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01

在人性之中,存在著最大的愚昧心思,就是總是在追求“有用”的事物。

做事的時候總是要求回報,施捨給別人恩惠,總想著立刻得到回報,想要別人感恩,對自己感恩戴德,當對別人好一點的時候,也希望別人能夠對自己感激涕零,總希望得到回報。

而且現在很多人總抱著這樣一種思想,說什麼“善良如果得不到回報,不如干脆做一個惡人”。

所有的這些現象,都顯露出來人性的愚昧心思:急於求成,總是急於回報。

其實人生的大德,是在於施捨外物不求回報,做出犧牲之後沒有太多計較,這也是修養心性的根源。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最高的德行是如水一樣狀態,在道家思想之中認為,水是最符合大道的一個物體,它處於萬千河流之下,居於低窪骯髒的地方,去灌溉萬物,但是水從來沒有向萬物索取回報,在養育萬物的同時也沒有居功自傲,而是默默的奉獻。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但是水卻是世間萬物不能離開的主要根源,也受到了萬物的敬仰,水沒有與萬物相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間沒有任何物體能夠比水更強大,更有德行。

在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捨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倶非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既然要做出犧牲,就不要過多的去計較得失而猶豫不決,過多的計較得失,那麼這樣一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就會蒙上羞愧,也大打折扣。

想要施恩與人,就不要總是希望得到回報,如果希望得到回報,這樣一種樂善好施的善良心思,也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而蒙上的是一種虛偽和有利可圖的愚昧心思。

當你對別人好的時候,如果有利可圖,那麼你對別人好的心思就會大打折扣;

當你向萬物施捨善良的時候,你總是要求回報,那麼你的善良卻一文不值。

在佛家中講究“行善是積陰德”,真正能夠積陰德的事物,是默默的付出,默默的施捨,而不是把那一些施捨和行善都掛在嘴邊。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02

“偽善”,才是世間最可怕的行為。

現在網上經常流行這樣一種做法:在一個地方做好事,甚至好事還沒有做的時候就已經宣傳出去,有的人甚至只是表面的做好事,實際上只是為了宣傳自己。

這樣一切流於表面的行徑,都是對於善良最大的侮辱。

一個人行善是積累福報,但是行善,絕對不是讓你站在善良的制高點來標榜自己的工具。

施捨善良與恩惠都是對於自己美德的一種昇華,是對自己內心心靈的一種淨化。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刨析,當一個善良之人對世間施捨善良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成全的是被施捨的人,因為他得到了救助,得到了善良的恩惠,但是其實真相併非是這樣。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行善的行為之中,真正受益的人施捨善良的本人。

因為他在施捨對方的時候,昇華的是自己的,救贖的也是自己的內心。

在佛家思想中認為,善良能夠減免人生的罪過,當你在對方身上行善的時候,免去的是你自己內心的罪孽,你要感謝的人,正是那一個能夠有機會讓你施捨善良的人。

但是,當你把行善的行徑表現於外在,甚至施捨了對方,還要求回報的時候,你的善良不但沒有價值,而且你的你所贖的罪孽也毫無作用。

一個人永遠不要因為自己的付出而計較得失,那樣只會讓你的人生顯得更加的嬌柔造作。

《道德經》智慧:從你奢求回報的那一刻起,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和完善自我的過程,而在施捨別人的時候,昇華的是自己的內心,完善的是自我的心性,這才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