斯盛行的年代基本重合,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鼠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那場時代危機的象徵,一種無邊的恐懼和普遍的惡。或者說,鼠疫所象徵的對於死亡的焦慮、鼠疫後人與人割裂的孤獨感,正是一種現代人生存處境的象徵。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解釋。

如果和加繆那本著名的哲學著作《西西弗神話》加以對比,那麼難以治癒的鼠疫和死亡的降臨正如同那永遠推不上山頂的石頭,而書中主角里厄醫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作西西弗的代言人。他知道自己力量終究有限,對於《鼠疫》的反抗就像西西弗的反抗一樣,或許只是無力的掙扎,然而他關注眼下,“我不知道等著我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一切結束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就目前而言,有病人,必須治療這些病人”。這也是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給與讀者的關於人生絕望處境的答案:

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腳!人們總會一次又一次地找回自己的負擔。但西西弗斯告誡我們,還有更高的忠實,它可以否定神靈,舉起巨石。他最終也發現,一切安好。從此,這個沒有主人的宇宙在他看來,既不貧瘠,也非無望。那塊石頭的每一顆微粒,那座夜色籠罩的山上的每一片礦石,本身都是一個世界。邁向高處的掙扎足夠填充一個人的心靈。人們應當想象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此外,《鼠疫》在一些方面也可以與《十日談》進行對比,它們同樣都寫出了宗教的無力,然而《十日談》偏向於揭露教會的無力與腐朽,對於上帝則仍保留尊重;《鼠疫》中帕納甫卻是一個真正純潔的信徒,但他的信仰在鼠疫(或許我們可以看做加繆所面臨的新的時代癥結)面前也終究是無力的。這種不同無疑帶有時代的印記。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發生的背景

相較於前兩部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的瘟疫顯然並不佔據主要地位。正如題目所表現的,霍亂時期只是愛情發生的背景。這部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寫出了年輕時一往無前的執迷和老年時平靜篤定的堅守,年輕時他們以為愛情是幻影,到老才發現它是最高的真實。馬爾克斯總能讓人在他詩意的訴說中緩緩地沉入回憶——莫如說,他的作品就是回憶本身。

小說中出現的霍亂,各自具有不同的象徵。男主人公阿里薩因為對費爾米娜痴情,“腹瀉,吐綠水,失去了辨別方向的能力,還常常突然昏厥”,讓他的母親誤以為他得了霍亂。這裡的霍亂與愛情形成了類比,獲得了某種浪漫色彩,充滿激情的愛情就像是一場危險的疾病。小說中也曾出現真正的霍亂,一次恐怖的瘟疫,“霍亂流行的頭兩週,公墓就已人滿為患”。另一位重要的男性角色烏爾比諾醫生正是通過治理霍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也因為治理霍亂認識了他未來的夫人費爾米娜。在描述這次霍亂過程時,馬爾克斯又拿出了他在《百年孤獨》中曾經展現給我們的史詩敘述能力——霍亂正是馬爾克斯的祖國哥倫比亞曾經的重要威脅之一。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海報

在小說中,霍亂還曾經指代危險的政治運動。烏爾比諾醫生與太太乘坐熱氣球飛行,看到地面上的香蕉種植園裡無數的屍體,有人說,這些屍體是霍亂造成的,於是醫生回答:“看來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霍亂,因為每個死者的後腦勺上都捱了致命的一槍。”這讓人想起《百年孤獨》中的“香蕉公司”與“一卡車屍體”的情節,在愛情的書寫中,馬爾克斯也並沒有疏漏對於歷史與政治的關切。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屋頂上的輕騎兵》:戰爭的隱喻

《屋頂上的輕騎兵》是法國作家讓·吉奧諾1951年出版的小說,講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發生在法國普羅旺斯的浪漫愛情故事。主人公輕騎士安傑洛是一位意大利愛國青年,在決鬥殺人之後逃到了普羅旺斯。此地正流行著一場霍亂,被死亡的恐懼籠罩的當地市民失去了理智,敵視外地人,認為他們帶來了疾病,安傑洛不得不逃到屋頂上。他在屋頂上巧遇貴婦人波利娜,在陪她尋找丈夫的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愛情。但安傑洛克制了自己的愛情,將她送回了城堡。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剛剛經歷了七月革命,結束了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戰爭的隱喻在愛情故事中隨處可見,霍亂也成為戰爭的象徵(“別忘了多血質類的憂鬱症患者,最終幾乎總要致力的偉大事業,即把全體民眾拖入不比瘟疫或霍亂更討人喜歡的大屠殺”)。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騎士為貴婦人歷經風險)明顯受到了中世紀騎士小說的影響。

书单|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用文字反映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创痛

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劇照

結語:

海德格爾曾說:“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這句話可以用來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瘟疫描寫。瘟疫作為一種時刻籠罩的死亡威脅,帶給人們一種不安而焦慮的處境,但正是面臨這樣一種不安的恐懼,對於幸福的追求、生存價值的思考才有了真實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